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慈善法治建设的成效与完善路径
1
作者 王云红 《法治与社会》 2024年第5期51-53,共3页
《慈善法》实施以来,陕西省在慈善领域通过依法行善、依法促善、依法治善,使得陕西省慈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慈善事业要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离不开慈善领域的“良法善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慈善法》实施以来,陕西省在慈善领域通过依法行善、依法促善、依法治善,使得陕西省慈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慈善事业要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离不开慈善领域的“良法善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实施以来,陕西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和基本精神,不断地推进陕西省的慈善法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完善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 良法善治 法治建设 第三次分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慈善法》
下载PDF
马修·哈丁对自由主义慈善法理论的建构及其启示——评《慈善法与自由国》
2
作者 张登皓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23年第2期288-304,327,328,共19页
马修·哈丁的《慈善法与自由国》一书是尝试转变此前自由主义对慈善法缺乏关注之局面的重要论著。在该书中,马修·哈丁尝试建构出基于自主的自由主义慈善法理论,并通过回应由慈善法所引发的国家行为和公共话语如何符合基于自主... 马修·哈丁的《慈善法与自由国》一书是尝试转变此前自由主义对慈善法缺乏关注之局面的重要论著。在该书中,马修·哈丁尝试建构出基于自主的自由主义慈善法理论,并通过回应由慈善法所引发的国家行为和公共话语如何符合基于自主的自由主义的期待,表明了慈善法具有促进自由的实践可能。从建构线索来看,马修·哈丁认为相较于中立性主张,自主的自由主义更具建构自由主义慈善法理论的内在势能和现实优势。但在马修·哈丁看来,构建出一套基于自主的自由主义慈善法理论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因此他选择从“供给”侧的视角来接近而非建构一套基于自主的自由主义慈善法理论。在这套基于自主的自由主义慈善法理论中,马修·哈丁认为慈善法的促进性、激励性和表达性策略可以促进自主的自由,但这一策略需要回应好分配正义与追求慈善目的时出现的歧视等问题。将提升促进自主的能力作为慈善的使命安排和审慎界定慈善目的的内涵与外延,是马修·哈丁在该书中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自主的自由 慈善 马修·哈丁 《慈善法与自由国》
下载PDF
“非营利”内涵的立法界定及其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意义——从《慈善法》出台到《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 被引量:14
3
作者 魏建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7-164,共8页
我国已有法律没有对"非营利"的内涵做出清晰的界定。新出台的《慈善法》第一次在法律层面规定了"非营利"的操作性标准,即与国际惯例"禁止利润分配"规则相类似的"禁止财产分配"规则;同时,还规... 我国已有法律没有对"非营利"的内涵做出清晰的界定。新出台的《慈善法》第一次在法律层面规定了"非营利"的操作性标准,即与国际惯例"禁止利润分配"规则相类似的"禁止财产分配"规则;同时,还规定了包括"清算后剩余财产处理"规则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保障。修改前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合理回报"相关规则模糊了"非营利"的内涵,对"非营利"的模糊处理也影响到了相应的制度设计,不利于真正非营利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最近新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延续了《慈善法》的立法精神,追求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性,摒弃了"合理回报"相关规定,明晰了"非营利"的内涵,并规定了相应的制度保障,从而为真正非营利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非营利 禁止利润分配 合理回报
下载PDF
《慈善法》与中国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奇林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5,共6页
慈善是一种自愿行为,捐赠者、慈善组织和政府三个慈善供给主体的建构和相互影响形成了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法制是慈善市场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生成的保证。中国慈善事业非均衡、非典型的发展模式存... 慈善是一种自愿行为,捐赠者、慈善组织和政府三个慈善供给主体的建构和相互影响形成了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法制是慈善市场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生成的保证。中国慈善事业非均衡、非典型的发展模式存在捐赠水平不高,摊派性募捐和投机性捐赠比较普遍,政府对慈善组织选择性激励,慈善组织透明度和公信力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制建设滞后造成的。《慈善法》通过对慈善行为、慈善活动及慈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规范、激励、监督和调节,优化了慈善事业的管理体制,培育了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国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慈善事业 可持续发展 慈善行为
下载PDF
政府开展慈善的正当性反思——以《慈善法》第三十条为切入点 被引量:4
5
作者 吕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8-54,47,共8页
政府开展慈善是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地方性慈善法规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而且《慈善法》第三十条也规定政府可以引导开展募捐,但以上规定究竟是否具有正当性仍值得商榷。正当性的论证主要包括了合道德性和合法性两... 政府开展慈善是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地方性慈善法规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而且《慈善法》第三十条也规定政府可以引导开展募捐,但以上规定究竟是否具有正当性仍值得商榷。正当性的论证主要包括了合道德性和合法性两种路径,先从合道德性来看,由于政府行为既不能成为慈善行为,也不能仅基于行为的合道德性来论证其正当性,因此必须基于合法性来证成其正当性。再从合法性来看,针对政府开展慈善的两类形式予以分析,一方面政府开展募捐存在违反税收法定主义和侵犯公民财产权等问题,因此并不具有合法性,而《慈善法》则需要对政府引导开展募捐相应做限定解释;另一方面政府接受捐赠虽然具有合法性,但仍需要在行为开展和使用监督上予以合理的规制,而基于以上正当性的分析也就可以划分出政府开展慈善的法律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政府 慈善 正当性 合法性
下载PDF
