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的复杂与自我超越——《摩诃婆罗多》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比较
1
作者 和建伟 武抒祖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年第5期11-12,共2页
《摩诃婆罗多》和《西游记》是两部很有意义的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二者的主题思想进行探讨和比较,通过比较,可看出两书作者对于复杂人性的思索以及对人类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想。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西游记》 主题思想 精神分析
下载PDF
“最初的诗”与“味海”——梵语文学传统中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
2
作者 范晶晶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3期112-118,共7页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向来被视为印度的两大史诗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然而,若是回到梵语文学传统本身,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并不同于希腊、罗马传统中的“史诗”,它们对后世梵语文学发展的影响要广泛、深入得多。《罗摩衍那》作...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向来被视为印度的两大史诗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然而,若是回到梵语文学传统本身,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并不同于希腊、罗马传统中的“史诗”,它们对后世梵语文学发展的影响要广泛、深入得多。《罗摩衍那》作为“最初的诗”,很早就开始将戏剧理论作品《舞论》中的“情味论”贯彻于创作实践之中,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典范,是南亚、东南亚一系列罗摩诗、罗摩戏的源头。《摩诃婆罗多》则因其“百科全书式”的性质,吸纳了许多王朝传说与民间故事,成为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这些素材被文论家喻为“味海”。二者在梵语诗学“情味论”的发展中可谓奠基性的典范文本。直到现在,这两部作品还在印度当代文学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罗衍那》 《摩罗多》 情味
下载PDF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成因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孟昭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52,共6页
"史诗"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产物,据考证,它源于欧洲,是希腊语"Epic",原意是"说话"、"叙事"。印度"史诗"一词的原义是"过去如是说",即历史传说。这里所论及的"史诗&qu... "史诗"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产物,据考证,它源于欧洲,是希腊语"Epic",原意是"说话"、"叙事"。印度"史诗"一词的原义是"过去如是说",即历史传说。这里所论及的"史诗"实际上是古代的英雄史诗,即以描写英雄情味为主。叙事重点放在历史传说中的某一个部落、民族或者一个种族的命运系于一身的英雄或半神半人的人物身上,重在赞扬他们的英雄业绩。本文认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相比较而言,《摩诃婆罗多》神话史诗的色彩更浓重一些,体现了人类原始思维从神话精神发展到史诗构想的延续性。史诗通常以神话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是民族精神的再现。这种古代的长篇叙事诗一般具有广泛的叙事性质和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只有这样的艺术特征,才能充分表现各民族中那些象征整个部落或民族的英雄人物,如何以大无畏的英勇精神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人间的奇迹,并在和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中取得最初的胜利。这也恰恰反映了史诗《摩诃婆罗多》作为神话传说与历史传说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摩罗多》 成因考论 神话传说
下载PDF
《摩诃婆罗多》在中国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汝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56-62,共7页
史诗《摩诃婆罗多》是一部认识和研究印度文化、东方文化的重要典籍。在中国,《摩诃婆罗多》同样受到重视,对其进行的译介和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 《摩罗多》 中国 译介 研究
下载PDF
《格萨尔》与《摩诃婆罗多》人物言语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和建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5-48,共4页
《格萨尔》与《摩诃婆罗多》的言语结构模式分别呈现了各自的特征。《格萨尔》史诗的韵文部分较突出地表现出了程式化特征,而《摩诃婆罗多》中大量出现的敬语反映了印度史诗言辞委婉的柔情特质。
关键词 《格萨尔》 《摩罗多》 言语模式
下载PDF
法与婚姻——《摩诃婆罗多》中的婚姻研究
6
作者 许见军 和建伟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1-64,共4页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百科全书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婚姻是法的思想的生动演绎。关于法与婚姻的关系、法存在于婚姻中的结论,主要通过天神、仙人、凡人与动植物、无生命体的结合,天神、仙人与凡人的结合,凡人与凡人的结合三个方面得以证实。
关键词 印度 《摩罗多》 婚姻
下载PDF
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美学本质
7
作者 唐帼丽 季百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0-33,24,共5页
本文将史诗的表现特征作为审美的对象加以认识,指出史诗将史学性与文学性融合为一体,站在历史的环境及原点上,透视人性的复杂状态,揭示由于人性矛盾客观的存在而导致历史战争的社会现实。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在史诗的表现特征上... 本文将史诗的表现特征作为审美的对象加以认识,指出史诗将史学性与文学性融合为一体,站在历史的环境及原点上,透视人性的复杂状态,揭示由于人性矛盾客观的存在而导致历史战争的社会现实。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在史诗的表现特征上、叙事结构上以及全面地对人性加以诠释方面,具有独特审美表现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史诗 罗多 美学本质
