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4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体视域下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人物的飘零与救赎
1
作者 朱春发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古尔纳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是关于难民、移民等飘零人物的书写,但《最后的礼物》的书写却颇为独特,因为它不再和古尔纳的其他小说一样仅描写这些飘零人物的个人经历和状态,而是书写了移民阿巴斯一家,重点讲述移民经历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以... 古尔纳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是关于难民、移民等飘零人物的书写,但《最后的礼物》的书写却颇为独特,因为它不再和古尔纳的其他小说一样仅描写这些飘零人物的个人经历和状态,而是书写了移民阿巴斯一家,重点讲述移民经历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以及他们最后的自救与和解。移民问题在本质上就是移民个人与家庭、族群、国家等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古尔纳正是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呈现这一家庭不同成员所遭遇的问题以及他们各自的经历,力图揭示只有从家庭关系、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等共同体角度去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移民这一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礼物》 共同体 移民 和解 移情
下载PDF
《最后的礼物》中的记忆书写和身份建构
2
作者 王婉楹 黄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7-30,共4页
古尔纳的长篇小说《最后的礼物》以非裔移民的回忆为故事线索,揭示两代移民之间代际记忆的断裂现象和身份建构危机。父辈的刻意遗忘与缄默不语造成子女的记忆危机和身份认同缺失,两代移民在沉默的记忆中都陷入了身份建构危机,既无法回... 古尔纳的长篇小说《最后的礼物》以非裔移民的回忆为故事线索,揭示两代移民之间代际记忆的断裂现象和身份建构危机。父辈的刻意遗忘与缄默不语造成子女的记忆危机和身份认同缺失,两代移民在沉默的记忆中都陷入了身份建构危机,既无法回溯过去重寻原生身份,又无法安于当下建构新的伦理身份,他们在复归和同化之间痛苦挣扎。古尔纳将言说与交流视为解除记忆危机和身份建构危机的有效手段,通过言说唤起个体记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互作用促成了非裔移民对伦理身份的不断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最后的礼物》 记忆书写 伦理身份
下载PDF
米开朗琪罗的末世想象:《最后的审判》
3
作者 余书涵 《美术大观》 2024年第5期84-94,共11页
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是西斯廷礼拜堂祭坛后墙的巨型壁画,引导观者的目光从犹太教历史、基督教历史走到最终的末日审判。米开朗琪罗的末日想象围绕“审判”这一主题展开,壁画在结构上采用动态旋涡式构图,审判的图景向中心的救世... 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是西斯廷礼拜堂祭坛后墙的巨型壁画,引导观者的目光从犹太教历史、基督教历史走到最终的末日审判。米开朗琪罗的末日想象围绕“审判”这一主题展开,壁画在结构上采用动态旋涡式构图,审判的图景向中心的救世主流动,是宇宙秩序的映射。阿波罗式的基督形象是光和真理的所在。审判图像作为暮年的米开朗琪罗自传性的作品,是画家新柏拉图主义观念的体现。站在观看者的接受视角,壁画是进行自我审视,走向救赎,唤醒神圣之思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开朗琪罗 《最后的审判》 新柏拉图主义 观看
下载PDF
处所意识与身份认同的重建:古尔纳《最后的礼物》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4
作者 郑映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处所意识”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核心议题,用于表示主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主体对自己所处地方的意识构成了个体存在的一部分,这种意识影响主体性与身份的建构。《最后的礼物》是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著作,该... “处所意识”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核心议题,用于表示主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主体对自己所处地方的意识构成了个体存在的一部分,这种意识影响主体性与身份的建构。《最后的礼物》是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著作,该作品既关注种族冲突、创伤等问题,也揭示英国移民地方、身份认同等问题。以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为理论基础,聚焦《最后的礼物》中英国移民处所意识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联,剖析主体如何重获地方依恋感和重建身份认同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该研究既展现了古尔纳对英国移民问题的关注,也引发读者重新审视人与地方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礼物》 处所意识 身份 英国移民
下载PDF
《最后一课》(节选)
5
作者 Alphonse Daudet 《疯狂英语(新读写)》 2024年第5期53-54,77,共3页
I was very late for school that morning,and I was terribly afraid of being scolded,especially as Monsieur Hamel had told us that he should examine us on participles,and I knew nothing about them.For a moment I thought... I was very late for school that morning,and I was terribly afraid of being scolded,especially as Monsieur Hamel had told us that he should examine us on participles,and I knew nothing about them.For a moment I thought of staying away from school and wandering about the fields.It was such a warm,lovely day.I could hear the blackbirds whistling on the edge of the wood.But I had the strength to resist,and I ran as fast as I could to scho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UCH 《最后一课》
