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斯巴达之魂》是创作小说——与樽本照雄先生商榷 被引量:8
1
作者 吴作桥 周晓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74,共4页
关键词 《斯巴达之魂》 樽本照雄 鲁迅 创作小说 结构模式 体式 《出关》
下载PDF
鲁迅小说《斯巴达之魂》的伪译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齐金鑫 李德超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70-77,共8页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斯巴达之魂》的考察,发现它呈现出诸多伪译的特征,其书写体现了清末民初这一特定时期的翻译规范。对该文本属性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翻译与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翻译在目的语多元系统中所占据的特殊文...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斯巴达之魂》的考察,发现它呈现出诸多伪译的特征,其书写体现了清末民初这一特定时期的翻译规范。对该文本属性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翻译与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翻译在目的语多元系统中所占据的特殊文化和文学地位。本文通过对我国伪译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中西方伪译理论的不同之处,促进伪译研究的跨文化对比。本文亦揭示出翻译史研究中将某一时期翻译活动语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还原当时对翻译的认识,从历史的维度拓宽现代翻译研究的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译 《斯巴达之魂》 鲁迅
下载PDF
论《浙江潮》与鲁迅“向左转”之渊源——以《斯巴达之魂》为例
3
作者 周丽华 曾攀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1-76,共6页
《浙江潮》作为一本以启蒙和救亡为目的而创办的刊物,不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激起了鲁迅的创作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鲁迅早期“立人”思想和“硬气”风格的形成。而这种思想和风格也成为鲁迅1930年选择“向左转”的关键因素之一。事... 《浙江潮》作为一本以启蒙和救亡为目的而创办的刊物,不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激起了鲁迅的创作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鲁迅早期“立人”思想和“硬气”风格的形成。而这种思想和风格也成为鲁迅1930年选择“向左转”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他的这一选择是理性地从时代环境出发,始终以一身“硬气”秉持着独立人格,自觉地进行以“立人”为旨归的文学革命及其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浙江潮》对鲁迅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以鲁迅首刊在《浙江潮》上的作品《斯巴达之魂》为例,结合该作发表前后通过《浙江潮》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语境、思潮,不仅能进一步回到其作品创作伊始的历史现场,还能在报刊所记录的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中窥见一个形象更为饱满的鲁迅,从而对其思想、人生和创作历程有更为深刻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潮》 鲁迅 《斯巴达之魂》 “立人” “向左转”
下载PDF
《斯巴达之魂》与史传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海洋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1,共7页
鲁迅留日时期发表的《斯巴达之魂》一文历来在译/作上存在争议,双方观点虽然都言之成理,却忽视了中国文学与文章体系的关联,对文章观念与文体的考察.从文章学的视角考察《斯巴达之魂》一文,可知鲁迅是以"史传"的文章之法对斯... 鲁迅留日时期发表的《斯巴达之魂》一文历来在译/作上存在争议,双方观点虽然都言之成理,却忽视了中国文学与文章体系的关联,对文章观念与文体的考察.从文章学的视角考察《斯巴达之魂》一文,可知鲁迅是以"史传"的文章之法对斯巴达三百武士的史实进行了重述,纪人叙事不同于历史小说的随意点染发挥,立意谋篇上也有着著者独特的安排,不能简单等同于对它作的译介.文中一些情节的想象虚构更接近史家的"代言"与"拟想",起到了补阙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文章作法上鲁迅以联络法、伏脉法等叙述方式行文,史实叙述详略有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文章以新小说的"演说"代替史传的"论赞",增强了文章感情抒发的强度与论述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斯巴达之魂》 史传 文章学
原文传递
鲁迅:从《斯巴达之魂》到民族魂——《斯巴达之魂》的命意、文体及注释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旭东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4,共10页
