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唐曲《杨柳枝》源流再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华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7-24,共8页
中唐以后兴盛的曲子《杨柳枝》,并非隋代旧曲,敦煌曲《杨柳枝》可能就是它早期的样式。白居易用七绝体的齐言形式改变了民间曲子原本的杂言形式,此后至晚唐,文人的《杨柳枝》辞一直延续了齐言体。五代西蜀《杨柳枝》辞的齐杂言并存,体... 中唐以后兴盛的曲子《杨柳枝》,并非隋代旧曲,敦煌曲《杨柳枝》可能就是它早期的样式。白居易用七绝体的齐言形式改变了民间曲子原本的杂言形式,此后至晚唐,文人的《杨柳枝》辞一直延续了齐言体。五代西蜀《杨柳枝》辞的齐杂言并存,体现了其普遍趋新、不避俗的文学风气;南唐则只有齐言体,通常出自对音乐及长短句词不很热衷、文学观念较正统的文人之手;而以长短句词著称的作者如李璟、李煜、冯延巳则基本没有《杨柳枝》辞,表明他们对于跟诗体接近的齐言歌辞常常有意回避,也显示出他们更多地以音乐为本位,在词的写作上较少受到诗学惯例的影响;宋人基本不再写作齐言体《杨柳枝》,而以杂言为正体,表面似乎回归到民间曲子的形式,实际成为另一种刻板,失去了早期以音乐为主体时所具有的灵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柳枝》 曲子 齐言体 杂言体
下载PDF
唐声诗和声渊源及对词体产生之影响——以《杨柳枝》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崔淼 姜剑云 《晋阳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13-20,共8页
和声是中国诗乐的一种特有现象,在汉魏六朝乐府诗与唐声诗的曲调中存在着大量的和声。这些和声的来源、体式、内容、演变及在文人诗作中的呈现情况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特点。根据声诗中的和声旋律填词以打破齐言形式,是词体产生途径的一种... 和声是中国诗乐的一种特有现象,在汉魏六朝乐府诗与唐声诗的曲调中存在着大量的和声。这些和声的来源、体式、内容、演变及在文人诗作中的呈现情况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特点。根据声诗中的和声旋律填词以打破齐言形式,是词体产生途径的一种,显示了诗与词在一定程度上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声诗 和声 词体产生 《杨柳枝》
下载PDF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对周德华《杨柳枝词》的解读与赏析
3
作者 纪海燕 《语文知识》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杨柳枝词》清溪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唐·周德华二十年,在时间的悠渺的长河里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人。
关键词 周德华 《杨柳枝词》 诗歌 言情手法 叙事思路 语言表达能力 意象
下载PDF
白居易《杨柳枝词》其四主旨辨正
4
作者 钟振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6-216,共1页
关键词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主旨 人民文学出版社 辨正 1981年版 刘永济 可怜
下载PDF
古代的流行乐
5
作者 薛吉辰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7年第4期48-48,共1页
  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古代也有不少流行乐.   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或<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人们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g...   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古代也有不少流行乐.   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或<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人们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杨柳枝》 刘禹锡 黄鹤楼 白居易 《后庭花》
下载PDF
你们配得上杨柳枝吗?
6
《消费》 2012年第41期I0006-I0006,共1页
行动派/张广天 12年后,张广天发表新专辑《杨柳枝》。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会有些慌神,他好像已经快有一个世纪没出现在大众面前了。
关键词 张广天 个人专辑 《杨柳枝》 音乐
原文传递
贺铸《太平时》词创作成就及特色
7
作者 刘云峰 《芒种》 2015年第6期108-109,共2页
贺铸《太平时》词,《钦定词谱》认定其为《添声杨柳枝》之别体,都属于《杨柳枝》词调系列。整个宋代,唯贺铸8首《太平时》为《杨柳枝》词的集中创作,在宋代《杨柳枝》词的创作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8首《太平时》不少地方化用了前人... 贺铸《太平时》词,《钦定词谱》认定其为《添声杨柳枝》之别体,都属于《杨柳枝》词调系列。整个宋代,唯贺铸8首《太平时》为《杨柳枝》词的集中创作,在宋代《杨柳枝》词的创作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8首《太平时》不少地方化用了前人尤其是杜牧的诗句入词,自有其时代风尚的背景和值得称道之处,但也招致不少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时》 《杨柳枝》 化诗入词 艺术特色
原文传递
法言
8
《法律与生活》 2020年第1期9-9,共1页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此法言出自中国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其著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诗豪之称。
关键词 《竹枝词》 《陋室铭》 唐朝时期 刘禹锡 《乌衣巷》 诗豪 文学家 《杨柳枝词》
原文传递
9
作者 陈与义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 2012年第8期37-39,92,共4页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手法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能直接凸显诗人的情感,明确表达主旨;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作有益的补充,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以少...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手法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能直接凸显诗人的情感,明确表达主旨;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作有益的补充,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写作时经常是二者并用的,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写对象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杨柳枝词》 《从军行》 想象力 白居易 王昌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