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懈的探索——《胡钟达史学论文集》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晏绍祥 甄修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0-114,共5页
《胡钟达史学论文集》内容广泛 ,在有关奴隶制的讨论中 ,作者始终走在学术讨论的前沿 ,能发前人所未发 ;而且 ,文集的作者对中西古史比较具有浓厚的兴趣 ,在个别问题上为我国古史学界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可以相信 ,《文集》将成为中国优... 《胡钟达史学论文集》内容广泛 ,在有关奴隶制的讨论中 ,作者始终走在学术讨论的前沿 ,能发前人所未发 ;而且 ,文集的作者对中西古史比较具有浓厚的兴趣 ,在个别问题上为我国古史学界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可以相信 ,《文集》将成为中国优秀的史学著作之一 ,并给历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胡钟达史学论文集 世界古代史 胡钟达 史学研究 史学理论
下载PDF
代序:史学观念与宋代音乐研究的意义——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的解读 被引量:6
2
作者 洛秦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54,4-5,共10页
写在前面的话 林萃青先生的《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即将问世,我非常兴奋。不只是因为作为出版人将推出一部杰出的音乐学著作而为之庆贺。更多的是,作为学者、宋代音乐研究的关心者,特别是林萃青先生的学生辈朋友,并参与... 写在前面的话 林萃青先生的《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即将问世,我非常兴奋。不只是因为作为出版人将推出一部杰出的音乐学著作而为之庆贺。更多的是,作为学者、宋代音乐研究的关心者,特别是林萃青先生的学生辈朋友,并参与了该文集的策划和翻译的组织工作,感到非常激动。我相信它将给学界带来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研究 论文集 音乐史 宋代 史学观念 意义 解读 代序
下载PDF
《金应熙史学论文集》出版
3
作者 刘泽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出版发行 论文集 金应熙 史学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PDF
充满时代气息的史学论文集——《史家·史识·感情》读后
4
作者 吴枫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1-72,共2页
近10年来,中国古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每年出版专著不下数百种,论文不下数千篇,选题立意,论述研讨,颇具时代新意。尤为可喜的是,在史学教学科研实践中已成长一批大有作为的中青年史学家。宋衍申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由他主编的... 近10年来,中国古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每年出版专著不下数百种,论文不下数千篇,选题立意,论述研讨,颇具时代新意。尤为可喜的是,在史学教学科研实践中已成长一批大有作为的中青年史学家。宋衍申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由他主编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以及不少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已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映。最近,我有机会又读到他的近著《史家·史识·感情》(宋一夫责任编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史家 资治通鉴 古史研究 司马光 史识 感情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时代气息 论文集
下载PDF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省历史学会汇编的论文集《南亚东南亚地区军情与安全形势研究》出版
5
作者 欧凯 《东南亚之窗》 2011年第2期13-13,共1页
2011年4月29日,由南京政治学院东南亚南亚军情与防务研究中心主办、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协办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军情与安全形势”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召开。来自军地13个单位4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与会。会后,经过专家审定,主办方与江... 2011年4月29日,由南京政治学院东南亚南亚军情与防务研究中心主办、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协办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军情与安全形势”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召开。来自军地13个单位4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与会。会后,经过专家审定,主办方与江苏省历史学会从来自军内外22个单位的大量论文中遴选出优秀论文50篇汇编成《南亚东南亚地区军情与安全新形势研究》(论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政治学院 东南亚地区 安全形势 史学 论文集 江苏省 军情 汇编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形与神
6