《斯巴达之魂》是鲁迅留日时期以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第一篇作品,它试图给中国的国民性注入一种奋力抗敌的阳刚性格。其后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推崇拜伦、尼采的恶魔风骨与强力意志,五四时期批判中国国民的阴柔性格,以及后期在... 《斯巴达之魂》是鲁迅留日时期以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第一篇作品,它试图给中国的国民性注入一种奋力抗敌的阳刚性格。其后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推崇拜伦、尼采的恶魔风骨与强力意志,五四时期批判中国国民的阴柔性格,以及后期在历史小说中通过大禹、墨子弘扬社会责任感和正义精神,都是以《斯巴达之魂》为源头,一以贯之地表现了鲁迅文学传统中刚健雄大的力之美以及硬骨头精神。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对鲁迅之为民族魂的诋毁皆属无中生有。对这篇作品的修辞以及它以文学之笔改动历史、主体部分是虚构等方面的考据与论证,说明《斯巴达之魂》有编辑成分,但仍可视为鲁迅的第一篇历史小说。《鲁迅全集》的注释在现代中国作家全集的注释中是比较完善的,但对《斯巴达之魂》的注释却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在1981年版中就已存在,在24年后的2005年版中并未得到纠正,失注之处,亦复不少。当代中国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民族魂,鲁迅研究界应更加关注《斯巴达之魂》,并就这篇作品的性质及其当代意义发出科学、理性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巴达之魂》 《鲁迅全集》 民族 注释 改造国民性 《文化偏至论》 《摩罗诗力说》 命意
原文传递
鲁迅早期文章的译/作问题与近代翻译的文学政治——从《斯巴达之魂》“第一篇”疑案说起 被引量:10
6
作者 符杰祥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38,共10页
引言:"古怪的文章"1903年,尚在日本弘文学院读书的青年留学生周树人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译/作《斯巴达之魂》,刊载在《浙江潮》第五期(1903年6月15日)与第九期(1903年11月18日)上。比较"古怪"的是,对于"第一... 引言:"古怪的文章"1903年,尚在日本弘文学院读书的青年留学生周树人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译/作《斯巴达之魂》,刊载在《浙江潮》第五期(1903年6月15日)与第九期(1903年11月18日)上。比较"古怪"的是,对于"第一篇用铅字排印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1)鲁迅似乎并不乐意承认,而且在三十多年以后还坦白是"故意删掉的"。尤为"古怪"的是,鲁迅的不承认,正在于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又多么古怪,尤其是那一篇《斯巴达之魂》"(2)。自认"古怪"而且"尤其",的确是"古怪"之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巴达之魂》 周树人 《浙江潮》 弘文学院 留学生 近代翻译
原文传递
鲁迅的第一篇译作:是《哀尘》还是《斯巴达之魂》
7
作者 蒋骁华 《中国外语研究》 2018年第1期49-54,116,共7页
鲁迅最早的译作出现在1903年。这一年,按时间先后,他发表了6篇译作:《哀尘》、《斯巴达之魂》、《说鈤》、《中国地质略论》、《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究竟哪一篇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说法不一。这给鲁迅研究,... 鲁迅最早的译作出现在1903年。这一年,按时间先后,他发表了6篇译作:《哀尘》、《斯巴达之魂》、《说鈤》、《中国地质略论》、《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究竟哪一篇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说法不一。这给鲁迅研究,特别是鲁迅的早期翻译研究,造成了混乱。本文企望为结束这种'混乱'有所帮助。本文在仔细考辨的基础上厘清了有关说法,认为,严格地说,《哀尘》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宽泛地说,《哀尘》和《斯巴达之魂》并列为鲁迅的第一篇译作。《月界旅行》是第一篇的说法、《地底旅行》是第一篇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鲁迅是文学大家,也是翻译大家。鲁迅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和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非比寻常。弄清他的第一篇译作是什么,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他早期的翻译方法、翻译动机等很有帮助;对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史的研究也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第一篇译作 《哀尘》 《斯巴达之魂》
原文传递
“烈士之毅魄”与“猗欤女丈夫”——论《斯巴达之魂》烈士精神建构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向南 《上海鲁迅研究》 2020年第3期-,共17页
1903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完成了《斯巴达之魂》,发表在同年第五、九期《浙江潮》上。文章塑造了黎河尼佗、涘烈娜等以身许国的男、女烈士形象,高度弘扬了牺牲精神。此后,鲁迅写作了诸多烈士题材的文章:如《摩罗诗力说》《药》《记念刘... 1903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完成了《斯巴达之魂》,发表在同年第五、九期《浙江潮》上。文章塑造了黎河尼佗、涘烈娜等以身许国的男、女烈士形象,高度弘扬了牺牲精神。此后,鲁迅写作了诸多烈士题材的文章:如《摩罗诗力说》《药》《记念刘和珍君》等,此文是"鲁迅第一篇用铅字排印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①也是其烈士文章的发端和烈士精神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罗诗力说》 《斯巴达之魂》 精神建构 《药》 《浙江潮》 《记念刘和珍君》 以身许国 牺牲精神
