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外媒引用新华社报道管窥其国际传播能力——以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2014年报道为样本
1
作者 郭光华 潘婷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92-98,共7页
中国媒体的报道为他国媒体所采用或引用,表现的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传播信誉和公信力。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2014年关于中国的报道,较多地引用了中国新华社的报道。第一,它的引用大多是认同性的。这表明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新华社在... 中国媒体的报道为他国媒体所采用或引用,表现的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传播信誉和公信力。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2014年关于中国的报道,较多地引用了中国新华社的报道。第一,它的引用大多是认同性的。这表明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新华社在国际舆论场有一定的话语优势。第二,在政治或经济等比较敏感的话题上,它也是认同新华社报道中的事实与观点的,可见新华社有较好国际公信力的。第三,从总体上看,《电讯报》偏重选择消极事实报道,但基本上是在专业操守范围层面上的操作。以上说明新华社的对外传播力已获得了很大的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社 《每日电讯报》 引用 报道 国际传播能力
下载PDF
价格战:国外严肃大报的经验与启示——《泰晤士报》对《每日电讯报》发起的价格战分析
2
作者 朱春阳 《传媒观察》 2004年第1期33-35,共3页
创刊于1785年的《泰晤士报》是英国最有影响、最权威的报纸之一。它的主要读者是政府官员、企业界、上层知识层,言论上倾向于保守。1981年,默多克将其购入新闻集团旗下。《每日电讯报》创刊于1855年,是英国四大严肃大报中发行量最大的... 创刊于1785年的《泰晤士报》是英国最有影响、最权威的报纸之一。它的主要读者是政府官员、企业界、上层知识层,言论上倾向于保守。1981年,默多克将其购入新闻集团旗下。《每日电讯报》创刊于1855年,是英国四大严肃大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85年被布莱克购入霍林格报业集团,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言论上倾向于保守。两份报纸的市场定位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不同的是《泰晤士报》自其创办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甚至一度停刊;而《每日电讯报》在1985年由布莱克接手之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实现了赢利,并成为布莱克报业帝国中的主要收入来源。默多克接手《泰晤士报》之后曾许诺在5年之内实现赢利,但是,直到1993年,这份报纸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当新闻集团刚刚摆脱1990年底的债务危机之后,默多克开始向《每日电讯报》发起价格战。结果是《泰晤士报》的广告收入增长了三倍,成为价格战的赢家,并由此实现了“该报创刊以来的首次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 《泰晤士报》 《每日电讯报》 价格竞争
下载PDF
英国媒体对河南报道倾向研究:基于《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的分析
3
作者 张利敏 《科技传播》 2015年第11期47-48,共2页
以《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为研究载体,分析英国媒体对河南的报道倾向。检索、整理发现,这两家媒体对河南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件都很少提及;涉及河南的报道中,两报大部分都是以河南为直接报道对象;两报在报道河南时,负面新... 以《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为研究载体,分析英国媒体对河南的报道倾向。检索、整理发现,这两家媒体对河南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件都很少提及;涉及河南的报道中,两报大部分都是以河南为直接报道对象;两报在报道河南时,负面新闻仍是重点;两报对涉及普通百姓生活的事件也有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晤士报》 《每日电讯报》 河南 报道倾向
下载PDF
英伦报坛常青树——150岁的《每日电讯报》走访记 被引量:1
4
作者 叶晶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电脑排版技术 80年代 中心城区 面对面 报纸 大报
下载PDF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每日电讯报》发文,批驳美国的“傲慢与偏见”
5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第5期6-6,共1页
2018年4月6日,英国发行量最大的主流大报《每日电讯报》纸质版和网络版同时刊登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坚持开放合作,保护知识产权》署名文章.文章针对美国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一事,批驳美方无视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事实... 2018年4月6日,英国发行量最大的主流大报《每日电讯报》纸质版和网络版同时刊登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坚持开放合作,保护知识产权》署名文章.文章针对美国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一事,批驳美方无视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事实,其所作所为不仅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定,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也是赤裸裸的“傲慢与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中国商品 刘晓明 大使 偏见 傲慢 美国 批驳
下载PDF
英国《每日电讯报》中国须重塑经济避免经济困境
6
《中国对外贸易》 2011年第9期15-15,共1页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8月21日发表文章,原题为《中国的五年规划需要调整经济》。文章称,随着欧洲和美国陷入危机,股市因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而跌宕起伏,中国明白它必须认真考虑重塑它的经济。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经济困境 中国 英国 五年规划 经济衰退 文章 股市
