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独物化与男性气质丧失——存在主义和消费主义视角下《搏击俱乐部》主人公乔的生存状态 被引量:3
1
作者 赵玉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0-52,共3页
查克·帕拉纽克是当代美国小说家和自由撰稿人,他创作的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搏击俱乐部》是他的成名之作,荣获1997年度"西北太平洋书商奖"和1997年度"俄勒冈最佳小说奖",并在1999年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 查克·帕拉纽克是当代美国小说家和自由撰稿人,他创作的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搏击俱乐部》是他的成名之作,荣获1997年度"西北太平洋书商奖"和1997年度"俄勒冈最佳小说奖",并在1999年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作者通过一位美国年轻白领的故事,揭示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备受消费文化冲击的美国男性的生存状态。文章运用消费主义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分析主人公乔在消费文化中孤独物化的生存状态,以及消费文化思想对他男性气质的阉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查克·帕拉纽克 小说 文学讲究 美国
下载PDF
《搏击俱乐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规训与反抗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后青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1-32,共2页
在微观权力全面渗透的现代社会,规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电影《搏击俱乐部》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出于对规训社会的厌倦与失望,主角以其特殊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反抗。这种反抗主要存在于四个典型方面:对被规训的典型事... 在微观权力全面渗透的现代社会,规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电影《搏击俱乐部》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出于对规训社会的厌倦与失望,主角以其特殊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反抗。这种反抗主要存在于四个典型方面:对被规训的典型事物的异化、故意违抗规训的肉体搏击、为反抗规训而形成的人格分裂以及推倒现代社会的标志———摩天大楼。这几个方面的反抗,展示了另一种生存模式,从而引发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规训 反抗
下载PDF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搏击俱乐部》 被引量:2
3
作者 孝红波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86-89,共4页
小说家F·S·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Chuck Palahniuk)的《搏击俱乐部》分别创作、发表于爵士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进入... 小说家F·S·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Chuck Palahniuk)的《搏击俱乐部》分别创作、发表于爵士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然而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现代人变得浮躁焦虑,麻木虚荣,曾经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在追名逐利和浮夸攀比中日渐沦丧和退化,处于消费主义重压之下的现代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文章将立足当代消费文化语境,借鉴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的解读方法,以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的代表作《搏击俱乐部》为阐释文本,探讨消费文化语境下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小说展示了作家们对消费时代现代人的独特思考和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了不起的盖茨比》 《搏击俱乐部》
下载PDF
消费文化语境与男性气质危机——论查克·帕拉纽克的《搏击俱乐部》
4
