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末中朝海路交通线的重开与中朝关系——以李民宬和赵濈的《朝天录》为文本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宝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7-133,共7页
明朝末年,由于努尔哈赤的女真兴起于东北,使得中朝间途经辽东的陆路交通线受到威胁而中断,关闭了多年的中朝海上航线得以重新开通,从此再次成为中朝两国使节往来的主要通道,直到清朝亡明之前。期间,朝鲜使臣李民宬和赵濈所著的《朝天录... 明朝末年,由于努尔哈赤的女真兴起于东北,使得中朝间途经辽东的陆路交通线受到威胁而中断,关闭了多年的中朝海上航线得以重新开通,从此再次成为中朝两国使节往来的主要通道,直到清朝亡明之前。期间,朝鲜使臣李民宬和赵濈所著的《朝天录》详细记载了中朝海上使行往来的路线,并对使节到达燕京后围绕"仁祖反正"展开的交涉活动做了实录式的描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民成 赵濈 《朝天录》 海路交通 中朝关系
下载PDF
从《朝天录》看朝鲜使节与域外文人的文化交流 被引量:1
2
作者 朴莲顺 杨昕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1-54,共4页
李朝时期,朝鲜使臣频繁出使明朝,由于其另一身份为精通汉学的文人,因此与同样深受中国影响的域外文人进行了文学交流:李安讷同孔闻謤的诗歌酬唱,体现了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金尚宪与吴大斌的惺惺相惜,体现了文人间的友好情谊;李睟光与安... 李朝时期,朝鲜使臣频繁出使明朝,由于其另一身份为精通汉学的文人,因此与同样深受中国影响的域外文人进行了文学交流:李安讷同孔闻謤的诗歌酬唱,体现了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金尚宪与吴大斌的惺惺相惜,体现了文人间的友好情谊;李睟光与安南使者冯克宽、琉球使者蔡坚的文学往来,体现了朝鲜文学在安南等国的影响。朝鲜使臣在出使明朝的过程中,以文学为载体,同域外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天录》 朝鲜使节 域外文人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明代鞍山驿路——以《朝天录》中的记载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明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0-34,共5页
明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朝鲜使臣朝贡络绎不绝,特别是明朝迁都北京后,鞍山地区成为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朝天录》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本文利用这些珍贵资料,对明代鞍山城池与山川风貌重新进行梳理,以求有助于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关键词 明代 《朝天录》 鞍山驿路
下载PDF
柳梦寅《朝天录》“明朝完美化”认知论析
4
作者 雷霆 《东疆学刊》 CSSCI 2020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朝鲜朝中期诗人柳梦寅为官期间曾三次出使中国,其汉诗作品集中收录于《於于集》中,表露出对中国自然风貌和人文社会的无限向往之情。柳梦寅是朝鲜朝为数不多的始终对中国存有“完美化”认知的文人,与同时代其他朝鲜朝文人相比,柳梦寅对... 朝鲜朝中期诗人柳梦寅为官期间曾三次出使中国,其汉诗作品集中收录于《於于集》中,表露出对中国自然风貌和人文社会的无限向往之情。柳梦寅是朝鲜朝为数不多的始终对中国存有“完美化”认知的文人,与同时代其他朝鲜朝文人相比,柳梦寅对明朝的意识形态极力赞扬。从柳梦寅汉诗中体现的对中国的崇拜、柳梦寅“朝天”过程中的见闻与感悟及其“乌托邦”式不切实际的向往等方面,可以明显地认知柳梦寅“明朝完美化”视角的意义指向,并由此揭示出当时朝鲜朝文人“朝天”思想的某种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梦寅 《朝天录》 “明朝完美化” 认知
下载PDF
尹根寿使明及其《朝天录》
5
作者 李培培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3-58,共6页
以朝鲜使臣尹根寿第二次出使明朝为线索,分析其出使的两个目的,一是给万历皇帝庆生,二是带回《大明会典》全帙。他的使行记录名为《朝天录》,全书描绘了其对中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记录了沿途风物、与明朝文人唱和赠答等情况,由... 以朝鲜使臣尹根寿第二次出使明朝为线索,分析其出使的两个目的,一是给万历皇帝庆生,二是带回《大明会典》全帙。他的使行记录名为《朝天录》,全书描绘了其对中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记录了沿途风物、与明朝文人唱和赠答等情况,由于出使时间较长,其中不乏浓郁的思乡之情。《朝天录》共收录107首诗歌,诗歌雄健飘逸,富有沉郁的韵味而不显浮夸,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根寿 《朝天录》 内容 价值
下载PDF
壬辰倭乱时期的朝鲜《朝天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宝全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1-243,共3页
壬辰倭乱时期,朝鲜王朝派往明朝的使节撰写、传世的《朝天录》有20余部,按时期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报告战争紧急状况和请求明朝派兵的《朝天录》;二是战争期间及战争后的奏请使和谢恩使等留下的《朝天录》;三是与处理战后遗留... 壬辰倭乱时期,朝鲜王朝派往明朝的使节撰写、传世的《朝天录》有20余部,按时期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报告战争紧急状况和请求明朝派兵的《朝天录》;二是战争期间及战争后的奏请使和谢恩使等留下的《朝天录》;三是与处理战后遗留问题关联的《朝天录》。这些《朝天录》采取日记形式记载当事人亲身的经历,选材广泛,保留了各种问题的大量线索,有着更为可靠的真实性,可以据此补订史实,补正正史记载的不足。文章以权?的《石塘公燕行录》为例,探讨壬辰倭乱时期的中韩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辰倭乱 《朝天录》 燕行录 中韩关系史
