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外人”的死亡想象:《死亡之匣》中的存在与荒诞
1
作者 柯英 祝平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3,共6页
《死亡之匣》是苏珊·桑塔格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若虚若实地展现了一个弥漫着死亡气息的世界。主人公企图了结自己荒诞孤独的生命历程,但在死亡的临界状态,他将死亡恐惧寄托于血腥的想象,以谋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证... 《死亡之匣》是苏珊·桑塔格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若虚若实地展现了一个弥漫着死亡气息的世界。主人公企图了结自己荒诞孤独的生命历程,但在死亡的临界状态,他将死亡恐惧寄托于血腥的想象,以谋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证明"我在"。其实在一个孤独的个体自杀与谋杀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宏大的时代叙事,即美国与越南之间的那场战争以及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屠杀。桑塔格以个人行为的荒诞为书写对象,矛头却直指战争的恐怖与荒唐,由此为小说镌刻下深深的时代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之匣》 存在 荒诞 越南战争
下载PDF
收藏“死亡”:《死亡之匣》的图像叙事与废墟感受力
2
作者 郝桂莲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2期118-129,共12页
桑塔格对碎片美学的偏好使她的早期小说基本放弃了寻求事物间因果相继的线性顺序,而是致力于把处于不同心理时空中的意象与细节融合在一起。这样,小说就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形式与结构。在《死亡之匣》中,作者延续了现代主义作家对"... 桑塔格对碎片美学的偏好使她的早期小说基本放弃了寻求事物间因果相继的线性顺序,而是致力于把处于不同心理时空中的意象与细节融合在一起。这样,小说就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形式与结构。在《死亡之匣》中,作者延续了现代主义作家对"心理时间"的迷恋,通过把时间分解为空间图像的叙述手段,将"死亡"这一时间事件呈现出了独特的空间样态,同时通过幻觉叙事和自由联想,将对"现在"的体验变成了可被观看的空间事件,体现了桑塔格独特的时空感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之匣》 图像 时间 空间
下载PDF
谈《死亡之匣》之“陌生化”审美
3
作者 焦柏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1期49-53,共5页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一2004)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性的作家及评论家之一。《死亡之匣》是桑塔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重点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深入分析、论证《死亡之匣》...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一2004)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性的作家及评论家之一。《死亡之匣》是桑塔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重点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深入分析、论证《死亡之匣》的创作是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从而带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内心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苏珊·桑塔格 《死亡之匣》
下载PDF
“反对阐释”—《死亡之匣》中“梦幻”和“清单”的言说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莉 任晓晋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2,共8页
苏珊·桑塔格的《死亡之匣》是一部反对阐释的小说。它通过梦幻叙事消解了梦幻与现实的边界,颠覆了传统内容说得以建立的现象和本质二分的本体论基础;通过清单式艺术抹煞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从而颠覆了关于文本... 苏珊·桑塔格的《死亡之匣》是一部反对阐释的小说。它通过梦幻叙事消解了梦幻与现实的边界,颠覆了传统内容说得以建立的现象和本质二分的本体论基础;通过清单式艺术抹煞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从而颠覆了关于文本或作家总是要再现或表达意义的传统内容说及其背后的逻各斯中心论基础。然而,以梦幻叙事和清单式艺术这两种走向沉寂的方式,桑塔格却又言说着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真实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死亡之匣》 梦幻叙事 清单式艺术
原文传递
走向沉寂--《死亡之匣》中的熵化人生
5
作者 任晓晋 张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94,共10页
本文以"熵"这个描述封闭系统中有效能量不断转化为无效能量、有序状态不断趋向于混乱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桑塔格的小说《死亡之匣》中主人公迪迪的生命历程,解读其中反映出来的六十年代美国人"一切都垮掉"的熵化... 本文以"熵"这个描述封闭系统中有效能量不断转化为无效能量、有序状态不断趋向于混乱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桑塔格的小说《死亡之匣》中主人公迪迪的生命历程,解读其中反映出来的六十年代美国人"一切都垮掉"的熵化人生。外部生存环境的高熵状态迫使迪迪退入封闭的内心世界,高度熵化的信息增加了迪迪封闭的心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感。迪迪意识到自己心理的高熵状态,通过毁灭他者和毁灭自我的方式来获得生存的确定感,重建信仰,却因意识活动的激增和恶化最终加速了心理熵化过程,从而走向沉寂——走向精神的消亡、身体的衰竭,走向亦死亦生、无声无息的疑似生存状态。桑塔格笔下的生活方方面面的熵化状态,正是美国六十年代的生存图景,她对于迪迪走向沉寂的熵化人生的展示因而具有了启示录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死亡之匣》 熵化人生 沉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