作者 孝红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732-736,共5页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诊断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症候的经典之作,查克·帕拉纽克以其犀利的语言、深邃的笔触揭示了20世纪末美国的社会问题。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现代人变得浮躁焦虑、麻木虚荣,曾经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在追名逐利和浮...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诊断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症候的经典之作,查克·帕拉纽克以其犀利的语言、深邃的笔触揭示了20世纪末美国的社会问题。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现代人变得浮躁焦虑、麻木虚荣,曾经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在追名逐利和浮夸攀比中日渐沦丧和退化,处于消费主义重压之下的现代男性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男性气质面临危机。我们将立足当代消费文化语境,借鉴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和康奈尔的多元男性气质理论,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的解读方法,以查克·帕拉纽克的代表作《搏击俱乐部》为阐释文本,探讨20世纪末美国消费社会中的男性气质危机问题。小说展示了查克对消费时代的"X一代"人的独特思考和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克·帕拉纽克 《搏击俱乐部》 消费文化 男性气质 身份建构
下载PDF
一个被阉割者的救赎:《搏击俱乐部》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97-99,共3页
帕拉纽克的小说《搏击俱乐部》于199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描述了一个精神阉割者的救赎之旅。在传统男权意识和现实物欲世界的双重重压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产生了严重割裂。“自我”通过与“本我”的搏击来重申已经失... 帕拉纽克的小说《搏击俱乐部》于199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描述了一个精神阉割者的救赎之旅。在传统男权意识和现实物欲世界的双重重压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产生了严重割裂。“自我”通过与“本我”的搏击来重申已经失势的传统男权;“本我”通过与“超我”的搏击来解构现实物欲世界。最后救赎之旅回到原点,暗示了搏击是徒劳的,而摧毁现实世界也只是用一种新的奴役来代替旧的奴役而已。电影“活在当下”的寓意使其有别于一般后现代艺术的冷漠与灰暗而带上了一丝社会关怀的暖意和亮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搏击 “自我” “本我” “超我”
下载PDF
《搏击俱乐部》与男性气质危机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小丽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5-18,共4页
小说《搏击俱乐部》是美国当代作家恰克.帕拉尼克的成名作。故事的主人公身患精神分裂症,生活空虚,性别身份模糊,他的生存状态具有社会代表性。《搏击俱乐部》着力描写了残暴血腥的搏击场景;而主人公的经历暗示,搏击俱乐部的壮大有着深... 小说《搏击俱乐部》是美国当代作家恰克.帕拉尼克的成名作。故事的主人公身患精神分裂症,生活空虚,性别身份模糊,他的生存状态具有社会代表性。《搏击俱乐部》着力描写了残暴血腥的搏击场景;而主人公的经历暗示,搏击俱乐部的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小说反映了现代社会男性面临的性别气质危机问题,体现了帕拉尼克对当代社会朴素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帕拉尼克 男性气质危机
下载PDF
《搏击俱乐部》 被引量:4
7
作者 梅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电影 戴维·芬舍尔 导演
下载PDF
A Life without Father or God——电影《搏击俱乐部》文本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婧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3年第7期119-121,共3页
电影《搏击俱乐部》是现实主义导演大卫·芬奇在1999年推出的作品,影片在艺术和商业上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错综复杂的叙事脉络成为该影片特有的视听风格。影片触及到美国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既表达了人追求自我价值和自身存在感... 电影《搏击俱乐部》是现实主义导演大卫·芬奇在1999年推出的作品,影片在艺术和商业上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错综复杂的叙事脉络成为该影片特有的视听风格。影片触及到美国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既表达了人追求自我价值和自身存在感的主题也展现出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文本分析 电影 GOD 艺术表现力 or 现实主义 自我价值
下载PDF
文明的规训与力比多的移置: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搏击俱乐部》 被引量:1
9
作者 贺瑞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9期108-109,共2页
