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松《楞伽经》英译本注释研究
1
作者 马杰森 马若飞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9-55,共7页
赤松《楞伽经》英译本在英语世界颇受欢迎,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译本中丰富的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体现《楞伽经》的丰厚内蕴,又突显出译本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典籍翻译如何最大限度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开启了新的路径。通过对译本中的... 赤松《楞伽经》英译本在英语世界颇受欢迎,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译本中丰富的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体现《楞伽经》的丰厚内蕴,又突显出译本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典籍翻译如何最大限度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开启了新的路径。通过对译本中的注释进行细读与分类,可以揭示其注释特征、注释类型以及注释的个中缘由,这对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 《楞伽经》 英译 注释特征与类型
下载PDF
敦煌楞伽经变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原因试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贺世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共6页
早期禅宗从菩提达摩起,传法宗奉刘宋译四卷本《楞伽经》。大约从公元8世纪下半叶开始,禅宗北宗出现改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的新动向。随着普寂与北宗禅风西旋沙州,敦煌楞伽经变的绘制也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本文利用敦煌资料,... 早期禅宗从菩提达摩起,传法宗奉刘宋译四卷本《楞伽经》。大约从公元8世纪下半叶开始,禅宗北宗出现改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的新动向。随着普寂与北宗禅风西旋沙州,敦煌楞伽经变的绘制也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本文利用敦煌资料,对此转变原因,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禅宗 普寂 楞伽经
下载PDF
菩提达摩付授四卷本《楞伽经》考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世金 马振颖 《唐都学刊》 2018年第6期57-63,共7页
《楞伽经》对于禅宗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一度是禅门单传印心的重要工具,受到禅门释子的推崇。自这部经典传入中土之后,译经僧人前后进行四次翻译,现存版本有四卷本、七卷本、十卷本等。但是从影响力来讲以四卷本《楞伽经》为最... 《楞伽经》对于禅宗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一度是禅门单传印心的重要工具,受到禅门释子的推崇。自这部经典传入中土之后,译经僧人前后进行四次翻译,现存版本有四卷本、七卷本、十卷本等。但是从影响力来讲以四卷本《楞伽经》为最,并受到达摩禅系的重视,将其作为传宗印心的基本工具。达摩之所以选择四卷本《楞伽经》作为传法的工具是因其产生时间早,语言简练,特别是在思想上符合达摩禅系的要求,从而为四卷本《楞伽经》的广泛流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菩提达摩 禅宗 传法印心
下载PDF
韦应物修习《楞伽经》过程及影响考论
4
作者 吴怀东 黄晓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在韦应物的习佛历程中,《楞伽经》据立要津。一般认为韦应物接触此经始于其寓居洛阳同德寺时期,后其游赏滁州琅琊寺也常研习此经。其实在寓游这两寺之前,青年韦应物任右千牛卫于大明宫期间,便可因大安国寺净觉禅师而知闻此经,韦氏研读... 在韦应物的习佛历程中,《楞伽经》据立要津。一般认为韦应物接触此经始于其寓居洛阳同德寺时期,后其游赏滁州琅琊寺也常研习此经。其实在寓游这两寺之前,青年韦应物任右千牛卫于大明宫期间,便可因大安国寺净觉禅师而知闻此经,韦氏研读此经除宗教层面原因之外,还与其家族因素相关。且韦氏晚年领刺苏州时,在吴中地区与皎然、顾况等诗人交游,也有《楞伽经》因素。韦应物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受到了《楞伽经》"如幻"等思想的影响,其素食等习惯的养成也与《楞伽经》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物 《楞伽经》 净觉 皎然
下载PDF
《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
5
作者 张文良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7-185,共9页
