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叙事反讽 被引量:1
1
作者 薛海兵 《文教资料》 2011年第9期34-35,共2页
作为叙事性文本,《最后的常春藤叶》成功运用叙事反讽艺术,通过绝望/希望、绝情/温情、道德/艺术等悖论元素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为艺术而生"之艺术精神的无比崇尚。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三个层面深入分... 作为叙事性文本,《最后的常春藤叶》成功运用叙事反讽艺术,通过绝望/希望、绝情/温情、道德/艺术等悖论元素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为艺术而生"之艺术精神的无比崇尚。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文本,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透视作者隐藏于文本深处的叙事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叙事反讽 艺术精神 悖论
下载PDF
《最后的常春藤叶》之三美
2
作者 丁文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第14期321-322,共2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讲述了在华盛顿贫民窟里三位贫民艺术家如何互帮互助、相濡以沫的真情故事。小说篇幅虽小,不到5000字的内容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两位年轻画家之...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讲述了在华盛顿贫民窟里三位贫民艺术家如何互帮互助、相濡以沫的真情故事。小说篇幅虽小,不到5000字的内容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两位年轻画家之间的浓浓友谊、老贝尔曼先生舍身助人的奉献精神无不打动着读者;巧妙的构思,欧·亨利式的结局,使其有别于其他小说故事。由此看来,故事虽短小精湛,却洋溢着美的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常春藤叶》 无言之美 构思之美 人性之美
下载PDF
高尚的结局与矫情的人物——从《最后的常春藤叶》重识欧·亨利
3
作者 潘幸龙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年第1期88-91,共4页
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因其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而在我国广为传读。但以现代的观点对其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人物细节描写进行审视,可以发现虽然其巧妙构思... 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因其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而在我国广为传读。但以现代的观点对其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人物细节描写进行审视,可以发现虽然其巧妙构思为其作品增添了可读性,但他的意外的结局常常得依赖于某种偶然性,加上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小资情调的欣赏这一审美情趣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亨利 《最后的常春藤叶》 矫情 小资情调
下载PDF
追求“实用简约”的课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4
作者 杨扬 《课外语文(下)》 2016年第9期157-157,共1页
教学的简约,就是要设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以自然朴实的教学来追求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实用,就在于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丰厚的词语积累、娴熟的语言运用和缜密的阅读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精神... 教学的简约,就是要设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以自然朴实的教学来追求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实用,就在于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丰厚的词语积累、娴熟的语言运用和缜密的阅读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相关内容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实用简约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下载PDF
写以见绌读以知困——以《最后的常春藤叶》学习活动设计为例
5
作者 沈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3期78-80,共3页
"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任务要达到的目标是提升‘审美体验’。"[1]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常常被理解成以阅读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但事实上,写作与阅读是互为因果的,两者互相作用能够提升审美体验。皮亚杰曾提出同... "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任务要达到的目标是提升‘审美体验’。"[1]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常常被理解成以阅读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但事实上,写作与阅读是互为因果的,两者互相作用能够提升审美体验。皮亚杰曾提出同化、顺应、平衡是审美接受的三个阶段,审美体验的发生有赖于这三方面的能力。本设计以此为据,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积累 学习活动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审美体验 审美接受 皮亚杰 阅读与写作 进行探究
下载PDF
于细微处见精神——《最后的常春藤叶》细节微探
6
作者 吴燕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23期110-112,共3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于初次接触这篇文章的学生来说,主旨比较容易把握,欧·亨利式结尾也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如果细读文章,会发觉文中出现大量的看似冗余的细节,如"荷...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于初次接触这篇文章的学生来说,主旨比较容易把握,欧·亨利式结尾也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如果细读文章,会发觉文中出现大量的看似冗余的细节,如"荷兰式的阁楼""日本纸餐巾",还有如"十八世纪的三角墙""德尔蒙尼戈的饭馆"“拉格泰姆曲调”“爱达荷州的牛仔”“隐居的矿工”“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拉格泰姆 深蓝色 《最后的常春藤叶》 爱达荷州 细微处 容易理解
下载PDF
含泪的微笑--浅析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写作风格
7
作者 李苏潼 《神州》 2018年第4期12-14,共3页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为世人留下了《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从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入手,探究欧·亨利的幽默写作风格.这种被称为“含泪的微笑”的写作风格,既与作...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为世人留下了《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从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入手,探究欧·亨利的幽默写作风格.这种被称为“含泪的微笑”的写作风格,既与作家坎坷传奇的个人经历相关,同时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实相关.环境的烘托渲染、拟人的修辞手法、线索的重复出现、精巧的细节描写、词语的误用、出人意料的结尾,作家娴熟地运用-系列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作品的独特风格,留下了持久的艺术魅力.本文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主题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亨利 《最后的常春藤叶》 幽默 艺术手法
下载PDF
格林尼治村真的“古色古香”吗——《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一处翻译质疑
8
作者 欧阳炜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8年第3期28-29,共2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选用的是王永年先生的译文。译者将“quaint”翻译为“古色古香”,但联系上下文看,此处译为“陈旧古怪”更为妥帖。
关键词 《最后的常春藤叶》 翻译 教材质疑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对文学作品的检索分析——以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洋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97-198,共2页
