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民族角度审视《水葬》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一军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7-22,共6页
从民族角度审视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会有独到发现。不仅能认识到其作为特殊多民族接触文本的面貌,也可以由此把握小说的主要价值取向,即对自然的、野性的生命力的张扬以及对天然、率性的生活方式的赞许,还可以有效认知小说文本颇具...
从民族角度审视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会有独到发现。不仅能认识到其作为特殊多民族接触文本的面貌,也可以由此把握小说的主要价值取向,即对自然的、野性的生命力的张扬以及对天然、率性的生活方式的赞许,还可以有效认知小说文本颇具历史意味的审美特性。不过从这方面也会发现,《水葬》贯彻历史意识的深度倒成为一个问题,这事实上触及到了《水葬》艺术上的一些缺憾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葬》
王蓬
民族
历史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水葬》的自然书写
2
作者
冯玉文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43-47,共5页
王蓬长篇小说《水葬》以自然书写构建起自然景、自然人和自然神三重境界:首先是自然景物描写恰如其分地象征或暗示人物心理、故事情节走向和作品主旨;其次是主人公无论样貌还是心理,大都带有未经人事浸染的自然界动物特征,展现出人与自...
王蓬长篇小说《水葬》以自然书写构建起自然景、自然人和自然神三重境界:首先是自然景物描写恰如其分地象征或暗示人物心理、故事情节走向和作品主旨;其次是主人公无论样貌还是心理,大都带有未经人事浸染的自然界动物特征,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最后是在激烈的善恶对垒、抗争中,自然幻化为公正的命运之神,站在苦难民众的立场、迎合民众向善的愿望,给予人类奖惩。由此,悲剧人物获得了生存的动力、精神的皈依,悲情的故事也笼罩于曙色之中,令人感受到生命遭受压抑后获得的和谐与舒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蓬
《水葬》
自然景
自然人
自然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葬”与“悬棺”:一个在水中,一个在天上——《水葬》与《悬棺》对比阅读
3
作者
孙向阳
《铜仁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6-90,共5页
蹇先艾的《水葬》跟肖江虹的《悬棺》创作于不同的时代,前后相差八九十年。但是,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发现,在他们各自构筑的以"老远的贵州"为底色的"世界"中,两位作家都以一颗赤诚之心温情地关注着这人世间的生生死死...
蹇先艾的《水葬》跟肖江虹的《悬棺》创作于不同的时代,前后相差八九十年。但是,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发现,在他们各自构筑的以"老远的贵州"为底色的"世界"中,两位作家都以一颗赤诚之心温情地关注着这人世间的生生死死,体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意蕴与人性关怀。一个意在刻画麻木的"看客","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一个着力展现"万物有灵",重构人与自然的新秩序。透过两位作者精心营构的"西洋镜",我们洞见了人性的麻木与冷漠,发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葬》
《悬棺》
人性的麻木
生命的坚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人性视角解读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
4
作者
况汉英
《安康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0-11,19,共3页
本文从人性视角对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进行了解读,探讨了社会制度、政策对人性塑造的重要作用,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风格、地域风俗的描写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人性
王蓬
《水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葬》的版本问题
5
作者
叶有根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1-35,共5页
蹇先艾的小说主要有两个版本的差异,选集本是在初版本的基础上修改后的版本。本文通过《水葬》的初版本和选集本的比较,来分析初版本修改的原因以及这两个不同文本不同的内涵。由此得出结论,研究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和思想应选择不同时...
蹇先艾的小说主要有两个版本的差异,选集本是在初版本的基础上修改后的版本。本文通过《水葬》的初版本和选集本的比较,来分析初版本修改的原因以及这两个不同文本不同的内涵。由此得出结论,研究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和思想应选择不同时期的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葬》
初版本
选集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葬》的“流浪”书写
6
作者
田金玉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4-18,共5页
流浪既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或生活状态,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王蓬的《水葬》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流浪者生活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具有坚强意志和野性活力、乐观豁达与自由自在、闯荡世...
流浪既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或生活状态,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王蓬的《水葬》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流浪者生活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具有坚强意志和野性活力、乐观豁达与自由自在、闯荡世界与寻找理想的三类流浪者群像,他们因为邪恶势力的压迫以及为了寻求自我价值认同,以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的方式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求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作者以流浪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对野性生命的赞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历史苦难的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蓬
《水葬》
流浪者
生活流浪
精神流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高皇帝远:蹇先艾《水葬》新解
7
作者
汤伟丽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水葬》是典范的私刑式"无讼"叙事文本。超越启蒙意识形态的法社会学考察能够揭示"水葬"私刑多元的形成根源:既有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国民性格作用的因素,也是一种客观社会格局下的必然产物。贵州是蹇先艾乡土小说系...
