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言小说终结史观的一次有效滗清——评庄逸云《收官:中国文言小说的最后五十年》
1
作者 李春光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1-84,共4页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现代性转变问题向来为小说史学界所乐道,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终结问题很久以来却处于悬置的状态。庄逸云教授的《收官:中国文言小说的最后五十年》一书,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论断,从发展观、生态观、价值观三个维度...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现代性转变问题向来为小说史学界所乐道,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终结问题很久以来却处于悬置的状态。庄逸云教授的《收官:中国文言小说的最后五十年》一书,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论断,从发展观、生态观、价值观三个维度阐明了文言小说的终结原因与收官样相,不失为文言小说终结史观的一次有效滗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小说 终结史观 庄逸云 《收官》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角下多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模式探索——以小剧场实验话剧《收信快乐》的演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屈雅红 屈斯薇 吴志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6-81,共6页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理论发轫于西方,是对西方哲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在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等层面,主体间性都有其复杂的意义。该理论渗透于文学、教育学、女性学等领域后,刷新了相应学科的研究。主体间性教育观认为教学...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理论发轫于西方,是对西方哲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在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等层面,主体间性都有其复杂的意义。该理论渗透于文学、教育学、女性学等领域后,刷新了相应学科的研究。主体间性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中的师生都是主体,教育就是通过主体与主体间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使各自的主体性得以丰富扩展。本文援引主体间性理论,结合小剧场实验话剧《收信快乐》的演出,探索通过一个项目实现多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艺术教育 《收信快乐》 学科融合
下载PDF
自省的姿态与未竟的救赎——论王十月《收脚印的人》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威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8-81,共4页
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是一部披着现代主义外衣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立足本土资源,将带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传说与当下现实有效融合;它又是一部杂语体长篇小说,镶嵌着叙事、诗歌、演讲、独白、议论、散文等不同体裁。作品... 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是一部披着现代主义外衣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立足本土资源,将带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传说与当下现实有效融合;它又是一部杂语体长篇小说,镶嵌着叙事、诗歌、演讲、独白、议论、散文等不同体裁。作品中深刻而决绝的自省姿态令人印象深刻,表现出由"他者审判"转向"自我审判"、由"宗教忏悔"转向"道德忏悔"、个人自省与阶层批判相结合三个特点,深入地书写了一个灵魂的挣扎与面临的困境,并借王端午救赎的"未竟"呈现出"复活"之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十月 《收脚印的人》 忏悔 救赎
下载PDF
罗伯特·弗罗斯特《收落叶》之主题申说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叉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4-17,共4页
通过结构—解构诗论对文本作出详细解读后认为,《收落叶》的主题是对“美国梦”的批判,而非一般意义上对田园劳动的吟唱。
关键词 美国 罗伯特·弗罗斯特 《收落叶》 创作主题 结构-解构诗论 “美国梦” 田园劳动
下载PDF
浅评厦门大学“中文有戏”话剧《收信快乐》
5
作者 苏琼 《艺苑》 2018年第1期62-62,共1页
《收信快乐》是在20世纪末由台湾导演单承矩先生将美国剧作家艾·格尼所著《爱情书简》改编而来的剧目。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于2017年5月、11月,分别推出了两个版本的话剧《收信快乐》。春季版清新唯美,秋季版丰富多元,两个版本... 《收信快乐》是在20世纪末由台湾导演单承矩先生将美国剧作家艾·格尼所著《爱情书简》改编而来的剧目。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于2017年5月、11月,分别推出了两个版本的话剧《收信快乐》。春季版清新唯美,秋季版丰富多元,两个版本的不同正折射出该剧的导演与演员对剧场艺术的不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艺术 《收信快乐》 传统剧场 数字剧场
下载PDF
浅谈话剧《收信快乐》的灯光设计
6
作者 张兴年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3期24-24,共1页