下载PDF
何君华的动物修辞学——以中短篇小说集《最后的鱼王》为例
6
作者 徐颖涛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最后的鱼王》是何君华的中短篇小说集,包括“梦境里的故乡”“沙漠和草原”“人与自然”“幻想王国”“动物寓言”五个篇章,其类型定位是儿童小说,展现了作者儿童文学书写的特有水准和独特魅力。本文依据儿童文学的特殊规制,分析了作... 《最后的鱼王》是何君华的中短篇小说集,包括“梦境里的故乡”“沙漠和草原”“人与自然”“幻想王国”“动物寓言”五个篇章,其类型定位是儿童小说,展现了作者儿童文学书写的特有水准和独特魅力。本文依据儿童文学的特殊规制,分析了作者以动物作为形象描述中心所体现出的别具一格的儿童小说艺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鱼王》 儿童视域 动物修辞学
下载PDF
从《最后的晚餐》感受达·芬奇的魔力
7
作者 影子(文/图) 《旅游世界》 2024年第4期88-93,共6页
达·芬奇(1452-1519)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他以出众的绘画技巧、科学天赋和多领域的才能而闻名。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画作。他还在工程学、解剖学、天文学和数学等领... 达·芬奇(1452-1519)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他以出众的绘画技巧、科学天赋和多领域的才能而闻名。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画作。他还在工程学、解剖学、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还被称为古生物学、植物学和建筑学之父。他的研究和创新精神在当时开创了新的艺术和科学的边界,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娜丽莎》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文艺复兴 绘画技巧 创新精神 古生物学 工程学
下载PDF
透过话语表象体会演讲语篇中的交际智慧——以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为例
8
作者 张黎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第8期11-13,共3页
政治演讲语篇注重在演讲时的双向交流,注重人际意义,这就要求学生探究讲演者是如何用语言达到这种互动的。以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为例,从人称、语气、情态、评价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体会政治演讲语篇中的交际智慧。
关键词 《最后一次讲演》 人际意义 政治演讲语篇
下载PDF
论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中的命运意识
9
作者 王俊虎 李明泽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9-54,共6页
高建群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反映了陕北人民朴素的命运观,凸显出地缘文化、民族融合影响下所产生于陕北大地上的独特命运意识。高建群抓住这种命运意识并赋予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将这种命运线索贯穿全书始终,跨越古今,引发出对于个... 高建群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反映了陕北人民朴素的命运观,凸显出地缘文化、民族融合影响下所产生于陕北大地上的独特命运意识。高建群抓住这种命运意识并赋予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将这种命运线索贯穿全书始终,跨越古今,引发出对于个体命运、家族命运、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认识与反思,展现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最后一个匈奴》所体现出的命运意识,不仅是匈奴民族与汉民族千百年来碰撞融合的产物,更是陕北这块神奇土地留给当今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建群 《最后一个匈奴》 命运 民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书写脱贫攻坚战的时代画卷——小说《最后一任扶贫队长》评析
10
作者 张瑞坤 张学军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3年第6期47-48,共2页
作家刘霄撰写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任扶贫队长》以作者两年半驻村扶贫的经历为切入口,将叙事视角聚焦于一个被帮扶的小村庄,讲述了当地百姓在扶贫干部刘宇轩、周振云、上官如玉等人的帮助和支持下,最终让村庄摆脱贫困,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 作家刘霄撰写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任扶贫队长》以作者两年半驻村扶贫的经历为切入口,将叙事视角聚焦于一个被帮扶的小村庄,讲述了当地百姓在扶贫干部刘宇轩、周振云、上官如玉等人的帮助和支持下,最终让村庄摆脱贫困,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从创作角度分析,该部小说是一部注重刻画典型人物的作品,是一部注重编织故事情节的作品,是一部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作品,其创新价值与写作风格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霄 《最后一任扶贫队长》 脱贫攻坚
下载PDF
方言词汇在小说独特韵味表达中的作用——以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为例
11
作者 刘晓燕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30-132,共3页