作者 刘开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72,207,208,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经过清季“史界革命”洗礼的中国传统史学快速转向现代史学。伴随域外史学理论与方法迅猛地传入国内,中国史学界积极接纳新说,并提出了不少新理论与新观念,此举可视为域外学说的中国回响。与主要依靠吸收外来思想而构建的... 20世纪上半叶,经过清季“史界革命”洗礼的中国传统史学快速转向现代史学。伴随域外史学理论与方法迅猛地传入国内,中国史学界积极接纳新说,并提出了不少新理论与新观念,此举可视为域外学说的中国回响。与主要依靠吸收外来思想而构建的新史学理论形态不同,陈垣、柳诒徵、刘咸炘、宋慈抱等人立足中国,从传统出发,亦曾在史学理论建设上有所作为。中国本位史学理论是指凭借中国本土学术资源,在学术立场、史学观点、著述形式和话语系统诸方面,自觉地传承传统,回应时代,具有浓郁中国传统学术风格与神韵的史学理论形态。它虽不曾主导史学潮流,却是今人绘制中国现代史学理论版图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学大致经历了一个求新求变求用的演进过程,若在古今关系的角度下观察,往往给人一种抛弃传统、跨越传统的印象。然而,他们构建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灵感仍源于传统史学,他们探讨的许多问题也能在传统史学那里找到源头,他们撰写的史学论著亦大体沿用旧有体例、语汇、文风,这些均表现出他们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赓续与认同。他们对域外学术,并非闭目塞听;对旧史学,抱持一种自信与敬意。学界惯以“文化保守派”指称上述学者。在某些语境中,“保守”总被涂抹上消极、落伍的色调,同时对立着一个“先进”的他者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刘咸炘、宋慈抱等人并非一味赞美旧史学,中国本位史学理论不是传统史学理论的现代复制品。他们不是在旧史学的王国里徘徊不前,迷失自我,而是对旧史学也执行着自觉的检讨。只有中国本位,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提出,不是要刻意拔高它的学术地位,否定在域外学术刺激下中国现代史学理论取得的成就,也不是要简单粗暴地强行回到传统中去。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成绩,从一个方面昭示着传统史学在史学近代化进程中顽强的生命力,说明旧史学与新史学之间从未截然断裂,而是始终血肉相连。如果说外部的推动是催生中国现代史学的重要力量,那么本土史学气韵的内在延续则是中国现代史学之所以为“中国”的关键因素。新时代的中国史学工作者,仍在摸索,在建设,并将在这样的学术回眸中找寻未来前行的方向与路径,自本土构建本位,由本位走向自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史学理论 形与神 陈垣 柳诒 刘咸炘 宋慈抱
下载PDF
八十年《易》学研究成果之总结——《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简评
7
作者 郭天沅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8年第6期78-79,共2页
近年,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哲学经典——《周易》,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多学科的领域里对其进行广泛的探讨,已成为国际性的《周易》热。两千多年来,以象数、义理为主干的《周易》之学,留下了许许多多学者的潜心论著。《易》学研... 近年,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哲学经典——《周易》,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多学科的领域里对其进行广泛的探讨,已成为国际性的《周易》热。两千多年来,以象数、义理为主干的《周易》之学,留下了许许多多学者的潜心论著。《易》学研究,发展至本世纪,又出现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于:从新的历史学角度、用新的理论方法,对《周易》进行了关于起源、名义、流派及其内容性质的多方考述辨析。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汇要性的总结,是学术界盼望已久的事。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研究 研究成果 学术界 论文集 新时期 理论方法 史学 古代哲学 起源 八卦
下载PDF
《朱杰勤教授纪念论文集》出版
8
《海交史研究》 1997年第1期52-52,共1页
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朱杰勤教授生前的助手和学生、暨南大学历史系林远辉教授编的《朱杰勤教授纪念论文集》,最近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除有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朱杰勤教授生前的挚友姚楠教授撰写的代序《怀念朱杰勤教授》。
关键词 教授 论文集 史学 中外关系史 广东高等教育 纪念 出版社 华侨史 历史系 大学历史
下载PDF
柳诒徵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 被引量:5
9
作者 田亮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21,共6页
作为民族主义史学的重镇之一 ,柳诒徵一向主张史学要为培育民族精神服务 ,三十年代他明确批评古史辨派的疑古为破坏古史 ,大力发掘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特别注重探寻汉唐盛世中国所以强大的因由 ,从而培养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柳诒徵... 作为民族主义史学的重镇之一 ,柳诒徵一向主张史学要为培育民族精神服务 ,三十年代他明确批评古史辨派的疑古为破坏古史 ,大力发掘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特别注重探寻汉唐盛世中国所以强大的因由 ,从而培养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柳诒徵在抗战时期的著述以及为光大民族精神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既是其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 ,更是在民族危机下中国知识分子作出的自然反应。他有关民族精神的论断 ,可为我们新世纪文化重建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 民族主义史学思想 民族精神 经世致用思想
下载PDF
论柳诒徵的史学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先兴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11-23,共13页
