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成长的迷失——析《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主人公萨沙的形象
1
作者
闫吉青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萨沙是2017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的主人公。由于父亲早逝,萨沙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严苛及其畸形的宗教观念对萨沙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深刻地影响着萨沙人生观的构建及其对周围...
萨沙是2017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的主人公。由于父亲早逝,萨沙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严苛及其畸形的宗教观念对萨沙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深刻地影响着萨沙人生观的构建及其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由于身体孱弱以及性格怯懦,萨沙时常遭受别人的嘲笑和欺侮。为逃避痛苦,他在想像中为自己精心构筑起了一座爱的乌托邦,同时每天在臆想中"策划"如何杀死自己的"情敌"鲍布雷京。最终,残酷的真相无情地击碎了他爱的幻梦。绝望之余,萨沙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塔妮娅。萨沙的悲剧固然源于其主体性人格的缺失,但其母亲错误的教育方式亦难逃其咎。作家通过萨沙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试图唤起社会对弱小无助的成人化孩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一直存在着的那个永远长不大的"我",揭示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渴望和一种执拗的不愿长大的潜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死
鲍布雷
京
:
一场
谋杀案
》
萨沙
童年创伤
主体性人格
家庭教育
原文传递
题名
成长的迷失——析《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主人公萨沙的形象
1
作者
闫吉青
机构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研究"(16BWW031)阶段性成果
文摘
萨沙是2017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的主人公。由于父亲早逝,萨沙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严苛及其畸形的宗教观念对萨沙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深刻地影响着萨沙人生观的构建及其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由于身体孱弱以及性格怯懦,萨沙时常遭受别人的嘲笑和欺侮。为逃避痛苦,他在想像中为自己精心构筑起了一座爱的乌托邦,同时每天在臆想中"策划"如何杀死自己的"情敌"鲍布雷京。最终,残酷的真相无情地击碎了他爱的幻梦。绝望之余,萨沙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塔妮娅。萨沙的悲剧固然源于其主体性人格的缺失,但其母亲错误的教育方式亦难逃其咎。作家通过萨沙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试图唤起社会对弱小无助的成人化孩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一直存在着的那个永远长不大的"我",揭示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渴望和一种执拗的不愿长大的潜意识。
关键词
《杀死
鲍布雷
京
:
一场
谋杀案
》
萨沙
童年创伤
主体性人格
家庭教育
Keywords
Kill Bobrikin. An Account of Murder Case
Sasha
childhood trauma
subjective personality
home education
分类号
I5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成长的迷失——析《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主人公萨沙的形象
闫吉青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