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开放性的结局
1
作者 罗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90,共4页
文章从德国著名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开放性结局入手 ,针对一些西方评论者的“褐”、“赤”不分说 ,通过作者对小说结尾处的修改和文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
关键词 德布林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主题思想
下载PDF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2
作者 龙怀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65-69,共5页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炼,重大的主题和题材,生...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炼,重大的主题和题材,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洗炼简洁的风格,朴素无华的语言,使这两个短篇不失为小巧玲珑、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坛珍品,经久流传,不但至今仍可供我们欣赏和借鉴,而且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一课》 《柏林之围》 哈墨尔先生 儒夫上校 爱国主义精神
下载PDF
推动和实施《柏林宣言》——记第三次开放获取柏林会议
3
作者 李麟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 2005年第4期15-16,共2页
第三次开放获取柏林会议于2005年2月28日至3月1日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柏林宣言实施进展”(Berlin3 Open Access:Progress in Implementing the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 第三次开放获取柏林会议于2005年2月28日至3月1日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柏林宣言实施进展”(Berlin3 Open Access:Progress in Implementing the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会议 《柏林宣言》 开放 ACCESS OPEN 2005年 the and in
下载PDF
城市空间中的牺牲者:《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的暴力隐喻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42,共6页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它像施暴者主体一样,参与了为毕勃科普夫特别准备的"强制疗法";另一方面,混乱无序、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同样是等待毕勃科普夫去认识和感受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客体,它处在主人公牺牲命运的两端:一端是他毫不理解的诱惑和随时准备吞噬他的危险,而另一端则是"冷静"和"理智"的目光中这个"城市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客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 城市 牺牲者 德布林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下载PDF
以小见大 微而有味——小小说《柏林静悄悄》赏析
5
作者 张峰 《语文天地》 2003年第03M期10-10,共1页
小小说作为篇幅精短的文学样式,“选材精当,以小见大”是其取材立意的基本原则。小小说往往捕捉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摄取一个小镜头,或者是抓住生活中某一“闪光点”作文章,材料体积十分有限,但它必须做到“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 小小说作为篇幅精短的文学样式,“选材精当,以小见大”是其取材立意的基本原则。小小说往往捕捉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摄取一个小镜头,或者是抓住生活中某一“闪光点”作文章,材料体积十分有限,但它必须做到“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小说 《柏林静悄悄》 赏析 高中 语文 阅读 教学
下载PDF
《柏林之围》的故事与情节
6
作者 李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80-83,共4页
一位八十高龄的老将军,“拿破仑帝国时代的老军人”,在普法战争一开始,就幻想着参观法军“凯旋而归的仪式”,为此而特地搬到香榭里谢来。威桑堡惨败的消息使他象“雷击似地倒在地下,”“整整三天,昏迷不醒。”
关键词 《柏林之围》 二重奏 拿破仑帝国 儒夫上校 普鲁士 普法战争 都德 巴黎 元帅 祖父
下载PDF
新奇·幽默·凝炼——谈《柏林之围》的艺术特色
7
作者 繁士 马宏 《殷都学刊》 1983年第Z1期73-76,共4页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别具特色,取材精炼,结构紧凑,笔法奇巧,简洁生动,艺术上颇有借鉴价值。《柏林之围》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关键词 《柏林之围》 儒夫上校 都德 艺术特色 小说 巴黎 两条线索 暗线 普法战争 主人公
下载PDF
《柏林之围》思想管见——对拿破仑三世发动普法战争的绝妙讽刺
8
作者 刘根源 《殷都学刊》 1983年第Z1期70-72,共3页
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的短篇小说《柏林之围》,直接取材于普法战争。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法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是拿破仑三世。政治阴谋家,军事冒险家拿破仑三世代表了当时法国金... 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的短篇小说《柏林之围》,直接取材于普法战争。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法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是拿破仑三世。政治阴谋家,军事冒险家拿破仑三世代表了当时法国金融贵族和工业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军事独裁;对外实行沙文扩张主义。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法国出现的相对稳定,资产阶级迅速发展的虚幻景象,更助长了拿破仑三世的嚣张气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夫上校 拿破仑三世 《柏林之围》 普法战争 沙文主义 第二帝国 巴黎 都德 爆法 路易·波拿巴
