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何以可能——评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0,共4页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教材 文化诗学 童庆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意识形态 学科反思 文化研究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走向“阐释”
2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第1期160-160,共1页
毛宣国撰文指出,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史来看,文学理论都是一门具有阐释意义的学科,但出于某种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遮蔽,20世纪之前的文学理论总体上是从“立法”而非“阐释”立场上看待文学问题的。20世纪西... 毛宣国撰文指出,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史来看,文学理论都是一门具有阐释意义的学科,但出于某种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遮蔽,20世纪之前的文学理论总体上是从“立法”而非“阐释”立场上看待文学问题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大进展,就是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阐释”对于文学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重视文学理论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放弃“立法”式的思维方式,走向“阐释”和理论自身反思。具体讲,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走向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容纳不同理论体系与声音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理论 阐释 中国 西方文学理论 意识形态 20世纪 理论学科 自我反思
下载PDF
理论的终结?——“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形态及其历史走向 被引量:13
3
作者 段吉方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6-174,共9页
"理论之后"并非意味着理论已经走向末路,而是理论在一种新的文化生态中展现出新的价值诉求。对于"理论之后"、"反理论"、"理论的抵抗"等等观念,我们不能笼统地混为一谈,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生... "理论之后"并非意味着理论已经走向末路,而是理论在一种新的文化生态中展现出新的价值诉求。对于"理论之后"、"反理论"、"理论的抵抗"等等观念,我们不能笼统地混为一谈,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生成语境与论域。当前,集体性的理论焦虑体现了理论对象化现实能力的疲弱,关于"理论之后"的整体反思,最终应该落实到文学阐释实践的正当性与有效性上来,需要对其所蕴含的理论发展脉象和思想裂变现实做深入考察,以呼应"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形态 理论时代 历史走向 价值诉求 文化生态 文学阐释 对象化 集体性
原文传递
文学理论反思与文化诗学走向——兼评曾庆元对李春青之争鸣 被引量:2
4
作者 田忠辉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7-69,共3页
《文艺争鸣》杂志2001年第3期发表了李春青先生的文章《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同年在该刊第6期发表了曾庆元先生的争鸣文章《也谈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合法依据”》。李文从对文学理论原有的基本的或核心的问题虚幻化的反思。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化诗学 意识形态 理论反思 文学文化 理论学科 研究对象 文学与政治 理论前提 基本问题
原文传递
多维视角·理性阐释·文化透视——孙艺风《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评介 被引量:3
5
作者 栗长江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60,共3页
近期,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以下简称《视角阐释文化》)就是丛书中的一部,著者是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孙艺风博士。该书22万字,分为12章,探讨了译学发展的关键... 近期,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以下简称《视角阐释文化》)就是丛书中的一部,著者是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孙艺风博士。该书22万字,分为12章,探讨了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翻译理论的意义、翻译距离与视角转化、徒劳的异质消除、意义阐释与翻译、文学语言与翻译、文学翻译的过程、文学翻译的策略、规范与主体意识、翻译的文化差异、翻译的文化因素、文化语境与意识形态、跨文化对话的空间。该书内容翔实,论证有力,是近期译界推出的一部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翻译理论 文化透视 理性阐释 多维视角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评介 香港岭南大学 文化对话 学术研究 关键问题 意义阐释 文学语言 主体意识 文化差异 文化因素 意识形态 文化语境 学科 丛书 简称 译学 力作
原文传递
音乐批评的阐释性思维与方法探究——评《音乐批评的五种哲学视角》
6
作者 苏鑫龙 肖靓莎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I0006-I0006,共1页
无论是何种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本身”是基于音乐本体与实践形态,融入文化、经济、政治的综合性产物。音乐“本身”所呈现的“它如何产生”“它是什么结构”“它有什么意义”三种问题的属性未曾改变。当下音乐批评从相对独立的模态逐... 无论是何种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本身”是基于音乐本体与实践形态,融入文化、经济、政治的综合性产物。音乐“本身”所呈现的“它如何产生”“它是什么结构”“它有什么意义”三种问题的属性未曾改变。当下音乐批评从相对独立的模态逐渐与各人文学科汇聚交融,发展成为既具有多元文化属性又充满技术逻辑的学科,这也凸显出音乐批评的阐释性思维与方法愈发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音乐批评 多元文化 哲学视角 实践形态 文学 形式与内容 音乐本体
下载PDF
走向世界的比较艺术学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倍雷 赫云 《文化艺术研究》 2010年第1期57-62,共6页
在世界文化多元共存语境中的不同国别或民族的艺术,面临着需要交流、沟通、理解和相互阐释谋求共同发展的艺术文化问题。无论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它的艺术形态和艺术观念都是构成世界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呈开放性的语境中,国别... 在世界文化多元共存语境中的不同国别或民族的艺术,面临着需要交流、沟通、理解和相互阐释谋求共同发展的艺术文化问题。无论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它的艺术形态和艺术观念都是构成世界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呈开放性的语境中,国别或民族艺术要发展自身的艺术文化形态和艺术观念,都离不开他者艺术形态和艺术观念而孤立地发展,只能在彼此的相互关系中谋求自身的发展。比较艺术学的目的 ,就是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双向理解、阐释和沟通世界艺术文化形态,促进世界艺术和而不同地共存发展。因此,比较艺术学必然是世界性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艺术学 the World Art 艺术文化 艺术观念 艺术形态 文化形态 世界文化 文化多元共存 民族艺术 语境 相互关系 文化问题 和而不同 国别 对话机制 阐释 世界性 开放性 学科
下载PDF
中文系张永刚和朱堂锦两位教授又出新著
8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张永刚 朱堂锦 《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导论》
下载PDF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被引量:3
9
作者 隋岩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34-35,共2页
在经济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已由以往的艺术文化向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亦即电视大众文化转型。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所涉及的领域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对待这样一个异质的复杂对... 在经济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已由以往的艺术文化向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亦即电视大众文化转型。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所涉及的领域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对待这样一个异质的复杂对象,任何单一的阐释角度或评价尺度都是有局限的。因此,从多个视角给予关照与描述,有助于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理解把握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存在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文化 大众文化 地理 学科 文化形态 艺术文化 评价尺度 阐释 真实 局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