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林中路》的两处翻译说开去——与孙周兴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
作者 钟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7,共4页
孙周兴先生翻译的《林中路》,总的来讲,准确、简洁、流畅、典雅,既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海氏著作的晦玄奥,又很好地传达出了其神韵本色,但有两处翻译却值得商榷。本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孙先生之所以这样翻译而读者之所以也... 孙周兴先生翻译的《林中路》,总的来讲,准确、简洁、流畅、典雅,既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海氏著作的晦玄奥,又很好地传达出了其神韵本色,但有两处翻译却值得商榷。本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孙先生之所以这样翻译而读者之所以也容易接受这种翻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中路》 翻译
下载PDF
历史语境中艺术本源的生成——海德格尔《林中路》美学思想解读
2
作者 陈利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99-300,共2页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打开并保持大地与世界的争执,而艺术的本质是作为真理的开端的创建,是一种"原始争执"。这种争执将艺术推入历史之中,并使历史开始或又重新开始。因此,不仅艺术本身是历史性的,艺术的本源这一问题也是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打开并保持大地与世界的争执,而艺术的本质是作为真理的开端的创建,是一种"原始争执"。这种争执将艺术推入历史之中,并使历史开始或又重新开始。因此,不仅艺术本身是历史性的,艺术的本源这一问题也是历史性,是不断生成着的。不同的历史语境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也会不同,并且艺术需要这种开放的历史语境,因为艺术本就应是对惯性之存在的颠覆,是不断新生、不断生成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林中路》 美学思想 历史语境 艺术本源
原文传递
模糊中的“真实”——谈孟庆凯《林中路》之探索
3
作者 赵天宇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125,共4页
模糊是一种状态,是连接艺术家心境和真实境遇的桥梁。模糊的视觉呈现就像是潜藏在森林中的蜿蜒小路,有时被枯枝败叶和冰書覆盖,时隐时现,但是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它们是连接艺术家内心和现实的心路。与此同时,模糊是一种有意识地让表达对... 模糊是一种状态,是连接艺术家心境和真实境遇的桥梁。模糊的视觉呈现就像是潜藏在森林中的蜿蜒小路,有时被枯枝败叶和冰書覆盖,时隐时现,但是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它们是连接艺术家内心和现实的心路。与此同时,模糊是一种有意识地让表达对象呈现出不确定性的技巧,它可以留给观众一种可供领悟、体会、选择的弹性空间。假如我们用模糊的表现手法去表达真实的场景,那么,观者往往不会直接看到现实,而是间接感受到现实,这有利于加深观众对现实的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中路》 模糊 真实存在 不确定性 弹性空间 表现手法 艺术家 有意识
原文传递
我看到了另一种时间——陈舸诗集《林中路》
4
作者 了小朱 《上海文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2-27,共6页
陈舸有一首题名《飞行》的诗,写的只是带孩子看蒲公英的小事:飞翔的种子成为我儿子的秘密玩具和游戏。甚至连我唇间的噗。噗,也让他手舞足蹈。单纯写儿子的快乐,描绘父子之间的情感显然不是陈舸的写作特点。在对诗集《林中路》的阅... 陈舸有一首题名《飞行》的诗,写的只是带孩子看蒲公英的小事:飞翔的种子成为我儿子的秘密玩具和游戏。甚至连我唇间的噗。噗,也让他手舞足蹈。单纯写儿子的快乐,描绘父子之间的情感显然不是陈舸的写作特点。在对诗集《林中路》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作者表露出一种远超普通人的冷静,他对时间的感知,对社会变化的感受,对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感触都绝不会脱离现实生活这一维度,并抱着恬淡的心态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弹出弦外之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中路》 诗集 时间 社会变化 现实生活 外部世界 蒲公英 普通人
原文传递
世界观的葱茏塔尖 论陈舸《林中路》
5
作者 木朵 《上海文化》 2014年第3期42-50,共9页
陈舸的诗集--《林中路》--中几乎没有可供摘引的箴言或警句,有的是"女人在棚架下摘豆角"、"我在窗边晒十点钟的太阳"、"你踏进废弃的酒厂"这类并不壮丽的措辞。具体而言,他的诗并不致力箴言的援引与改造,不注重在诗的关键部位... 陈舸的诗集--《林中路》--中几乎没有可供摘引的箴言或警句,有的是"女人在棚架下摘豆角"、"我在窗边晒十点钟的太阳"、"你踏进废弃的酒厂"这类并不壮丽的措辞。具体而言,他的诗并不致力箴言的援引与改造,不注重在诗的关键部位制造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组或从句,或者说,他对箴言有另外的看法,他明确区分开箴言与诗,也为箴言在诗中生存保留了余地。这是一个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中路》 世界观 箴言 诗集
原文传递
怀揣隐喻,在生命的疼痛里行吟--读王志彦新诗集《像虚词掉进大海》