下载PDF
从虚幻中的柏林之围到现实中的巴黎沦陷——《柏林之围》简析
9
作者 陈京松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1期49-51,共3页
《柏林之围》和初中第二册语文课本选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同出于法国作家都德笔下,都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这两篇小说,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主题,艺术上也都体现了朴素无华的风格.但同《最后一课》相比,《柏林之围》的构思更... 《柏林之围》和初中第二册语文课本选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同出于法国作家都德笔下,都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这两篇小说,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主题,艺术上也都体现了朴素无华的风格.但同《最后一课》相比,《柏林之围》的构思更为新颖,人物的性格特征更为突出,悲剧色彩也更为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之围》 儒夫上校 从虚 巴黎 短篇小说 作品 《最后一课》 战争 性格特征 战报
下载PDF
论本雅明《柏林童年》的室内空间呈现与体验
10
作者 冯坤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4-25,31,共3页
《柏林童年》是本雅明一部非常重要的回忆性质的著作,其间充满了他童年时代丰富的空间体验。他通过童年的室内体验,揭示了资产阶级所塑造的居室空间,把人沦落为物的附属品,追逐财富,漠视情感,并试图扩大影响去塑造所有人的本性。在这样... 《柏林童年》是本雅明一部非常重要的回忆性质的著作,其间充满了他童年时代丰富的空间体验。他通过童年的室内体验,揭示了资产阶级所塑造的居室空间,把人沦落为物的附属品,追逐财富,漠视情感,并试图扩大影响去塑造所有人的本性。在这样沉重压抑的环境中,本雅明对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和处于衰亡中的人性进行了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柏林童年》 室内空间 异化 现代性批判
下载PDF
中国签署《柏林宣言》推动网络科学资源共享
11
《时代经贸》 2004年第5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柏林宣言》 网络科学资源 科学研究人员
下载PDF
德语教材《柏林广场》中听力理解部分的分析与评价
12
作者 高沐慧 《新丝路(下旬)》 2019年第12期108-110,共3页
听力理解能力是最基本且重要的能力之一,但长期以来听力教学始终是德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选取了国内德语学习班中常用的《柏林广场》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听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与《柏林广场》自身的教学目标选取了教学、语言与... 听力理解能力是最基本且重要的能力之一,但长期以来听力教学始终是德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选取了国内德语学习班中常用的《柏林广场》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听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与《柏林广场》自身的教学目标选取了教学、语言与主题这三方面的评价标准对这本教材的听力部分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听力部分基本能满足目标人群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但在能力均衡、积极性调动环节及材料真实性方面上有可增进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练习 《柏林广场》 教材分析与评价
下载PDF
北美重要机构签署《柏林宣言》
13
作者 Berlin Program +1 位作者 Committee 张倩(编译)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 2011年第11期15-15,共1页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33个研究机构、社团以及基金会,通过签署关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在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些顶级的私人、公共以及非营利机构参加到世界各地近300多个其他机构,共同表...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33个研究机构、社团以及基金会,通过签署关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在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些顶级的私人、公共以及非营利机构参加到世界各地近300多个其他机构,共同表述了清楚的要求,改变科学、学术研究成果交流和利用的方式。这个消息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九届柏林会议上宣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宣言》 研究机构 北美 开放获取 科学知识 非营利机构 医学研究所 人文知识
下载PDF
JISC签署《柏林宣言》
14
作者 李丹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 2005年第8期20-21,共2页
2005年5月中旬,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UK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集成信息系统委员会主席RegCarr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代表JISC签署了《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 2005年5月中旬,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UK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集成信息系统委员会主席RegCarr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代表JISC签署了《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即《柏林宣言》。《宣言》呼吁签署者促进“更多地利用因特网进行知识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SC 《柏林宣言》 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 开放获取方式 出版方式