下载PDF
《摩诃婆罗多》在孟加拉语地区的传播
8
作者 董友忱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2期45-49,共5页
大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印度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度,孟加拉语地区文化悠久,经济相对发达,又是大文豪泰戈尔的故乡,故而研究《摩诃婆罗多》在孟加拉语地区的传播情形、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等文学接受链上的问题... 大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印度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度,孟加拉语地区文化悠久,经济相对发达,又是大文豪泰戈尔的故乡,故而研究《摩诃婆罗多》在孟加拉语地区的传播情形、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等文学接受链上的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摩诃婆罗多》的孟加拉文译本的出现则是一个核心问题,对译者的考据虽然尚未有定论,但其探索是迷人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学术光芒的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史诗 罗多 比较视角 传播研究
下载PDF
《摩诃婆罗多》的“灵肉双美”意识探析
9
作者 田克萍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年第3期123-137,157,158,共17页
“灵肉双美”是阐释印度文化矛盾性的一个切入点。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源头,《摩诃婆罗多》无论在命运观、行动观、还是正法观上,都闪耀着“灵肉双美”意识的光芒。吠陀时代的神祇尚未退场,史诗时代的英雄蠢蠢欲动。神人之子和神的化身... “灵肉双美”是阐释印度文化矛盾性的一个切入点。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源头,《摩诃婆罗多》无论在命运观、行动观、还是正法观上,都闪耀着“灵肉双美”意识的光芒。吠陀时代的神祇尚未退场,史诗时代的英雄蠢蠢欲动。神人之子和神的化身是“灵”与“肉”最佳的中和。人不再甘心作为神的棋子与工具,但在命运面前又常常产生无力之感。俱卢战场上阿周那的迟疑是芸芸众生行动困境的隐喻。放弃行动是出于对命运的敬畏,奋发行动是突破灵肉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薄伽梵歌》所提倡的“无欲行动”是寻求灵肉间平衡的最佳注解。“灵肉双美”意识光照下的正法也不再僵化绝对,而是微妙难言,具有某种柔软的特质。这一切都始于对灵与肉的原始区分与认知。理论上的灵之美与实践上的肉之美相得益彰。印度原始初民对时间的最初体悟也促进了“灵肉双美”意识的产生。无限循环的时间与单向不可逆的时间在人的脑海中同时存在,逐渐演变出了三世通联的时间互渗律。在时间互渗律的作用下,有限与无限的界限模糊了,“灵”与“肉”的界限也模糊了。探析《摩诃婆罗多》的“灵肉双美”意识,有助于开启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印度文化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多 灵肉双美 命运观 行动观 正法观
下载PDF
《摩诃婆罗多》与《三国演义》的英雄观
10
作者 和建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48-149,共2页
印度著名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都是英雄的颂歌,但二者之英雄观却不甚相同。二者描述之英雄均为人文英雄,道德高尚,但在具体道德观上,却有不同。
关键词 《摩罗多》 《三国演义》 正法 仁义
下载PDF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成因考论——基于印度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的分析
11
作者 和建伟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2-85,共4页
世界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印度地理环境及其历史文化关系密切。史诗的生成离不开印度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对印度自然风光的多处描写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史诗文本呈现的"深刻而糊涂"这一特点也是印度先民思维特征之反映。《... 世界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印度地理环境及其历史文化关系密切。史诗的生成离不开印度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对印度自然风光的多处描写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史诗文本呈现的"深刻而糊涂"这一特点也是印度先民思维特征之反映。《摩诃婆罗多》的生成鲜明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罗多》 地理环境 印度文化 深刻而糊涂
下载PDF
《格萨尔》和《摩诃婆罗多》比较研究的两个维度
12
作者 和建伟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82-85,共4页
《格萨尔》和《摩诃婆罗多》作为世界知名的史诗,虽然思想内容迥异,传播流变不同,但在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维度的观照下,当二者作为文学作品以及"民族志诗学"、"人类学诗学"文本时,它们有着诸多可供比较研究之处。
关键词 《格萨尔》 《摩罗多》 文学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远古时代的身份焦虑——《摩诃婆罗多》的主题研究
13
作者 和建伟 《安康师专学报》 2006年第5期39-41,45,共4页
世界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内容驳杂,结构宏大,多年来各国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主题进行了种种探讨,自是见仁见智。倘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则可以看出本史诗显示出的人类普遍的身份焦虑意识。
关键词 《摩罗多》 主题 身份 焦虑
下载PDF
2013年电视剧版《摩诃婆罗多》中的女性主义表达
14
作者 霍晓珊 《今古文创》 2020年第22期67-69,共3页
