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部优秀的“断代史”教材——评《新时期文学》
1
作者 李建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学写作 个人化叙事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嬗变推衍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姝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4期98-100,113,共4页
在西方早已宣判知识分子的死亡或背叛后,我们对于知识分子的失望乃至绝望亦逐渐在文学表达中喷涌而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变化亦有创新,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失去他们曾经有过的优越地位,即使他... 在西方早已宣判知识分子的死亡或背叛后,我们对于知识分子的失望乃至绝望亦逐渐在文学表达中喷涌而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变化亦有创新,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失去他们曾经有过的优越地位,即使他们有着重建社会价值的理想,也由于个体力量的弱小而最终走向失败。因此我们探索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和社会意义的道路仍然漫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知识分子形象 嬗变 推衍
下载PDF
文学转型与小说创作潮流——《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评析
3
作者 昌切 简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2-144,共3页
关键词 王又平 《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评析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概说》导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思和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在这里包含了“文革”后到世纪末的文学。如果把从“文革”以后到世纪末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文学的发展 ,它是一个创作主体不断发展的过程 ,但五四新文学传统一直若隐若现地埋藏在作家们的心底里。人的文学和现代...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在这里包含了“文革”后到世纪末的文学。如果把从“文革”以后到世纪末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文学的发展 ,它是一个创作主体不断发展的过程 ,但五四新文学传统一直若隐若现地埋藏在作家们的心底里。人的文学和现代汉语的审美形式 ,始终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两大传统制约着文学的走向。同时 ,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整体影响下 ,中国作家们还重新建立了世界性的视界。 2 0世纪 80年代的文学与 90年代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 ,可以分别称作是共名时代的文学和无名时代的文学。学习文学史要求学习者大量地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 ,不仅从审美的角度来提高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也从大量的作品阅读中来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文学 源流 共名 无名 《新时期文学概说》
下载PDF
学者的开放胸襟与言说热忱——读《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5
作者 叶君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书评 生成根源 话语策略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化:以《新时期文学六年》为例
6
作者 李云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93,共7页
通过历史编撰的方式对历史的演变进行合法性论证,是社会转型时期一项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程。作为历史编撰的构成部分,"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化也是文学史家从当下出发重新组织并赋予所选择的文学对象以意义的过程。本文以新时... 通过历史编撰的方式对历史的演变进行合法性论证,是社会转型时期一项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程。作为历史编撰的构成部分,"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化也是文学史家从当下出发重新组织并赋予所选择的文学对象以意义的过程。本文以新时期文学起源阶段最早的文学史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文学研究室编写的《新时期文学六年》(1985)为例,从"文学理论批评"的功能、对于思潮演进的设定、对于异质性因素的消化与转化几个角度切入,讨论"新时期文学"的历史编撰工作如何赋予"新时期文学"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文学 历史化 《新时期文学六年》
下载PDF
对于自我三重角色的完美体认——评《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7
作者 叶君 《云梦学刊》 2003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当代文学 小说创作 王又平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中西互证 史思合璧——评王又平教授的《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8
作者 杨厚均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王又平 《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西方批评理论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新视阈与新成果——《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评介
9
作者 王晓伟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11-112,共2页
深化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的研究,对于推进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一书,从新的视阈对新时期文学进行了深入解读。该书在研究视角与观点立论方面都呈现出新意和拓展,主要具有... 深化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的研究,对于推进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一书,从新的视阈对新时期文学进行了深入解读。该书在研究视角与观点立论方面都呈现出新意和拓展,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第二,从新的视角深化了对新时期文学的认识;第三,围绕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得出许多新的论断;第四,对推动新时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的学理性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创伤叙事 历史记忆 创伤表达
下载PDF
史料背后的识见——评《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
10
作者 潘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6期82-85,共4页