下载PDF
英国《每日电讯报》与《星期日电讯报》合并
7
《记者摇篮》 2013年第4期68-68,共1页
英国每日电讯报集团计划裁掉550名编辑中的㈨人,以此作为首席执行官默多克·麦乐伦称之为业务彻底重组计划的一部分。这一举措意味着,《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将完全合并为一个每周7天均有报纸发行的报社。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星期 英国 首席执行官 重组计划 报纸发行 名编辑 默多克
下载PDF
《每日电讯报》:中国股市
8
《中国报道》 2006年第3期101-102,共2页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月19日发表英国资本经济公司总裁和德勤公司经济顾问罗杰·布特尔撰写的文章,分析中国股市的形势及政府采取的新措施。认为造成股市下跌的第一个因素是中国市场所特有的非流通国有股问题。这一问题弱化了企...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月19日发表英国资本经济公司总裁和德勤公司经济顾问罗杰·布特尔撰写的文章,分析中国股市的形势及政府采取的新措施。认为造成股市下跌的第一个因素是中国市场所特有的非流通国有股问题。这一问题弱化了企业治理,因此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第二个因素是监管环境较差。认为政府最近显示出了克服这些困难的巨大决心。最重要的一步是去年 4月出台了一项全流通的计划。在管理方面,新立法赋予了中国证监会更多监管权力。文章摘要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股市 《每日电讯报》 国有股问题
下载PDF
英国《每日电讯报》与《星期日电讯报》合并新设内容总监
9
《新闻传播》 2013年第3期6-6,共1页
据《卫报》网站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集团计划裁掉550名编辑中的80人。这一举措意味着,《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将完全合并为一个每周七天均有报纸发行的报社。据悉,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星期 英国 总监 《卫报》 报纸发行 名编辑 报社
下载PDF
《每日电讯报》百慕大群岛遭黑客袭击,富人财务信息或曝光
10
《小康》 2017年第33期24-24,共1页
避税天堂百慕大群岛近日遭到黑客袭击.可能会导致一些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的财务细节被曝光。受攻击的Appleby公司表示正在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客户发出警告。据悉一些受到影响的富人正在指示自己的律师和公关团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声誉。... 避税天堂百慕大群岛近日遭到黑客袭击.可能会导致一些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的财务细节被曝光。受攻击的Appleby公司表示正在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客户发出警告。据悉一些受到影响的富人正在指示自己的律师和公关团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声誉。如果这一披露让可疑的金融活动信息被曝光,可能会威胁到英国海外领地“避税天堂”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信息 《每日电讯报》 百慕大 曝光 袭击 黑客 富人 金融活动
下载PDF
《每日电讯报》英工薪贫困人口达历史新高
11
《小康》 2017年第1期24-24,共1页
一项新研究显示,自6年前英国经济复苏以来,英国380万名(1/8)工作者陷入贫困,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同时住房危机加剧了民众的不安全感.此外,英格兰有近半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伦敦及南部地区,伦敦贫困人口比例最高,占27%,比全英平均贫困人口... 一项新研究显示,自6年前英国经济复苏以来,英国380万名(1/8)工作者陷入贫困,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同时住房危机加剧了民众的不安全感.此外,英格兰有近半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伦敦及南部地区,伦敦贫困人口比例最高,占27%,比全英平均贫困人口比例高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人口 《每日电讯报》 历史 工薪 经济复苏 南部地区 人口比例 工作者
下载PDF
《每日电讯报》苏格兰或在明年再举行独立公投
12
《小康》 2017年第10期24-24,共1页
2014年,苏格兰举行第一次独立公投,55.8%选民反对独立.而苏格兰首席大臣斯特金在接受采访时声称要求举行第二次苏格兰独立公投,首次公开明确期待的公投时间,即在英国正式完成脱欧程序之前.斯特金对梅喊话,称自己绝非戏言,此前英国首相... 2014年,苏格兰举行第一次独立公投,55.8%选民反对独立.而苏格兰首席大臣斯特金在接受采访时声称要求举行第二次苏格兰独立公投,首次公开明确期待的公投时间,即在英国正式完成脱欧程序之前.斯特金对梅喊话,称自己绝非戏言,此前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拟在今年3月份触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启动脱欧程序.预计在2018年秋季之前,英国和欧盟能够达成一份“离婚”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苏格兰 公投 英国首相 特蕾莎 程序
下载PDF
品牌的意义:内容永生——访英国《每日电讯报》有感
13
作者 杨陶玉 《传媒评论》 2017年第10期71-72,共2页
走进《每日电讯报》,最令人震撼的就是这两年频频引发热议的'中央厨房'办公布局。这种各版块主编居中,其他采编人员和经营人员从核心发散、有序排列的布局,极大地提高了办公室人员的信息沟通速度和工作效率。记者编辑忙忙碌碌... 走进《每日电讯报》,最令人震撼的就是这两年频频引发热议的'中央厨房'办公布局。这种各版块主编居中,其他采编人员和经营人员从核心发散、有序排列的布局,极大地提高了办公室人员的信息沟通速度和工作效率。记者编辑忙忙碌碌的工作环境带着令人刺激的快节奏,撩动我们的新闻职业兴奋感。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媒体融合
下载PDF
《泰晤士报》与《每日电讯报》之间的价格竞争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春阳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泰晤士报》 《每日电讯报》 价格竞争 英国 报纸竞争力
原文传递
试析《泰晤士报》对《每日电讯报》的价格战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继刚 朱春阳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泰晤士报》 《每日电讯报》 价格竞争 报纸 报业 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
原文传递
《每日电讯报》如何用iPhone报道世界杯?
