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浪漫主义的多副面孔与胡风《林语堂论》的分歧 |
吴亚南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2
|
“另类”的文化含义——评王兆胜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
赵稀方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3
|
解读林语堂的崭新参照──评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
周仁政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
4
|
施建伟《林语堂传》的童年叙事与林语堂的文学选择 |
赵焕亭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0 |
1
|
|
5
|
林语堂的文化品格研究——读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 |
高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6
|
如何从哲学文化学解读林语堂?——从《林语堂的小说和他的人生哲学》谈开去 |
李珺平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2 |
0 |
|
7
|
揭开“一捆矛盾”之谜——评《林语堂的小说和他的人生哲学》 |
孙良好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0 |
|
8
|
物尽其用 提升厚度——《林语堂传》群文阅读教学课例评析 |
申容
蒋晓鹂
|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2016 |
1
|
|
9
|
林语堂妙论演讲 |
志选
|
《福建史志》
|
2010 |
0 |
|
10
|
高中语文整本书比较阅读体验——以《林语堂传》为例 |
韩秋婵
|
《世纪之星—高中版》
|
2022 |
0 |
|
11
|
1930年代的“作家论”呈现的最初面目——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一) |
陈方竞
朱旭晨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2
|
走进林语堂的世界——评王兆胜的近著《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
刘克敌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3
|
“复杂人”眼中的“复杂人”——王兆胜先生与其《林语堂与中外名人》 |
刘波
|
《芒种》
|
2019 |
0 |
|
14
|
开明与开明英语 |
李宝忱
|
《出版史料》
|
2008 |
4
|
|
15
|
赵焕亭著《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 |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