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朝“大一统”的空间叙事——基于《新唐书·地理志》的研究
1
作者 王文光 李书豪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7,共9页
“大一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但对唐朝“大一统”的讨论,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思想阐释层面展开,从空间叙事角度表达唐朝“大一统”历史形态的研究不多。《新唐书·地理志》对唐朝疆域范围、交通道路、户数人口、政区沿革等方面... “大一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但对唐朝“大一统”的讨论,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思想阐释层面展开,从空间叙事角度表达唐朝“大一统”历史形态的研究不多。《新唐书·地理志》对唐朝疆域范围、交通道路、户数人口、政区沿革等方面的详细记载为我们解释唐朝“大一统”提供了空间维度的观察路径与文献基础。唐朝“郡县天下-羁縻府州-文化边疆”的空间结构不仅改变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空间叙事,而且在具体实践上,唐朝所形成的“大一统”是沟通中央与地方、维系中心与边疆、涵盖中国境内与域外世界的整体性叙事。正是基于“大一统”的空间叙事,使得中国疆域具有了超越具体朝代的稳定性,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叙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地理志》 空间叙事 唐朝 “大一统”
下载PDF
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初刻本新考——兼论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
2
作者 杜学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8,共9页
梳理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是否为《金瓶梅》的初刻本相关论述,双方不少分歧属于对个别文献解读的仁智之见,沈德符所见“吴中刻本”就是《金瓶梅》的初刻本则是在不断讨论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现存《... 梳理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是否为《金瓶梅》的初刻本相关论述,双方不少分歧属于对个别文献解读的仁智之见,沈德符所见“吴中刻本”就是《金瓶梅》的初刻本则是在不断讨论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时间以及沈德符“金瓶梅”条所记其得见“吴中刻本”时间。根据避讳情况,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至天启元年(1621)正月之间;根据沈德符生平及其与丘志充交往情况,其得见《金瓶梅》初刻本并撰写“金瓶梅”条时间亦为万历四十八年。文献记载与实物证据的交叉重合,充分证明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就是《金瓶梅》初刻本,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为万历四十八年年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刻金瓶梅词话》 初刻本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金瓶梅”
下载PDF
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融合培养——基于《新未来大学英语》的任务设计分析
3
作者 毛艳枫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2,共11页
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两者具有高度重合之处,具备融合培养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新未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2两个基础级别中有关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任务设计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了两种能力融合培... 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两者具有高度重合之处,具备融合培养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新未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2两个基础级别中有关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任务设计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了两种能力融合培养的具体路径。培养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两类任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叠、循环互动,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在跨文化场景中锻炼思辨能力,以思辨的方法解决跨文化问题,并自然融入课程思政目标,进而实现两种能力的融合培养,充分体现了跨文化思辨育人的教材编写理念。由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学会凝练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实现多元能力发展观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跨文化能力 融合培养 《新未来大学英语》
下载PDF
《学衡》与《新青年》诗学观念的参差对话
4
作者 马建高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学衡》内在诗学观念的贯通,具有隐伏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层面的潜在脉络。由文学自身的思考出发,强调诗文差异与内在格律,是《学衡》诗学观念的本体论建构;而作诗的具体实践,先学文而学诗,由摹仿而创造,“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此三者构成... 《学衡》内在诗学观念的贯通,具有隐伏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层面的潜在脉络。由文学自身的思考出发,强调诗文差异与内在格律,是《学衡》诗学观念的本体论建构;而作诗的具体实践,先学文而学诗,由摹仿而创造,“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此三者构成《学衡》诗学观念的方法论论述。从诗、文、小说的文类视野审视,《学衡》坚持文字本位的态度,坚守诗优于文、文优于小说的诗学观念。《学衡》的文学论点乃针对《新青年》而发,然而其文学理念与当时的社会风潮产生隔阂,仅能完成自身理想的“独立性”。《学衡》从边缘发出的向“中心”主流《新青年》的质疑,必须等待不同间隔的时间审视,而断定其是否将时时刻刻皆处于“边缘”,这是值得进一步思索的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新青年》 诗学观念 参差对话
下载PDF
电视剧《新笑傲江湖》东方不败形象改编探析
5
作者 张乐林 刘芊绵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44,共5页
《笑傲江湖》是金庸小说的重要经典,自问世以来成为影视改编的热门IP。金琛版《新笑傲江湖》电视剧对原著进行大胆的创新性演绎,围绕东方不败登上教主之位的人生历程和爱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富有新意、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新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金庸小说的重要经典,自问世以来成为影视改编的热门IP。金琛版《新笑傲江湖》电视剧对原著进行大胆的创新性演绎,围绕东方不败登上教主之位的人生历程和爱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富有新意、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新笑傲江湖》人物聚焦由令狐冲扩展至东方不败,构成双线并行的人物叙事,使观众对东方不败这一角色有了较为充分深入的了解,从而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审美距离。东方不败成年后的主动“引刀自宫”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电视剧将此改编为儿童时期的被动“宫刑”,使东方不败随后处心积虑地复仇、阴谋夺权当上“东方教主”有了现实逻辑,但也淡化了原著里的身体隐喻和权力腐蚀人性的批判力度。东方不败由小说里的主动为情而死,改编为被迫与蓝凤凰共赴黄泉,人物命运结局的变化虽然增添了日常生活与民间观念的气息,但同时也削弱了原作对自由精神之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改编 金庸 《笑傲江湖》 《新笑傲江湖》 东方不败