《水葬》是典范的私刑式"无讼"叙事文本。超越启蒙意识形态的法社会学考察能够揭示"水葬"私刑多元的形成根源:既有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国民性格作用的因素,也是一种客观社会格局下的必然产物。贵州是蹇先艾乡土小说系列中的重要自然、地理、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言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蹇先艾
《水葬》
无讼
国民性
乡土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祭》《水葬》的叙事模式研究
8
作者
唐万涛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7-19,38,共4页
王蓬的长篇小说《山祭》《水葬》在叙事模式上具有一致性:从叙事时间上看,呈现蒙太奇式的穿插嵌入叙事,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从叙事角度考察,分别以冬花和翠翠两位女性作为叙述中心,展现了女性的美好柔顺和坚韧;从叙事结构分析,是平民...
王蓬的长篇小说《山祭》《水葬》在叙事模式上具有一致性:从叙事时间上看,呈现蒙太奇式的穿插嵌入叙事,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从叙事角度考察,分别以冬花和翠翠两位女性作为叙述中心,展现了女性的美好柔顺和坚韧;从叙事结构分析,是平民英雄化与英雄平民化、狂欢化与奇观化叙事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蓬
《山祭》
《水葬》
叙事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隐现的乡愁-论蹇先艾《水葬》中对乡土的批判与眷恋
9
作者
曾颖欣
《俪人(教师)》
2016年第10期146-146,共1页
现代“乡土作家”蹇先艾在抒发乡情的同时亦带着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批判乡土.在《水葬》中,蹇先艾展现了贵州“水葬”陋习的冷酷,但又发现了这片土地蕴藏的人性之爱.在剖析故乡弊病的同时不自觉地渗入牵心挂肠的情怀,这便是隐现的乡愁.
关键词
《水葬》
蹇先艾
乡土
乡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蹇先艾小说《水葬》时代主题浅析
10
作者
张丽娅
《当代旅游(下旬刊)》
2018年第4期295-295,共1页
蹇先艾是贵州本土作家,《水葬》是他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青年因为偷窃行为被村人处以极刑(水葬)的故事,作品反映了旧时代黔北农村人民的凶残、愚昧和无知,其时代主题鲜明。
关键词
蹇先艾
《水葬》
时代主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孤独者的歌:论蹇先艾的新诗创作
11
作者
孙向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3-230,共8页
蹇先艾的新诗创作,是他在北平求学期间完成的。那时的蹇先艾,犹如置身于凄风苦雨中彷徨的一只孤鸿,独自吟唱着孤独者的歌。蹇先艾的新诗虽然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语言朴实,想象丰富,情感细腻,美丽清新,特别善于选用“故乡”“夜”等意象...
蹇先艾的新诗创作,是他在北平求学期间完成的。那时的蹇先艾,犹如置身于凄风苦雨中彷徨的一只孤鸿,独自吟唱着孤独者的歌。蹇先艾的新诗虽然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语言朴实,想象丰富,情感细腻,美丽清新,特别善于选用“故乡”“夜”等意象来营造幽远凄清的意境之美。其诗歌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凄婉的孤独情感和哀伤情绪,饱含着一种山河破碎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蹇先艾
新诗
《孤独者的歌》
《水葬》
《哀故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岭南边的世界——《王蓬文集》序
被引量:
4
12
作者
陈忠实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53,共8页
关于一座房子的记忆每过秦岭,自然首先想到岭南的王蓬.文学的王蓬. 认识王蓬的20余年里,去过几次秦岭南边的汉中,每次见王蓬,印象最深还是第一次.大约是上世纪的80年冬天,西安市文联约了几位新时期刚刚露头显脸儿的青年作家,到汉中去做...
关于一座房子的记忆每过秦岭,自然首先想到岭南的王蓬.文学的王蓬. 认识王蓬的20余年里,去过几次秦岭南边的汉中,每次见王蓬,印象最深还是第一次.大约是上世纪的80年冬天,西安市文联约了几位新时期刚刚露头显脸儿的青年作家,到汉中去做文学创作交流.记得刚到汉中的当天下午,大家便相约着去看王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蓬文集》
序
人生体验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山祭》
《水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贵州左翼文学先驱段雪笙
13
作者
彭兴滔
张妹
《文史天地》
2024年第5期78-82,共5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贵州是一个遥远之地。诚如鲁迅评价贵州最知名的现代作家赛先艾及其作品时所言:“但如《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乡间习俗的冷酷……”(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正是因为“远”,导...
