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望乡土与诗意人生——胡学文《有生》的叙事研究
1
作者 王桂荣 刘佳慧 《梧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0-36,共7页
《有生》是胡学文跨越百年历史与生死间隙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沿着接生婆的人生展开,揭示了乡土世界中普通人的传奇命运。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的转换及故事情节的延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这种延宕叙事达成了胡学文超越苦难的目... 《有生》是胡学文跨越百年历史与生死间隙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沿着接生婆的人生展开,揭示了乡土世界中普通人的传奇命运。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的转换及故事情节的延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这种延宕叙事达成了胡学文超越苦难的目标。他深刻地关注到现代文化冲击下乡土的现状,通过展现乡土独特的生存方式,小说向现代人发出了一种呼唤和邀请。它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传统生活智慧的一种弘扬,为乡土小说确立了新的文化价值与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 胡学文 乡土文学
下载PDF
历史“内/外”的总体性诗学重建——以胡学文《有生》为个案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金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169,共7页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总体性诗学的解构和重构交错共存。伴随总体性主体的解体,历史与文学敞开了更多的可能空间。《有生》由人与生活介入历史,释放出历史与文学的微观性、复杂性经验。小说以简写历史的方式超越历史,发掘、彰显生命...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总体性诗学的解构和重构交错共存。伴随总体性主体的解体,历史与文学敞开了更多的可能空间。《有生》由人与生活介入历史,释放出历史与文学的微观性、复杂性经验。小说以简写历史的方式超越历史,发掘、彰显生命本真,为历史注入生命精神意涵,并以其为重建总体性之价值依据。历史不可超越的界限,显露了当下文学重建总体性的某些症候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 总体性诗学 宏大叙事 生命本真
下载PDF
论胡学文《有生》的空间叙事
3
作者 谭敏慧 《文化与传播》 2023年第4期54-58,共5页
胡学文《有生》以叙述者祖奶为叙事空间的中心展现百年乡村的生命秘史。小说通过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叙事建构,并以时间流中止和反应参照的空间叙事技巧完善故事情节,完成叙事,表现乡土中国普通民众生存的艰难,进而追寻生命的意义。《... 胡学文《有生》以叙述者祖奶为叙事空间的中心展现百年乡村的生命秘史。小说通过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叙事建构,并以时间流中止和反应参照的空间叙事技巧完善故事情节,完成叙事,表现乡土中国普通民众生存的艰难,进而追寻生命的意义。《有生》所呈现的空间意识以及作家对空间叙事的选择,打破了历史的禁锢,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为讲述乡村社会生活史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 空间叙事 胡学文
下载PDF
胡学文《有生》中的“经验”与“体验” 被引量:2
4
作者 吴义勤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16,共16页
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包含丰富复杂的经验性和体验性内容。小说在日常语境中还原性地呈现漫长而沉重的中国现代历史经验性图景。作家以个人经验、历史记忆、民间生存和世俗生活为根基和方法,深入发掘人物的生命体验,将历史隐含在生... 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包含丰富复杂的经验性和体验性内容。小说在日常语境中还原性地呈现漫长而沉重的中国现代历史经验性图景。作家以个人经验、历史记忆、民间生存和世俗生活为根基和方法,深入发掘人物的生命体验,将历史隐含在生活和生命场景与细节体验中,使乡村历史经验与生命体验在更深层联结。小说对中国乡土叙事经验、现代主义文学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经验的汲取,有效地传达了中国现代历史经验和百年国人的生命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 历史经验 生命体验 文学传统
下载PDF
生命因为仁慈和坚韧而神圣——评胡学文长篇小说《有生》 被引量:3
5
作者 桫椤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3期172-178,共7页
由于乡村生活变迁引发的乡村叙事的衰变,是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一个趋势性特征。但胡学文的《有生》逆势而动,采用融合“家族史”和“百科全书式”的写法,深入乡村内部,对传统乡村生活伦理及其变化做了总体性的呈现;并通过一个接生婆的形象... 由于乡村生活变迁引发的乡村叙事的衰变,是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一个趋势性特征。但胡学文的《有生》逆势而动,采用融合“家族史”和“百科全书式”的写法,深入乡村内部,对传统乡村生活伦理及其变化做了总体性的呈现;并通过一个接生婆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无限尊重和敬畏。同时,伞状结构方式和虚实相生的叙事方法也使小说呈现出独有的艺术韵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学文 《有生》 乡村叙事 乡村伦理
下载PDF
论《有生》的地方建构
6
作者 李安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5-151,共7页
近年来,全球化不断深入、文化同一性不断加强。作为写作者强调文化多样性的手段,地方性叙事日益凸显,而且在空间尺度上愈发精细,超出了已有文化类型范畴的涵盖能力。胡学文的新作《有生》,以并不为人熟知的口外地区为现实依托,将地方性... 近年来,全球化不断深入、文化同一性不断加强。作为写作者强调文化多样性的手段,地方性叙事日益凸显,而且在空间尺度上愈发精细,超出了已有文化类型范畴的涵盖能力。胡学文的新作《有生》,以并不为人熟知的口外地区为现实依托,将地方性语言融入文本的美学创造过程,形成了清朗雄健的语言风格;铺陈了极具地方性的地理环境、天气物候、衣食住行、经济产业等方面的种种细节,并把握住细节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构拟出独特的地方感;以次要人物勾勒普通民众置身的地方性群体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探索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活肌理,有点有面地描绘出地方性精神图景。胡学文《有生》所建构的“口外世界”,丰富了当代文学地方性叙事的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学文 《有生》 地方性 口外
