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兵团精神的文化认同——以韩天航小说《母亲与我们》为个案 |
张书群
|
《昌吉学院学报》
|
2011 |
1
|
|
2
|
抑郁心理、幸灾乐祸与共情的困难——以芥川龙之介《母亲》为例 |
王玉华
赵海涛
|
《安康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赛珍珠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探析——以《大地》《母亲》为例 |
周亚萍
陈小丽
|
《海外英语》
|
2024 |
0 |
|
4
|
论丁玲小说《母亲》中曼贞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
闫雨嘉
罗媛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5
|
鲁迅藏丁玲《母亲》 |
孙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母亲的手》与《游子吟》意象对比探究 |
康雪雪
|
《艺术科技》
|
2024 |
0 |
|
7
|
缅甸短篇小说《母亲!父亲!》人物形象分析 |
沈苑
|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丛》
|
2024 |
0 |
|
8
|
越境、性别与空间:芥川龙之介《母亲》中的都市空间与女性身体 |
周倩
|
《南大日本学研究》
|
2023 |
0 |
|
9
|
多重关系网络中的女性与革命——丁玲《母亲》系列文本研读 |
孙慈姗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0
|
从叙事学角度探析《不完美的她》改编得失 |
刘芸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1
|
苦难家运的深沉描摹,顽强民族的生存史诗——赛珍珠《母亲》与余华《活着》的平行比较 |
朱希祥
李小玲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2
|
五谈高尔基再认识论——《母亲》新解读 |
韦建国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4
|
|
13
|
共名状态下“母亲”的伦理困境——社会学视角 |
张媛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14
|
女性的沉默与抗争──评赛珍珠的《大地》与《母亲》 |
芮渝萍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1 |
12
|
|
15
|
从《大地》、《母亲》看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中的“现实感” |
周俐玲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6
|
儿童视野里的家庭新英雄——丁玲《母亲》的辛亥革命叙事 |
丰杰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4 |
4
|
|
17
|
鲁迅视野中的亚历克舍夫木刻插图——从《母亲》到《城与年》 |
董炳月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8
|
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如何能有新视角和感染力——兼评江苏梆子现代戏《母亲》 |
孙红侠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9
|
《河的子孙》与《母亲——大地》的模式比较 |
李正荣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1
|
|
20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读陈应松中篇小说《母亲》 |
李冬梅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7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