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德性与知识的分野——由《智者篇》看中国哲学
被引量:
3
1
作者
朱光亚
黄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5期1-3,共3页
西方哲学实际上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已经开始对知识和伦理进行反思,而这一反思在柏拉图时代已经清晰地奠定了一个知识论的传统,而这正是中国哲学传统所缺乏的。因此,当今中西文化融合的时代引进西方的这种先验思辩精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
西方哲学实际上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已经开始对知识和伦理进行反思,而这一反思在柏拉图时代已经清晰地奠定了一个知识论的传统,而这正是中国哲学传统所缺乏的。因此,当今中西文化融合的时代引进西方的这种先验思辩精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知识
《智者篇》
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柏拉图的“非存在”在《智者篇》中的转变
2
作者
祝莉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5,191,共6页
非存在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随着其思想的发展在内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智者篇》中,柏拉图重新思考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通种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存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非存在概念内涵的这种转变在一...
非存在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随着其思想的发展在内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智者篇》中,柏拉图重新思考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通种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存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非存在概念内涵的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柏拉图思想本身的转变。因此,澄清这一概念的转变,对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柏拉图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智者篇》
非存在
转变
通种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智者篇》中“非是者”概念的多重含义——兼谈亚氏对“非是者”的不同处理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一哲
丁耘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9-54,共6页
"非是者"乃是柏拉图《智者篇》的讨论核心。为了能够合法地谈论智者们创造的虚假知识,必须要将某种"是"赋予"非是者",因此柏拉图将巴门尼德作为对手,力图突破"非是者是,这绝不可能"的禁令。虽...
"非是者"乃是柏拉图《智者篇》的讨论核心。为了能够合法地谈论智者们创造的虚假知识,必须要将某种"是"赋予"非是者",因此柏拉图将巴门尼德作为对手,力图突破"非是者是,这绝不可能"的禁令。虽然柏拉图最终借助通种论达到了"非是者是",但这时"非是者"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柏拉图并没有能够反驳巴门尼德,而只是规避了巴门尼德。笔者认为,这一规避虽然巧妙,但仍不免繁复。实际上,柏拉图所寻求的"非是者"与巴门尼德所批判的"非是者"具有完全不同的两层含义,对此有清晰认识的并非是柏拉图,而是亚里士多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者篇》
是
非是
相异
虚假
原文传递
科学可以不客观吗? 评达斯顿和伽里森的《客观性》
4
作者
孟强
《科学文化评论》
2009年第5期117-123,共7页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理解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这句话出自柏拉图《智者篇》(244a),海德格尔为了确立“存在”问题的合法性,曾将其置于《存在与时...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理解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这句话出自柏拉图《智者篇》(244a),海德格尔为了确立“存在”问题的合法性,曾将其置于《存在与时间》的开篇。但是,令人茫然失措的不仅是“存在”,“客观性”亦然。人们不假思索地将“客观性”运用于各种场合:有时候,外部世界被称作“客观世界”(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
“存在”问题
《存在与时间》
科学
《智者篇》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客观世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柏拉图范畴论研究——释“通种论”
被引量:
5
5
作者
寿建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6-32,41,共8页
“通种论”是柏拉图在晚期对话《智者篇》中阐述的,在《巴曼尼德斯篇》第二部分的八组推论中,柏拉图以悬拟的形式提出了“种”(即范畴)的结合问题,做了初步的奠基工作。《智者篇》中的阐述则是那八组推论的完成。通种论标志着柏拉图辩...
“通种论”是柏拉图在晚期对话《智者篇》中阐述的,在《巴曼尼德斯篇》第二部分的八组推论中,柏拉图以悬拟的形式提出了“种”(即范畴)的结合问题,做了初步的奠基工作。《智者篇》中的阐述则是那八组推论的完成。通种论标志着柏拉图辩证法演变的完成阶段。通种论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最普遍的“种”既同对立的“种”相通(即联系),又与其他最普遍的“种”相通。它是对概念本性深刻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范畴论
“通种论”
“存在”
《智者篇》
全文增补中
负/赋形 先天盲人对于视像研究的启示(节选)
6
作者
魏珊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8-54,共17页
我们不是以建筑的技艺制作一所房屋,以绘画的技艺制作另一所房屋,一种为清醒者制造的人工梦幻吗?1——柏拉图《智者篇》体无证有贡布里希[E.H.Gombrich]曾在《艺术与错觉》中提到一则图画游戏:先画一个圆圈再现一个面包,在圆圈上画一条...
