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60篇文章
< 1 2 2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应该怎样写文学史——王德威主编《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之思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来明 《写作》 2018年第7期115-123,共9页
在众多已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主编的《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别具一格,无论在"现代"的起点、"文学"的范围、"中国"的边界还是历史书写的方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体现出对既有文... 在众多已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主编的《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别具一格,无论在"现代"的起点、"文学"的范围、"中国"的边界还是历史书写的方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体现出对既有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超越。从"现代""中国""历史""文学"四个关键词出发,对该书体现的文学史观念和文学史写作方式进行了深入辨析,以期对其编写特色有整体认识,并为方兴未艾的"重写文学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 现代 中国 历史 文学
下载PDF
在“华语语系文学”中穿行的堂吉诃德——评王德威主编《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 被引量:7
2
作者 施龙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6期40-45,共6页
王德威教授主编的《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出版后,因为该书中文版尚未面世,故国内除一篇采访和几篇对王德威文学史观念(主要是《"世... 王德威教授主编的《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出版后,因为该书中文版尚未面世,故国内除一篇采访和几篇对王德威文学史观念(主要是《"世界中"的中国文学》即该书"导言"中的观点)的评论之外,对其具体得失的评估尚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王德威 堂吉诃德 现代 主编 语系 华语 文学史观念
下载PDF
“包括在外”的多维展开——《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定位和渊源
3
作者 黄奕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和研究带来新意,但其文学史价值则因自身后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样貌而受到怀疑;惟此,读者可以援用“包括在外”这一微妙的辩证观念切入此书并逐层推演,观照其体例选择上对海外...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和研究带来新意,但其文学史价值则因自身后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样貌而受到怀疑;惟此,读者可以援用“包括在外”这一微妙的辩证观念切入此书并逐层推演,观照其体例选择上对海外“重写文学史”风潮的呼应和权衡,内容剪裁上与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对话和互补,以及叙述方法上对中国文史传统的接续,以真正理解王德威这一编撰实验的意义;而后可知,其“新编”之所在并非离经叛道、徒具热闹而已,其中实有深切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包括在外” 体例 “制式”书写
下载PDF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
4
作者 王晓丹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5期92-92,共1页
在21世纪初“重写中国文学史”的风潮下,欧美汉学界推出了两部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即2001年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 在21世纪初“重写中国文学史”的风潮下,欧美汉学界推出了两部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即2001年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17年,西方汉学界又推出一部千余页的大体量中国文学史著作,即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此著可视为这一风潮下的又一次尝试。该书的中文版于2022年推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王德威 汉学界 哈佛 欧美汉学
下载PDF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本修订与比较
5
作者 沈子瑜 黄德志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119,共9页
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目前共有英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三个版本。《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哈佛系列“新编文学史”的特色:宏观文明视野与微观文学现场的碰撞。这部文学史的版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次修订上,其... 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目前共有英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三个版本。《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哈佛系列“新编文学史”的特色:宏观文明视野与微观文学现场的碰撞。这部文学史的版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次修订上,其一是从英文版到繁体中文版,修订主要体现在篇章标题的修改、序章篇幅的增长和篇目数量的增加上;其二是从繁体中文版到简体中文版,修订主要体现在文章篇目的增删上。版本变化将不同文化语境产生的差异具象化,让这部文学史蓦然成为展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发展动态的可读文本。王德威在编纂过程中有意呈现海外汉学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差异性的目标,在版本变化中不期而然地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版本比较 文化语境 王德威
下载PDF
文学史重写:从王德威的“方法”说起——以《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
6
作者 梁楠萍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海外汉学的研究思路搅扰着我们曾经习惯的应答系统和思维模式,王德威的文学史观及其文学史书写实践挑战着我们惯常的文学史书写方式。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体现了他寻找文学“起点”、想象历史、文学史“书写”以及... 海外汉学的研究思路搅扰着我们曾经习惯的应答系统和思维模式,王德威的文学史观及其文学史书写实践挑战着我们惯常的文学史书写方式。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体现了他寻找文学“起点”、想象历史、文学史“书写”以及探索文学边界的种种思路和方法。作为一个书写实践,这本文学史从多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起点”出发,展示了另一种看待和处理历史的方式,当历史不再执拗于提供一种价值定论,历史中的“人”便成为重心,“文学”在这个意义上拥有了更广阔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德威 文学史书写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7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下载PDF
以“福柯”作为方法:《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理念及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松 成文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9-41,共13页
