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与真实:试论《扬州十日记》和《甲申三百年祭》对灾难的历史书写
1
作者 孙都璟 《郭沫若学刊》 2023年第1期38-45,共8页
从王秀楚到郭沫若,两人不约而同地注目于明清易代之际,或以文人手法纪实亲历的灾难,或以史家笔法整理驳杂的史料重塑历史,文学和史学同频共振,《扬州十日记》与《甲申三百年祭》合力完成对明清易代之际民生凋敝的历史书写。本文旨在通... 从王秀楚到郭沫若,两人不约而同地注目于明清易代之际,或以文人手法纪实亲历的灾难,或以史家笔法整理驳杂的史料重塑历史,文学和史学同频共振,《扬州十日记》与《甲申三百年祭》合力完成对明清易代之际民生凋敝的历史书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扬州十日记》与《甲申三百年祭》对灾难的历史书写,探讨文学和史学在历史书写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申三百年祭》 《扬州十日记》 郭沫若 历史书写 真实 叙事
下载PDF
《扬州十日记》的流播、叙事与记忆建构
2
作者 曹原 《励耘学刊》 2023年第1期76-94,382,383,共21页
《扬州十日记》中的文学再现叙事,是对明清易代之际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对创伤记忆的构塑和对民族身份的体认。文本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流播过程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预。立足历史实在、抒顺事理逻辑和展露个体情绪是《扬州十日记》实... 《扬州十日记》中的文学再现叙事,是对明清易代之际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对创伤记忆的构塑和对民族身份的体认。文本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流播过程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预。立足历史实在、抒顺事理逻辑和展露个体情绪是《扬州十日记》实现真实性的三块基石,也是将文学传统与史家笔法相结合,完成历史叙事与文本建构的有效策略。作者王秀楚通过对屠城事件的文本化建构,实现了舒缓情绪、自我砥砺等目的。后世对《扬州十日记》的持续性建构丰富了文本的精神内核,也实现了文化记忆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十日记》 私人叙事 创伤记忆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扬州十日记》与辛亥革命——一个书籍史和阅读史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新屋 《近代史学刊》 CSSCI 2015年第1期45-65,共21页
在以“排满”为目标的辛亥革命宣传中,《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纪略》等曾被当作禁书的晚明遗献被进一步复活并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书籍史的角度看,《扬州十日记》主要通过革命团体、学校和家庭、书店和书摊等途径秘密传播;在文本... 在以“排满”为目标的辛亥革命宣传中,《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纪略》等曾被当作禁书的晚明遗献被进一步复活并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书籍史的角度看,《扬州十日记》主要通过革命团体、学校和家庭、书店和书摊等途径秘密传播;在文本形态上以单行小册子为主,兼及《荆驼逸史》和《明季稗史》等丛书和类书本;在流传空间上以江浙、两湖和广东为最多。从阅读史的角度来看,《扬州十日记》之被选择既与其文本的质朴、生动有关,同时也与扬州本身的文化象征意义有关;而从外围层面看,则与当时清朝处于第九世光绪统治时期及其与《春秋》“九世之仇”的典故相耦合有关。就阅读方式而言,读者主要以自读(含夜读、半读)、共读和诵读为主,容易与阅读环境发生交相呼应关系,使得当时的读者产生了相当一致的阅读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十日记》 辛亥革命 民族主义 书籍史 读史 排满
下载PDF
扬州大屠杀的遇难人口考证
4
作者 陈国庆 曹金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93-97,共5页
明末清初扬州人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记载扬州大屠杀时说:"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他根据身受目睹并进行"调查"后记录下来的清军在扬州战役中屠杀的人数是"查焚尸簿载... 明末清初扬州人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记载扬州大屠杀时说:"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他根据身受目睹并进行"调查"后记录下来的清军在扬州战役中屠杀的人数是"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扬州市区至今人口不过70万人左右。文章对此进行了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大屠杀 《扬州十日记》 王秀楚 扬州府城 史可法 《江南通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