微观权力渗透的现代社会,文明规训无处不在。电影《搏击俱乐部》就展示了主人公通过力比多移置实现自我规训的微观权力社会。电影改编自帕拉纽克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父权传统双重压力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 微观权力渗透的现代社会,文明规训无处不在。电影《搏击俱乐部》就展示了主人公通过力比多移置实现自我规训的微观权力社会。电影改编自帕拉纽克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父权传统双重压力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产生了严重的幻化,本能的驱动因素——力比多在压抑中通过暴力搏击实现置换。电影映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希生本能和希死本能以及福柯的文明规训等底层叙事理论。电影中的暴力搏斗,展现了文明对立面的冷酷和无序,也代表现代人类物欲消费时代下对社会规训秩序的反抗。而影片"活在当下"的主题也警示我们,文明深深地烙印在集体无意识中,自杀式的毁灭无力改变偏执的社会,唯独保持内心的平和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力比多 死亡本能 规训 精神分析
下载PDF
《搏击俱乐部》自我与本我的碰撞
10
作者 李德硕 李燕 《心理学进展》 2020年第11期1727-1733,共6页
《搏击俱乐部》介绍了在消费主义社会以杰克为代表的群体现状:不断消费再不断工作,生活压抑、烦闷而渴望改变;通过暴力释放压力对社会造成了破坏,最终随着良知觉醒而重获新生。本文根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影片中的杰克在“自我”... 《搏击俱乐部》介绍了在消费主义社会以杰克为代表的群体现状:不断消费再不断工作,生活压抑、烦闷而渴望改变;通过暴力释放压力对社会造成了破坏,最终随着良知觉醒而重获新生。本文根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影片中的杰克在“自我”、“本我”二者之间的碰撞过程中,激发了“超我”的苏醒并在最终的搏斗中取得了胜利。揭示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受欲望的驱使迷失了自我,爱欲和归属感让他们逐渐明确了自己内心的真正诉求、生活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学会了与社会规则“握手言和”的现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力比多理论 《搏击俱乐部》
下载PDF
在黑暗中发现真我:《搏击俱乐部》的自性化解读
11
作者 施郁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85-90,共6页
《搏击俱乐部》讲述了一个无名主人公在其双重人格中自我迷失的故事。文章从荣格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主人公的自性化过程,探索主人公找寻真实自我的过程,由此提出人们要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心理健康,就需要有意识地探索潜意识,实现人格的... 《搏击俱乐部》讲述了一个无名主人公在其双重人格中自我迷失的故事。文章从荣格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主人公的自性化过程,探索主人公找寻真实自我的过程,由此提出人们要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心理健康,就需要有意识地探索潜意识,实现人格的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荣格原型理论 人格面具 阴影 阿尼玛 自性化
下载PDF
批判与救赎——谈《搏击俱乐部》
12
作者 傅子湉 《艺术科技》 2019年第23期45-47,共3页
本文从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与对救赎路径的探索两条脉络,梳理电影《搏击俱乐部》涉及的议题。影片先勾勒消费社会的图景,展现人们普遍将慰藉寄托于消费的现象,展开对符号消费与虚假需求的批判,及反思其成因:传统价值的失落与工具理性的泛... 本文从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与对救赎路径的探索两条脉络,梳理电影《搏击俱乐部》涉及的议题。影片先勾勒消费社会的图景,展现人们普遍将慰藉寄托于消费的现象,展开对符号消费与虚假需求的批判,及反思其成因:传统价值的失落与工具理性的泛滥。然后由身体问题引出救赎的可能路径:暴力与爱欲。暴力是消除隔阂、重返现实、复苏主体性的途径;作为性欲之升华的爱欲则具有超越性,具备跳出单向度、通向解放的可能。杰克与玛拉的爱情亦是影片要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消费主义 批判理论 暴力 爱欲解放
下载PDF
《搏击俱乐部》:现代文明的困境与人文反思
13
作者 齐成建 《艺苑》 2020年第1期52-53,共2页
现代文明的规训力量日益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意识形态无孔不入,法律政策、道德取舍,乃至日常消费行为……在现代社会里,人失去了文艺复兴以来所承诺的高贵,逐渐异化,成为现代文明庞大体系中的一枚零件。人虽未屈服,但《搏击俱乐部》... 现代文明的规训力量日益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意识形态无孔不入,法律政策、道德取舍,乃至日常消费行为……在现代社会里,人失去了文艺复兴以来所承诺的高贵,逐渐异化,成为现代文明庞大体系中的一枚零件。人虽未屈服,但《搏击俱乐部》对现代文明的反抗却又矫枉过正,只是野蛮的破坏。于是,反抗行为本身也成为电影人文反思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现代文明 消费主义 规训与惩罚 人文反思
下载PDF
《搏击俱乐部》的电影符号解读
14
作者 孟丝琦 《艺术科技》 2017年第6期102-102,共1页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带有强烈后现代主义色彩的黑色电影,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运用于影视美学的典型个案。本文将从影片的场景符号、人物符号和道具符号三个方面,结合电影第一符号学和电影第二符号学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电影符号学 精神分析 象征
下载PDF
浅析《搏击俱乐部》中的暴力美学
15
作者 镡祎梦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9期154-155,共2页