原文传递
从“独鹤与飞”到“译事之光”——鲁迅早期文学活动中的“呐喊”
9
作者 刘克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6,共11页
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 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学道路,即一面介绍外国文学,一面从事新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早期的一些重要文章和文学活动完全可以视为后来发出“呐喊”的前奏,或者说就是其最初的“呐喊”。对此,应结合鲁迅与绍兴地域文化关系及其在京环境影响等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早期文学活动 “呐喊” 《斯巴达之魂》 《摩罗诗力说》
下载PDF
从“斯巴达”到“斯巴达之魂”——“斯巴达”话语建构中的梁启超与周树人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冬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7-200,239,共25页
鲁迅研究中的“斯巴达”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斯巴达之魂》这篇作品的解析上:是“翻译”还是“创作”以及与此相关的近代文体问题的讨论等。其中,关于《斯巴达之魂》的材源问题,理所当然构成了这些讨论的前提却又并没有解决。对此,文章... 鲁迅研究中的“斯巴达”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斯巴达之魂》这篇作品的解析上:是“翻译”还是“创作”以及与此相关的近代文体问题的讨论等。其中,关于《斯巴达之魂》的材源问题,理所当然构成了这些讨论的前提却又并没有解决。对此,文章提出一种不同维度上的调查构想和设计,即不把“斯巴达”仅仅看作周树人《斯巴达之魂》单篇作品中的孤立现象,而是将其作为整个近代“国民性”话语建构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在这一观察维度下,《斯巴达之魂》便不再是“鲁迅研究”中的“一篇早期习作”,而呈现为一个从梁启超到周树人的精神史过程的到达点。梁启超和周树人为什么会把“斯巴达”作为新知和思想来传播,他们如何建构各自的“斯巴达”,他们与周围及其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斯巴达”话语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斯巴达之魂》的材源问题,亦自然内包于新的观察维度之下并清晰呈现于多重文本交叉之大观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梁启超 周树人 《斯巴达小志》 《斯巴达之魂》 明治日本
原文传递
“降虏”:鲁迅的“奴隶”意识解
11
作者 李丹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58,共7页
“奴隶”意识是鲁迅一生创作的重要出发点,而“降虏”是其“奴隶”意识的深层内涵。鲁迅南京求学期间的“骑马事件”激发了他的降虏意识,其早期创作《斯巴达之魂》显示了他与降虏身份的和解和进一步破除之道。“降虏”问题萦绕了鲁迅一... “奴隶”意识是鲁迅一生创作的重要出发点,而“降虏”是其“奴隶”意识的深层内涵。鲁迅南京求学期间的“骑马事件”激发了他的降虏意识,其早期创作《斯巴达之魂》显示了他与降虏身份的和解和进一步破除之道。“降虏”问题萦绕了鲁迅一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行动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斯巴达之魂》 奴隶 降虏意识
下载PDF
从改写理论看鲁迅早期的“改作”及其成因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文革 王瑞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65,共6页
关键词 鲁迅 改写理论 《斯巴达之魂》 《文化偏至论》 《摩罗诗力说》 成因 早期 日本留学
下载PDF
掮住黑暗的闸门:创伤体验与鲁迅的自我救赎 被引量:5
13
作者 贾振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1,37,共8页
关键词 鲁迅作品 自我救赎 《斯巴达之魂》 创伤 闸门 《怀旧》 鲁迅研究 恽铁樵
下载PDF
民族政治和文体选择——论辛亥革命前鲁迅翻译小说的转变
14
作者 李玮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4-49,共6页
文体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语言修辞本身,而应该被理解为结构世界的方式。文章选取辛亥革命前鲁迅翻译小说从《斯巴达之魂》到《四日》的转变进行分析,呈现不同战争"风景"背后的文体差异,分析其与鲁迅民族政治思想转变之间的关系,... 文体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语言修辞本身,而应该被理解为结构世界的方式。文章选取辛亥革命前鲁迅翻译小说从《斯巴达之魂》到《四日》的转变进行分析,呈现不同战争"风景"背后的文体差异,分析其与鲁迅民族政治思想转变之间的关系,回答辛亥革命发生之前,鲁迅"弃医从文"前后从"科学或政治的小说"转到"纯粹的文艺作品"的文体选择转变的问题,该转变标示着鲁迅以文学文体重建民族国家想象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民族政治 文学文体 《斯巴达之魂》 《四日》
下载PDF
鲁迅第一篇译作考辨
15
作者 蒋骁华 《外语与翻译》 2021年第2期1-5,I0001,共6页