下载PDF
佚文《新舞台的角色》和北平时期的孙犁
6
作者 张占杰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新舞台的角色》发表在天津1934年11月12日、15日、20日的《益世报》第14版上,是孙犁的佚文。它与《北平的地台戏》一起,开启了孙犁对话剧大众化问题的思考。这篇特写对进步话剧演员进行了介绍,突出了他们鲜明的时代特征:个性张扬、演... 《新舞台的角色》发表在天津1934年11月12日、15日、20日的《益世报》第14版上,是孙犁的佚文。它与《北平的地台戏》一起,开启了孙犁对话剧大众化问题的思考。这篇特写对进步话剧演员进行了介绍,突出了他们鲜明的时代特征:个性张扬、演技精湛、多才多艺,是真正为民众、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家,与旧戏演员有着本质的区别。北平时期的孙犁,关注时代进步、追踪文艺新潮,所写文章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左翼文艺青年的特质。在以后的革命和文学生涯中,这种特质若隐若现,最终铸就了一个独特的孙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新舞台的角色》 佚文 左翼文艺青年
下载PDF
新女性写作视野中的“问题小说”创作——以马玉珍小说集《新姐》为例
7
作者 刘大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张莉教授发起的“新女性写作”研究强调以真实、切近的文本形式,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镜像。马玉珍的小说创作对河湟城乡女性的生存及精神状况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关照和思考。创作过程中,作家启用了女性视角和写实笔法,尝试将小说这... 张莉教授发起的“新女性写作”研究强调以真实、切近的文本形式,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镜像。马玉珍的小说创作对河湟城乡女性的生存及精神状况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关照和思考。创作过程中,作家启用了女性视角和写实笔法,尝试将小说这种文体用“非虚构”的笔法呈现出来,进而探寻河湟城乡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我以及女性与整个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真正介入河湟城乡女性的生活场域时,作家所秉持的言说方式和判断尺度,明显带有亲历性和诚挚性的一面。可以肯定的是,作家将塑造人物和提出问题的笔触探向了河湟地区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根系深处,从而以真实、切近的文本形式,呈现出河湟城乡女性的重要镜像。从这个角度而言,将马玉珍的小说写作纳入“新女性写作”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作为乡土小说的一种基本类型,马玉珍的小说对河湟地区民风习俗的书写,无疑成为作品中重要的审美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 河湟城乡女性 马玉珍 《新姐》
下载PDF
解读《新的灾难时代》:卡利尼科斯对当代新自由主义的多重批判
8
作者 张文博 吕佳翼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卡利尼科斯在其新著《新的灾难时代》(2023)中结合最新的灾难性事件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地缘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多重危机,并提出了取代新自由主义的民主计划策略,探讨了性别和种族领域里的解放主体资源。卡利尼科斯对新... 卡利尼科斯在其新著《新的灾难时代》(2023)中结合最新的灾难性事件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地缘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多重危机,并提出了取代新自由主义的民主计划策略,探讨了性别和种族领域里的解放主体资源。卡利尼科斯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延续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路径,同时拓展了新的批判维度。但是,卡利尼科斯的民主计划策略缺乏具体实践路径,他对反对和推翻新自由主义的主体力量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细致的分析,这是其理论局限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利尼科斯 《新的灾难时代》 自由主义 危机
下载PDF
陈舜臣《新港青年》中的殖民批判探析
9
作者 赵雁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68-72,共5页
陈舜臣的短篇小说《新港青年》以荷兰殖民中国台湾为历史背景,对历史上著名的“滨田弥兵卫事件”进行文学叙述。本文通过揭示小说“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叙述逻辑,阐明了作品的创作契机。总而言之,陈舜臣通过对中国台湾被殖民历... 陈舜臣的短篇小说《新港青年》以荷兰殖民中国台湾为历史背景,对历史上著名的“滨田弥兵卫事件”进行文学叙述。本文通过揭示小说“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叙述逻辑,阐明了作品的创作契机。总而言之,陈舜臣通过对中国台湾被殖民历史的重述,在战后日本社会重审战争责任的环境中对殖民提出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舜臣 《新港青年》 殖民批判 “滨田弥兵卫事件”
下载PDF
穿越到176年前读马克思的《新莱茵报》——第19号《新莱茵报》导读
10
作者 陈力丹 《东南传播》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划分为九个方面,比较详尽地介绍了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第19号的基本内容和编排框架,展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的风采,以及主持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职业素养。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新莱茵报》的每一号都体现... 本文划分为九个方面,比较详尽地介绍了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第19号的基本内容和编排框架,展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的风采,以及主持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职业素养。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新莱茵报》的每一号都体现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纸制定的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但并没有观点的直接宣称,而是通过新闻报道和社会人士的意见表达来贯彻报纸的纲领。该报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历史记录作用,体现了无产阶级报纸广告经营的平民意识。本文还论及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编译《新莱茵报》工作的艰辛。作者建议读者结合注释耐心阅读这份报纸,同时指出:一旦基本看懂了,会让人惊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每天提供如此丰富的新闻材料,必须有时效,还要有依据、基本真实、体现自己的政治观点,是需要怎样高的新闻专业素养和多么坚强的革命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莱茵报》 马克思 恩格斯 闻职业素养 报纸历史记录作用