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是以传统的史学精华为主兼以吸收西方史学观点的产物。柳诒徵认为,历史学既是关于知识的学问,又是政治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功用是彰功显绩、生成知识和彰往察来。柳先生把传统的变易观与西方的进化论糅合在一起,认... 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是以传统的史学精华为主兼以吸收西方史学观点的产物。柳诒徵认为,历史学既是关于知识的学问,又是政治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功用是彰功显绩、生成知识和彰往察来。柳先生把传统的变易观与西方的进化论糅合在一起,认为历史是迭次发展的,"有退化者,有进化者",其因则有赖于人们自身的创造、社会制度的组织鼓励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的主体——人本身的本质性和历史文献使得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形式上的纵贯和横通,目的上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构成了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观事实之始末"与"察风气之变迁"乃是历史认识的两个阶段,而客观的事实与政治的"礼"则是历史认识检验的标准。柳先生论著中所体现的史学方法主要是"明吾民族独造之真迹"的文化学方法,以及历史主义和经济分析法等。在史料方面,柳先生打破四部分类法,增加志、丛、图三部,成为七部分类法;主张全面地阅读材料、考证史料的来源,充分利用新的史料、遵守学术规范;史料的编纂应当参照政府的组织机构来安排史书的体系,"治史学若理国事"。柳先生重视史德,强调史家研究历史,必须去除成见,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要求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柳先生把礼看做是史学的核心灵魂,批评有损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切史学行为和对历史事实的错误理解。柳诒徵史学思想的个性特点是新人文主义,其旨趣是守护传统道德、注重精神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 史学思想 新人文主义
下载PDF
柳诒徵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国利 徐焜尧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07,共7页
柳诒徵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学大师结合西方新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大量阐述。他对中国传统治史原则和方法的阐述尤为丰富和精深,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治史之必本于德"的原则;二、国史书写的道德评判准则;三、... 柳诒徵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学大师结合西方新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大量阐述。他对中国传统治史原则和方法的阐述尤为丰富和精深,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治史之必本于德"的原则;二、国史书写的道德评判准则;三、史识与史德、史法的关系和治史重在求取史识;四、注重史事普遍联系的史学记载和表述;五、正确看待考据在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史学思想体现了柳诒徵史学通贯古今和兼融中西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 中国传统史学 治史原则 治史方法
下载PDF
柳诒徵的爱国主义史学
12
作者 范红霞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年第12期69-70,共2页
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柳诒徵史学的重要特征。当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及顾颉刚等"古史辨"派掀起疑古辨伪思潮之时,柳诒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挥起反对"疑古"的大旗,并由此被作为"信古"、"守旧&q... 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柳诒徵史学的重要特征。当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及顾颉刚等"古史辨"派掀起疑古辨伪思潮之时,柳诒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挥起反对"疑古"的大旗,并由此被作为"信古"、"守旧"的代表。事实上,柳诒徵的主张和行为皆是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的,其爱国主义思想深植于其史学研究中。20世纪30年代,当日军大举侵华之际,柳诒徵通过史学研究来唤起国人抗战御侮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彰显了其学术救国的治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 爱国主义 史学
下载PDF
柳诒徵和《史学杂志》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守芬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2-73,45,共3页
关键词 史学 柳诒 前期 学术刊物 参与
全文增补中
还“德”于“史”:柳诒徵与二十世纪东南学派史学伦理化转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06-116,152,共12页
清末民初,传统伦理化史学遭遇巨大理论危机,以梁启超“史学革命”为标志,中国近代史学开启了知识论转型。基于实在论的“新史学”始于对“科学”“进化论”等现代西方观念的绝对信仰,致力于将道德驱逐出历史领域。但一战后,国内史学界... 清末民初,传统伦理化史学遭遇巨大理论危机,以梁启超“史学革命”为标志,中国近代史学开启了知识论转型。基于实在论的“新史学”始于对“科学”“进化论”等现代西方观念的绝对信仰,致力于将道德驱逐出历史领域。但一战后,国内史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史德”问题。文化论争中的柳诒徵及“东南学派”坚持“信古”,在批判和借鉴章学诚、梁启超的“史德观”基础之上,表达了历史与道德密切联系的观念立场。及至“九一八事变”后,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实现某种程度地合流,并催生出“经世致用”的史学目的论。“东南学派”重新阐释历史与道德关系,论证历史的道德属性,力图纠偏“史学革命”以来“为学问而学问”的研究倾向。历史领域的反传统思潮在1930年代有一次明显转向,“东南学派”引领的史学伦理化思潮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革命 柳诒 东南学派 史学伦理化
下载PDF
历史何以彰显道德?——柳诒徵的学术理念与史学实践再认识
15
作者 王锐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134,281,共15页