6
作者 梦阳 《当代教育》 2019年第2期83-85,共3页
海德格尔曾在其《林中路》里说过:“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出神圣……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这对行吟在贫困的太行山区里的王志彦来说实在是太恰切不过了,那里... 海德格尔曾在其《林中路》里说过:“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出神圣……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这对行吟在贫困的太行山区里的王志彦来说实在是太恰切不过了,那里的确贫乏得近乎寸草不生的荒凉,可他却从中发现了浓郁的诗意,甚或说是他创造了只属于他自己的诗意,诚如彼埃尔·勒韦尔迪所言:“诗人不必要充满灵感地升到天上,在大地上飞翔;他的使命不在于离开大地,飞上天去摘取星星,他是永远也得不到它们的。诗人的任务在于从在他所及的范围内闪烁着的东西中创造新的星星。”(《我的航海日志》)那么,王志彦究竟用他的文字创造出了怎样的“星星”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志 新诗集 隐喻 大海 虚词 疼痛 生命 《林中路》
下载PDF
在苍凉的隐喻里,行吟--读梦阳《一个人的黄河故道(组章)》
7
作者 贺乔岳 《当代教育》 2020年第4期180-181,共2页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其《金蔷薇》中说:“越是在苍凉的地方,越能发现大地的诗意。”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也说:“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无疑,黄河故道是苍凉的,苍凉得似乎偶尔只有几只麻雀和一头不知哪来的驴子经过;黄河故...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其《金蔷薇》中说:“越是在苍凉的地方,越能发现大地的诗意。”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也说:“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无疑,黄河故道是苍凉的,苍凉得似乎偶尔只有几只麻雀和一头不知哪来的驴子经过;黄河故道也是贫乏的,贫乏得好像只有日头兀自升起兀自沉落。而故乡就在黄河故道边的梦阳却从中发现了无尽的诗意,于是,他便在那被苍凉的梆子腔喊得空阔了的黄河故道,在那被苍鹰的翅膀提升了天空的黄河故道,沿着文字的指引,与飞扬的黄沙对话,倾听野高粱的低语,感受故乡内心的脉动,一点点地抵临生命的内核,用充满神性的指令性符号呈现对故乡的刻骨的记忆,毕竟,故乡已经与他有着二十年的距离了,二十多年前,他把脚从黄河故道深处拔出来,就像人类的先祖被逐出了伊甸园,他说,之后,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处在了一种流离的状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中路》 黄河故道 苍凉 伊甸园 行吟 野高粱 梆子腔
下载PDF
产品的审美表层化批判:图像时代的产品审美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晓松 伍玉宙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5-156,共2页
现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图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化。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那样,我们进入了一个“世界图像时代”(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
关键词 图像时代 审美 产品 批判 表层 海德格尔 《林中路》 具象化
原文传递
网络私拍照与身体快感
9
作者 甘森忠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6-168,共3页
当今,我们已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以图像取代文字的传播方式,已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对象以及消费手段,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摄影与网络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大众表达欲望的形式与交... 当今,我们已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以图像取代文字的传播方式,已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对象以及消费手段,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摄影与网络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大众表达欲望的形式与交流的渠道,网络私拍照也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拍照 快感 身体 海德格尔 图像时代 消费对象 《林中路》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的山居岁月
10
作者 王晓华 《绿叶》 2011年第6期99-104,共6页
1922年夏天,马丁·海德格尔在德国南部的黑森林中建造了一个小木屋。此后,他在这里断断续续地思考和写作了近50年。《存在与时间》、《林中路》、《……人诗意地居住……》等许多名篇都与这个小屋有关。据海德格尔讲,小屋并非仅仅... 1922年夏天,马丁·海德格尔在德国南部的黑森林中建造了一个小木屋。此后,他在这里断断续续地思考和写作了近50年。《存在与时间》、《林中路》、《……人诗意地居住……》等许多名篇都与这个小屋有关。据海德格尔讲,小屋并非仅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场所,更是某些隐蔽法则显灵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山居 《林中路》 物理学