方言词汇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巧妙运用方言词汇,生动传神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地域风情,塑造出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方言词语的运用也激发了作品的语言活力,还使小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气质。作为一个在陕... 方言词汇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巧妙运用方言词汇,生动传神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地域风情,塑造出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方言词语的运用也激发了作品的语言活力,还使小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气质。作为一个在陕北长期工作生活的关中人,《最后一个匈奴》作者高建群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深层体验,形成了独特的方言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写作 陕北方言词汇 《最后一个匈奴》
下载PDF
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以《最后的生还者》为例
12
作者 邓佳 赵世忠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12期6207-6211,共5页
影视剧是人类文化艺术表达的窗口,对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字幕作为引进国外优秀影视作品的重要辅助,在帮助观众减少理解障碍的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本文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以影视剧《... 影视剧是人类文化艺术表达的窗口,对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字幕作为引进国外优秀影视作品的重要辅助,在帮助观众减少理解障碍的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本文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以影视剧《最后的生还者》的字幕为语料,对不同字幕版本的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总结字幕翻译的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字幕翻译质量的提高及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生还者》 目的论 字幕翻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勇敢的人》中“克隆人”伦理之维
13
作者 王进 李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3-47,共5页
郝景芳的短篇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勇敢的人》讲述了未来世界克隆人被人类利用,它们企图反抗却遭到追杀的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与伦理反思。最后一个勇敢的克隆人的身份伦理之困、家庭伦理之思以及社会伦理之思具有文学原型的隐喻与主体镜... 郝景芳的短篇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勇敢的人》讲述了未来世界克隆人被人类利用,它们企图反抗却遭到追杀的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与伦理反思。最后一个勇敢的克隆人的身份伦理之困、家庭伦理之思以及社会伦理之思具有文学原型的隐喻与主体镜像的审美效应。小说引发的克隆人“本质力量”的确认或摒弃,抑或是人类社会伦理价值失范和重建的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景芳 《最后一个勇敢的人》 克隆人 伦理之维
下载PDF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创作风格及演唱技巧研究
14
作者 刘博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6-59,共4页
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最后四首歌》是人声与管弦乐的完美结合。它将声音演唱部分器乐化,演唱和乐队相统一,完美地展现了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与意图。深入探究这部作品的旋律特点、创作风格、演唱技巧及风格把握等方面内容,能进一步... 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最后四首歌》是人声与管弦乐的完美结合。它将声音演唱部分器乐化,演唱和乐队相统一,完美地展现了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与意图。深入探究这部作品的旋律特点、创作风格、演唱技巧及风格把握等方面内容,能进一步了解施特劳斯的创作目的,更好地解读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把握及正确诠释这部声乐套曲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施特劳斯 《最后四首歌》 旋律特点 演唱技巧
下载PDF
《最后的决斗》中被物化的玛格丽特
15
作者 刘婷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5期52-57,共6页
好莱坞剧情片《最后的决斗》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电影围绕着玛格丽特被强奸的案件展开,运用罗生门的叙事手法,以尚、贾克和玛格丽特各自的视角对案件进行陈述。本片号称中古世纪的“#MeToo”运动,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为女性发声。女... 好莱坞剧情片《最后的决斗》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电影围绕着玛格丽特被强奸的案件展开,运用罗生门的叙事手法,以尚、贾克和玛格丽特各自的视角对案件进行陈述。本片号称中古世纪的“#MeToo”运动,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为女性发声。女性的“物化”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问题,而物化本身不易被察觉。在《最后的决斗》中,玛格丽特的被物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被商品化、被剥夺主权、被噤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决斗》 女性主义电影 物化
下载PDF
生命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以《最后一片树叶》为例
