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解读《我是一个傻子》
- 1
-
-
作者
欧阳艳
-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科教文汇》
2009年第23期247-247,267,共2页
-
文摘
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我是一个傻子》讲述了一个男孩子因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撒谎而备感懊恼的故事。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解读了男孩子的心理,进而揭示了导致他撒谎的真正原因。
-
关键词
《我是一个傻子》弗洛伊德
心理学分析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对一个傻子,我决不让路
- 2
-
-
作者
陶益普
-
出处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0年第7期86-87,共2页
-
文摘
冲刺试题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关键词
《对一个傻子
我决不让路》
中学
作文
语文学习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从人格结构理论视角解读《一个正派的女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胡悦
-
机构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44-45,共2页
-
基金
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启动基金项目(11JDG196)
-
文摘
《一个正派的女人》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之一。该作品虽仅有千余字,但其开放性结局却为学术争鸣提供了土壤。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西方现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此为基点分析《一个正派的女人》,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凯特.肖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
关键词
一个正派的女人
人格结构理论
凯特·肖邦
弗洛伊德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茨威格的精神乌托邦
被引量:4
- 4
-
-
作者
叶建明
-
机构
华中师大文学院
-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42,共4页
-
文摘
人类自身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行为,是古往今来真正的艺术家所注目的风景。在茨威格笔下,遵循某种固定的命运逻辑、常常受莫明其妙的魔力所驱使而偏离正常轨道的人们,似乎千篇一律、略显单调,但那共通的不受拘束的天性总能引人共鸣启人深思。长期以来,为这位作家和他的人物所吸引的读者,感到他的作品已成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生动证据。本文也试图把现实和虚构、文本和文献作对照式微精神分析。我们将发现二者的相互渗透又纠缠不清的关系,也许可以由此对茨威格的精神内质及他晚年的自杀行为作更深层次的剖析。
-
关键词
茨威格
乌托邦
弗洛伊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想象界
潜意识
人文精神
斯蒂芬·茨威格
非理性
现实界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不开玩笑
- 5
-
-
-
出处
《吉林农业》
2000年第3期46-46,共1页
-
-
关键词
傻子
第一个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一个傻子能活多久
- 6
-
-
作者
尾巴
-
出处
《中学生博览》
2011年第22期7-7,共1页
-
文摘
我常常在想一个傻子到底能活多久。他露着深深的眼窝,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尴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他是我的舅舅,一个傻子。
-
关键词
《一个傻子能活多久》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一个傻子的哲学
- 7
-
-
作者
亚伯
-
出处
《大众电影》
2015年第22期44-45,共2页
-
文摘
《一个勺子》改编自河北作家胡学文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月亮》。2013年陈建斌在重庆拍戏,偶然间读到了《人民文学》杂志上的小说《奔跑的月亮》,当机立断买下小说的电影改编权。陈建斌说:“这个小说讲的是我们在跟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和整个世界作斗争,它就像一个瓶子,可以容纳我这么多年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说,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和小说《奔跑的月亮》共同造就了电影《一个勺子》,陈建斌把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理解都装进了这个100分钟的“瓶子”里,满满当当。
-
关键词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中篇小说
哲学
傻子
《人民文学》
陈建斌
改编权
月亮
-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英语单词趣记四法
- 8
-
-
作者
邓惠文
-
机构
桂林林业学校
-
出处
《广西教育》
2003年第12期35-36,共2页
-
-
关键词
英语单词
分解记忆法
游戏
词缀
记忆效果
课堂气氛
教师
第一个单词
弗洛伊德
词形式
-
分类号
H313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茨威格小说艺术风格谈片
- 9
-
-
作者
师华
-
机构
榆林高专中文系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21-24,共4页
-
文摘
斯蒂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去逝于1942年.他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和传记家.二战期间,他写了许多遣责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酷虚伪的优秀作品,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心灵的焦灼》等.这些小说多以小资产阶级女性为主人公,作者用细微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她们奇特而又不幸的命运和狂风暴雨般的感情经历,这些小说均以人的心灵为其表现对象,由此形成他小说一个显著的特点——细腻、哀婉、缠绵悱恻、摧人泪下.由于他在艺术上擅长于探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享有“人类精神的微观世界中的现实主义者”的美称.
-
关键词
茨威格小说
艺术风格
斯蒂芬·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现实主义作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现代派
人的心灵
现实主义者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原著的空洞拼贴
- 10
-
-
-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1,共1页
-
文摘
《今日文坛》(2006年秋之卷)上发表了张馨凌的文章:《以玫瑰之名重述的故事——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文章认为,徐静蕾执导的《来信》只是一座拼贴在茨威格小说上的空中楼阁。原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他有意识地触摸乃至打开主人公身上“扑朔迷离的心理之谜”,燃起一种“探视他们灵魂的热望”。该小说是作者对人类不可磨灭的爱的精神的理解、怜悯、敬佩与尊重。而徐版《来信》只是导演以玫瑰的名义将爱情故事重述了一遍。
-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拼贴
电影
空洞
原著
弗洛伊德学说
《来信》
爱情故事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玫瑰的秘密——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11
-
-
作者
冯睎乾
-
出处
《书城》
2018年第11期82-83,共2页
-
文摘
茨威格笔下的角色,跟我们认识的人一样,往往都有双重性格,过着双重生活。那无以名状的潜意识、野马般的盲目冲动,随时发动翻天覆地的袭击,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这是一种最日常、最静默,因此也最根本的"革命"。茨威格写人的双重性,当然并不志在用引人入胜的故事,仗义宣扬他友人弗洛伊德的学说。事实上,即使弗洛伊德从未出世,茨威格也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下写出相类似的故事。
-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陀思妥耶夫斯基
秘密
玫瑰
弗洛伊德
茨威格
双重性格
潜意识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