《华严经论》是现存最早的《华严经》注释书,但关于此论的思想特征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地位还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从《华严经论》与《楞伽经》的关系入手,以“自心所现”、“八识”、“藏识”等概念为中心,分析了《华严经论》与... 《华严经论》是现存最早的《华严经》注释书,但关于此论的思想特征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地位还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从《华严经论》与《楞伽经》的关系入手,以“自心所现”、“八识”、“藏识”等概念为中心,分析了《华严经论》与《楞伽经》在思想上的联系及相异之处。《华严经论》虽然承袭了《楞伽经》的一些概念,但对其内涵重新做了界定,从“真如”而非如来藏的立场把握诸法存在的根据。《华严经论》的立场虽然在地论宗、华严宗中并不是主流,但对地论宗北道派和法藏等的影响仍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辨 《华严经论》 《楞伽经》
下载PDF
《楞伽经》如来藏思想浅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游莉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5-38,共4页
《楞伽经》是佛学中的百科全书,各宗共尊的圣典。它对佛学许多重要思想进行了阐释,如来藏思想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依据《楞伽经》对如来藏及其思想特色进行研究,着重剖析如来藏与外道所说"神我"或"梵我"的区别,探究... 《楞伽经》是佛学中的百科全书,各宗共尊的圣典。它对佛学许多重要思想进行了阐释,如来藏思想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依据《楞伽经》对如来藏及其思想特色进行研究,着重剖析如来藏与外道所说"神我"或"梵我"的区别,探究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同时对使有染的阿赖耶识转为清净如来藏的方法即转识成智的方法进行阐释。一则是希望对攸关我们慧命的如来藏思想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二则是以免我们堕入外道,不了佛法真实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如来藏 阿赖耶识 转识成智
下载PDF
马祖与《楞伽经》、《二入四行论》
7
作者 石井公成 《佛学研究》 2005年第1期180-188,共9页
马祖道一禅师决定中国禅宗的前进方向。然而,若为南宗、北宗的图式以及《六祖坛经》所缚局限的话,则无法了解马祖的初衷。马祖与弘忍及老安同样重视《楞伽经》,然而对于“心”的说明则不仅彻底地基准于《楞伽经》的主张,亦从独自实践的... 马祖道一禅师决定中国禅宗的前进方向。然而,若为南宗、北宗的图式以及《六祖坛经》所缚局限的话,则无法了解马祖的初衷。马祖与弘忍及老安同样重视《楞伽经》,然而对于“心”的说明则不仅彻底地基准于《楞伽经》的主张,亦从独自实践的立场来追求“心”与“佛”的关系。此外,其也同样重视与《楞伽经》内容相一致的《二入四行论》。马祖的“平常心”的主张即是基于《二入四行论》。此种倾向,更为其徒孙黄檗希运所继承。我们有必要以《二入四行论》至马祖的发展为中心,在注意其对《楞伽经》加以活用的同时,对早期禅宗史进行新的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安 《楞伽经》 《二入四行论》 平常心
下载PDF
《楞伽经》中“心”义辨析
8
作者 郑伟聪 《时代人物》 2021年第12期19-23,共5页
“心”的问题是佛教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大乘佛教界内部,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关于“心”的本质是有为的藏识心还是无为性质的如来藏心问题存在争议。《楞伽经》中“心”义的辨析缓和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的张力,经中“心”既意涵着... “心”的问题是佛教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大乘佛教界内部,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关于“心”的本质是有为的藏识心还是无为性质的如来藏心问题存在争议。《楞伽经》中“心”义的辨析缓和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的张力,经中“心”既意涵着有为性质的藏识心又包括了无为性质的如来藏心。如来藏是无为性质的,代表的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藏识是有为性质的,代表众生生灭的现实生命体验。藏识心的生灭与如来藏之不生不灭分别代表了佛教智慧和慈悲的两个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识 如来藏 《楞伽经》
下载PDF
日藏宋刊苏轼写刻本《楞伽经》考
9
作者 祁小春 《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0,共11页
北宋刊苏轼写刻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初刻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1037~1101年)49岁时,重刻于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52岁时,刻、印的时间均在苏轼生前。宋刊苏写本《楞伽经》在中国已失传九百多年,因此日藏宋刊... 北宋刊苏轼写刻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初刻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1037~1101年)49岁时,重刻于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52岁时,刻、印的时间均在苏轼生前。宋刊苏写本《楞伽经》在中国已失传九百多年,因此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苏轼 宋刊 刻本 写本