下载PDF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本体论解读
15
作者 周雰 《海外英语》 2021年第3期217-218,221,共3页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不作为自身而存在的“非本真的存在”,一种是作为自身而存在且能因此获得真正自我的“本真的存在”。这两种存在状态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不作为自身而存在的“非本真的存在”,一种是作为自身而存在且能因此获得真正自我的“本真的存在”。这两种存在状态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该文借用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对《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的非本真的存在与本真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现本真存在做出分析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海德格尔 非本真的存在 本真的存在
下载PDF
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签署《柏林宣言》
16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4年第6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柏林宣言》 科研环境 科学资源共享
下载PDF
本雅明笔下的“光影”柏林——《柏林童年》中的共时意象空间建构
17
作者 傅琪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80,共11页
本雅明的自传性回忆录《柏林童年》在共时意象空间建构中巧妙呈现出19、20世纪之交的柏林城市图景。在本雅明笔下的柏林“光影”中,既有宏观的街区、景点、场所、建筑物,又有微观的寓所、角落、物品,甚至还包括听觉画面。这些都成为他... 本雅明的自传性回忆录《柏林童年》在共时意象空间建构中巧妙呈现出19、20世纪之交的柏林城市图景。在本雅明笔下的柏林“光影”中,既有宏观的街区、景点、场所、建筑物,又有微观的寓所、角落、物品,甚至还包括听觉画面。这些都成为他展开回忆、书写城市的载体,但它们绝非简单的物象符号,而是被赋予深邃的意象指涉,由此传达出本雅明对德意志首都独特的空间感知和城市体验,也表现了本雅明对处于成形中的“现代性”的超前领悟和深刻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童年》 柏林 意象性空间 现代性批判
原文传递
本雅明《柏林童年》的批判性题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涌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柏林童年》与一般回忆录不同之处是它在回忆录这种文学样式中,以特有的意象展示、审美地实施着作为现代思想主潮之一的社会批判。这种审美化的社会批判,一方面刷新了回忆录这种文学样式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也原创地使现代性批判获得... 《柏林童年》与一般回忆录不同之处是它在回忆录这种文学样式中,以特有的意象展示、审美地实施着作为现代思想主潮之一的社会批判。这种审美化的社会批判,一方面刷新了回忆录这种文学样式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也原创地使现代性批判获得了一种特有的审美形态,即借助于意象展示而不是概念阐释。这样的批判不仅是《柏林童年》的深层题旨,也是本雅明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正是这种批判使他成了现代批判理论的先驱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柏林童年》 现代性批判
原文传递
《柏林童年》:自传的碎片化书写与救赎主题
19
作者 栗永清 郝徐姜 《现代传记研究》 2020年第2期139-152,共14页
《柏林童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后期作品。它以20世纪初儿时记忆中各个零散的事物为题,碎片化地呈现了在柏林的童年生活,是一部形式特殊的自传。作者反对以概念为引导的思想框架,质疑人们惯常思维中记忆的连续... 《柏林童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后期作品。它以20世纪初儿时记忆中各个零散的事物为题,碎片化地呈现了在柏林的童年生活,是一部形式特殊的自传。作者反对以概念为引导的思想框架,质疑人们惯常思维中记忆的连续性、人生的连续性和历史的连续性。通过自传的碎片化书写,均质的物理时间被打破,记忆脱离了时间结构的钳制焕发出本真的色彩;线性的身份叙事被拆解,人摆脱了"能指之暴政"拥抱丰富的生命可能性;同一化的进步历史被解构,现代社会祛除了总体性的幻觉迎来变革的曙光。从记忆之救赎到人的救赎,再到社会的救赎,本雅明由内而外地使碎片的乌托邦潜能现实化,践行着一个知识分子对自我、对他者和对社会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童年》 本雅明 自传 救赎 碎片
原文传递
再论译者的创造性——以《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中译本为例
20
作者 袁丽梅 《翻译界》 2018年第2期121-130,154,共11页
本文以旅行小说《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中译本为例,从多方面探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行为,认为译者的创造性首先表现为译者对包括原作者、译文读者、翻译活动发起者等诸多主体在内的多重关系的创造性处理;其次,译者在翻译活动中... 本文以旅行小说《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中译本为例,从多方面探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行为,认为译者的创造性首先表现为译者对包括原作者、译文读者、翻译活动发起者等诸多主体在内的多重关系的创造性处理;其次,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能全然牺牲、泯灭自己的个性特质,因此,译者的创造性还包含译者对自身诉求与他者制约的权衡取舍;最后,对于目标语为其母语的译者而言,在实施其创造性翻译活动时应考虑到译介行为对目标语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适时选择“无为”地实现自己的创造性,让原文直接与读者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创造性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