原文传递
幽暗之境
11
作者 方赞茹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97,共5页
何为幽暗性?我以为世间之物皆有其可见与不可见的状态。显然,敞而易见的表象是属于物质的,而不可见或不易见的遮蔽之处职责更接近物质的本质,这种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幽秘状态,我称之为幽暗。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提到过一块石... 何为幽暗性?我以为世间之物皆有其可见与不可见的状态。显然,敞而易见的表象是属于物质的,而不可见或不易见的遮蔽之处职责更接近物质的本质,这种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幽秘状态,我称之为幽暗。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提到过一块石头的“阴沉”:这种沉重向我们压来,它同时却拒绝我们向它穿透。要是我们砸碎石头而试图穿透它,石头的碎块却决不会显示出任何内在的和被开启的东西,因为石头碎块很快又隐回到同样的“阴沉”之趣中了。这种“阴沉”指向虚无幽暗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中路》 海德格尔 石头 状态 物质
原文传递
物性思想在玻璃艺术中的实践
12
作者 胡卫华 《上海工艺美术》 2010年第2期73-75,共3页
对于材料本身的思考,也即对物性的探索。本文中物性论述的重点不在自然科学层面上,而是来源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在《林中路》中所谈的"物之为物,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这样发问时,我们... 对于材料本身的思考,也即对物性的探索。本文中物性论述的重点不在自然科学层面上,而是来源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在《林中路》中所谈的"物之为物,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这样发问时,我们是想要认识物之存在(即物性,die Dingheit)。")即,存在论层面上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 玻璃艺术 实践 《林中路》 自然科学 海德格尔 哲学家 DIE
原文传递
总结与起始 上海香格纳画廊
13
《中国收藏》 2017年第1期158-158,共1页
日前,上海香格纳画廊推出了群展《Holzwege》。该展览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林中路》为出发点,呈现730名国内外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展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大型雕塑、装置、现场影像以及现场行为艺术表演等。此次展览既是香... 日前,上海香格纳画廊推出了群展《Holzwege》。该展览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林中路》为出发点,呈现730名国内外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展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大型雕塑、装置、现场影像以及现场行为艺术表演等。此次展览既是香格纳对过去20年“探路”的总结,也昭示着“在途”过程中新的起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廊 上海 《林中路》 海德格尔 展出形式 艺术表演 哲学家 艺术家
原文传递
物性的主张
14
作者 李晓峰 《艺术当代》 2011年第10期78-79,共2页
海德格尔曾说:“物之为物,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这样发问时,我们是想要认识物之存在,即物性。……为此,我们就必须了解我们长期以来以物这个名称来称呼的所有那些存在者所归属的领域。”(参见海德格尔《林中路》首篇“艺术作品的... 海德格尔曾说:“物之为物,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这样发问时,我们是想要认识物之存在,即物性。……为此,我们就必须了解我们长期以来以物这个名称来称呼的所有那些存在者所归属的领域。”(参见海德格尔《林中路》首篇“艺术作品的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 主张 海德格尔 《林中路》 艺术作品 存在者
原文传递
冯全:只要坚持,成功总会找上你
15
作者 苏明真 《中国青年》 2016年第10期64-65,共2页
“林中有两条道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弗罗斯特这样作结他的诗篇《林中路》。很奇怪,听说冯全的时候,看到冯全的时候,你就会想起这一句来。从送餐小哥到CEO 自2013年暑假开始,冯全就没有回过湖南老家了。在河海大学常州... “林中有两条道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弗罗斯特这样作结他的诗篇《林中路》。很奇怪,听说冯全的时候,看到冯全的时候,你就会想起这一句来。从送餐小哥到CEO 自2013年暑假开始,冯全就没有回过湖南老家了。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物联网专业就读的他,现在还是一个大三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功 《林中路》 弗罗斯特 河海大学 CEO 物联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