灯光是戏剧的灵魂。一个观众经由剧场而看到的感人至深的戏剧和性格分明的角色,都离不开灯光的渲染和塑造,一部成功的戏剧绝对离不开舞台灯光而存在。本论文主要围绕笔者在话剧《收信快乐》灯光设计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剧情、不同的环境... 灯光是戏剧的灵魂。一个观众经由剧场而看到的感人至深的戏剧和性格分明的角色,都离不开灯光的渲染和塑造,一部成功的戏剧绝对离不开舞台灯光而存在。本论文主要围绕笔者在话剧《收信快乐》灯光设计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剧情、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感氛围而采用不同的灯光设计思路进行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 《收信快乐》 灯光设计
下载PDF
浅析纪录片《收租院》解说词的艺术魅力
7
作者 李师师 孙梦园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第14期131-131,218,共2页
纪录片《收租院》作为新中国6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其解说词与画面语言的配合使得人物形象生动,折射出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美学特色。
关键词 《收租院》 解说词 人物塑造
下载PDF
流逝与沉淀——《收租院》再认识 被引量:1
8
作者 肖小兰 《上海艺术家》 2009年第3期4-9,共6页
在1949年以后的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史上,大型群雕《收租院》是一个极为奇特和著名的作品现象。在1965年诞生至今的44年间,它伴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发生的演变.在美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先是高度的震... 在1949年以后的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史上,大型群雕《收租院》是一个极为奇特和著名的作品现象。在1965年诞生至今的44年间,它伴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发生的演变.在美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先是高度的震撼和赞美,后来又遭到批判和冷遇,直到现在,对它的评价仍莫衷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租院》 再认 沉淀 当代中国 价值观念 艺术史 美术界 社会
下载PDF
从《收租院》到《辉煌中国》浅析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廖云 曾利 《新闻传播》 2018年第16期48-49,共2页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诞生起,从早期的纪录电影母体中逐渐独立出来,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纪录片发展道路。本文以《收租院》和《辉煌中国》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电视纪录片为例,对比分析中国电视纪...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诞生起,从早期的纪录电影母体中逐渐独立出来,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纪录片发展道路。本文以《收租院》和《辉煌中国》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电视纪录片为例,对比分析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经验,展望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租院》 《辉煌中国》 创作理念 创作手法 发展
下载PDF
从《收租院》看时代语境的变迁对艺术作品审美属性的影响
10
作者 朱铁生 《魅力中国》 2010年第34期127-128,共2页
《收租院》创作于1965年,四川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邀请四川美术学院支援,后来由四川省文化局正式出具公函请四川美术学院参加,四川美术学院决定由雕塑系任课教师带领应届毕业学生作为毕业创作教学任务去完成。作品采用泥塑的表现形... 《收租院》创作于1965年,四川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邀请四川美术学院支援,后来由四川省文化局正式出具公函请四川美术学院参加,四川美术学院决定由雕塑系任课教师带领应届毕业学生作为毕业创作教学任务去完成。作品采用泥塑的表现形式,以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为题材,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尖锐的阶级斗争,有力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租院》 血泪 压迫 斗争
下载PDF
精神荒原上的脚印——王十月《收脚印的人》的反思与救赎
11
作者 林桃梅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85-89,共5页
《收脚印的人》从民间传说"收脚印"出发,王十月回顾打工岁月的亲身经验,叩问自身灵魂,为隐匿的底层现实作证,用现实、魔幻、对话的"脚印"为当下底层打工者描绘在精神荒原上通往反思与救赎之地的引路脚印。
关键词 王十月 《收脚印的人》 精神荒原 反思与救赎
下载PDF
《威尼斯收租院》与表演者权
12
作者 郭玉军 陈云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76-78,共3页
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今国际最重要的艺术展览之一。在1999年6月12日—1月7日于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凭着《威尼斯收租院】》赢得了该次大展的最高奖。但是,随之而来的海内外的批评... 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今国际最重要的艺术展览之一。在1999年6月12日—1月7日于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凭着《威尼斯收租院】》赢得了该次大展的最高奖。但是,随之而来的海内外的批评和指责却在这胜利的光环上覆盖了浓重的阴影。主流观点是:蔡国强侵犯了《收租院》原创者的著作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者权 《著作权法》 威尼斯 传统邻接权 著作邻接权 美术作品 蔡国 《收租院》 艺术创作 专有权利
