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意栖居地:《格列佛游记》中的生态美学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书畅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4-66,共3页
《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运用离奇的想象、清丽的笔触、夸张的表达生动记录了格列佛在找寻“诗意栖居地”过程中的奇遇故事,彰显出浓郁的生态美学。《格列佛游记》中的生态美学集中体现为静态自然之美、动态自然之美、和谐生态美学三... 《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运用离奇的想象、清丽的笔触、夸张的表达生动记录了格列佛在找寻“诗意栖居地”过程中的奇遇故事,彰显出浓郁的生态美学。《格列佛游记》中的生态美学集中体现为静态自然之美、动态自然之美、和谐生态美学三大方面,其中静态自然之美体现为小人国的精细之美、巨人国的宏大之美;动态自然之美体现为万物平等的哲学观、因果循环的对称美;和谐生态美学聚焦于“何以栖居“”为所当为”两个方面,为探寻理想的诗意栖居地、回归朴素的诗意栖居地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 小人国 生态美学 诗意栖居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阈中的《格列佛游记》 被引量:1
2
作者 袁三英 袁加妮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6期158-161,共4页
以接受美学的开放性来看,《格列佛游记》接受史具有多元性,读者对《格列佛游记》的再创造阅读还可以生发出多元化的阐释功能。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接受美学 文本 隐含的读者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野下《格列佛游记》之魅力的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6期112-114,共3页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品着重从接受美学的文本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角度,探析了《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从读者的视角欣赏作品、发掘新意,并感悟《格列佛游记》的成功奥秘:正是由于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吸引无数读...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品着重从接受美学的文本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角度,探析了《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从读者的视角欣赏作品、发掘新意,并感悟《格列佛游记》的成功奥秘:正是由于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吸引无数读者的不断"填充",以及作品对读者期待视野的符合和超越,直至达到完美的视野融合。这是《格列佛游记》能一直赢得读者爱戴的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 接受美学 魅力
下载PDF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生态美学观
4
作者 陈逗逗 张海燕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8-60,共3页
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交融之美以及对“诗意栖居地”的追求都体现了当代生态美学的主要观点。斯威夫特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竭力塑造人与... 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交融之美以及对“诗意栖居地”的追求都体现了当代生态美学的主要观点。斯威夫特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竭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他向往的并不是那种纯粹的、没有生命参与的或者二元对立的自然界,而是想构建一种自然与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尊重、一片祥和的生活方式。斯威夫特透过小说主人公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理想生态蓝图,为人类找到了最理想的“诗意栖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 生态危机 生态美学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西游记》的英译本研究——以韦利的《猴》和余国藩的全译本为例
5
作者 王镇 方语嫣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2-60,共9页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除了在中国传播之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译介也由于受众的接受能力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基于接受美学视角,选择韦利的《猴》和余国藩的《...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除了在中国传播之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译介也由于受众的接受能力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基于接受美学视角,选择韦利的《猴》和余国藩的《西游记》全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个版本之间的翻译策略。无论韦利的《猴》选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还是余国藩全译本选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都是为了满足时代受众的期待视域和审美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接受美学 翻译 受众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小说翻译中的趣味性再现——以《格列佛游记》为例
6
作者 宋梦柯 冯瑞贞 《考试与评价》 2022年第6期24-27,共4页