《慈善法》视阈下“互联网+慈善”模式探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徐舒宁 陈为旭 《行政与法》 2016年第11期62-67,共6页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慈善事业进入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阶段,呈现出诸多新特点。2016年3月16日,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出台为新时期"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合理路径,...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慈善事业进入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阶段,呈现出诸多新特点。2016年3月16日,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出台为新时期"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合理路径,发挥优势,攻克屏障,以推动"互联网+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慈善事业 “互联网+慈善”模式
下载PDF
《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的成立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许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84,共6页
道教孝道派是六朝至隋唐时代流行的一个地方性道教派别,今日能够见到的与该派有关的文献极其稀少。作为道教孝道派特有的经典,《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现存3卷,其中2卷见于敦煌写本。关于该经的年代,长期以来缺乏较为可靠的考订。通过对... 道教孝道派是六朝至隋唐时代流行的一个地方性道教派别,今日能够见到的与该派有关的文献极其稀少。作为道教孝道派特有的经典,《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现存3卷,其中2卷见于敦煌写本。关于该经的年代,长期以来缺乏较为可靠的考订。通过对有关文本的细致阅读,发现其中出现了"无尽藏","十恶","七月七日立秋之节"等具有时代信息的词汇或表达,可以帮助考订该经的成立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孝道派 敦煌道经 《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 年代
下载PDF
论《慈善法》的理解与完善建议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永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5-40,共6页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通过的《慈善法》,有必要全面、深入理解其内容,澄清模糊认识,完善缺陷和不足。针对《慈善法》在慈善含义、慈善信托、慈善信息公开、慈善服务、慈善组织投资、慈善税收、国际慈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应当...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通过的《慈善法》,有必要全面、深入理解其内容,澄清模糊认识,完善缺陷和不足。针对《慈善法》在慈善含义、慈善信托、慈善信息公开、慈善服务、慈善组织投资、慈善税收、国际慈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应当对《慈善法》予以修订或通过司法解释、实施细则等加以完善,使慈善法形成一个完整、有序、严谨、可行的法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慈善 慈善组织 捐赠 慈善信托 慈善税收
下载PDF
怎样补齐乡村慈善文化的“短板”——兼论慈善文化进乡村的意义、挑战与路线图 被引量:1
9
作者 石国亮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156,共6页
贯彻落实《慈善法》,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必须将六亿多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纳入慈善文化传播的范围中来。相较于在城市地区慈善文化的传播,乡村慈善文化建设是一个"短板",慈善文化进乡村是补齐这个"短板"的重要举措,同... 贯彻落实《慈善法》,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必须将六亿多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纳入慈善文化传播的范围中来。相较于在城市地区慈善文化的传播,乡村慈善文化建设是一个"短板",慈善文化进乡村是补齐这个"短板"的重要举措,同时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慈善文化进乡村面临着农民观念守旧、文化水平较低、收入水平不高、慈善载体较少、慈善人才缺失等诸多挑战。当前,要借《慈善法》的施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契机,积极推进慈善文化进乡村,包括推动更多的城市慈善进入农村、开展慈善先进典型宣传、发挥村"两委"在慈善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慈善超市和村级慈善基金会、发挥农民企业家和农民工的带动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慈善文化进乡村 人人慈善
下载PDF
慈善超市社会化运营与监管的完善——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振华 董颖 《中国市场》 2017年第5期125-126,共2页
慈善超市的运营方式各地都在进行创新,且日趋社会化,政府尝试采用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逐步交由社会组织进行运营管理。与此同时,随着《慈善法》的实施,法治日趋严格,对慈善超市社会化运营的监管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慈善超市运营及监... 慈善超市的运营方式各地都在进行创新,且日趋社会化,政府尝试采用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逐步交由社会组织进行运营管理。与此同时,随着《慈善法》的实施,法治日趋严格,对慈善超市社会化运营的监管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慈善超市运营及监管现状的研究分析,查摆在运营及监管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化运营的改善设想,从法律、财税、信息公开等维度,建立由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内部治理、独立机构的监管等形成的一整套监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超市 政府购买服务 《慈善法》 监管
下载PDF
中华慈善文化的传承与践行:青年志愿服务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志坚 《北京青年研究》 2016年第3期63-68,共6页