下载PDF
《收租院》二题
13
作者 刘骁纯 《当代美术家》 2000年第2期40-43,共4页
我从来没有讲过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是否侵权,我只是说《威尼斯收租院》之于《收租院》是一种引用而不是抄袭。侵权是否是“法”的问题,对“法”的问题我没有能力去评判。我在“世艺网”上的《引用≠抄袭》一文中讲得很清楚:“‘... 我从来没有讲过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是否侵权,我只是说《威尼斯收租院》之于《收租院》是一种引用而不是抄袭。侵权是否是“法”的问题,对“法”的问题我没有能力去评判。我在“世艺网”上的《引用≠抄袭》一文中讲得很清楚:“‘法’的问题由司法界去解决、本文主要谈‘理’”。我最无法理解的是理论界对蔡国强的围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 《收租院》 威尼斯 抄袭 引用
下载PDF
作为符号、叙事与事件的文学物质性--王十月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与物质诗学
14
作者 杨深林 《荆楚学刊》 2021年第3期58-64,共7页
湖北荆州籍作家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有着鲜明的元虚构与魔幻叙事的先锋性,但是此种形式先锋性不是为了凸显叙事的话语游戏,而是为了落实其济世度人的写作旨趣。从物质诗学角度来看,《收脚印的人》以其符号物质性、叙事物质... 湖北荆州籍作家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有着鲜明的元虚构与魔幻叙事的先锋性,但是此种形式先锋性不是为了凸显叙事的话语游戏,而是为了落实其济世度人的写作旨趣。从物质诗学角度来看,《收脚印的人》以其符号物质性、叙事物质性与事件物质性的文学实践展现了唯物主义的写作立场与现实关怀,以“大虚构”的先锋叙事重新书写“大真实”的历史事件,不仅凸显了王十月一贯所秉持的具有理想主义底色的现实主义文学立场,更彰显了文学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自己的特定方式改变现实、改造世界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脚印的人》 物质诗学 符号物质性 叙事物质性 事件物质性
下载PDF
挣扎而疯狂:两版《收信快乐》演出体验
15
作者 付天翔 《艺苑》 2018年第1期66-67,共2页
笔者在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2017年5月、11月推出的两个版本的话剧《收信快乐》中担任了男主角,对于同一个人物,两个版本塑造出来的形象差异较大,本文阐述了两版角色塑造的不同方法,及笔者对演员与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 《收信快乐》 角色 塑造 体验
下载PDF
《收信快乐》之两版导演构思
16
作者 单悟 《艺苑》 2018年第1期63-65,共3页
笔者担任了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2017年5月、11月两版话剧《收信快乐》的导演。因为对剧本解读的不断深入和理解的不断深化,笔者对两版的《收信快乐》进行了差异较大的设计。本文详述了春秋两版不同的导演构思,并比较了两个版本不同... 笔者担任了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2017年5月、11月两版话剧《收信快乐》的导演。因为对剧本解读的不断深入和理解的不断深化,笔者对两版的《收信快乐》进行了差异较大的设计。本文详述了春秋两版不同的导演构思,并比较了两个版本不同的表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信快乐》 导演构思 表演效果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中的《收租院》——我院“2001·雕塑《收租院》学术研讨会”综述
17
作者 邱敏 《当代美术家》 2001年第1期5-5,共1页
由四川美术学院举办的“2001·雕塑《收租院》”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美术出版社大型文献画册《收租院群雕》首发式,于2001年9月20-21日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举行。自1999年旅美艺术家蔡国强以其《威尼斯收租院》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奖以来... 由四川美术学院举办的“2001·雕塑《收租院》”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美术出版社大型文献画册《收租院群雕》首发式,于2001年9月20-21日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举行。自1999年旅美艺术家蔡国强以其《威尼斯收租院》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奖以来,《收租院》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美术学院 威尼斯双年展 蔡国强 租院 《收租院》 大型文献 雕塑 全球化语境
下载PDF
收稻谷
18
作者 陈祎玮 张宏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 2017年第11期42-42,共1页
早上九点多,我被窗外“叽叽喳喳”的小鸟吵醒了.推开窗,外面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空气潮湿、闷热.
关键词 《收稻谷》 中国 当代文学 杂文
下载PDF
收玉米
19
作者 丛士轩 兰秀双 《小学生作文》 2011年第3期15-17,共3页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会背的第一首诗。去年的一次秋收劳动,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首诗的含义。
关键词 《收玉米》 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下载PDF
收放与疏堵
20
《当代贵州》 2012年第8期59-59,共1页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各种闲话都引到自己的责任上来,这就卸下一个大包袱,不至于多生气。《毛泽东文集》
关键词 《毛泽东文集》 《收放与疏堵》 毛泽东 箴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