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松下踏歌图》壁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特征
1
作者 颜霁琪 郑明钧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87-90,共4页
彝族踏歌又叫“打歌”,彝语叫“阿克”,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而《松下踏歌图》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族人朝山打歌的活动场面。从该壁画创作历史背景、活动场面及人物形象、服饰入手,初步探索了壁画所具有的审美意识... 彝族踏歌又叫“打歌”,彝语叫“阿克”,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而《松下踏歌图》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族人朝山打歌的活动场面。从该壁画创作历史背景、活动场面及人物形象、服饰入手,初步探索了壁画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并归纳了该壁画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下踏歌图》 踏歌 民族民俗风韵 写实手法 美学特征 壁画 审美意识
下载PDF
多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图像表征——《松下踏歌图》的绘画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薛其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4-41,共8页
《松下踏歌图》绘制于道教圣地巍宝山,被视为18世纪中期彝族打歌之景的图像表达。但从图中40个人物的形态、服饰、叙事上分析,其实为一幅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歌舞"知识图谱"。该图的产生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情境... 《松下踏歌图》绘制于道教圣地巍宝山,被视为18世纪中期彝族打歌之景的图像表达。但从图中40个人物的形态、服饰、叙事上分析,其实为一幅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歌舞"知识图谱"。该图的产生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情境相关,与道教圣地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联。《松下踏歌图》表征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交融与认同,呈现合作、共享的艺术样式,确立为多民族文化对话和多元一体的艺术符号。《松下踏歌图》复制品遍布于各个村寨,应用于乡村面貌的改造与社区文化的塑造之中,作为公共艺术呈现多样的形式与内涵,在实现民族记忆的社会性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松下踏歌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艺术作品,有四点价值:社会凝聚的视觉动力,族际关系的维系方式,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图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路径。《松下踏歌图》的绘画人类学考察揭示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状及普遍性表征价值,映现了当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下踏歌图》 彝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绘画人类学
原文传递
云南踏歌图像溯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玲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5-161,共7页
踏歌源于中国古代氐羌族群从西北向西南长途迁徙的经历。由最初力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发展成一种文化积淀和心理定式。云南踏歌典型的圆圈舞队形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沧源史前崖画5人圆圈舞图像;战国至西汉的古滇青铜器上有铜鼓踏歌、葫芦... 踏歌源于中国古代氐羌族群从西北向西南长途迁徙的经历。由最初力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发展成一种文化积淀和心理定式。云南踏歌典型的圆圈舞队形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沧源史前崖画5人圆圈舞图像;战国至西汉的古滇青铜器上有铜鼓踏歌、葫芦笙踏歌图像;东晋霍承嗣墓室壁画上有彝族踏歌图像;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是彝族踏歌的写照。2000多年来的云南踏歌图像可弥补唐代以前文字记载之不足,与唐代以来的文献记载交验互证。云南踏歌的古老渊源、传统延续性、恒定的围圆而舞的艺术特征及其与各民族生活密切关系。踏歌强调参与者团结一致的精神,它既是代表和传承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又是舞者自娱自乐、表达心理愉悦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氐羌族群 圆圈舞 云南踏歌 《松下踏歌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