下载PDF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英译探析: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
11
作者 李稳敏 闫婷婷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2期604-609,共6页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视角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三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坚持恰当的文化立场,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确保译文文本质量,实现该白皮书文...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视角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三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坚持恰当的文化立场,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确保译文文本质量,实现该白皮书文本信息的真实传递及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有效表达、接受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下载PDF
《晨报副刊》《新青年》等媒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早期传播
12
作者 崔燕 张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7-124,共8页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担任主编的《晨报副刊》,于1919年开始刊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的文章,创辟“马克思研究”专栏,积极引进马克思列主义。近代新闻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刊物《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绩也可圈可点。马克...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担任主编的《晨报副刊》,于1919年开始刊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的文章,创辟“马克思研究”专栏,积极引进马克思列主义。近代新闻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刊物《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绩也可圈可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晨报副刊》和《新青年》等进步报刊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壮大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框架和思想武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动力,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且重要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设了学术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为中国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社会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传媒视域的分析和解读,既能够证实《晨报副刊》和《新青年》等近代进步报刊在积极主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入中国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证实大众传播媒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菲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列宁主义 《晨报副刊》 《新青年》
下载PDF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研究
13
作者 胡冬林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3期136-139,共4页
文章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为对照研究第三版,结果发现:第三版模块更为丰富,对学习目标要求更高,但一些模块内容的设计不够优化;社会焦点、教育、生活三类主题的单元数最多,缺少科技和公共卫生类主题;主题的历时呈现总体合... 文章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为对照研究第三版,结果发现:第三版模块更为丰富,对学习目标要求更高,但一些模块内容的设计不够优化;社会焦点、教育、生活三类主题的单元数最多,缺少科技和公共卫生类主题;主题的历时呈现总体合理,少数主题分布有待调整;课文与主题关联程度比第二版更高,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据此提出改进建议:优化模块设计、完善主题设置、调整历时呈现、提高关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模块 主题 历时呈现 关联程度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英译本的积极话语分析
14
作者 杨洪娟 蔡禧 《英语教师》 2024年第12期8-12,共5页
选取国务院2023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为语料,以马丁(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分支框架对语料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探究该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分布规律及其传递的话语意义。研究结果显示,与情感资源相比,语料中判断... 选取国务院2023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为语料,以马丁(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分支框架对语料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探究该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分布规律及其传递的话语意义。研究结果显示,与情感资源相比,语料中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占比较大,主要呈现出正面积极的含义,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并致力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新时代我国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我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发展也将持续推进并取得实际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 评价理论 语料库 态度资源 积极话语分析
下载PDF
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新莱茵报》的历史踪迹
15