我们不是以建筑的技艺制作一所房屋,以绘画的技艺制作另一所房屋,一种为清醒者制造的人工梦幻吗?1——柏拉图《智者篇》体无证有贡布里希[E.H.Gombrich]曾在《艺术与错觉》中提到一则图画游戏:先画一个圆圈再现一个面包,在圆圈上画一条曲线变成购物袋,在曲线上加上两条小曲线变成一个钱包,最后添上一条尾巴变成一只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选
视像
盲人
先天
《智者篇》
贡布里希
柏拉图
曲线
原文传递
题名
德性与知识的分野——由《智者篇》看中国哲学
被引量:
3
1
作者
朱光亚
黄蕾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5期1-3,共3页
文摘
西方哲学实际上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已经开始对知识和伦理进行反思,而这一反思在柏拉图时代已经清晰地奠定了一个知识论的传统,而这正是中国哲学传统所缺乏的。因此,当今中西文化融合的时代引进西方的这种先验思辩精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
德性
知识
《智者篇》
中国哲学
Keywords
knowledge
idea
(sage articles)
Chinese philosophy
分类号
B502.23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柏拉图的“非存在”在《智者篇》中的转变
2
作者
祝莉萍
机构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5,191,共6页
基金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怀疑主义与基督教信仰"(0709335)
项目负责人:祝莉萍
+1 种基金
西南大学培育基金项目"怀疑与信仰:从蒙田和帕斯卡看法国新皮浪主义运动"(SWU09107)
项目负责人:祝莉萍
文摘
非存在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随着其思想的发展在内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智者篇》中,柏拉图重新思考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通种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存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非存在概念内涵的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柏拉图思想本身的转变。因此,澄清这一概念的转变,对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柏拉图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柏拉图
《智者篇》
非存在
转变
通种论
分类号
B502.23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智者篇》中“非是者”概念的多重含义——兼谈亚氏对“非是者”的不同处理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一哲
丁耘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9-54,共6页
文摘
"非是者"乃是柏拉图《智者篇》的讨论核心。为了能够合法地谈论智者们创造的虚假知识,必须要将某种"是"赋予"非是者",因此柏拉图将巴门尼德作为对手,力图突破"非是者是,这绝不可能"的禁令。虽然柏拉图最终借助通种论达到了"非是者是",但这时"非是者"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柏拉图并没有能够反驳巴门尼德,而只是规避了巴门尼德。笔者认为,这一规避虽然巧妙,但仍不免繁复。实际上,柏拉图所寻求的"非是者"与巴门尼德所批判的"非是者"具有完全不同的两层含义,对此有清晰认识的并非是柏拉图,而是亚里士多德。
关键词
《智者篇》
是
非是
相异
虚假
Keywords
Plato’s Sophist
being
not-being
different
fake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科学可以不客观吗? 评达斯顿和伽里森的《客观性》
4
作者
孟强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科学文化评论》
2009年第5期117-123,共7页
文摘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理解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这句话出自柏拉图《智者篇》(244a),海德格尔为了确立“存在”问题的合法性,曾将其置于《存在与时间》的开篇。但是,令人茫然失措的不仅是“存在”,“客观性”亦然。人们不假思索地将“客观性”运用于各种场合:有时候,外部世界被称作“客观世界”(形而上学);
关键词
客观性
“存在”问题
《存在与时间》
科学
《智者篇》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客观世界
分类号
B01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柏拉图范畴论研究——释“通种论”
被引量:
5
5
作者
寿建纲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6-32,41,共8页
文摘
“通种论”是柏拉图在晚期对话《智者篇》中阐述的,在《巴曼尼德斯篇》第二部分的八组推论中,柏拉图以悬拟的形式提出了“种”(即范畴)的结合问题,做了初步的奠基工作。《智者篇》中的阐述则是那八组推论的完成。通种论标志着柏拉图辩证法演变的完成阶段。通种论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最普遍的“种”既同对立的“种”相通(即联系),又与其他最普遍的“种”相通。它是对概念本性深刻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柏拉图
范畴论
“通种论”
“存在”
《智者篇》
分类号
B502.23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负/赋形 先天盲人对于视像研究的启示(节选)
6
作者
魏珊
机构
不详
出处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8-54,共17页
文摘
我们不是以建筑的技艺制作一所房屋,以绘画的技艺制作另一所房屋,一种为清醒者制造的人工梦幻吗?1——柏拉图《智者篇》体无证有贡布里希[E.H.Gombrich]曾在《艺术与错觉》中提到一则图画游戏:先画一个圆圈再现一个面包,在圆圈上画一条曲线变成购物袋,在曲线上加上两条小曲线变成一个钱包,最后添上一条尾巴变成一只猫。
关键词
节选
视像
盲人
先天
《智者篇》
贡布里希
柏拉图
曲线
分类号
J05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德性与知识的分野——由《智者篇》看中国哲学
朱光亚
黄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柏拉图的“非存在”在《智者篇》中的转变
祝莉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智者篇》中“非是者”概念的多重含义——兼谈亚氏对“非是者”的不同处理
刘一哲
丁耘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1
原文传递
4
科学可以不客观吗? 评达斯顿和伽里森的《客观性》
孟强
《科学文化评论》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柏拉图范畴论研究——释“通种论”
寿建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5
全文增补中
6
负/赋形 先天盲人对于视像研究的启示(节选)
魏珊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