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8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诗的现代意识与母语意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姜耕玉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5-130,共6页
20世纪末,新诗在冲破封闭的传统与极左政治文化的僵局中,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后新诗潮"对诗本身的冲击,导致新诗本来就很脆弱的形式,其汉语言艺术更加黯然失色。新诗陷入有魂无面的邋遢境况,其根由是失去母语意识的现代意识... 20世纪末,新诗在冲破封闭的传统与极左政治文化的僵局中,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后新诗潮"对诗本身的冲击,导致新诗本来就很脆弱的形式,其汉语言艺术更加黯然失色。新诗陷入有魂无面的邋遢境况,其根由是失去母语意识的现代意识所致。新诗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对母语的探寻。新诗的语言形式,离不开汉语的特性,新诗形式的创造是现代汉语诗意的创造。几千年的古代汉语诗歌提供了重要资源,有助于现代汉语诗意结构的探索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意识 母语意识 汉字精神 创造力
下载PDF
从“宇宙意识”看中国新诗现代化道路——以杜运燮《诗四十首》为中心
2
作者 郭凤玲 周毅 《文史杂志》 2023年第6期22-26,共5页
“宇宙意识”是梁宗岱诗学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具有“宇宙意识”、追求“纯诗”是中国新诗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诗集《诗四十首》是杜运燮早期诗歌的合集,体现了杜运燮第一阶段的创作特征和诗学思想,也充分地实践了梁宗岱诗学“宇宙... “宇宙意识”是梁宗岱诗学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具有“宇宙意识”、追求“纯诗”是中国新诗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诗集《诗四十首》是杜运燮早期诗歌的合集,体现了杜运燮第一阶段的创作特征和诗学思想,也充分地实践了梁宗岱诗学“宇宙意识”的观点:一是体现了诗人的“宇宙意识”;二是建构了具有现代特征的象征系统;三是积极探索了“纯诗”入世的可行路径,让诗歌从生活、社会、历史中汲取营养的同时又避免了成为代言工具的结果。梁宗岱、杜运燮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了中国新诗现代化可行的道路,对中国新诗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运燮 四十首》 宇宙意识 梁宗岱 现代
下载PDF
被集体化的“意识流”与“新启蒙”的可能
3
作者 宗玉玉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之一,“意识流”文学在中国并不新鲜,曾在中国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赵树理的早期创作、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等,都曾使用“意识流”手法...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之一,“意识流”文学在中国并不新鲜,曾在中国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赵树理的早期创作、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等,都曾使用“意识流”手法。之后,经过数十年的潜隐,“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帷幕再次拉开。这个帷幕的开启者,就是1979年的王蒙,^(①)影响巨大的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之旅也随之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派 赵树理 汪曾祺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早期创作 意识 集体化 启蒙
下载PDF
意识形态建设引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4
作者 乔桥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6-31,共6页
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能力之间呈现出一体两面的关系,是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长期以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使得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在... 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能力之间呈现出一体两面的关系,是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长期以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使得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割裂,进而转向为对主导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共部门的不信任感,有害的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国家治理能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意识形态以其共识凝聚、舆论引导、和谐构建的功能,要通过发挥对党的建设支撑作用;发扬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新意识形态传播载体等四条实践进路为意识形态建设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赋能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意识形态 国家治理能力 现代 内在逻辑
下载PDF
新媒体电商背景下乡村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分析——以陕西省渭南市下辖县域为例
5
作者 杜蘅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10期81-90,共10页
新媒体电商的飞速发展为农村地区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也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手段,考察陕西省渭南市县域农村地区从事新媒体电商的女性群体,剖析其参与行为的内在逻辑及在此新型业态中... 新媒体电商的飞速发展为农村地区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也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手段,考察陕西省渭南市县域农村地区从事新媒体电商的女性群体,剖析其参与行为的内在逻辑及在此新型业态中主体意识的重构过程。研究发现,新媒体电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新型生产劳动模式,乡村女性通过自主实践,打破固定角色与期待,转型成为拥有独立主体性、追求个体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现代化农村女性。但是乡村女性也面临技能获取不足、信息不对称及社会支持体系有限等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她们的成长空间与全面发展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电商 乡村女性 主体意识 现代 女性主义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创新意识融入美术教学的思考
6
作者 吴明辉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2024年第10期84-84,共1页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受美术教师的关注。那么,我们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着手落实呢?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分享,以期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思...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受美术教师的关注。那么,我们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着手落实呢?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分享,以期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师 独立思考能力 课改 现代绘画艺术 意识 美术教学中 审美素质 教学的思考
