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生经》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短篇小说
1
作者 赵建国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6期121-123,共3页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乔旺弗朗契斯科·斯特拉巴罗拉的小说集《欢乐之夜》和波吉奥·布拉乔里尼的《滑稽集》以及阿尼奥洛·菲伦佐拉的《动物谈话的第一编》,其中各有一篇故事来源于印度的《本生经》等典籍。《本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乔旺弗朗契斯科·斯特拉巴罗拉的小说集《欢乐之夜》和波吉奥·布拉乔里尼的《滑稽集》以及阿尼奥洛·菲伦佐拉的《动物谈话的第一编》,其中各有一篇故事来源于印度的《本生经》等典籍。《本生经》中的寓言故事被运用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短篇小说,它说明印度文学曾经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生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 影响
下载PDF
《本生经》中的夜叉婚恋故事对中土小说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蔡苡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6年第2期58-65,共8页
夜叉故事有两个重要的类型即夜叉国故事和夜叉婚恋故事。夜叉婚恋故事最翔实的记载保存于南传佛教中的巴利语经典《本生经》中。宋元以后,此一类型故事被《夷坚志》等文人小说多次记载,并被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作进一步的创造发挥;... 夜叉故事有两个重要的类型即夜叉国故事和夜叉婚恋故事。夜叉婚恋故事最翔实的记载保存于南传佛教中的巴利语经典《本生经》中。宋元以后,此一类型故事被《夷坚志》等文人小说多次记载,并被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作进一步的创造发挥;在民间,也形成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这与南宋以后海上贸易的兴盛,导致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民间交往逐渐增多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生经》 本生故事 中土小说 夜叉婚恋故事
下载PDF
“拔刺报恩”故事的印度渊源与发展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蔡苡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3期42-47,共6页
"拔刺报恩"是"感恩的动物"类型故事下的一个亚型。在中土,该故事首次出现在刘宋时期的小说《异苑》中,但其源头却可追溯到南传《本生经》中的《无私心本生谭》。在玄奘西行之后此一故事开始盛行,并与佛经中的"... "拔刺报恩"是"感恩的动物"类型故事下的一个亚型。在中土,该故事首次出现在刘宋时期的小说《异苑》中,但其源头却可追溯到南传《本生经》中的《无私心本生谭》。在玄奘西行之后此一故事开始盛行,并与佛经中的"雀王拔骨"故事相互攀附与嫁接,逐渐分化为"为象拔刺"和"为虎拔刺"两个类型。文学家利用此一故事作创造性的改编,使其具有戏谑、讽刺、悲情等多种情节与风格,大大丰富了此一类型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报恩 《大唐西域记》 《本生经》 中印文学交流
下载PDF
三条鱼的故事——印度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例证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83,F0002,共22页
印度古代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流传甚广,本文以印度民间"三条鱼的故事"为例,考察该故事在巴利文佛教《本生经》、史诗《摩诃婆罗多》、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益世嘉言集》和《故事海》、粟特语故事文本、阿拉伯语《凯里来与... 印度古代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流传甚广,本文以印度民间"三条鱼的故事"为例,考察该故事在巴利文佛教《本生经》、史诗《摩诃婆罗多》、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益世嘉言集》和《故事海》、粟特语故事文本、阿拉伯语《凯里来与迪木奈》、波斯语《玛斯纳维》和泰语《娘丹德莱的故事》等多元与多语种文字文本中的流变,以及该故事的图像传播时空,为我们理解印度文学的丰富性以及印度文学与宗教对外传播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证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条鱼的故事 《本生经》 丝绸之路 佛教文学 文学交流 《玛斯纳维》 《五卷书》
原文传递
巴利语文学与上座部佛教国家文学 被引量:1
5
作者 蔡祝生 《中国比较文学》 1986年第1期39-51,8,共14页
巴利语文学也称巴利语佛教文学,是佛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利语文学包括两大部分,即巴利语藏内文学和巴利语藏外文学。两者的划分主要是依其形成年代的先后为原则的。
关键词 巴利语 文学 上座部佛教 本生故事 《本生经》
原文传递
中國的割股奉親:絲綢之路的舶來品? 被引量:1
6
作者 南愷時 劉朔(译) +1 位作者 普慧(译) 申麗霞(审校)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69-84,共16页
在傳統的中國儒家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傷害。但在唐代卻出現了一種孝道的新形式——割股奉親,並逐漸演變成一個習俗。這個看似與儒家傳統相違背的習俗很明顯受了佛教故事的影響,尤其是《本生經》中的須阇提故事與啖子故事... 在傳統的中國儒家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傷害。但在唐代卻出現了一種孝道的新形式——割股奉親,並逐漸演變成一個習俗。這個看似與儒家傳統相違背的習俗很明顯受了佛教故事的影響,尤其是《本生經》中的須阇提故事與啖子故事,而二者都表現出强烈的來源於中亞與西北印度的特征。所以'割股奉親'很可能不是中國本土衍生出的習俗,而是沿絲綢之路傳入的舶來品。本文梳理了須阇提故事和睒子故事與'割股奉親'的淵源,尤其是須阇提在中國的流行與轉變,並分析了爲什麼'割股奉親'能夠被中國人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股奉親 孝道 《本生经》故事 須阇提 睒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