作者 陈力丹 李斌 《东南传播》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2024年5月,本文两位作者在德国科隆、法兰克福、柏林考察了与1848-184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持《新莱茵报》工作时相关的历史遗迹。作者确认了该报在科隆前后两个编辑部所在的大体位置,找到了科隆市政厅古塔外墙上马克思手持《新莱茵报》... 2024年5月,本文两位作者在德国科隆、法兰克福、柏林考察了与1848-184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持《新莱茵报》工作时相关的历史遗迹。作者确认了该报在科隆前后两个编辑部所在的大体位置,找到了科隆市政厅古塔外墙上马克思手持《新莱茵报》的雕塑,找到了马克思当年旁听普鲁士柏林国民议会会议的原址,有幸来到《新莱茵报》经常报道的全德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会议修复的原址。作者认为,在编译《新莱茵报》过程中,想象中的事物有了形象,这对于深化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新莱茵报》的思想和实践,是一次收获颇丰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莱茵报》马克思 恩格斯 《新莱茵报》的历史踪迹
下载PDF
《新莱茵报》与重庆《新华日报》办报实践的基本经验
16
作者 赵婧轩 《东南传播》 2024年第6期17-20,共4页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早的主流来源和实践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党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开创了党报的光荣传统。虽然两报时间、地点和斗争环境很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经验是相同的,即...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早的主流来源和实践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党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开创了党报的光荣传统。虽然两报时间、地点和斗争环境很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经验是相同的,即真正做到了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与坚定表达党的立场的统一。本文基于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第19号与《新华日报》的报道文本,梳理二者如何在办报实践中做到新闻客观报道与表达立场的统一。作者认为,两报在新闻呈现中存在经验相通之处,均通过使用多方信源、大量引证数据、刊载非本报记者消息等方式全面、忠实地记录事实,并在事实基础上对战争局势发表见解,借助评论特写与文艺作品等进行或显性或隐性的立场表达与情感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莱茵报》 《新华日报》 马克思主义闻观 客观报道与表达立场的统一
下载PDF
“编辑”与“发行”:《新青年》内在运作机制再探
17
作者 张宝明 陈振可 《出版发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1,共13页
“编辑”和“发行”是杂志赖以运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近代报纸杂志的主要分工模式。《新青年》的编辑和发行机制不仅推动了“启蒙”与“生意”的相互成就,同时也在运作转换中见证了这份刊物的人员流变和成长历程。《新青年》在创刊之初就... “编辑”和“发行”是杂志赖以运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近代报纸杂志的主要分工模式。《新青年》的编辑和发行机制不仅推动了“启蒙”与“生意”的相互成就,同时也在运作转换中见证了这份刊物的人员流变和成长历程。《新青年》在创刊之初就奠定了编辑和发行的“两分”机制,这个“两分”是双方的相对独立、相克相生,更是主客间角色的吊诡乃至错位。随着陈独秀任职北大,《新青年》的编辑与发行也在“空间分离”而又“遥相呼应”的状态下成长为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新青年社”成立后,《新青年》编辑和发行收归一体,这就为《新青年》向马克思主义宣传刊物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运作机制 编辑 发行
下载PDF
论《新莱茵报》和《解放日报》的互文建构
18
作者 王薇 陈力丹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9期19-25,共7页
《新莱茵报》的创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确定,奠定了无产阶级办报的光荣传统。《解放日报》改版后明确了党报的“四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研究以互文性理论为研究视野,对两份报纸展开话语分析,研究发现:立足... 《新莱茵报》的创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确定,奠定了无产阶级办报的光荣传统。《解放日报》改版后明确了党报的“四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研究以互文性理论为研究视野,对两份报纸展开话语分析,研究发现:立足于不同的纲领和方针,两份报纸将具有异质性的文本重新语境化。《新莱茵报》着力对新闻报道规律的科学运用,观点与立场寓于文本连贯性之中;改版后的《解放日报》调整内容的侧重,整体报道都符合党的思想路线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关切。以文本为线索,《新莱茵报》的实践经验投射于《解放日报》的字里行间,《解放日报》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延安范式”,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闻观 《新莱茵报》 《解放日报》 互文性
下载PDF
《新探索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模式创新应用研究
19
作者 董爽 陆杨 +1 位作者 张弛 刘珲 《鄂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1-44,共4页
《新探索研究生英语》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资源创新,为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方位支持。论文以《新探索研究生英语》为依托,对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应用,展现了混合式对分课堂教... 《新探索研究生英语》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资源创新,为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方位支持。论文以《新探索研究生英语》为依托,对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应用,展现了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可发展性、适用性与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探索研究生英语》 混合式教学 对分课堂
下载PDF
《新唐书·地理志》所见唐代兴修水利工程官吏考述
20
作者 冯乐辉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48,共9页
唐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唐代官吏主持兴修大量的水利工程来推动当时农业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保存了唐代水利建设的一手资料,从中统计出唐代有姓名可查的130名官吏主持兴修水利工程,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道、州(府、郡)... 唐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唐代官吏主持兴修大量的水利工程来推动当时农业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保存了唐代水利建设的一手资料,从中统计出唐代有姓名可查的130名官吏主持兴修水利工程,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道、州(府、郡)、县各级官吏,反映出唐代从上到下对水利的重视。唐代兴修水利工程的官吏,唐前期多于唐后期,南方多于北方,反映出全国水利重心的转移;任职以地方的州刺史和县令为主。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央考课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指标,也是百姓评价官吏的主要依据,唐代水利工程多以官命名体现出百姓对官吏水利贡献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水利工程 官吏 《新唐书·地理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