原文传递
朝鲜使臣眼中的觉华岛形象——以金堉《朝天录》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尤李 《东北史地》 2016年第1期80-83,共4页
明末朝鲜使臣金堉汉文化修养颇高,其所作《赠觉华岛学长王纳谏》、《觉华岛阻风次诸葛草庐韵》、《觉华岛》和《回还时觉华岛开洋祭文》等论文频频引用汉文化典故,营造道教或中国民间宗教的意境,是现实与想象交互影响的产物。尽管金堉... 明末朝鲜使臣金堉汉文化修养颇高,其所作《赠觉华岛学长王纳谏》、《觉华岛阻风次诸葛草庐韵》、《觉华岛》和《回还时觉华岛开洋祭文》等论文频频引用汉文化典故,营造道教或中国民间宗教的意境,是现实与想象交互影响的产物。尽管金堉途经觉华岛,实在后金军队重创该岛之后,但是金堉仍然极力从正面书写和塑造觉华岛的形象,仍然认定明朝系礼仪文化之邦,其"慕华"与"事大"之心未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朝鲜 觉华岛 金堉《朝天录》
原文传递
明代玉河馆门禁及相关问题考述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晶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28,共8页
本文通过对比中朝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考证明代玉河馆对朝鲜使者的门禁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试图探究朝鲜使者与明王朝在玉河馆门禁事件中所持不同态度之背后所反映的双方外交:朝鲜使者多次上书要求解弛玉河馆门禁,除追求物质利... 本文通过对比中朝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考证明代玉河馆对朝鲜使者的门禁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试图探究朝鲜使者与明王朝在玉河馆门禁事件中所持不同态度之背后所反映的双方外交:朝鲜使者多次上书要求解弛玉河馆门禁,除追求物质利益之外,更有重建"礼仪之邦"名号的用意;明王朝虽声称恢复朝鲜特权,但这不过是为了模糊其外交政策实质的官方说辞,实际上并未作出过大的让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河馆 门禁 李氏朝鲜 中朝关系 《朝天录》
下载PDF
朝鲜使臣笔下祖大寿形象的演变及其原因
9
作者 孙中奇 《清史论丛》 2018年第1期273-295,共23页
祖大寿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将领,在明清更替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两代朝鲜使者途经宁远、大凌河、小凌河等地时,都记下了与祖大寿的来往或者评价.从明到清,朝鲜使臣笔下祖大寿的形象也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朝鲜使者不同的心... 祖大寿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将领,在明清更替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两代朝鲜使者途经宁远、大凌河、小凌河等地时,都记下了与祖大寿的来往或者评价.从明到清,朝鲜使臣笔下祖大寿的形象也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朝鲜使者不同的心态.从他们对祖大寿的评价中,可以洞察朝鲜人在明清时期现实与想象交织的历史观,不同的现实交织着不同的想象,正是祖大寿形象演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大寿 《朝天录》 《燕行录》 中朝关系
下载PDF
尊华与揭恶:朝鲜赴华使臣笔下的明朝形象
10
作者 徐东日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0年第3期13-22,共10页
明代,中朝两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朝鲜民族尊奉中华文化,对明朝表现出几近"乌托邦"的总体想象,在朝鲜赴华使臣创作的使行日记《朝天录》中,描写了明朝繁荣的城市经济景象,极力赞颂明朝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政治制度的先进。与... 明代,中朝两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朝鲜民族尊奉中华文化,对明朝表现出几近"乌托邦"的总体想象,在朝鲜赴华使臣创作的使行日记《朝天录》中,描写了明朝繁荣的城市经济景象,极力赞颂明朝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政治制度的先进。与此同时,他们通过使行明朝亲身体验中国社会生活,又摆脱了一些朝鲜社会对中国总体想象的限定,从而能够比较直观且真实地描写明朝社会中贪暴官吏的丑恶形象。因此,他们笔下的中国明朝形象就显得更为完整且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使臣 《朝天录》 明朝 繁荣与先进 贪暴官吏
原文传递
论明代辽东“铺”与“堡”的混同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晶 陈文备 《东北史地》 2013年第4期55-61,I0004,共8页
地名中"堡"字音pù并与"铺"字通用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十分常见。本文运用中国与朝鲜的相关史料,首先分析明代辽东驿传体系的特殊性以及急递铺在辽东地区的存在形态,进而对"堡"与"铺"的混... 地名中"堡"字音pù并与"铺"字通用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十分常见。本文运用中国与朝鲜的相关史料,首先分析明代辽东驿传体系的特殊性以及急递铺在辽东地区的存在形态,进而对"堡"与"铺"的混称提出历史学和语音学两方面的依据:急递铺城在形制上和堡城相近,在功能上具有军事防御性,堡城可兼行铺之职责;"堡"字在读音上与"铺"的接近并最终演化出和"铺"字相同的读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辽东 铺堡 《朝天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