2013年Star Plus电视剧版《摩诃婆罗多》是近年影响较大的改编。2013版编剧们紧跟时事进行改编,对印度的女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剧版的核心事件定为赌博大会黑公主受辱,坚战的复国之战改编为黑公主的复仇之战,赞颂英雄武功的胜利之... 2013年Star Plus电视剧版《摩诃婆罗多》是近年影响较大的改编。2013版编剧们紧跟时事进行改编,对印度的女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剧版的核心事件定为赌博大会黑公主受辱,坚战的复国之战改编为黑公主的复仇之战,赞颂英雄武功的胜利之歌改编为女性复仇的悲悯之歌。在剧组的努力下,原作中作为英雄陪衬的"美女"成为和英雄并肩的伟大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多 女性主义 影视改编 黑公主
下载PDF
环喜马拉雅史诗比较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以《格萨尔》《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为中心 被引量:2
15
作者 多布旦 仁欠卓玛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79-83,共5页
藏族史诗《格萨尔》、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喜马拉雅文化圈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印度和中国藏民族古代宗教、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随着比较文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启了印... 藏族史诗《格萨尔》、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喜马拉雅文化圈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印度和中国藏民族古代宗教、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随着比较文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启了印藏史诗比较研究的先河,成为我国跨境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全新的命题。文章对环喜马拉雅史诗比较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对已存在的学术问题做了全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喜马拉雅 《格萨尔》 《罗衍那》 《摩罗多》 现状 问题
下载PDF
《格萨尔》和《摩诃婆罗多》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古今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4-68,63,共6页
一、史诗的内容和结构 《摩诃婆罗多》的内容情节主要是这样的:婆罗多国的福身王与恒河女神婚后生出毗湿摩。毗湿摩的弟弟有两个儿子,长子持国是瞎子,他有一百个儿子,长子叫难敌。次子般度有坚战、怖军、阿周那、偕天、无种五个儿子。... 一、史诗的内容和结构 《摩诃婆罗多》的内容情节主要是这样的:婆罗多国的福身王与恒河女神婚后生出毗湿摩。毗湿摩的弟弟有两个儿子,长子持国是瞎子,他有一百个儿子,长子叫难敌。次子般度有坚战、怖军、阿周那、偕天、无种五个儿子。这五兄弟的母亲在婚前与太阳神还生了迦尔纳,被一个车夫收养。般度王死后,持国继承王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罗多》 《格萨尔》 难敌 史诗 格萨尔王 公主 对比研究 国王 战争 善与恶
下载PDF
印度教传统中的战争观——对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欧东明 《南亚研究季刊》 1998年第4期58-62,3-4,共7页
一、三种宗教关于战争的最基本态度的比较和平是宗教的祷词,仁爱、宽容与忍耐是宗教的普遍立场。但是,在这个一走向极端就碰上悖论的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毫无条件的东西。对于宗教而言,和平也好,仁爱也好,都还须服从一个至少同样普... 一、三种宗教关于战争的最基本态度的比较和平是宗教的祷词,仁爱、宽容与忍耐是宗教的普遍立场。但是,在这个一走向极端就碰上悖论的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毫无条件的东西。对于宗教而言,和平也好,仁爱也好,都还须服从一个至少同样普遍和基本的准则,此即(神的或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罗多》 印度教 战争观 个案分析 史诗 《奥义书》 宗教 和平主义 基督教 甘地非暴力思想
下载PDF
罗摩故事的两种演绎——《摩诃婆罗多》的插话《罗摩传》和《罗摩衍那》
18
作者 闫元元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158,共8页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一则插话《罗摩传》,故事情节与《罗摩衍那》相似。通过细读法对比分析《罗摩传》和《罗摩衍那》,对它们在语言、故事结构和情节以及人物个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同时对印度两大史诗《摩...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一则插话《罗摩传》,故事情节与《罗摩衍那》相似。通过细读法对比分析《罗摩传》和《罗摩衍那》,对它们在语言、故事结构和情节以及人物个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同时对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多 衍那 印度史诗
下载PDF
从《薄伽梵歌》窥探《摩诃婆罗多》的印度教存在主义蕴含
19
作者 胡俊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2-67,共6页
以《薄伽梵歌》为切入点,窥探《摩诃婆罗多》中的印度教存在主义蕴含,通过"瑜伽与自由选择""梵我同一与存在先于本质"以及"烦恼与荒谬、痛苦"三个方面的论述,对印度教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做... 以《薄伽梵歌》为切入点,窥探《摩诃婆罗多》中的印度教存在主义蕴含,通过"瑜伽与自由选择""梵我同一与存在先于本质"以及"烦恼与荒谬、痛苦"三个方面的论述,对印度教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做出相关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存在主义 印度宗教哲学 薄伽梵歌 罗多
下载PDF
从神话到史诗——乔治·杜梅齐尔与《摩诃婆罗多》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玉婵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6,共6页
“三功能”学说提出之后,杜梅齐尔致力于在印欧传统中寻找三功能模式,以检验其有效性。以杜梅齐尔《摩诃婆罗多》个案研究的方法为考察重点,从史诗与吠陀神话的关系、史诗与古代印欧语族神话的关系两个方面入手,考察杜梅齐尔在以《摩诃... “三功能”学说提出之后,杜梅齐尔致力于在印欧传统中寻找三功能模式,以检验其有效性。以杜梅齐尔《摩诃婆罗多》个案研究的方法为考察重点,从史诗与吠陀神话的关系、史诗与古代印欧语族神话的关系两个方面入手,考察杜梅齐尔在以《摩诃婆罗多》为对象的个案研究中,如何运用“比较”与“结构”两种方法分析和探讨史诗与神话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功能 罗多 神话 史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