本文依据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自建英文语料库,借助Wordsmith和AntConc功能,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不仅得到对文本更加理性的诠释,而... 本文依据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自建英文语料库,借助Wordsmith和AntConc功能,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不仅得到对文本更加理性的诠释,而且更深入探讨了将语料库检索软件运用于揭示文学作品特征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亨利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语料库检索 文学分析
原文传递
图里规范理论视域下《最后的常春藤叶》王永年译本研究
10
作者 张宝 张杏玲 《汉字文化》 2021年第18期160-162,共3页
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社会、文化、政治因素等的影响下,翻译过程一定会发生变化。不同于既定的翻译标准,图里所提出的翻译规范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研究视角,将眼光放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研究翻译行为形成的原因。本文以21... 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社会、文化、政治因素等的影响下,翻译过程一定会发生变化。不同于既定的翻译标准,图里所提出的翻译规范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研究视角,将眼光放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研究翻译行为形成的原因。本文以21世纪初出版的《最后的常青藤叶》王永年译本为例,从影响译者选择的规范出发,描述翻译过程,为译者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里 翻译规范 《最后的常春藤叶》
原文传递
把“审美鉴赏与创造”落实在课堂——《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叙事与反思
11
作者 刘毅然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年第25期33-36,共4页
[教学设想]"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和落实需要我们多加思考。我们的课堂,往往停留在"审美鉴赏"层面,只有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审美创造",才能在感知文本语言美的基础上发... [教学设想]"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和落实需要我们多加思考。我们的课堂,往往停留在"审美鉴赏"层面,只有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审美创造",才能在感知文本语言美的基础上发现文本以外的美。审美不只是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也是源于文本但超越文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 教学叙事 超越文本 审美创造 教学设想 《最后的常春藤叶》 感知文本
下载PDF
一“叶”知秋--再探《最后的常春藤叶》
12
作者 陆依瑶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年第13期29-32,共4页
当下,高中小说教学仍存在着“主客颠倒”的现象。很多时候,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不待学生慢慢体味、细细思量,便急于“点兵点将”。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无异于揠苗助长。给阅读以时间,给时间以效率,给效率以方法和策略... 当下,高中小说教学仍存在着“主客颠倒”的现象。很多时候,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不待学生慢慢体味、细细思量,便急于“点兵点将”。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无异于揠苗助长。给阅读以时间,给时间以效率,给效率以方法和策略,才是一堂理想的智慧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课堂 文学类文本 《最后的常春藤叶》 高中小说教学 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 揠苗助长 方法和策略
下载PDF
走进《最后的常春藤叶》
13
作者 董良辉 胡生友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年第19期54-56,共3页
很多教师喜欢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归纳为: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了毕生杰作,点燃了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工作者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然而,学生对此... 很多教师喜欢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归纳为: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了毕生杰作,点燃了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工作者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然而,学生对此理解有些难度。一、师生对主旨的理解相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教师常常会板书的关键词是“相濡以沫、舍己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工作者 《最后的常春藤叶》 贝尔曼 相濡以沫 舍己救人 关键词 生命
下载PDF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与反思
14
作者 许天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年第10期18-20,共3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大多教师教学时一般都是依照小说文体的特征,从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行。然而,笔者观察发现,一般学生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来阅读这个文本,在人物形象的认识、故事情节的梳理、环境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 常春藤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教学路径 阅读感受
下载PDF
《最后的常春藤叶》折射的人性光辉
15
作者 何玉英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年第6期46-47,共2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传递出诸多人性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美,感受生活美,感知生命魅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学生的情操和品质。
关键词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堂教学 人性光辉
下载PDF
我的“常春藤”开了
16
作者 戴玥(文/图) 《大学生》 2020年第3期22-23,共2页
最初关注新冠肺炎的几天,我陷入了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情绪困境中。我想到高中课文里那篇《最后的常春藤叶》:名为"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地穿行,高擎死神的镰刀,将可怜的琼珊一下子击倒在了病床上。几天后,我开始... 最初关注新冠肺炎的几天,我陷入了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情绪困境中。我想到高中课文里那篇《最后的常春藤叶》:名为"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地穿行,高擎死神的镰刀,将可怜的琼珊一下子击倒在了病床上。几天后,我开始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我们都学过那篇《最后的常春藤叶》,它所述说的绝不仅仅是不速之客的蹑手蹑脚与琼珊心头挥之不去的绝望,还有在风雨中仍然坚守的一片常春藤叶,它为琼珊带去了希望。但那并不是自然的伟力或是神赐予的奇迹,而是老贝尔曼冒着风雨为琼珊画下的希望。希望恰如一株常春藤,苏艾与老贝尔曼的善良浇灌着它,于是阴影里的死神望而却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曼 《最后的常春藤叶》 常春藤 不速之客 课文 肺炎
原文传递
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命运
17
作者 孙青 骆艳丽 《康复》 2022年第1期22-23,15,共3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身患严重肺炎的琼西觉得窗外的藤叶与自己的命运紧密关联。藤叶的存续成了琼西逐渐好转的动力,这并不仅仅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文学创作,在医学心理科专家的眼中,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关键词 医学心理 《最后的常春藤叶》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命运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