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模式——以人教版九下《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例
1
作者 肖家芸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语文 综合性学习 人教版 综合实践活动 初三 下学期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下载PDF
苦心孤诣 征实逆志——评邓国光著《韩愈文统探微》
2
作者 李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124-125,127,共3页
苦心孤诣征实逆志——评邓国光著《韩愈文统探微》李浩(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副教授)邓国光博士克服种种困难,以笃实沉静的努力,向学术界奉献出《中国文化原点新探——以〈三礼〉的祝为中心的研究》、《离骚论稿》、《挚虞研究... 苦心孤诣征实逆志——评邓国光著《韩愈文统探微》李浩(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副教授)邓国光博士克服种种困难,以笃实沉静的努力,向学术界奉献出《中国文化原点新探——以〈三礼〉的祝为中心的研究》、《离骚论稿》、《挚虞研究》、《韩愈文统探微》等著作,硕果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文统 《原道》 道统论 孟子 文以明道 以意逆志 了解之同情 以文为戏 文以载道
下载PDF
孔孟“得道之乐”及其审美化意义
3
作者 左剑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7-93,共7页
"知""好""乐"是由低到高的三种把握道的境界。"知"是理性上、利益上对道的认同,"好"是情感上的直接认同,此二者均与道处于对象性的分离关系中。"乐"则是与道合一时产生的... "知""好""乐"是由低到高的三种把握道的境界。"知"是理性上、利益上对道的认同,"好"是情感上的直接认同,此二者均与道处于对象性的分离关系中。"乐"则是与道合一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故称为"得道之乐"。"得道之乐"具有此岸性、自主性,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充实、和谐和安宁,是道德行为的最终理由。它可以成为道德优化或伦理生活审美化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和孟子 “乐” 道德的理由 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下载PDF
《孟子》与百姓生活之——朋友之道
4
作者 田玉川 《老同志之友(上半月)》 2008年第10期44-44,共1页
"知其人","论其世"交朋友,首先要互相了解,这似乎是人人都明白的事实。"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 "知其人","论其世"交朋友,首先要互相了解,这似乎是人人都明白的事实。"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章句下)对于古人,孟子都要求要"知其人""论其世",何况当代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了解一个人,可先了解他的朋友,通过了解他的朋友,就可以了解这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交朋友 知心朋友 平等 了解 百姓 生活 品德 同路人 候选人
原文传递
儒学新解──读《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
5
作者 郭齐勇 龚建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0-93,共4页
关键词 哲学突破 心性论 儒家思想 “内在超越” 原始儒学 同情的了解 西方哲学 心性之学 道德实践 孟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