下载PDF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作者 白明晶 高佩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年第7期22-24,共3页
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西方民族理论的超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通过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浸润、生态繁荣等手段,... 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西方民族理论的超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通过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浸润、生态繁荣等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从梁羽生到金庸:新派武侠小说现代精神之肇始与造极
8
作者 张宁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22,共7页
通过梳理研究梁羽生、金庸的代表作品,提炼出新派武侠小说的现代精神:主人公往往侠与士合一,文与武兼备;注重人物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人性光辉的书写;主题蕴含谱系溯源、身份谜题与哲学终极之问。探讨了“金梁”二人在新派武侠小说创... 通过梳理研究梁羽生、金庸的代表作品,提炼出新派武侠小说的现代精神:主人公往往侠与士合一,文与武兼备;注重人物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人性光辉的书写;主题蕴含谱系溯源、身份谜题与哲学终极之问。探讨了“金梁”二人在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中的贡献和地位:梁羽生开创和确立了“新武侠”文学典范;金庸融汇更为丰富的现代精神和文学手法,实现了武侠小说的现代化转换。分析了新派武侠小说的现实意义:作为曾经的通俗文学类型之一,武侠小说或许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武侠小说尤其是“新武侠”的文学精神、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审美意蕴,必将对中国文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 个体生命意识 现代精神 反武侠建构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贵州实践路径
9
作者 程文 《当代贵州》 2024年第24期66-67,共2页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贵州全方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推动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民族文化繁荣交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且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贵州全方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推动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民族文化繁荣交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且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 实践路径 民族平等团结 党的民族工作 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 贵州
下载PDF
救世意识与时代悲感──现代新儒家在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命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振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6-31,共6页
救世意识与时代悲感──现代新儒家在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命运李振纲现代新儒学从20年代初产生开始,直到现在仍是在中国与世界很有影响的新传统主义文化思潮.其基本特征是:以传统与现代化关系为核心问题,以融会中西为中国文化复兴之... 救世意识与时代悲感──现代新儒家在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命运李振纲现代新儒学从20年代初产生开始,直到现在仍是在中国与世界很有影响的新传统主义文化思潮.其基本特征是:以传统与现代化关系为核心问题,以融会中西为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以“返本开新”为文化研究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世意识 时代悲感 现代儒家 中国 当代世界 命运 二十年代初期
下载PDF
新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体制与文学史--1950年代的教学大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希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9-134,142,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文学的规范具体化、体制化,并落实到新文学教学和文学史教材编写中;新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最终纳入服务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正面促进作用,但也是对新文学史真实本体的解构,它把不符合新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学排斥于文学史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代 国家意识形态 教育体制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文学史建构
下载PDF
变脸 新中国的现代建筑与意识形态的空窗 被引量:8
12
作者 冯江 《时代建筑》 2015年第5期70-75,共6页
文章借助意识形态的窗口剖析了新中国的现代建筑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存在着现代建筑较为活跃的三个时间段:1951—1954年、1961—1965年、1972—1978年,这与政权交替、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 文章借助意识形态的窗口剖析了新中国的现代建筑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存在着现代建筑较为活跃的三个时间段:1951—1954年、1961—1965年、1972—1978年,这与政权交替、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带来的意识形态转向有关。新中国的现代建筑生长于意识形态转变的间隙中,同时也是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脸” 中国现代建筑 风格 意识形态窗口 现代
下载PDF
“新感觉派”的狐步舞:现代小说创作中的“意识流”最初尝试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锡民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3-38,共6页
在文学“意识流”最初尝试的问题上 ,中国“新感觉派”的“狐步舞” ,从接受心态来说 ,“跳”得既时兴又焦灼 ;从接受实践来讲 ,似乎“把根留住”的情况要多一些。不过 ,总体的实际运作水准参差不齐 ,模仿的痕迹不同程度地依然存在 ,尽... 在文学“意识流”最初尝试的问题上 ,中国“新感觉派”的“狐步舞” ,从接受心态来说 ,“跳”得既时兴又焦灼 ;从接受实践来讲 ,似乎“把根留住”的情况要多一些。不过 ,总体的实际运作水准参差不齐 ,模仿的痕迹不同程度地依然存在 ,尽管如此 ,他们的最初尝试毕竟是当时历史产物下具有先锋性质的一次艺术实验 ,所以无可避免地要有相当的稚嫩性付出。要不然 ,哪有往后中国文学繁荣兴盛和中外文学关系健康发展之收获的喜悦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现代小说 感觉派” 中外文学关系 中国文学 先锋性 创作 尝试 历史 模仿
下载PDF
实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应强化整体意识 被引量:2
14