下载PDF
论《有生》的叙述美学
7
作者 李安昆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2期55-66,共12页
胡学文的新作《有生》呈示了一种传统与现代辉映、形式与内容贴合、先锋与有机融通的叙述美学。一方面,胡学文具有鲜明的形式自觉,整体上采用联缀式的“伞状”结构,在不同章节分别运用第一人称全知叙述和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还使用多种时... 胡学文的新作《有生》呈示了一种传统与现代辉映、形式与内容贴合、先锋与有机融通的叙述美学。一方面,胡学文具有鲜明的形式自觉,整体上采用联缀式的“伞状”结构,在不同章节分别运用第一人称全知叙述和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还使用多种时间变形手段,构建出极具实验性和变化性的文本形态;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注意故事的丰润性和内容的有机性,通过“三一律”的变体形式、再时间化的变形方式、“设谜—解谜”的问答锁链、深沉浑厚的叙述语调等,有力地维护了文本的整全性。胡学文接续了由古典史传、民间故事和现实主义文学融汇而成的文学传统,同时也对多种美学资源、文学技法等保持着开放心态和主体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 叙述美学 叙述机制 时间结构 悬疑
下载PDF
记忆、重复与调节器--论胡学文《有生》的创伤书写
8
作者 孙士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6-82,共7页
长篇乡土小说《有生》是胡学文的又一力作,它在叙事形式上极具特色,而安妮·怀特海德的创伤理论为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下,主人公乔大梅的记忆里填满了无法忽视的创伤性遭遇,这些遭遇以梦境或意象的形式在乔大... 长篇乡土小说《有生》是胡学文的又一力作,它在叙事形式上极具特色,而安妮·怀特海德的创伤理论为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下,主人公乔大梅的记忆里填满了无法忽视的创伤性遭遇,这些遭遇以梦境或意象的形式在乔大梅的生活中带有强迫性的重复着,不断侵扰她的生活;虽然对创伤症状的注视与模仿导致了时间观念、文本结构和人物行为上的“重复”,但这种重复又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与作者本人和前人的作品建立互文性关系,《有生》这部作品被建构成一个巨大的调节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胡学文 《有生》 重复
下载PDF
生的苦痛与死的伦常——评胡学文新作《有生》
9
作者 刘志珍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3期168-174,共7页
胡学文的《有生》在借鉴乡土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将人物俗常的精神褶皱投射于喜鹊、乌鸦、蝴蝶等自然生灵之上,形成一种物我合一、众声喧哗的生命奇观,并由宋庄见出整个乡土中国百年来的民族苦痛和生命本相。但作者并未采... 胡学文的《有生》在借鉴乡土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将人物俗常的精神褶皱投射于喜鹊、乌鸦、蝴蝶等自然生灵之上,形成一种物我合一、众声喧哗的生命奇观,并由宋庄见出整个乡土中国百年来的民族苦痛和生命本相。但作者并未采取惯常的宏大叙事,而是透过凡常琐碎的生活细部和生死伦常,经由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群像的存在之困,以“小人物”讲述“大历史”。而长期以来“被侮辱”“被贬损”的女性身份的转变,鲜明地凸显了乡土中国在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异质与新变。可以说,她们微若蝼蚁的生命史,即是沉痛的民族苦难的时代面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学文 《有生》 女性群像 生命本相
下载PDF
时代的心灵及其形式——《有生》及当代长篇小说的叙述问题
10
作者 房伟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3,M0003,共9页
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具有鲜明的叙事学特征,从“半死者”叙述主体、“伞形”叙述结构、裂变性空间等角度,可以见出其叙述形式的创新之处。但在繁复的叙述形式中,也反映出21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在解构与建构、继承与批判、日常叙事与... 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具有鲜明的叙事学特征,从“半死者”叙述主体、“伞形”叙述结构、裂变性空间等角度,可以见出其叙述形式的创新之处。但在繁复的叙述形式中,也反映出21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在解构与建构、继承与批判、日常叙事与史诗诉求等方面的冲突。《有生》熔铸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民间叙述于一体的文化史诗探索,为新时代长篇小说书写提供了有益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学文 《有生》 伞形叙述 长篇小说
原文传递
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生命思考——论《有生》的生命观及其精神指向
11
作者 贺仲明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5,F0002,M0003,共9页
对生命独特而深入的思考是《有生》最重要的思想贡献。作品通过主人公乔大梅的人生故事,赞颂了坚韧的生命力,并展现了多个人物的“欲望”人生,在与乔大梅所构成的鲜明对比中,传达出顺应自然的生命观。《有生》的生命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 对生命独特而深入的思考是《有生》最重要的思想贡献。作品通过主人公乔大梅的人生故事,赞颂了坚韧的生命力,并展现了多个人物的“欲望”人生,在与乔大梅所构成的鲜明对比中,传达出顺应自然的生命观。《有生》的生命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多元传统文化,也融汇着现代思想意识和现代艺术方法。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思想极富创造性,呈现出真正的中国文化个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 生命观 多元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另一种史诗:《有生》的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变奏
12
作者 王文静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M0003,M0004,共9页