16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0-90,共1页
新媒体时代流行的说法是,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曾经的几种大众传媒形式:报纸、广播、电视被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为他们利用互联网的机会是均等的。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世界杯 移动互联网 新媒体时代 传媒形式 起跑线 报纸 广播
原文传递
英国《每日电讯报》:共产主义受日本年轻人追捧
17
《红旗文稿》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0,共1页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近来,工薪阶层中年轻人的不满情绪正在逐渐改变该国的政治前景:共产主义一时间重新成为潮流。日本青年正在以每月1000人左右的速度投向该国第四大政党——共产党...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近来,工薪阶层中年轻人的不满情绪正在逐渐改变该国的政治前景:共产主义一时间重新成为潮流。日本青年正在以每月1000人左右的速度投向该国第四大政党——共产党的怀抱。此外,这种“革命热情”还表现在首都街头工人示威游行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次“向左拐”运动的先锋部队是20多岁和30多岁的年轻工薪层,他们对《就业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不安定社会因素感到大失所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每日电讯报》 年轻人 日本 英国 资本主义国家 工薪阶层 政治前景
原文传递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起死回生
18
作者 陈封雄 《新闻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7-48,共2页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起死回生,被认为是采取了撒切尔夫人式大胆革新的结果。创刊于1855年的《每日电讯报》以刊登独家新闻和高水平报道闻名,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领导人员均入老境,在管理和编辑方面均不求改进,以致在竞争中失去以彺的优...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起死回生,被认为是采取了撒切尔夫人式大胆革新的结果。创刊于1855年的《每日电讯报》以刊登独家新闻和高水平报道闻名,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领导人员均入老境,在管理和编辑方面均不求改进,以致在竞争中失去以彺的优势,销数不断下降,大量读者被其它报纸夺去了。到1986年,《每日电讯报》因逐年亏损而濒临崩溃的边缘。这家一贯支持保守党的报纸不得不将主权出让给加拿大籍的资本家康拉德·布莱克。布莱克采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行动,首先把领导层中思想跟不上时代的老人全部更换,聘请了较年轻而有魄力的总经理安德鲁·奈特和总编辑麦克斯·哈斯丁斯。他投入2.2亿英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撒切尔夫人 独家新闻 莱克 舰队街 麦克斯 康拉德 哈斯 电讯报 领导人员
原文传递
“数字计算”的比拼:我们可以向中国学习什么?——英国《每日电讯报》对范良火教授的专访
19
《小学数学教师》 2012年第10期1-6,共6页
2012年6月18日,英国的主流媒体《每日电讯报》,在其网络版上发表了记者斯坦福(PeterStanford)的一篇专访.受访者是现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的范良火博士。专访的标题是: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数字计算 专访 英国 教授 学习 中国 主流媒体
原文传递
英国《每日电讯报》:中国人大把花钱的秘密
20
《党建文汇(上半月)》 2012年第2期53-53,共1页
一个做生意的意大利朋友打算将松露出口到上海餐馆。我觉得这种想法很荒诞,因为松露的浓烈气味与中国菜格格不入。但朋友说:“中国人会买的,因为他们喜欢炫富。”他说对了。对中国的新消费者而言,无论是路易威登手包还是用雪碧兑过... 一个做生意的意大利朋友打算将松露出口到上海餐馆。我觉得这种想法很荒诞,因为松露的浓烈气味与中国菜格格不入。但朋友说:“中国人会买的,因为他们喜欢炫富。”他说对了。对中国的新消费者而言,无论是路易威登手包还是用雪碧兑过的波尔多葡萄酒,显得有钱最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日电讯报》 中国菜 秘密 花钱 人大 英国 意大利 中国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