《搏击俱乐部》作为大卫·芬奇个人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不仅构建了自己独有的电影风格,也在商业领域中获得了好评。它不仅以暴力剧情取胜,更胜在展现了暴力美学的魅力和对人性的探讨。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暴力美学 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
下载PDF
世纪末的暴力狂欢——析《搏击俱乐部》的主题内涵及手法特点
16
作者 张嘉扬 《神州》 2012年第31期6-7,共2页
一、引 1999年作为二十世纪最后一年,是美国电影盛产的一年。位于世纪之交,美国类型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有创造了“子弹时间”的反乌托邦电影《黑客帝国》;有反映中产阶级含带严重中年危机的《美国丽人》;有开创美式性喜剧浪潮... 一、引 1999年作为二十世纪最后一年,是美国电影盛产的一年。位于世纪之交,美国类型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有创造了“子弹时间”的反乌托邦电影《黑客帝国》;有反映中产阶级含带严重中年危机的《美国丽人》;有开创美式性喜剧浪潮的《美国派》;还有使007电影重回顶峰的《黑日危机》……但如此之多的类型片竞争之中,《搏击俱乐部》仍以其独特夸张的表现手法和后现代主题内涵至今被称为邪典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手法特点 主题内涵 美国电影 狂欢 暴力 《黑客帝国》 《美国丽人》
下载PDF
《搏击俱乐部》的电影叙事研究
17
作者 朱蕊蕾 《视听》 2021年第9期131-132,共2页
导演大卫·芬奇向来以不落俗套的叙事结构、先锋独特的电影语言和黑色怪诞的迷雾世界为人所知。其作品《搏击俱乐部》也延续了以往的风格,通过叙事结构的重塑,激发观影者参与电影叙事建构与意义生成,传达出导演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导演大卫·芬奇向来以不落俗套的叙事结构、先锋独特的电影语言和黑色怪诞的迷雾世界为人所知。其作品《搏击俱乐部》也延续了以往的风格,通过叙事结构的重塑,激发观影者参与电影叙事建构与意义生成,传达出导演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对生存意义的探讨、对欲望的辨析。本文从叙事视角、叙述者、叙事结构和视听角度解析导演精心设计的"诱导"式叙事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叙事视角 叙述者 叙事结构 视听叙事
下载PDF
作为权力的文化——从电影《搏击俱乐部》看20世纪90年代美国男性气质危机
18
作者 刘洁莹 《芒种(下半月)》 2016年第1期111-112,共2页
本文从康奈尔的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检视了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所体现的美国男性气质危机,提出消费社会体现了利益形态危机,女性主义带来性的危机,家庭结构变迁形成制度化的危机,在此情况之下,泰勒这位理想男性的形象蕴涵了对于... 本文从康奈尔的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检视了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所体现的美国男性气质危机,提出消费社会体现了利益形态危机,女性主义带来性的危机,家庭结构变迁形成制度化的危机,在此情况之下,泰勒这位理想男性的形象蕴涵了对于支配性男性霸权的复归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气质 《搏击俱乐部》 社会性别理论
原文传递
寻找另一个自己——电影《搏击俱乐部》中的双重人格
19
作者 Stella 《英语沙龙(高中)》 2013年第1期10-11,共2页
昏暗的色调,昏暗的故事。昏暗的人生,构筑起了外表昏暗的《搏击俱乐部》。然而在这样的一抹昏暗中,剧中流露的价值观与处世原则却与观众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如何不被体制钳制,如何不被社会束缚,如何在芸芸众生中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 昏暗的色调,昏暗的故事。昏暗的人生,构筑起了外表昏暗的《搏击俱乐部》。然而在这样的一抹昏暗中,剧中流露的价值观与处世原则却与观众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如何不被体制钳制,如何不被社会束缚,如何在芸芸众生中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静静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双重人格 电影 处世原则 价值观 共鸣
原文传递
大卫·芬奇电影作品中的黑色元素、元叙事文本与多重话语建构
20
作者 杨艳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65-68,共4页
大卫·芬奇最初在美国因拍摄音乐MV短片闻名,在执导《异形3》(1992)后进入一线电影导演行列,由于执导了《七宗罪》(1995)、《搏击俱乐部》(1999)、《社交网络》(2010)等大量悬疑与奇幻类型的电影作品,成为当今好莱坞最具有影响力的... 大卫·芬奇最初在美国因拍摄音乐MV短片闻名,在执导《异形3》(1992)后进入一线电影导演行列,由于执导了《七宗罪》(1995)、《搏击俱乐部》(1999)、《社交网络》(2010)等大量悬疑与奇幻类型的电影作品,成为当今好莱坞最具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大卫·芬奇在业内以对画面与人物的精致乃至苛刻的掌控出名,他擅长利用黑色元素制造出多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芬奇 《七宗罪》 《搏击俱乐部》 黑色元素 电影作品 《社交网络》 话语建构 叙事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