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以打造“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史”为目标,在“生”的总体视野下,深入历史与记忆的缝隙,探索乡土文明语境中的关于生命、生育与生活的困境和出路。从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表达三个层面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与传统... 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以打造“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史”为目标,在“生”的总体视野下,深入历史与记忆的缝隙,探索乡土文明语境中的关于生命、生育与生活的困境和出路。从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表达三个层面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与传统意义上宏大叙事的差异,在宋庄的生命经验中映射出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史与心灵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 乡土经验 女性书写 情表达
原文传递
树状结构、民间视野与生活信仰——关于胡学文《有生》的阅读笔记
13
作者 杨希帅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胡学文的《有生》是近年来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其艺术成就在于,它以树状叙事结构,从民间视野出发,通过讲述一个人的历史的方式,叙述了百年历史,呈现了当代生活。在叙述历史和呈现当代生活的过程中,书写了历史与当下生活留在民间百... 胡学文的《有生》是近年来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其艺术成就在于,它以树状叙事结构,从民间视野出发,通过讲述一个人的历史的方式,叙述了百年历史,呈现了当代生活。在叙述历史和呈现当代生活的过程中,书写了历史与当下生活留在民间百姓身上的史迹与心迹,发现了潜含在民间百姓身上的生活信仰,以及内在精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 树状结构 民间视野 生活信仰
原文传递
重建宏大叙事:路径、策略及其症候性问题--以胡学文《有生》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金胜 初晓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8-156,共9页
《有生》在宏阔时空跨度中,以空间化和伦理化方式构造情境化叙事,在日常微观世界中重建生活的整体性。小说以生命视角观照人、历史和世界,将其构造为自然性、人性与神性的统一。小说以祖奶为人物和叙述者,将历史与现实转换为个人记忆和... 《有生》在宏阔时空跨度中,以空间化和伦理化方式构造情境化叙事,在日常微观世界中重建生活的整体性。小说以生命视角观照人、历史和世界,将其构造为自然性、人性与神性的统一。小说以祖奶为人物和叙述者,将历史与现实转换为个人记忆和个人体验,显示着作家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内向性”的继承,以及在当下某种文化共识作用下的转换。《有生》显示了当下文学在经历“语言学”和“后现代”转向之后重建宏大叙事的路径、策略和可能性,以及重构中国叙事的现代性和总体性宏大叙事所需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学文 《有生》 宏大叙事 总体性
原文传递
《有生》与先锋小说及新历史小说比较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金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7-257,共11页
胡学文创作于新世纪的长篇小说《有生》与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及个人化叙事、日常化审美之间有着耐人寻味的隐秘关联,其历史叙事显示着先锋小说和新历史小说注重文学性、文本性的“纯文学”基因遗传。同时,作家力图... 胡学文创作于新世纪的长篇小说《有生》与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及个人化叙事、日常化审美之间有着耐人寻味的隐秘关联,其历史叙事显示着先锋小说和新历史小说注重文学性、文本性的“纯文学”基因遗传。同时,作家力图摆脱技术化审美的窠臼,通过当下现实与历史、生命个体与历史的对话,重构文学的真实性。作家取径“小历史”进入大历史,超克传统/正统历史主义叙事和新历史小说的局限,确立了小说鲜明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学文 《有生》 先锋小说 新历史小说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娜敏 陈方 杨嘉永 《海峡药学》 2023年第7期87-90,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异性治疗策略包括改善脑血循环、他汀药物及神经保护等。神经保护剂理论上可以阻断缺血级联反应并阻止神经细胞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既往对神经保护剂的临床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近期,越...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异性治疗策略包括改善脑血循环、他汀药物及神经保护等。神经保护剂理论上可以阻断缺血级联反应并阻止神经细胞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既往对神经保护剂的临床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近期,越来越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依达拉奉相比,依达拉奉右莰醇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远期疗效更好,安全性相似,临床应用价值更优。本文将对多靶点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作用机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保护剂 依达拉奉右莰醇
下载PDF
Biomass Allocation of Scirpus mariqueter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a Salt Marsh of the Yangtse River Estuary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孙书存 蔡永立 刘红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2期178-185,共8页