原文传递
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与《楞伽经》之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剑平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53,共8页
本文通过对韦应物与《楞伽经》及寺院僧侣之间关系的考证,讨论了佛教对韦应物诗歌产生的影响,认为韦应物任洛阳丞居同德寺与出守滁州游琅邪寺两个时期都与《楞伽经》的传播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使诗人得以广泛接触禅法并研习《楞伽... 本文通过对韦应物与《楞伽经》及寺院僧侣之间关系的考证,讨论了佛教对韦应物诗歌产生的影响,认为韦应物任洛阳丞居同德寺与出守滁州游琅邪寺两个时期都与《楞伽经》的传播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使诗人得以广泛接触禅法并研习《楞伽经》,该经所述诸法因缘、如来藏义等著名偈语成为其诗歌构思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 僧侣 《楞伽经》 诗歌
原文传递
《楞伽经》如来藏段梵本新译及对吕瀓关于魏译相关经文批评的再批评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恭让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楞伽经》 吕澂 佛教哲学 经文批评 如来藏学说
原文传递
《奥义》与《楞伽》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3-26,共4页
大乘佛教的晚期经典《楞伽经》与印度古代的哲学宝典《奥义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一个一元论的超越的观念;强调心的作用;具有某种超越语言的神秘主义倾向。东西方的佛教学者对此有着共同的认识,这反映了大乘佛教晚期受到... 大乘佛教的晚期经典《楞伽经》与印度古代的哲学宝典《奥义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一个一元论的超越的观念;强调心的作用;具有某种超越语言的神秘主义倾向。东西方的佛教学者对此有着共同的认识,这反映了大乘佛教晚期受到了来自印度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义书》 《楞伽经》 一元论 超越语言
下载PDF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3
13
作者 释满耕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本文介绍了《楞严经》的译本及注疏,总结《楞严经》主要思想及四大特点,并讨论了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楞伽经》 历史地位 大乘佛教 译本 注疏 要义 佛教文化
原文传递
张即之《楞伽经》残页考
14
作者 邓佳丽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98-105,2,共9页
本文根据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二〇一七年春拍的《楞伽经》一纸经文材料,结合目前对张即之的研究文献与传世作品,试图从艺术的视角分析其书法风格,再结合佛学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层面分析其流传日本的可能性。
关键词 《楞伽经》 写经 禅僧 南宋
原文传递
从《楞伽经》印心到《金刚经》印心
15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97,共1页
冯焕珍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发表论文《从《楞伽经》印心到《金刚经》印心》指出,佛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判断佛教徒是否成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佛陀的心印,二是佛陀的法印。佛因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冯焕珍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发表论文《从《楞伽经》印心到《金刚经》印心》指出,佛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判断佛教徒是否成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佛陀的心印,二是佛陀的法印。佛因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且觉行圆满,故其心可为判准;佛法乃佛心的显现,与佛心不别,故亦可作为判准。释迦佛应世时,由于佛教徒对佛陀的绝对信仰,只要得佛心或佛法印可,则弟子的境界无可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经》 《楞伽经》 中山大学学报 佛教徒 发表论文 社会科学 佛陀 佛心
原文传递
《楞伽经》的“心”义辨析
16
作者 谢飞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123,共8页