2017年,哈佛大学出版公司出版的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颇具标志性意义的文学史著述。西方现代思想的理性化体现在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运用,现代性的历史观强调运用科学理性发现历史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然而,后现代主义... 2017年,哈佛大学出版公司出版的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颇具标志性意义的文学史著述。西方现代思想的理性化体现在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运用,现代性的历史观强调运用科学理性发现历史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然而,后现代主义历史思想家福柯反对“大写历史”的一元论、因果论与线性论,强调历史发展中的非理性化、非中心化、非精英化,其考古学方法呈现历史的偶然性。该书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想尤其是福柯理论的影响,编撰者在异质性空间以知识考古学方法完成对文学史“反主体”“反总体”“反连续”的书写,以谱系学方法探讨文学史的“来源”与“知识”,体现了深受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影响的文学史观念与实践。《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采用“星丛”式的编年体例,以时间序列构建历史脉络,以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书写方法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具有文学史观念革命及其体例实验的价值,其历史理念具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并非对福柯理念的简单套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考古学 知识谱系学 现代主义
下载PDF
“世界”作为方法:对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反思
9
作者 徐从辉 《华文文学》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英文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一翼。论文以新世纪以来王德威、张英进、邓腾克、罗鹏等人主编的四部文学史为例,探讨英文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排、方法论、文学史观等方面与大陆文学史的互动与互鉴。认为... 英文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一翼。论文以新世纪以来王德威、张英进、邓腾克、罗鹏等人主编的四部文学史为例,探讨英文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排、方法论、文学史观等方面与大陆文学史的互动与互鉴。认为英语世界的“元历史”叙事的“异质性”与“非连续性”对“正史”的解构所带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东方主义历史叙事,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域外视点的包容与借鉴。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主体性的追寻紧密镶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在互相竞争的历史叙述中辨伪存真,“复线的历史”将给予我们接近文学史多重面相的契机。同时中国文学史主体性的建构既要建立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之中,又要回到中国文学本身内在的心灵关照与文学史的诗性特质,唯有如此才有融入与引领世界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英语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载PDF
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柳宗元评述的继承与时代新变
10
作者 梁观飞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1-80,共10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柳宗元评述基本是继承和模拟中国传统诗文评,文学史的写作方式也与传统诗文评类似,具有抽象化、主观化、文学化等特点。文学革命兴起后,文学史的柳宗元评述发生了变化,柳宗元成为文学革命的代表、传统的柳宗元批... 近代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柳宗元评述基本是继承和模拟中国传统诗文评,文学史的写作方式也与传统诗文评类似,具有抽象化、主观化、文学化等特点。文学革命兴起后,文学史的柳宗元评述发生了变化,柳宗元成为文学革命的代表、传统的柳宗元批评得到新的阐释。文学革命思潮推广的西方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柳宗元评述新变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展,革命者的定位与柳宗元出现疏离,部分文学史家对柳宗元评述作出变更和反思。以西方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构建文学史、评述柳宗元,为文学史的写作和发展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 柳宗元批评 文学革命思潮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问题
11
作者 范国富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10-114,共5页
史料运用服务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教师应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选择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恰当地使用传记材料,注重辨析作品的版本差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建作家与作品的深度关联,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文献材料... 史料运用服务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教师应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选择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恰当地使用传记材料,注重辨析作品的版本差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建作家与作品的深度关联,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文献材料的选用绝非仅是对教材文学史观的重复论证,还是对既有文学史认知的延伸。教师运用史料应有自觉意识,明确史料运用的前提与限度。由此,教师可摆脱传统文学史教学过度注重知识灌输的泥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术探索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 史料运用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场感”“立体化”与“流动性”——重读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12
作者 战玉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界文学流动过程之中的,这种流动性既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复杂面貌,也透露出吴福辉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此外,书中大量的插图、表格等也可视为文学空间与“文学地图”的形式化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文学地图 文学史 书评
下载PDF
现代性的别样阐释——评王德威《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3
作者 张悦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4期32-37,共6页
王德威教授主持编撰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对近些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学术成果的一次整理总结,同时也是“重写中国文学史”的一次重要的实践。鉴于“现代性”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史观念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王德威教授主持编撰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对近些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学术成果的一次整理总结,同时也是“重写中国文学史”的一次重要的实践。鉴于“现代性”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史观念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中的重要问题,故有必要从现代文学起点的设置、文学现象的处理以及文学版图的构想三个方面关注和思考《新编》对现代性的新解读。《新编》中王德威试图扩大文学史的视野,视角从关注文学同民族命运密切联系的大事件转移到日常状态的生活图景,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勾勒出动态的、独特的现代性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 文学史书写 王德威
下载PDF
以文学史之名重释文学、现代与中国——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4
作者 刘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3-110,共8页