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贵州是一个遥远之地。诚如鲁迅评价贵州最知名的现代作家赛先艾及其作品时所言:“但如《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乡间习俗的冷酷……”(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正是因为“远”,导致如今提到贵州现代作家,大多数人仅知道赛先艾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大系
现代作家
左翼文学
《水葬》
中国现代文学
冷酷
鲁迅
乡间
原文传递
题名
从民族角度审视《水葬》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一军
机构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出处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7-22,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四十年西北多民族‘接触文学’研究"(16XZW022)
文摘
从民族角度审视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会有独到发现。不仅能认识到其作为特殊多民族接触文本的面貌,也可以由此把握小说的主要价值取向,即对自然的、野性的生命力的张扬以及对天然、率性的生活方式的赞许,还可以有效认知小说文本颇具历史意味的审美特性。不过从这方面也会发现,《水葬》贯彻历史意识的深度倒成为一个问题,这事实上触及到了《水葬》艺术上的一些缺憾和不足。
关键词
《水葬》
王蓬
民族
历史意识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水葬》的自然书写
2
作者
冯玉文
机构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出处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43-47,共5页
基金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蜀道诗与蜀道文化资源的发掘研究”(2015J075)。
文摘
王蓬长篇小说《水葬》以自然书写构建起自然景、自然人和自然神三重境界:首先是自然景物描写恰如其分地象征或暗示人物心理、故事情节走向和作品主旨;其次是主人公无论样貌还是心理,大都带有未经人事浸染的自然界动物特征,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最后是在激烈的善恶对垒、抗争中,自然幻化为公正的命运之神,站在苦难民众的立场、迎合民众向善的愿望,给予人类奖惩。由此,悲剧人物获得了生存的动力、精神的皈依,悲情的故事也笼罩于曙色之中,令人感受到生命遭受压抑后获得的和谐与舒展。
关键词
王蓬
《水葬》
自然景
自然人
自然神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葬”与“悬棺”:一个在水中,一个在天上——《水葬》与《悬棺》对比阅读
3
作者
孙向阳
机构
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铜仁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6-90,共5页
文摘
蹇先艾的《水葬》跟肖江虹的《悬棺》创作于不同的时代,前后相差八九十年。但是,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发现,在他们各自构筑的以"老远的贵州"为底色的"世界"中,两位作家都以一颗赤诚之心温情地关注着这人世间的生生死死,体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意蕴与人性关怀。一个意在刻画麻木的"看客","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一个着力展现"万物有灵",重构人与自然的新秩序。透过两位作者精心营构的"西洋镜",我们洞见了人性的麻木与冷漠,发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妙。
关键词
《水葬》
《悬棺》
人性的麻木
生命的坚韧
Keywords
Water Burial
Cliff Coffin
numbness of humanity
tenacity of life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人性视角解读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
4
作者
况汉英
机构
安康学院中文系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0-11,19,共3页
文摘
本文从人性视角对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进行了解读,探讨了社会制度、政策对人性塑造的重要作用,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风格、地域风俗的描写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人性
王蓬
《水葬》
Keywords
Humanity
Wang Peng
"Water-Funeral"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葬》的版本问题
5
作者
叶有根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1-35,共5页
文摘
蹇先艾的小说主要有两个版本的差异,选集本是在初版本的基础上修改后的版本。本文通过《水葬》的初版本和选集本的比较,来分析初版本修改的原因以及这两个不同文本不同的内涵。由此得出结论,研究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和思想应选择不同时期的版本。
关键词
《水葬》
初版本
选集本
Keywords
Water Burial
the first edition
comparison
selected works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葬》的“流浪”书写
6
作者
田金玉
机构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4-18,共5页
文摘
流浪既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或生活状态,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王蓬的《水葬》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流浪者生活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具有坚强意志和野性活力、乐观豁达与自由自在、闯荡世界与寻找理想的三类流浪者群像,他们因为邪恶势力的压迫以及为了寻求自我价值认同,以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的方式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求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作者以流浪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对野性生命的赞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历史苦难的沉思。
关键词
王蓬
《水葬》
流浪者
生活流浪
精神流浪
Keywords
Wang Peng
Water Burial
vagrant
living vagrancy
spiritual vagrancy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高皇帝远:蹇先艾《水葬》新解
7
作者
汤伟丽
机构
齐鲁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文摘
《水葬》是典范的私刑式"无讼"叙事文本。超越启蒙意识形态的法社会学考察能够揭示"水葬"私刑多元的形成根源:既有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国民性格作用的因素,也是一种客观社会格局下的必然产物。贵州是蹇先艾乡土小说系列中的重要自然、地理、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言说价值。
关键词
蹇先艾
《水葬》
无讼
国民性
乡土文学
Keywords
Jian Xianai
Water Burial
Non-lawsuit
nationality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祭》《水葬》的叙事模式研究
8
作者
唐万涛
机构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7-19,38,共4页
文摘
王蓬的长篇小说《山祭》《水葬》在叙事模式上具有一致性:从叙事时间上看,呈现蒙太奇式的穿插嵌入叙事,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从叙事角度考察,分别以冬花和翠翠两位女性作为叙述中心,展现了女性的美好柔顺和坚韧;从叙事结构分析,是平民英雄化与英雄平民化、狂欢化与奇观化叙事的融合。
关键词
王蓬
《山祭》
《水葬》
叙事模式
Keywords
Wang Peng
Shan Ji
Shui Zang
narrative pattern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隐现的乡愁-论蹇先艾《水葬》中对乡土的批判与眷恋
9
作者
曾颖欣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俪人(教师)》
2016年第10期146-146,共1页
文摘
现代“乡土作家”蹇先艾在抒发乡情的同时亦带着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批判乡土.在《水葬》中,蹇先艾展现了贵州“水葬”陋习的冷酷,但又发现了这片土地蕴藏的人性之爱.在剖析故乡弊病的同时不自觉地渗入牵心挂肠的情怀,这便是隐现的乡愁.