我囯是世界上最早倡行和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中华慈善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爱人关心人;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救助弱者;积善余庆,积恶余殃。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囯青年中兴起旳志愿服务活动,... 我囯是世界上最早倡行和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中华慈善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爱人关心人;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救助弱者;积善余庆,积恶余殃。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囯青年中兴起旳志愿服务活动,其精神内核和行动口号,同中华慈善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慈善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与践行。2016年3月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青年志愿服务纳入慈善服务的法规,确立了青年志愿服务的地位和权威,规范了志愿服务的內容和发展方向,为完善志愿者及其服务活动的原则、招募、培训、权益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慈善文化 《慈善法》 青年志愿服务
下载PDF
信息披露与保障慈善组织财产立法命题研究——析《慈善法》第8章第69至76条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承涛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7-82,共6页
为抑制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侵犯慈善财产权的公益丑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8章(69至76条)专门规定了信息公开制度。但从该制度的内容来看,并无针对性的具体法律措施。我国以保障非营利组织财产权为内容的信息披露立法架构,应当体现... 为抑制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侵犯慈善财产权的公益丑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8章(69至76条)专门规定了信息公开制度。但从该制度的内容来看,并无针对性的具体法律措施。我国以保障非营利组织财产权为内容的信息披露立法架构,应当体现非营利组织法(慈善法)与税法的分工与衔接,并明晰信息披露执法主体、执法方式,预先设计应对可能的执法反抗与抵制措施,以及执法主体不作为和滥权的惩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财产权利 法律保障 《慈善法》 信息披露制度
下载PDF
浅谈石窟考古断代方法与样式研究——《慈善寺与麟溪桥》读后 被引量:6
13
作者 常青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75,共11页
In this article I will introduce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e book Cishansi temple and Linxiqiao:Report of the Survey on Buddhist Statue Nichescomprehensively recording the material and presenting a few issues.In add... In this article I will introduce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e book Cishansi temple and Linxiqiao:Report of the Survey on Buddhist Statue Nichescomprehensively recording the material and presenting a few issues.In addition,I will discuss two basic issues regarding cave temple archaeology:dating methods and research on stylistic and ic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Regarding archaeological methods of dating cave temples,I present three points of view.firstly,dating a group of works or a single work should emphasize their new elements if a group of works or a single work has both old and new elements.Secondly,one should date a certain work by using surviving dated material from the same site or from other sites,and then employ historical texts to further reinforce the determined date.Thirdly,if there is not any dated material at a site,we should try to determine a date by using comparable dated works from other sites.I will also present some views that differ from the assertions of the authors of Cishansi Temple and Linxiqiao.At the end of this section,I offer an alternative chronology of these two sites. The article,"`Shilun Fojiao Zaoxiang de Chang’an Moshi yu Shengtang Fengge"(Research on the Chang’a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igh Tang Style of Buddhist Images)published in Cishansi Temple and Linxiqiao is problematic.The methodology and conclusions do not go along with available evidence for this material.In addition,the author neglects to include important material that I discussd in my earlier publication,Binxian Dafosi Zaoxiang Yishu(Iconic Art of the Great Buddha Temple in Binxian).Furthermore,I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an mode and Tang aesthetic taste in this article.Generally,people need to first establish their aesthetic taste and then they will accept other works of art that correspond to this aesthetic taste.Finally,I clarify how the two terms mentioned in Cishansi Temple and Linxiqiao:folk image (minjian zaoxiang)and folk style (minjian fengge)should be util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寺与麟溪桥》 石窟造像 唐代 佛教 断代方法
下载PDF
欢迎订阅2019年《慈善》杂志
14
《慈善》 2019年第4期2-2,共1页
《慈善》杂志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道德教育、普洒爱心、净化人性、引人向善,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办刊宗旨,是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舆论阵地,中华慈善总会对外宣传的明亮窗口。2019年《慈善》杂志的征订工作全年... 《慈善》杂志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道德教育、普洒爱心、净化人性、引人向善,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办刊宗旨,是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舆论阵地,中华慈善总会对外宣传的明亮窗口。2019年《慈善》杂志的征订工作全年皆可进行,期盼大家继续踊跃订阅《慈善》杂志,并转告您相识的那些关爱慈善事业的好心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
