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剧《桃花井》中胡九郎的人物塑造
1
作者 王政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3年第7期22-24,共3页
扬剧表演作为一种在历史长河中得到充分发展的表演形式,其对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传播民族精神文化内核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扬剧《桃花井》出发,探讨其中人物角色胡九郎的塑造手法。
关键词 扬剧 《桃花井》 胡九郎
下载PDF
外省人的寻根逆旅——蒋晓云的《桃花井》
2
作者 徐翔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4-78,共5页
《桃花井》是作家蒋晓云阔别文坛三十年后的复出之作,作品以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了身在台湾的外省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作者极擅长写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遭际和颠沛流离,并将他们的故事谱就一曲无言的哀恸长歌。无根的焦虑感折磨着这些外省... 《桃花井》是作家蒋晓云阔别文坛三十年后的复出之作,作品以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了身在台湾的外省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作者极擅长写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遭际和颠沛流离,并将他们的故事谱就一曲无言的哀恸长歌。无根的焦虑感折磨着这些外省人,书中的主人公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但寻根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历尽磨难的重逢变了味道,文化个性的冲突、亲情的淡漠、人心的算计、利益的挤压,让这寻根之旅仿佛成了另一次的流亡,带着无尽的沉重,也让人看到了人生百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井》 蒋晓云 文学研究 外省人 流亡 寻根 归乡
下载PDF
《桃花井》:跨越海峡的怀乡恋歌
3
作者 任蓉华 《时代邮刊》 2024年第6期61-61,共1页
去乡时,为藏行踪,妻儿未送,趁夜灯昏暗,掩泪眼蒙;还家时,老态龙钟,幸见妻儿,虽病逝于途,然含笑而终。这是中国台湾女作家蒋晓云所著长篇小说《桃花井》里前两个章节的大致情节。血脉与乡情,仿佛拥有无限的引力,既能化解累积数代的恩怨情... 去乡时,为藏行踪,妻儿未送,趁夜灯昏暗,掩泪眼蒙;还家时,老态龙钟,幸见妻儿,虽病逝于途,然含笑而终。这是中国台湾女作家蒋晓云所著长篇小说《桃花井》里前两个章节的大致情节。血脉与乡情,仿佛拥有无限的引力,既能化解累积数代的恩怨情仇,又深情演绎出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怨情仇 蒋晓云 人间真情 《桃花井》 怀乡 中国台湾女作家 恋歌 行踪
原文传递
文学与历史的拼图游戏——论蒋晓云《桃花井》和《百年好合》
4
作者 李扬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6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台湾作家蒋晓云以她的"民间素人志"写作,实现了大时代下众多普通百姓人生轨迹的重新拼接。云淡风轻的故事背后是历史与命运的惊心动魄,完成了对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的反思与叩问。《桃花井》与《百年好合》,揭示飘零异乡... 台湾作家蒋晓云以她的"民间素人志"写作,实现了大时代下众多普通百姓人生轨迹的重新拼接。云淡风轻的故事背后是历史与命运的惊心动魄,完成了对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的反思与叩问。《桃花井》与《百年好合》,揭示飘零异乡的非眷村外省人寻求身份认同的道路注定是艰难的同时,也书写流亡女性的平凡人生,从历史的边缘进入历史。个体经验与情怀的抒发与表达,揭示了被现代社会遗忘的一代人的生命遭遇与精神状态。"民国素人"的人生命运也折射出历史的残缺,相当程度上具有悲天悯人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晓云 《桃花井》 《百年好合》 眷村 外省人
原文传递
解读《桃花井》:返乡、重建与归乡
5
作者 石文婷 《作家》 2015年第10X期20-21,共2页
乡愁作为母题萦绕在中国台湾三百年文学史中,归乡更是三百年绵延不绝的主题。蒋晓云于2011年出版的复出之作《桃花井》也同样书写了老人归乡后的无言之恸。本文试图从文本角度解析主人公如何在精神上融入故里,真正实现归乡。
关键词 《桃花井》 蒋晓云 归乡 返乡 台湾文学
原文传递
田园将芜胡不归
6
作者 夏丽柠 《方圆》 2014年第22期66-67,共2页
蒋晓云写作的重点既非衣锦还乡也不是落叶归根的欢畅,而是写后“田园将芜胡不归”时代的绝唱。
关键词 《桃花井》 书刊 内容介绍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