Scirpus mariqueter Tang et Zhang is a typical pioneer plant colonizing the bare beaches of the Yangtse River estuary. To explore the life history strategy of the species with reference to environmental physical stre... Scirpus mariqueter Tang et Zhang is a typical pioneer plant colonizing the bare beaches of the Yangtse River estuary. To explore the life history strategy of the species with reference to environmental physical stress, the biomass allocations to different plant components and some related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within a salt marsh. Authors found that S. mariqueter performed best at medium elevation within the marsh, with relatively high density of shoot and individual ramet dry mass. Biomass allocation to corm was the highest at low elevations, and the least at high elevations, suggesting that a conservative strategy was adopted by the species to cope with the harsh physical conditions at the low elevation. The investment in rhizome decreased from low to high elevations,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inflorescence mass increased, indicating that during the life history, the species shifts from predominant asexual reproduction to predominant sexual reproduction. This may be favourable for the species to colonize larger area, and to spread and persist at a meta_population level. Correl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sexual reproduction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growth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growth possibly because of the varied function of the corms of the species in different life history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exual reproduction CORM salt marsh sexual reproduction life history strategy trade_off
下载PDF
Feasibility of enhanced phytoextraction of Zn contaminated soil with Zn mobilizing and plant growth 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a 被引量:13
18
作者 龙新宪 陈雪梅 +2 位作者 黄焕忠 卫泽斌 吴启堂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8期2389-2396,共8页
Three bacterial endophytes of Sedum alfredii, VI8L2, II8L4 and VI8R2, were examined for promoting soil Zn bioavailability and Zn accumulation in S. alfredii.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strains were re-introduced into S... Three bacterial endophytes of Sedum alfredii, VI8L2, II8L4 and VI8R2, were examined for promoting soil Zn bioavailability and Zn accumulation in S. alfredii.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strains were re-introduced into S. alfredii rhizosphere soils under Zn stress and resulted in better plant growth, as roots biomass increased from 80% to 525% and shoot biomass from 11% to 47% compared with the uninoculated ones. Strains IVsLz, II8L4 and IVsR2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hoot and root Zn concentrations in the ZnCO3 contaminated soil. Inoculation with strain IVsL2 resulted in 44% and 39% higher shoot and root Zn concentrations, while strain IV8R2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hoot Zn concentration in the Zn3(PO4)2 contaminated soils. In the aged contaminated soil, isolates IVsL2, IIsL4 and IVsR2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oot Zn concentration, but decreased shoot Zn concentration of Sedum alfredii. It suggested that endophytes might be used for enhancing phytoextraction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phytic bacteria ZN BIOAVAILABILITY PHYTOREMEDIATION Sedum alfredii
下载PDF
Bioremediation of Soil Pollution in Orchard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宝申 王炳华 +4 位作者 高树青 刘秀春 高艳敏 陈宝江 杨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5期154-157,共4页
