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乡、他乡或“无定”空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流亡”银幕阐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余辉 施万里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0,共4页
一、流亡者的迁移:从《杀人短片》到《三色》在1988年《杀人短片》获得欧洲电影节大奖之前,以拍摄纪录片起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未曾得到太大关注。《杀人短片》一举让世人看到了其不同凡响的电影才华,而后,基耶斯洛夫斯基转型拍摄故事片... 一、流亡者的迁移:从《杀人短片》到《三色》在1988年《杀人短片》获得欧洲电影节大奖之前,以拍摄纪录片起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未曾得到太大关注。《杀人短片》一举让世人看到了其不同凡响的电影才华,而后,基耶斯洛夫斯基转型拍摄故事片。纵观导演一生,其创作不仅在类型上有转变,地点也由波兰转移到了法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耶斯洛夫斯基 《杀人短片》 《三色》 纪录片 流亡者 电影节 拍摄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平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5,105,共5页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对作为宗教戒律的"不可杀人",作了全新的现代阐析,由此也引出一个文艺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法律有它自身的立场,而艺术的叙事也有它特有的逻辑。但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这是《"不可杀人"的现代阐析》的基本观点。《论后现代挪用艺术的法律保护困境》则认为,依据版权法"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的二分原则,借用已有作品表达进行再创作的后现代挪用艺术要么被拒之于版权保护的门外,要么深陷侵权的泥潭。然而,从认识论来说思想/表达间并不存在通常认为的明确界限,表达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思想与形式的重合。机械割裂思想/表达,既不利于艺术繁荣,又损害了版权法的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艺 判词艺术 形态学分析 基耶斯洛夫斯基 《杀人短片》 挪用艺术 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