儿童文学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受众群体,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方式。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重要性,即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和期待视野,站在儿童的角度翻... 儿童文学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受众群体,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方式。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重要性,即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和期待视野,站在儿童的角度翻译原文,力求语言的生动性以及可接受性。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选定了经典文学作品——英国著名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并选取格列佛在大人国的经历描写作为研究文本,以两个中译本(张健,1979;王岑卉,2016)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法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探讨在译文中如何巧妙地再现原文的趣味性,助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接受美学理论 趣味性 《格列佛游记》
下载PDF
论《格列佛游记》的怪诞美学风格 被引量:2
7
作者 丁世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121,共4页
《格列佛游记》中夸张变形的人物、离奇怪诞的事件以及降格或贬低化的描写,表现出怪诞的美学风格。同时,这种夸张变形、降格或贬低化具有正反同体性,包含着否定与肯定、讽刺与赞美的双重性含义。
关键词 格列佛 《格列佛游记》 怪诞美学 夸张 降格
下载PDF
为胡适增改《西游记》第八十一难辩护——从接受美学与阐释学出发 被引量:3
8
作者 竺洪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101,共7页
对于胡适早年增改《西游记》第八十一难,学界一直未有肯定性评价。而从现代文艺学科特别是接受美学与阐释学的立场来看,胡适的改作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作为文学阅读的"读者反应",主体能动介入理应得到尊重;改作本身的优劣得失... 对于胡适早年增改《西游记》第八十一难,学界一直未有肯定性评价。而从现代文艺学科特别是接受美学与阐释学的立场来看,胡适的改作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作为文学阅读的"读者反应",主体能动介入理应得到尊重;改作本身的优劣得失是客观存在,但对其"个性化加工"的评价见仁见智,不宜一概;即使对《西游记》原著有所肢解,但阐释的"误读"中隐含创见,"误解或具创见而引人入胜",故亦不应完全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西游记》第八十一难 接受美学 阐释学 “误读”
下载PDF
《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接受
9
作者 曹波 姚忠 《外语与翻译》 2012年第4期53-58,共6页
本文论述〈格列佛游记〉在中国译介的状况及接受体系的建构,力图解决其如何“中国化”的历史问题。作者认为,其在中国的译介两度步入兴盛期,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误读现象十分普及,“其中译史本身便是一部误译史”... 本文论述〈格列佛游记〉在中国译介的状况及接受体系的建构,力图解决其如何“中国化”的历史问题。作者认为,其在中国的译介两度步入兴盛期,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误读现象十分普及,“其中译史本身便是一部误译史”;学术界的接受在21世纪初出现“井喷”现象,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兼顾、平行研究与交互研究并重的接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 译介 接受 中国化
下载PDF
论《格列佛游记》的美学理念与黑格尔美学观的一致性
10
作者 史慧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问世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生活的年代相隔一个世纪,但是《格列佛游记》中透露出来的美学理念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却惊人的一致,它具体体现在美的本质、美学与实践的关系、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冲突...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问世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生活的年代相隔一个世纪,但是《格列佛游记》中透露出来的美学理念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却惊人的一致,它具体体现在美的本质、美学与实践的关系、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冲突论和悲剧论、理想的人物性格等五方面。这说明虽然被时空分隔,但从美学意义来讲,二者在实质上存在令人惊叹的不谋而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格列佛游记 黑格尔
下载PDF
《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黎昌抱 林佳琛 《外语与翻译》 2020年第4期17-23,I0001,共8页