基于学界对"新时期文学"时间节点的众说纷纭,《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以文学现场的复杂性、"转型期文学"的过渡性为论述基点,将"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限定于1976~1987这一时间段。该书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基于学界对"新时期文学"时间节点的众说纷纭,《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以文学现场的复杂性、"转型期文学"的过渡性为论述基点,将"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限定于1976~1987这一时间段。该书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入手,把文学知识谱系研究与"场域"研究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历史视角,同时也注意到横向纬度,对被二元模式遮蔽的"新时期"文学现象做出了精确的理解和评价,从理论和史料两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 转型期文学 问题意识 史料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理论观念的演进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结果
11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9-250,共2页
谭好哲撰文《新时期文学理论观念演进的动因、历程与结构》指出,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首先需要对一些宏观性问题的整体考察与系统综合,包括新时期文学理论观念的演进动因、历时进程、共时结构等等。新时期文学理论观念的演... 谭好哲撰文《新时期文学理论观念演进的动因、历程与结构》指出,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首先需要对一些宏观性问题的整体考察与系统综合,包括新时期文学理论观念的演进动因、历时进程、共时结构等等。新时期文学理论观念的演进是社会历史、文学实践以及理论自身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结果,有其历时进程与共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理论观念演进的动因、历程与结构》 书评 书介绍 作者
下载PDF
史识的独立与视野的更新——评《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12
作者 岳凯华 《出版广角》 2002年第2期75-76,共2页
在中国社会正经临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新时期文学也在其自身的转型中展现出色彩斑斓的图景。我们虽然不能否认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总体成就,但小说创作始终处在文学转型的领军位置。因此,对于刚刚过去的小说潮流予以深刻有力的反... 在中国社会正经临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新时期文学也在其自身的转型中展现出色彩斑斓的图景。我们虽然不能否认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总体成就,但小说创作始终处在文学转型的领军位置。因此,对于刚刚过去的小说潮流予以深刻有力的反省自然进入批评家的视域中。有关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成果是不胜枚举的,单就我手头以“新时期小说”命名的研究著作就有庞成英《新时期小说文体论》、邓时忠《新时期小说与西方文学思潮》、孙先科《颂祷与自诉:新时期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邝邦洪《新时期小说创作潮流研究》等好几种。但立足于当下富有革新锐气的学术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新时期文学转型的小说创作潮流》 西方文学 文学学术研究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研究话语的拓展与深化——评《新时期以来小说仪式叙事研究——以茅盾文学奖作品为中心》
13
作者 张栋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22-333,共12页
《新时期以来小说仪式叙事研究——以茅盾文学奖作品为中心》一书,以仪式素、仪式化、仪式感这一套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人类学理论话语系统,介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仪式分析及其文化特性解读。上述批评工作成为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过程... 《新时期以来小说仪式叙事研究——以茅盾文学奖作品为中心》一书,以仪式素、仪式化、仪式感这一套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人类学理论话语系统,介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仪式分析及其文化特性解读。上述批评工作成为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创新性理论与批评实践贡献,同时,为中国当代小说批评范式的转换提供了诸多启示性意义。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话语不断拓展与深化的当下,小说仪式叙事研究贯通了人类的行为实践与小说文本批评两大范畴,且以中西既有的仪式理论为基础,具有值得深入解读与阐释,且可产生诸多创新性理论观念的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以来小说仪式叙事研究——以茅盾文学奖作品为中心》 文学人类学 茅盾文学 批评范式
原文传递
"Thematic archetypes" and new era fiction
14
作者 Wang Guangd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13-127,共15页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offers a localized explana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It proposes that four "thematic archetyp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relations b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offers a localized explana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It proposes that four "thematic archetyp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olklore, legends and the novel in the new er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The first is the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the second, enduring suffering and realizing one's poterltial; the third, discontent with reality expressed in writing about imaginary worlds; and the last, criticism of the materialistic personality which places material gain above justice and lusts after gain. The presentation, dynamics of change, pract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hese "thematic archetypes" in the novels of the new era reveal writers' reflections on "modernity" and the awakening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relation to their own land. This paper also argues that the world outlook that pursu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view of life that prefers justice to material gain, and the values that affirm morality, life and human dignity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literature may supply us with important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responding to contemporary life, rebuilding the poetry of life and raising the quality of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matic archetype new era fiction folk culture aesthetic valu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