原文传递
欢迎订阅2020年《慈善》杂志
15
《慈善》 2020年第1期2-2,共1页
《慈善》杂志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道德教育、普洒爱心、净化人性、引人向善,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办刊宗旨,是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舆论阵地,中华慈善总会对外宣传的明亮窗口。2020年《慈善》杂志的征订工作全年... 《慈善》杂志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道德教育、普洒爱心、净化人性、引人向善,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办刊宗旨,是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舆论阵地,中华慈善总会对外宣传的明亮窗口。2020年《慈善》杂志的征订工作全年皆可进行,期盼大家继续踊跃订阅《慈善》杂志,并转告您相识的那些关爱慈善事业的好心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
原文传递
《慈善法》背景下中国网络募捐的现状、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虹 吴楠 《社科纵横》 2018年第10期89-93,共5页
近些年网络公益井喷式发展,网络募捐成为网络公益主阵营。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互联网募捐平台监管缺失等问题,各种骗捐、诈捐现象频频发生,为防止乱象进一步发展,本文围绕《慈善法》,从分析当前网络募捐的规制困境入手,给出加强... 近些年网络公益井喷式发展,网络募捐成为网络公益主阵营。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互联网募捐平台监管缺失等问题,各种骗捐、诈捐现象频频发生,为防止乱象进一步发展,本文围绕《慈善法》,从分析当前网络募捐的规制困境入手,给出加强网络募捐监管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网络募捐 应对策略
下载PDF
慈善概念的移植何以未完成:一个政策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章高荣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7-212,共26页
寻求法律移植与习俗的有机统一无疑是中国法律现代化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缺乏微观政策过程的分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本文从法律现代化和法律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慈善法》中"慈善"概念的形成为例... 寻求法律移植与习俗的有机统一无疑是中国法律现代化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缺乏微观政策过程的分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本文从法律现代化和法律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慈善法》中"慈善"概念的形成为例,探讨了法律移植与习俗如何通过立法体制影响法律的形成。研究发现,习俗通过回应性立法的制度安排以及立法者的双重身份被纳入到决策中。法律移植的慈善概念则通过法律专家与立法者的深度互动产生作用。然而,立法过程中提案与审议的分离以及政治官僚制的决策模式使得形式理性法律的建构面临双重消解。因此,促进立法体制的优化才能实现立法中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法律移植 形式理性法律 法律多元主义
下载PDF
以基金会为主导模式的慈善组织法律架构 被引量:7
18
作者 解锟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8-106,共9页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我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慈善组织合理架构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需求。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历时十余年正式出台,新法对慈善组织的认定以及新设作出了统一指引,为下一步慈善组织的合...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我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慈善组织合理架构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需求。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历时十余年正式出台,新法对慈善组织的认定以及新设作出了统一指引,为下一步慈善组织的合理架构做了重要铺垫。2017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一改原有的法人分类,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以及特别法人,也旨在加强对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引导和规范。然而,慈善组织法律架构错综复杂局面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确立一个主导型的慈善组织类型,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的新格局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路径。基于我国慈善组织的法律传统与现实、重要性及制度,基金会可以成为主导型慈善组织模式,其价值导向对新法之下慈善法律新秩序的建立和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新《民法总则》 慈善组织 基金会
下载PDF
从“非公即私”到公私一体:《慈善法》的变革与局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建霖 刘俊宇 《财经法学》 2018年第2期20-30,共11页
本文通过对《慈善法》与慈善领域不同时期的法律规定进行比较研究,考察《慈善法》如何通过处理"私"与"公"及平衡两者间的关系,加深领域的市场化。我们认为,《慈善法》跳出了"非公即私"的旧思路,一方面对... 本文通过对《慈善法》与慈善领域不同时期的法律规定进行比较研究,考察《慈善法》如何通过处理"私"与"公"及平衡两者间的关系,加深领域的市场化。我们认为,《慈善法》跳出了"非公即私"的旧思路,一方面对慈善市场主体的自身利益加以认可和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准许慈善市场主体以公益为手段实现私益目的,更彻底地释放慈善市场的发展潜力,从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保障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深入,《慈善法》还提供了三方面的保证: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制度,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公共监督制度。虽然这些具体制度设计得较为拘谨,但由于《慈善法》明确认可了慈善市场主体因私利考量作出公益行为的正当合法性,本次慈善立法改革仍实现了重要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法》 市场化改革 社会监督 主体自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