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光晕”的消逝:艺术作品的革命潜能--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李东筱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复制技术与艺术——浅析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刘珊
|
《鞋类工艺与设计》
|
2023 |
0 |
|
3
|
“灵韵”与绘画——以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背景 |
王伟斌
|
《中国民族博览》
|
2023 |
0 |
|
4
|
本雅明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发展——解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李书凝
|
《今古文创》
|
2023 |
0 |
|
5
|
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与受众关系的分析——兼及与阿多诺的论争 |
冉彬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6
|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及题名考辨 |
李国栋
|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1
|
|
7
|
审美传统的颠覆——本雅明的“诉诸大众”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
董双叶
|
《电影评介》
|
2009 |
2
|
|
8
|
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 |
孙盛涛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9
|
从机械复制到大众狂欢——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余琪
|
《室内设计》
|
2010 |
2
|
|
10
|
解读本雅明——兼及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思考 |
张静淼
|
《美术教育研究》
|
2016 |
1
|
|
11
|
艺术技术时代与“灵韵”的消散——本雅明论可机械复制艺术的本质 |
樊柯
|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1
|
|
12
|
灵韵与机械复制时代的电影艺术 |
蒋继华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3
|
AIGC时代数字艺术品的“灵韵”再现 |
吉雅茹
|
《文化产业》
|
2024 |
0 |
|
14
|
机械复制时代的“灵韵”艺术 |
李雷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5
|
“灵光”是否应消逝——重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朱俊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6
|
机械复制时代的表演艺术——瓦尔特·本雅明的表演理论研究 |
游溪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6 |
0 |
|
17
|
机械复制时代的挪用图像与艺术创作 |
张结宜
|
《艺海》
|
2017 |
0 |
|
18
|
从“灵晕”走向“救赎”——机械复制时代下灵晕的凋萎与新生 |
周思含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3 |
0 |
|
19
|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高琳
|
《今传媒》
|
2014 |
3
|
|
20
|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大众文化中技术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
胡佳佳
|
《戏剧之家》
|
2019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