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专以"一切佛语心"为其品名,意在以"心"立经所宗。素传达摩以此四卷《楞伽经》传法,亦属以此"心"播宗。及至后世法裔慧能转依《金刚般若经》为其宗经,禅宗"心要"稍有&q... 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专以"一切佛语心"为其品名,意在以"心"立经所宗。素传达摩以此四卷《楞伽经》传法,亦属以此"心"播宗。及至后世法裔慧能转依《金刚般若经》为其宗经,禅宗"心要"稍有"变化"。考及《楞伽经》所说"心"义,实摄两端,以梵语词观之,即作h?daya与citta。由此二者不同,亦可见作为后期大乘经典的《楞伽经》融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禅宗
原文传递
《楞伽经》汉译初本同经异译对勘研究
17
作者 余玲 《法音》 2022年第3期5-11,共7页
东汉永平年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应邀驮经至洛阳白马寺,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大约有三百余卷佛经陆续传入并译出。这场以汉明帝夜梦金人而发起的闻法求经之旅,声势浩大而历时绵长,俨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宗教文明互鉴史上的... 东汉永平年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应邀驮经至洛阳白马寺,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大约有三百余卷佛经陆续传入并译出。这场以汉明帝夜梦金人而发起的闻法求经之旅,声势浩大而历时绵长,俨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宗教文明互鉴史上的一大盛事。但时至今日,在译介至中国境内的众多佛教经籍中,绝大多数梵文原典已经散佚,现有可资对勘之梵文原典的经文唯存九部,其一即是《楞伽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洛阳白马寺 佛教经籍 竺法兰 摄摩腾 中外文化交流 同经异译 梵文
原文传递
再论李贺诗的“苦吟”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静 沈会祥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467-472,共6页
苦吟为诗是李贺把心灵生活与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乃至精神生命留存的途径。他的诗除了大量吟苦的内容,还有耽思沉溺以诗自娱的成分。李贺吟苦诗在境界塑造上体现在对导致苦闷心境的内外成因的分析提炼与对诗境的时空视域的扩... 苦吟为诗是李贺把心灵生活与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乃至精神生命留存的途径。他的诗除了大量吟苦的内容,还有耽思沉溺以诗自娱的成分。李贺吟苦诗在境界塑造上体现在对导致苦闷心境的内外成因的分析提炼与对诗境的时空视域的扩展变异,他有的诗也彰显出张扬生命意欲舒展与自由的一面。苦吟在具体境界的描写方法上,可能受到《楞伽经》等佛教心性说的影响,比较注意展现"心身境"之间"三位一体、隐显互摄"的关系,以及整个心灵活动不同层面的"互触互通"、"辗转迁流"的主客时空结合的整体过程。李贺的苦吟表现在具体句法上,多用对比整合句法,通过对形容词、情态动词、动词、方位词等进行仔细地对比体味,在意绪的对比和回环往复中来彰显诗境。和别的苦吟诗人相比,李贺的苦吟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独特之处,他体现了中晚唐苦吟诗风幻诞怪奇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苦吟 《楞伽经》 心身境 对比整合句法
下载PDF
黄檗希运禅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九愚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7-110,共4页
黄檗希运是临济禅的先驱,其禅学思想属于惠能———洪州一系。虽然希运重视《楞伽经》中的如来藏思想,但其思想系统并非属于《楞伽经》的真常唯心论。他从般若实相学立场去会通《楞伽》如来藏思想,体现出一种以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 黄檗希运是临济禅的先驱,其禅学思想属于惠能———洪州一系。虽然希运重视《楞伽经》中的如来藏思想,但其思想系统并非属于《楞伽经》的真常唯心论。他从般若实相学立场去会通《楞伽》如来藏思想,体现出一种以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檗希运 禅学思想 般若实相 如来藏 临济禅 《楞伽经》
下载PDF
新罗元晓与清凉澄观
20
作者 张文良 《佛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88-97,共10页
关于新罗元晓与中国华严思想家之间的关系,以往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法藏在思想上受到元晓的影响,但在澄观的著作中也有多处对元晓著作的引用,显示出澄观同样受到元晓的影响。特别是在判教说以及关于《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的理解方面,这... 关于新罗元晓与中国华严思想家之间的关系,以往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法藏在思想上受到元晓的影响,但在澄观的著作中也有多处对元晓著作的引用,显示出澄观同样受到元晓的影响。特别是在判教说以及关于《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的理解方面,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当然,由于元晓与澄观在思想立场上的差异,澄观对待元晓的思想是有有选择地吸收。在考察澄观的思想形成时,元晓的思想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晓 澄观 判教 《楞伽经》 《大乘起信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