柳诒徵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之所以乱象频仍,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道德风尚日趋堕落,因此良好的政治秩序也就难以建立起来。作为以史学研究为主业的学者,他相信历史是可以勾连道德的,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彰显儒家思想的实践性格,使历史能... 柳诒徵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之所以乱象频仍,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道德风尚日趋堕落,因此良好的政治秩序也就难以建立起来。作为以史学研究为主业的学者,他相信历史是可以勾连道德的,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彰显儒家思想的实践性格,使历史能成为记录历代先民实践的载体,使人能够通过读史而与古人之前言往行产生共鸣,进而改变社会乱象。这在他的代表作《中国文化史》与《国史要义》里有不少体现。在柳诒徵的思考逻辑里,史生于“事”,道因史而显,道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性格。离“事”与史而言道,则道极易流于空疏无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 史学 儒家 道德
下载PDF
治学严谨 求实开拓——江苏史学界集会纪念柳诒徵等六位历史学家
16
《江海学刊》 1988年第5期140-140,共1页
柳诒徽、邓之诚.缪凤林、吕思勉、陈恭禄、柴德赓六位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有的出生于江苏,有的毕生治学或执教于江苏。为纪念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探讨他们的学术思想,发扬他们的治学精神,推动当今历史学和社... 柳诒徽、邓之诚.缪凤林、吕思勉、陈恭禄、柴德赓六位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有的出生于江苏,有的毕生治学或执教于江苏。为纪念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探讨他们的学术思想,发扬他们的治学精神,推动当今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江苏省史学界200余人予6月17日在南京集会举行纪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治学精神 纪念活动 江苏省 史学 严谨求实 集会 柳诒
下载PDF
作为史学家和编辑家的柳诒徵
17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31,共1页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晚号劬堂,江苏镇江人。受教于晚清大学问家缪荃孙。民国时期北方声誉最隆的史学家有“二陈”(陈垣、陈寅恪),南方史学界代表则为柳诒徵。主要有《历代略论》《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著述,其中...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晚号劬堂,江苏镇江人。受教于晚清大学问家缪荃孙。民国时期北方声誉最隆的史学家有“二陈”(陈垣、陈寅恪),南方史学界代表则为柳诒徵。主要有《历代略论》《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著述,其中《中国文化史》被胡适誉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 史学 《中国文化史》 编辑家 民国时期 缪荃孙 学问家 陈寅恪
下载PDF
柳诒徵及其史学思想探微
18
作者 王敬文 《文教资料》 2020年第31期35-37,共3页
柳诒徵是二十世纪前期近代史学思想发展中重要的史家之一,对中国史学发展及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等提出了独到见解,但关于柳诒徵其人及其学术评价,学界尚存争议,柳诒徵的研究也曾一度空白。如何评价"北陈南柳"中南柳的史学思想,... 柳诒徵是二十世纪前期近代史学思想发展中重要的史家之一,对中国史学发展及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等提出了独到见解,但关于柳诒徵其人及其学术评价,学界尚存争议,柳诒徵的研究也曾一度空白。如何评价"北陈南柳"中南柳的史学思想,本文通过对柳诒徵及其史学作品的考察,对柳诒徵及其史学思想作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 史学思想 保守主义
下载PDF
柳诒徵《史学概论讲义》初探
19
作者 黄秀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5-19,共5页
《史学概论讲义》是由柳诒徵于1926年编写,并作为商务印函授学社国文科的讲义。此讲义除可见于原始教材外,亦被收录至《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中,名为'史学概论'。文章对讲义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柳氏在此讲义中所体现出的史学观点及... 《史学概论讲义》是由柳诒徵于1926年编写,并作为商务印函授学社国文科的讲义。此讲义除可见于原始教材外,亦被收录至《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中,名为'史学概论'。文章对讲义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柳氏在此讲义中所体现出的史学观点及其对于史学研习者所表现出的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 史学概论讲义》 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
下载PDF
柳诒徵“为史以礼”说的意蕴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昭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8-140,共13页
清末民初经学边缘化史学中心化的提法,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古史传统存续的问题。针对梁启超等新史家的观点,柳诒徵坚持以礼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核心,著成《中国文化史》和《国史要义》。前者实证性地说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优长恰在于礼,反驳... 清末民初经学边缘化史学中心化的提法,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古史传统存续的问题。针对梁启超等新史家的观点,柳诒徵坚持以礼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核心,著成《中国文化史》和《国史要义》。前者实证性地说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优长恰在于礼,反驳中国没有文明和文化的说法;后者系统地提出中国史学的组织原则在于礼,力斥中国没有史学理论的观点。柳诒徵的史学思想和理论主张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富有特色,给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 史学 礼学 学术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