16
作者 马晓燕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7-40,54,共5页
本文以《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Ⅰ》中的语篇《最后一片树叶》为例,通过在课文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内涵,梳理目标语篇中可融入生命教育的切入点,确定生命教育主题,应用生命教育资源,采用决策导向(CIPP)评价模式,探索生命教育融入“... 本文以《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Ⅰ》中的语篇《最后一片树叶》为例,通过在课文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内涵,梳理目标语篇中可融入生命教育的切入点,确定生命教育主题,应用生命教育资源,采用决策导向(CIPP)评价模式,探索生命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表明,生命教育在本课例中的融入使学生对死亡有了一定的认知,对生命呈现出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最后一片树叶》 融入
下载PDF
英汉主语省略现象对比研究——以《最后的武士》字幕为例
17
作者 王珣 杨洪娟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1期51-54,共4页
主语省略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汉语和英语中均有所使用。本文以影片《最后的武士》中英文字幕为例,研究分析英汉双语会话中的主语省略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主语省略主要出现于祈使句、并列句和非正式文体中;汉语主语省略主要有... 主语省略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汉语和英语中均有所使用。本文以影片《最后的武士》中英文字幕为例,研究分析英汉双语会话中的主语省略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主语省略主要出现于祈使句、并列句和非正式文体中;汉语主语省略主要有泛称指、祈使句、不言自明、自我陈述和重复出现五种情况;英汉两种语言在主语省略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运用场合、使用频率、类型和理解难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语省略 《最后的武士》 祈使句
下载PDF
论西部文学乡村话语的现代性建构——以王选《最后一个村庄》为中心
18
作者 梁增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最后一个村庄》讲述了麦村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土崩瓦解的故事。作者以其自觉的文体意识,用大量的颓废叙事来言说势不可挡的现代文明的到来,从而建构出一套独特的西部文学乡村现代话语。首先,颓废叙事将旧文明陌生化并从中揭示出现... 《最后一个村庄》讲述了麦村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土崩瓦解的故事。作者以其自觉的文体意识,用大量的颓废叙事来言说势不可挡的现代文明的到来,从而建构出一套独特的西部文学乡村现代话语。首先,颓废叙事将旧文明陌生化并从中揭示出现代性特征,作者自觉地在时间维度和叙事模式两个层面展现出新旧文明势头的此消彼长,并在展开的过程中构造了大量的空间样貌。其次,作者尝试以空间叙事来展现作品从形式结构到精神内核的现代性,并以地理空间为依托来言说新旧文明间的二元对立和不可调和。再次,作者把小说结构和内容相融合,在开篇的故事中以异质的人物性别身份建构来隐喻现代文明的潜入。最后,作者借小说来言说对“回不去的故乡”诚挚的惜别之情,又将乡村传统文化保存于乡村书写,为我国新农村的重建提供养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一个村庄》 现代性 颓废 空间叙事 性别身份
下载PDF
理查·施特劳斯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析论
19
作者 王泽平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33-141,共9页
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声乐套曲由《春天》《九月》《入睡》《在晚霞中》四首歌曲组成,集中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落幕时的绚烂。本文通过对《最后四首歌》中的... 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声乐套曲由《春天》《九月》《入睡》《在晚霞中》四首歌曲组成,集中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落幕时的绚烂。本文通过对《最后四首歌》中的音乐结构、曲式、调性及和声分析,了解诗词和音乐的关系,通过对歌曲中的特殊音乐技法“绘词法(word-painting)”“花唱(melisma)”的研究,得出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最后四首歌》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结乐章,从这部声乐套曲中可以看到现代时期的音乐作曲技法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技法混用的痕迹,这也是这部作品同时受到褒奖和争议的原因。通过分析这部套曲,对研究理查·施特劳斯独特的作曲技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成果可以给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施特劳斯 《最后四首歌》 作曲技法 调式调性 音乐特征
下载PDF
论布朗肖小说中作为外界的死亡——以《最后之人》为例
20
作者 高帆 高岩 《文教资料》 2023年第19期17-20,共4页
死亡是布朗肖小说中的重要主题,米歇尔·福柯将其描述为一种外界。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而言,外界代表着无法认识的领域,人物虽然被外界吸引,但在他们追寻外界的过程中,外界始终呈现为一种缺场的状态。这一缺场同时也为人物打开了一个... 死亡是布朗肖小说中的重要主题,米歇尔·福柯将其描述为一种外界。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而言,外界代表着无法认识的领域,人物虽然被外界吸引,但在他们追寻外界的过程中,外界始终呈现为一种缺场的状态。这一缺场同时也为人物打开了一个虚无的空间。布朗肖正是在此虚无空间中进行着对文学本质的探索,通过将人物语言呈现为一种低语揭示出文学语言的虚无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之人》 外界 缺场 塞壬 米歇尔·福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