据迄今为止的研究,鲁迅最早的译作出现在1903年,这一年,他发表了《哀尘》《斯巴达之魂》《说鈤》《中国地质略论》《月界旅行》《地底旅行》6篇译作。究竟哪一篇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长期以来学者们说法不一。这给鲁迅研究,特别是鲁迅的... 据迄今为止的研究,鲁迅最早的译作出现在1903年,这一年,他发表了《哀尘》《斯巴达之魂》《说鈤》《中国地质略论》《月界旅行》《地底旅行》6篇译作。究竟哪一篇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长期以来学者们说法不一。这给鲁迅研究,特别是鲁迅的早期翻译研究,造成了混乱。本文在仔细考辨的基础上厘清有关说法,认为,严格地说,《哀尘》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宽泛地说,《哀尘》和《斯巴达之魂》并列为鲁迅的第一篇译作。《月界旅行》或《地底旅行》是第一篇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鲁迅是文学大家,也是翻译大家。鲁迅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和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非比寻常。弄清他的第一篇译作是什么,对认识和研究他早期的翻译方法、翻译动机等很有帮助;对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史的研究也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第一篇译作 《哀尘》 《斯巴达之魂》
下载PDF
鲁迅的一世纪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4,共8页
关键词 鲁迅 《斯巴达之魂》 《浙江潮》 日本东京 作者署名 著作者 读者 杂志
下载PDF
鲁迅弃医习文新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伏虎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82-90,共9页
受梁启超新小说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鲁迅才做出弃医习文这一重大决定的 ,看日俄战争时期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幻灯片 ,只是这一决定的导火线罢了。
关键词 《斯巴达之魂》 弃医习文 新小说理论 文学影响 鲁迅 梁启超
下载PDF
徐兆玮对鲁迅早期作品的阅读与记载
18
作者 范阳阳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59-64,共6页
《徐兆玮杂著七种》一书中关于鲁迅早期作品《哀尘》《斯巴达之魂》《月界旅行》的记载,是目前所见近现代著述中对鲁迅早期作品的仅有记载,具有史料价值。徐兆玮在阅读过程中萌生编写翻译小说提要的想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几经变化。他在... 《徐兆玮杂著七种》一书中关于鲁迅早期作品《哀尘》《斯巴达之魂》《月界旅行》的记载,是目前所见近现代著述中对鲁迅早期作品的仅有记载,具有史料价值。徐兆玮在阅读过程中萌生编写翻译小说提要的想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几经变化。他在阅读《哀尘》《斯巴达之魂》后撰写内容提要并题写诗句,以表达阅读感受,从中也可见对鲁迅翻译意图的态度。他对《月界旅行》的不同中译本所做的比较,显示出自觉的版本意识。概而言之,徐兆玮对近代翻译小说的阅读与接受,具有标本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兆玮 鲁迅 《哀尘》 《斯巴达之魂》 《月界旅行》
下载PDF
鲁迅《说■》的一则材源
19
作者 张宇飞 《上海鲁迅研究》 2023年第1期191-198,共8页
1903年10月10日,浙江籍清国留日学生主办的杂志《浙江潮》第八期上刊载了署名为“自树”的《说■》一文,这篇文章旨在介绍元素镭的发现过程和基本知识,该文出自22岁的青年鲁迅(1881—1936)之手。《说■》与《斯巴达之魂》是鲁迅的“少作... 1903年10月10日,浙江籍清国留日学生主办的杂志《浙江潮》第八期上刊载了署名为“自树”的《说■》一文,这篇文章旨在介绍元素镭的发现过程和基本知识,该文出自22岁的青年鲁迅(1881—1936)之手。《说■》与《斯巴达之魂》是鲁迅的“少作”,鲁迅本来并不准备将这两篇“少作”收录文集中,但后来杨霁云(1910—1996)为鲁迅编纂《集外集》时收录了这两篇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外集 杨霁云 《斯巴达之魂》 留日学生 《浙江潮》 浙江籍 少作
原文传递
后殖民视阈中的鲁迅翻译思想 被引量:3
20
作者 闫艳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3-79,191,共7页
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首先是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悖论式存在,早年赞成并使用归化译法,晚年则极力推崇"硬译"(直译)的异化译法。他的"直译观"与本雅明及后殖民主义者韦努蒂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对鲁迅的翻译理念... 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首先是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悖论式存在,早年赞成并使用归化译法,晚年则极力推崇"硬译"(直译)的异化译法。他的"直译观"与本雅明及后殖民主义者韦努蒂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对鲁迅的翻译理念与思想做深入分析,阐明鲁迅对翻译理论的创新及其独特贡献。特别是对其文本《斯巴达之魂》译法的分析,提出鲁迅的"跳译""转译""增译"等"改写"式归化译法也是对翻译理论的巨大创新。尤其"转译"是一种开放式循环译法,在文化翻译层面对传统翻译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近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学术界逐渐注意到鲁迅翻译思想的现当代文化价值。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本雅明 韦努蒂 翻译理论 翻译思想 《斯巴达之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