关键词
《水葬》
蹇先艾
乡土
乡愁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蹇先艾小说《水葬》时代主题浅析
10
作者
张丽娅
机构
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当代旅游(下旬刊)》
2018年第4期295-295,共1页
文摘
蹇先艾是贵州本土作家,《水葬》是他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青年因为偷窃行为被村人处以极刑(水葬)的故事,作品反映了旧时代黔北农村人民的凶残、愚昧和无知,其时代主题鲜明。
关键词
蹇先艾
《水葬》
时代主题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孤独者的歌:论蹇先艾的新诗创作
11
作者
孙向阳
机构
铜仁学院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3-230,共8页
文摘
蹇先艾的新诗创作,是他在北平求学期间完成的。那时的蹇先艾,犹如置身于凄风苦雨中彷徨的一只孤鸿,独自吟唱着孤独者的歌。蹇先艾的新诗虽然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语言朴实,想象丰富,情感细腻,美丽清新,特别善于选用“故乡”“夜”等意象来营造幽远凄清的意境之美。其诗歌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凄婉的孤独情感和哀伤情绪,饱含着一种山河破碎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
蹇先艾
新诗
《孤独者的歌》
《水葬》
《哀故乡》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岭南边的世界——《王蓬文集》序
被引量:
4
12
作者
陈忠实
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53,共8页
文摘
关于一座房子的记忆每过秦岭,自然首先想到岭南的王蓬.文学的王蓬. 认识王蓬的20余年里,去过几次秦岭南边的汉中,每次见王蓬,印象最深还是第一次.大约是上世纪的80年冬天,西安市文联约了几位新时期刚刚露头显脸儿的青年作家,到汉中去做文学创作交流.记得刚到汉中的当天下午,大家便相约着去看王蓬.
关键词
《王蓬文集》
序
人生体验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山祭》
《水葬》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G256.4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州左翼文学先驱段雪笙
13
作者
彭兴滔
张妹
机构
贵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史天地》
2024年第5期78-82,共5页
文摘
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贵州是一个遥远之地。诚如鲁迅评价贵州最知名的现代作家赛先艾及其作品时所言:“但如《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乡间习俗的冷酷……”(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正是因为“远”,导致如今提到贵州现代作家,大多数人仅知道赛先艾一人。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大系
现代作家
左翼文学
《水葬》
中国现代文学
冷酷
鲁迅
乡间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民族角度审视《水葬》
陈一军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水葬》的自然书写
冯玉文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水葬”与“悬棺”:一个在水中,一个在天上——《水葬》与《悬棺》对比阅读
孙向阳
《铜仁学院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人性视角解读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
况汉英
《安康学院学报》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水葬》的版本问题
叶有根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水葬》的“流浪”书写
田金玉
《安康学院学报》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天高皇帝远:蹇先艾《水葬》新解
汤伟丽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山祭》《水葬》的叙事模式研究
唐万涛
《安康学院学报》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隐现的乡愁-论蹇先艾《水葬》中对乡土的批判与眷恋
曾颖欣
《俪人(教师)》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蹇先艾小说《水葬》时代主题浅析
张丽娅
《当代旅游(下旬刊)》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孤独者的歌:论蹇先艾的新诗创作
孙向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秦岭南边的世界——《王蓬文集》序
陈忠实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贵州左翼文学先驱段雪笙
彭兴滔
张妹
《文史天地》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