作者 付蓓 《湖南农机》 2006年第7期94-96,共3页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中将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水平,高质量的教材是前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贴近学生实际...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中将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水平,高质量的教材是前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条件,三者不可偏废,应强化整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 整体意识
下载PDF
新媒体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危机
15
作者 郝一峰 肖洒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0-184,共5页
在新媒体成为常态机制的社会环境中,新媒体文学的现实创作状态及其审美特征,存在着种种审美意识形态深层的变形或变构的趋势,其中鲜明地体现出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危机。只有接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形式,才有可能在超越生活日常性的同时... 在新媒体成为常态机制的社会环境中,新媒体文学的现实创作状态及其审美特征,存在着种种审美意识形态深层的变形或变构的趋势,其中鲜明地体现出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危机。只有接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形式,才有可能在超越生活日常性的同时制约文学文本的后现代倾向,进而引导新媒体文学有序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媒体文学 现代性危机 日常生活
下载PDF
论新时期意识流小说──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描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旭初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5年第1期30-31,29,共3页
关键词 意识流小说 时期 现代主义文学 东方意识 现代派小说 叙事角度 传统小说 西方意识流小说 民族文化心理 叙事结构
下载PDF
试谈新课程培训者的后现代意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智华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批判开始,如对现代教育总体性、传统师生关系及传统知识观中弊端的批判。要克服这些弊端,使新课程理念能真正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新课程培训者应具...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批判开始,如对现代教育总体性、传统师生关系及传统知识观中弊端的批判。要克服这些弊端,使新课程理念能真正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新课程培训者应具有几种具有建设性的后现代意识:去中心化意识、对话意识、建构意识和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培训 现代意识 去中心化 对话 建构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坐标、场域与进向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玉芳 张晓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第6期81-92,共12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文化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文化传承发展、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文化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文化传承发展、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紧密关联起来,勾勒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维度和文明向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又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时性维度上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纽带,在共时性维度上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情感基石,在即时性维度上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力源泉,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织牢民族团结之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由“文明传承”的历史场域转换到“文明复兴”的现实场域。这一场域转换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向度上提出继承守护、创新发展和精神指引三个方面的时代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由“多元”走向“一体”;以“第二个结合”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指引中华民族在推进文化创新中由“自在”走向“自觉”;以“兼收并蓄”涵养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民族”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 的文化使命 文明复兴
下载PDF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试论中国新感觉派的意识流小说创作
19
作者 李慧勤 王艳燕 《绥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46-48,共3页
西方意识流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 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自觉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在一起,使意识流小说呈现出东方化的... 西方意识流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 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自觉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在一起,使意识流小说呈现出东方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感觉派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中国 文学研究 意识流小说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中农民人际关系与现代意识的互动
20
作者 廖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00-107,共8页
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抒写农民人际关系变化。乡土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中,通体社会崩解,基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乡村出现理性经济人,农民人际关系从熟人社会的邻里守望、和谐相助、诚实守信等渐次转化为以“分”为根祇的人情淡漠化、家庭分... 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抒写农民人际关系变化。乡土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中,通体社会崩解,基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乡村出现理性经济人,农民人际关系从熟人社会的邻里守望、和谐相助、诚实守信等渐次转化为以“分”为根祇的人情淡漠化、家庭分离化、邻里利益化、代际疏离化、农民原子化等新传统,也表征为独立自主、无所敬畏、尊重私权、乐于竞争、遵从契约的心性结构;进城打工农民的人际交往呈现松散化、表面化、选择性、隔离化、悖反化等特征,后致性人际关系优于先赋性关系,农民抱团“扯秧子”在城市生存。农民人际变迁与其现代意识构建同行同构,也反过来映照其伦理嬗变、人际经济学的思想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乡土小说 农民 人际关系 现代意识 嬗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