本文从文学、现代、中国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如何以颠覆性的述史方式重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这部著作以文学史的视角重新锚定“文学”的内涵,重新审视既往对现代性的认知,重新界定现代“中国”的文化边界。... 本文从文学、现代、中国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如何以颠覆性的述史方式重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这部著作以文学史的视角重新锚定“文学”的内涵,重新审视既往对现代性的认知,重新界定现代“中国”的文化边界。它希冀于以全新的述史观念革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传统书写模式。然而,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改写仍然是以西方话语为主导的。故而,如何构建并革新我们自己的文学史观念就成为这部著作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 现代
下载PDF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结构——兼论王德威的文学史观
15
作者 李书安 《华文文学》 2023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异的时间结构集中体现了王德威对其文学史观的思考与实践,它与王德威先前的文学史观念一脉相承,也是对哈佛“新编文学史”系列编撰规则的部分遵循。此文学史的时间结构从时点和时序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异的时间结构集中体现了王德威对其文学史观的思考与实践,它与王德威先前的文学史观念一脉相承,也是对哈佛“新编文学史”系列编撰规则的部分遵循。此文学史的时间结构从时点和时序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传统中线性进步的文学史时间进行解构:它以朴素的自然时序排列散在的“关键时刻”,以代替文学史中依赖进步历史观念而定的确定分期;并置、倒叙与“现在进行时”的多样时序体现出反线性前进的时序特征。此文学史对传统文学史时间建构的挑战以“双重祛蔽”的行动拆解了“革命时间”与“线性时间”之下蕴藏的观念;但这不能仅被视为基于“后学”诸理论的解构。王德威在此文学史中体现出的时间意识意在消泯现代历史时间观念造成的诸多对立,从而建构一种全新的可能——中国文学的诸种“现代性”或可以其本有面目浮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能够得以在平和的心态之下被再次认识、探索与不断生成;但其中显见的局限性仍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时间结构 文学史
下载PDF
突围与悖反——歇斯底里话语下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6
作者 任祥欣 黄德志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1-116,共6页
由王德威主编以“世界中”为主能指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出现,是一场对文学史程式化生产困境的突围,并在结构上达成了拉康意义上歇斯底里的机制。这使得其在展现文学史的盘根错节时具有了反本质主义的姿态,而这一姿态却在形... 由王德威主编以“世界中”为主能指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出现,是一场对文学史程式化生产困境的突围,并在结构上达成了拉康意义上歇斯底里的机制。这使得其在展现文学史的盘根错节时具有了反本质主义的姿态,而这一姿态却在形式上暗合了当今的碎片化潮流,在突围时陷入了悖反的症结中,须以复归本质的方式才能使得原本漂浮的意义落实。作为文学史的接受者,想要化解这一症结,就应把握“世界中”这一歇斯底里话语对于意义的“撬动”作用,对文学史进行再反思与重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王德威 世界中 歇斯底里话语 本质主义 主能指
下载PDF
方法·线索·问题——论《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前五四”书写
17
作者 王业森 梁伟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7-124,共8页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别具特色的书写方式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前五四”时期研究具有启发性。其哲学观与治史方法适宜于解析“前五四”时期文学的时代特色。它以独到眼光关注到了隐藏在“前五四”时期现代文学演进中的推进动力与...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别具特色的书写方式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前五四”时期研究具有启发性。其哲学观与治史方法适宜于解析“前五四”时期文学的时代特色。它以独到眼光关注到了隐藏在“前五四”时期现代文学演进中的推进动力与预埋线索,在“前五四”时期的叙述中为解答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独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前五四” 王德威
下载PDF
现代文学史重构之“中间物”——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新诗“经典”塑造
18
作者 方长安 高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新时期初期,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问世,相比于1950年代编撰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它试图重构中国新诗史,其特点是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置重文学社团、流派的诗史地位,建构出突出主流兼顾支流的述史框架,绘制群像式诗人图景,赋予... 新时期初期,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问世,相比于1950年代编撰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它试图重构中国新诗史,其特点是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置重文学社团、流派的诗史地位,建构出突出主流兼顾支流的述史框架,绘制群像式诗人图景,赋予郭沫若、艾青以新诗“经典”地位,重评冯至、戴望舒等的诗史贡献,将包括某些“逆流”诗人在内的大批缺席于此前文学史著作的诗人诗作叙写进新的诗史空间。该著策略性地处理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与诗学话语关系,一定程度地还原某些诗人诗作的真相,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新时期文学史著作遴选、塑造“经典”过程中,发挥了历史“中间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 述史框架 新诗史 展览式诗人群 经典化 中间物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敏 《快乐阅读》 2023年第12期74-76,共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与反抗的历史,其“启蒙”与“救亡”的主题贯穿整个现代史。以往的教学只注重文学史、文学作品的解读,而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教育。育人者先自育,然后才...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与反抗的历史,其“启蒙”与“救亡”的主题贯穿整个现代史。以往的教学只注重文学史、文学作品的解读,而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教育。育人者先自育,然后才育人,高校特别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大部分会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他们的道德素养、精神面貌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新一代的少年。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思政教育 育人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小学教师 实践探索 师范类 思政育人
下载PDF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20
作者 周明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启元、李何林等学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王瑶、蔡仪、张毕来、刘绶松、唐弢等学者对现代文学史都有考察和研究。相较于数量庞大的新文学史或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梳理。直到1986年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出版,才终结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无史的局面,开创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先河。这本以通史体例写作的理论批评史,文类的涵盖面、资料的丰富度都是最全的。然而,这部多有创建的理论批评史,因与时代共名脱节,而淹没在历史中,令人唏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永生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学史编撰 新时期 批评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