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明社会批判和重返自然——评克莱斯特中篇小说《智利地震》
被引量:
1
1
作者
庄玮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克莱斯特深受同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文明批判论、自然主义学说以及伏尔泰和爱尔维修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影响。1807年,其创作的中篇小说《智利地震》出版。该小说以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演绎了作为革命隐喻的地震前后“城市—...
克莱斯特深受同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文明批判论、自然主义学说以及伏尔泰和爱尔维修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影响。1807年,其创作的中篇小说《智利地震》出版。该小说以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演绎了作为革命隐喻的地震前后“城市—山谷—城市”这一空间转换过程中人们道德意识和社会秩序的变迁,嘲讽了各式人物针对该偶然性自然事件基于神正论所做出的宗教性阐释和行为,批判了以私有制和等级制为基础的人类文明社会使本性纯良的民众道德堕落的虚伪本质,抨击了反人性的社会规范和天主教教会及世俗政权等社会权力机构对个体自然爱欲和自由平等诉求的压迫和异化。然而,作者否认了人类摆脱社会制约重返自然状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智利地震》
文明社会批判
重返自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智利地震》和乌合之众的平庸之恶
被引量:
2
2
作者
许环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德国作家海因利希·冯·克莱斯特的成名作,短篇小说《智利地震》叙述了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伦惨剧:家庭教师罗尼莫·鲁赫拉和自己的学生何塞法小姐自由恋爱,造成后者未婚先孕,最终,男女主角在一场感恩弥撒中双双被暴民...
德国作家海因利希·冯·克莱斯特的成名作,短篇小说《智利地震》叙述了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伦惨剧:家庭教师罗尼莫·鲁赫拉和自己的学生何塞法小姐自由恋爱,造成后者未婚先孕,最终,男女主角在一场感恩弥撒中双双被暴民乱棍打死。结合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德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以及美国作家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等的相关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探求小说悲剧发生的根源,认为《智利地震》的悲剧之所以发生,本质上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平庸之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因利希·冯·克莱斯特
《智利地震》
平庸之恶
乌合之众
《狂热分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震中的幻灭与希望——试论克莱斯特《智利大地震》中的宗教、政治与文学史隐喻
3
作者
毛明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9,共11页
克莱斯特的《智利大地震》(1807/1810)以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对欧洲知识界、尤其是对启蒙乐观主义神正论的深刻冲击为思想背景,借助地震的革命隐喻,在后魏玛古典文学时代勾勒了宗教救赎、革命理想与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这三重幻灭。小说...
克莱斯特的《智利大地震》(1807/1810)以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对欧洲知识界、尤其是对启蒙乐观主义神正论的深刻冲击为思想背景,借助地震的革命隐喻,在后魏玛古典文学时代勾勒了宗教救赎、革命理想与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这三重幻灭。小说中描绘的宗教恩典、平等博爱与人道关怀均是幻景,秩序的崩塌、重建与再崩塌颠覆了欧洲传统历史哲学三段论。但在克莱斯特的批判中,启蒙乌托邦依旧作为人性潜能存在,正如小说结尾暗示的,在普遍危机中仍有人性与亲情的一丝希望,从伊甸园坠入历史的现代人或许能由此发现重返乐园的后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智利
大
地震》
神正论
魏玛古典文学
历史三段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文明社会批判和重返自然——评克莱斯特中篇小说《智利地震》
被引量:
1
1
作者
庄玮
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文化研究所
出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克莱斯特中篇小说《智利地震》研究”(17222012102)。
文摘
克莱斯特深受同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文明批判论、自然主义学说以及伏尔泰和爱尔维修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影响。1807年,其创作的中篇小说《智利地震》出版。该小说以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演绎了作为革命隐喻的地震前后“城市—山谷—城市”这一空间转换过程中人们道德意识和社会秩序的变迁,嘲讽了各式人物针对该偶然性自然事件基于神正论所做出的宗教性阐释和行为,批判了以私有制和等级制为基础的人类文明社会使本性纯良的民众道德堕落的虚伪本质,抨击了反人性的社会规范和天主教教会及世俗政权等社会权力机构对个体自然爱欲和自由平等诉求的压迫和异化。然而,作者否认了人类摆脱社会制约重返自然状态的可能性。
关键词
克莱斯特
《智利地震》
文明社会批判
重返自然
Keywords
Kleist
The Earthquake in Chile
critique of the civilized society
return to nature
分类号
I516.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智利地震》和乌合之众的平庸之恶
被引量:
2
2
作者
许环光
机构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
出处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61-166,共6页
文摘
德国作家海因利希·冯·克莱斯特的成名作,短篇小说《智利地震》叙述了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伦惨剧:家庭教师罗尼莫·鲁赫拉和自己的学生何塞法小姐自由恋爱,造成后者未婚先孕,最终,男女主角在一场感恩弥撒中双双被暴民乱棍打死。结合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德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以及美国作家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等的相关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探求小说悲剧发生的根源,认为《智利地震》的悲剧之所以发生,本质上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平庸之恶。
关键词
海因利希·冯·克莱斯特
《智利地震》
平庸之恶
乌合之众
《狂热分子》
Keywords
Heinrich von Kleist
The Earthquake in Chile
the Banality of Evil
the Crowd
The True Believer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震中的幻灭与希望——试论克莱斯特《智利大地震》中的宗教、政治与文学史隐喻
3
作者
毛明超
机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9,共11页
文摘
克莱斯特的《智利大地震》(1807/1810)以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对欧洲知识界、尤其是对启蒙乐观主义神正论的深刻冲击为思想背景,借助地震的革命隐喻,在后魏玛古典文学时代勾勒了宗教救赎、革命理想与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这三重幻灭。小说中描绘的宗教恩典、平等博爱与人道关怀均是幻景,秩序的崩塌、重建与再崩塌颠覆了欧洲传统历史哲学三段论。但在克莱斯特的批判中,启蒙乌托邦依旧作为人性潜能存在,正如小说结尾暗示的,在普遍危机中仍有人性与亲情的一丝希望,从伊甸园坠入历史的现代人或许能由此发现重返乐园的后门。
关键词
克莱斯特
《智利
大
地震》
神正论
魏玛古典文学
历史三段论
Keywords
Kleist
“The Earthquake in Chile”
theodicy
Weimar Classicism
triadic model of history
分类号
I516.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明社会批判和重返自然——评克莱斯特中篇小说《智利地震》
庄玮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智利地震》和乌合之众的平庸之恶
许环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地震中的幻灭与希望——试论克莱斯特《智利大地震》中的宗教、政治与文学史隐喻
毛明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