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教授之屋》中的地理景观 被引量:2
1
作者 任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35,共5页
人文主义地理学主张通过人的意识、感知和体验来研究人地关系,并把文学中的景观视为一种主观体验的表达。本文以这一概念为视角,考察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教授之屋》中的地理景观书写。在凯瑟笔下,主人公圣彼得教授采用对... 人文主义地理学主张通过人的意识、感知和体验来研究人地关系,并把文学中的景观视为一种主观体验的表达。本文以这一概念为视角,考察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教授之屋》中的地理景观书写。在凯瑟笔下,主人公圣彼得教授采用对比手法进行叙述,将方山景观和都市景观分别表现为精神家园和异化空间,并通过前者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来消解后者所代表的压抑和异化,以保持人的精神和身份的平衡,从而为如何寻求精神自救、摆脱困境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薇拉·凯瑟 《教授之屋》 景观
下载PDF
《教授之屋》中的人与自然——基于生态批评的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聂鑫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28-30,共3页
基于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圣彼得教授与融入自然和汤姆.奥栏与征服自然两个方面对《教授之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解读。我们必须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贪欲,摆正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及时反省以人类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认识到大自然... 基于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圣彼得教授与融入自然和汤姆.奥栏与征服自然两个方面对《教授之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解读。我们必须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贪欲,摆正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及时反省以人类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不能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上,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之屋》 生态批评 自然
下载PDF
《教授之屋》中的空间书写
3
作者 赵君 朱哲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60,共6页
薇拉·凯瑟的小说《教授之屋》是一部具有很强空间写作风格的作品。小说主要通过并置、叙述视角等叙事手法将主人公圣彼得教授置于旧屋、新屋和蓝方山三个不同空间中,展示身处失衡世界中教授的"两个自我"的激烈冲突和凯... 薇拉·凯瑟的小说《教授之屋》是一部具有很强空间写作风格的作品。小说主要通过并置、叙述视角等叙事手法将主人公圣彼得教授置于旧屋、新屋和蓝方山三个不同空间中,展示身处失衡世界中教授的"两个自我"的激烈冲突和凯瑟对当时美国社会深层文化的忧虑与思考。运用加布里埃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从地形学空间、时空体空间及文本空间三个层次解读小说《教授之屋》中的空间叙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空间叙事对读者构建空间阅读体验推动作用和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之屋》 地形学空间 时空体空间 文本空间
下载PDF
1925年美国长篇小说中的城市空间及人物悲剧命运研究——以《美国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教授之屋》为例
4
作者 王晓岚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7-20,共4页
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转型,聚焦城市、以繁华的都市为背景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成为这一时期诸多作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2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与《教授之屋》中,作家以城市中的人为主... 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转型,聚焦城市、以繁华的都市为背景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成为这一时期诸多作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2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与《教授之屋》中,作家以城市中的人为主体,以人物悲剧命运为主题,以自身经验为主线,通过城市空间这一重要载体,揭示了美国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悲剧命运,并进一步反映出作家对社会转型的反思以及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悲剧》 《了不起的盖茨比》 《教授之屋》 社会转型 城市空间 悲剧命运 自身经验
下载PDF
薇拉·凯瑟《教授之屋》的空间形式和城市欲望书写
5
作者 徐明丽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68-72,共5页
《教授之屋》是薇拉·凯瑟的中期代表作品,是她突破写作题材和写作技巧并对小说空间形式进行探索的一次成功的尝试。空间并置、淡化故事时间以及打破线性叙事逻辑等叙事手法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凯瑟将圣彼得教授置于旧屋、... 《教授之屋》是薇拉·凯瑟的中期代表作品,是她突破写作题材和写作技巧并对小说空间形式进行探索的一次成功的尝试。空间并置、淡化故事时间以及打破线性叙事逻辑等叙事手法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凯瑟将圣彼得教授置于旧屋、新宅和蓝岩山等不同生存空间,展现了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物追寻欲望的行为和由此产生的身份焦虑与茫然。与此同时,凯瑟直面社会矛盾和变革,试图克服物质和精神的分裂,撕去其"逃避主义者"的身份标签,并令作品富含现代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之屋》 薇拉·凯瑟 空间形式 欲望
下载PDF
从异化的生命到“文艺复兴人”——薇拉·凯瑟《教授之屋》中的解辖域化与再辖域化 被引量:3
6
作者 周雪松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1-144,共14页
薇拉·凯瑟在《教授之屋》中刻画了颇具空间动感的人物:于现实中离开家门前往密歇根湖、在写作中神游于美国西南的圣彼得教授以及放牧四野、秘境探险、造屋定居的汤姆。对此,以往评论倾向于将这些空间运动定性为消极的逃避主义之举... 薇拉·凯瑟在《教授之屋》中刻画了颇具空间动感的人物:于现实中离开家门前往密歇根湖、在写作中神游于美国西南的圣彼得教授以及放牧四野、秘境探险、造屋定居的汤姆。对此,以往评论倾向于将这些空间运动定性为消极的逃避主义之举。本文借助于德勒兹与瓜塔里的解辖域化与再辖域化理论,认为这些空间运动具有不可被简单化约的复杂性,实为"先破后立"的系列运动,始终贯穿着作家为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异化危机谋求出路的动因。其中对梭罗去往瓦尔登湖之原型的挪用,意味着部分空间运动旨在冲出困局、唤醒"邻人",是打破资本主义运转机制的解辖域化运动,折射出凯瑟力图挣脱出生命异化状态的积极意向。而解辖域化运动之后,还有从游牧到定居的再辖域化运动,是人物通过学习与教育来实现蜕变或"再生"的过程,寄寓着作家试图重塑"文艺复兴人"式现代人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之屋》 异化 “文艺复兴人” 解辖域化 再辖域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