《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世界名著,在中国也极具影响力。本文立足接受理论视角,通过梳理该作品在中国各个时期的译介情况,在整理中国知网期刊文献的专业作者评论和“豆瓣读书”网络的普通读者评论后,发现专业读者对译作的评价相当正面,... 《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世界名著,在中国也极具影响力。本文立足接受理论视角,通过梳理该作品在中国各个时期的译介情况,在整理中国知网期刊文献的专业作者评论和“豆瓣读书”网络的普通读者评论后,发现专业读者对译作的评价相当正面,普通读者对译作的认可度与接受度高。《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成功译介与接受,为我国儿童文学“走出去”带来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 接受理论 译介 接受 启示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西游记》译本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海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X期78-79,共2页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数百年来被多国翻译成译本,尽管译本众多,但大多译者都将作品翻译地忠于原著。《西游记》堪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本文从接受美学视野的角度着手,从作品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两个角度,对《西游记...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数百年来被多国翻译成译本,尽管译本众多,但大多译者都将作品翻译地忠于原著。《西游记》堪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本文从接受美学视野的角度着手,从作品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两个角度,对《西游记》译本进行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西游记 译本
下载PDF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生态美学意蕴之比较
13
作者 陈玉洁 王晓凌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94-95,85,共3页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对《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这两部中外文学作品展开平行比较研究,挖掘和展现两部作品在生态美学上的思想意蕴,激发人们寻找生态美和生态居处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 《镜花缘》 生态美学 平行研究 生态居处
下载PDF
论田中英光重塑的孙悟空形象
14
作者 杨虞雷 《艺术科技》 2024年第9期23-25,共3页
目的: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翻译《西游记》的国家,早在江户时代,西田维则就开始了《通俗西游记》的翻译工作。此后,一系列翻译和改编版本的《西游记》相继涌现,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游记》的在日流传是深入解读和再创作的过程。方... 目的: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翻译《西游记》的国家,早在江户时代,西田维则就开始了《通俗西游记》的翻译工作。此后,一系列翻译和改编版本的《西游记》相继涌现,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游记》的在日流传是深入解读和再创作的过程。方法:文章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中影响研究的视角,探究田中英光重塑的孙悟空形象。结果:田中英光将情感投射于孙悟空身上,以表达他对战争困境的思考。结论:作家通过个人视角和生活体验,赋予《西游记》新的意义,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推动了“西游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使《西游记》在日本经久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田中英光 《西游记》 孙悟空 形象重塑
下载PDF
从谶纬之书到经典传作——论《老残游记》在二十世纪初经典地位的确立
15
作者 徐善娥 陈光锐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7-70,共4页
为了探究《老残游记》在晚清小说中经典地位的形成过程,梳理了《老残游记》从问世之初到20世纪20年代读者的接受情况。在其问世之初,《老残游记》一度被认为是一部谶纬之书;20世纪20年代,鲁迅指出其主题为"揭清官之恶",胡适... 为了探究《老残游记》在晚清小说中经典地位的形成过程,梳理了《老残游记》从问世之初到20世纪20年代读者的接受情况。在其问世之初,《老残游记》一度被认为是一部谶纬之书;20世纪20年代,鲁迅指出其主题为"揭清官之恶",胡适赞誉其"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从文学角度对《老残游记》予以称扬。读者阅读和接受视角的变化发展及鲁迅、胡适的称誉,最终确立了《老残游记》的文学经典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残游记》 经典小说 接受美学
下载PDF
电影《地心游记》的改编艺术
16
作者 章杏玲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第4期150-152,156,共4页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影导演对原著精髓的挖掘和想象的发挥。同时,在对电影美学充分展现的基础上也不忘把握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成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地心游记》 电影美学 接受心理
下载PDF
略谈中国电影的“大”与“小”、“重”或“轻”
17
作者 陈旭光 《现代视听》 2019年第6期88-88,共1页
小时候,曾经着迷于《格列佛游记》关于'大人国小人国'的奇幻故事,长大了更惊叹于这个纯粹虚构想象的小说所闪耀着的相对性的辩证法光芒:我们正常的人,到大人国成了小人,到小人国成了大人。大与小,构成为一对奇妙的'二元对立... 小时候,曾经着迷于《格列佛游记》关于'大人国小人国'的奇幻故事,长大了更惊叹于这个纯粹虚构想象的小说所闪耀着的相对性的辩证法光芒:我们正常的人,到大人国成了小人,到小人国成了大人。大与小,构成为一对奇妙的'二元对立'。中国电影似乎并没有'大'与'小'的概念,我们只有好电影、差电影,主旋律电影、地下电影等诸如此类从性质、意识形态等角度的定位。以“大”来指称电影的“大片”概念的出现,则是在21 世纪《英雄》《十面埋伏》等横空出世之后。当彼之时,“大”关乎投资、体量、市场甚至明星,故当时的所谓大片有“四大”之称:大投资、大明星、大市场、大营销。这里“大”作为一种评价标准的出现,肯定蕴含了丰富的时代文化变迁症候,例如电影的市场化、商业化,电影工业观念,电影的大众文化转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美学 《格列佛游记》 大与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