[ Objective ]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bioremediation mechanism of soil pollution. [ Method ] The effects of applying 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s on the bioremediation of soil pollution in orchard were studid by ex... [ Objective ]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bioremediation mechanism of soil pollution. [ Method ] The effects of applying 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s on the bioremediation of soil pollution in orchard were studid by experiment in orchard field and soil simulative experiment. [ Result] The 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s improved the activities of enzymes like polyphenol oxidase, urease, phosphatase, etc. in root-zone soil, promoted the passivation of heavy metals like Cd^2+ , Pb^2+ , Cr^3+ , As^8+ , etc. in root-zone soil, increased the quantities of useful active bacterium like beneficial fungi, actinomycetes, bacterium, etc. and decreased the quantities of harmful biology (like Fusarium oxysporum, Moniliophthora roreri, Ruselliniu necutrix/Helicobasidium mompa, nematode, etc. [ Conclusion] The study results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s on fruit t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chard soil BIOREMEDIATION 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s
下载PDF
Chang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forage grass fields,citrus orchard and coniferous forests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效举 李法云 +1 位作者 范志平 熊在平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9-32,J002,共5页
Dynamic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soil organic C and N is an available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exact impact of land management on soils fertility. In this study the biomass of plants and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 ... Dynamic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soil organic C and N is an available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exact impact of land management on soils fertility. In this study the biomass of plants and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 and N were compared in four typical land use systems which were planted with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 Lam.), Bahiagrass (Paspalum notatum Flugge.), Citrus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and Masson pine (Pinus Massoniana Lamb.) during 10 years in south China. Although biomass of plants in these four land use systems was nearly at the same level in the former investigation, total biomass for Ryegrass (RG), Bahiagrass (BG) was 3.68 and 3.7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Citrus (CT), and 2.06 and 2.1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Masson pine (MP) over 10 years of cultivation,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underground total biomass for both RG and BG was over 10 times larger than that for CT and MP, indicating that forage grasses was much more beneficial to increase organic C and N storage in soils than CT and MP. The chan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 and N mainly occurred within soil depth of the 0–40 cm. The increased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was for 1.5 t·hm?2 and 0.2 t·hm?2 in the soil with planting RG and BG, and was for 1.2 t·hm?2 and 0.02 t·hm?2 in the soil with planting CT. An average loss was for 0.4 t·hm?2 and 0.04 t·hm?2 in the soil with planting MP during 10-year period.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 Soil organic nitrogen - Dynamic change - Land use -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CLC number S153.61 Document code A Foundation item: This research was partly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100144), and by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Shenyang City (1011501900).Biography: WANG Xiao-ju (1967-), mail, Ph.D. Researcher in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Saitama. Saitama Prefecture 347 0115, Japan.Responsible editor: Zhu H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organic nitrogen Dynamic change Land us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