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部内容丰富的汉语标点通史力作——《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读后 被引量:1
1
作者 林穗芳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9-143,共5页
关键词 《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 袁晖 管锡华 切音运动
下载PDF
藏汉标点符号流变及异同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扎雅.洛桑普赤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5-90,共6页
文章通过对藏汉标点符号的功能、性质、形态等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和比较,分析和探讨了藏汉标点符号的流变和异同。同时从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合理且不无根据地肯定了藏语可与汉语标点符号共生融和的特性。进而表明了作者立足于引进和汲取外... 文章通过对藏汉标点符号的功能、性质、形态等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和比较,分析和探讨了藏汉标点符号的流变和异同。同时从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合理且不无根据地肯定了藏语可与汉语标点符号共生融和的特性。进而表明了作者立足于引进和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藏族文化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语 虚词 标点符号 汉语
下载PDF
汉语史:语言流变研究方法论探讨
3
作者 裴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9-217,共9页
从普通语言学出发,反观汉语史一般性研究,提出系统介入历史比较方法,从语音、结构、词汇三大体系完善共时、历时的自我比对,同时与其他种类语言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比对,所获得的历史比较结果将凸显汉语系统的本质特性及其本真的个性流变... 从普通语言学出发,反观汉语史一般性研究,提出系统介入历史比较方法,从语音、结构、词汇三大体系完善共时、历时的自我比对,同时与其他种类语言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比对,所获得的历史比较结果将凸显汉语系统的本质特性及其本真的个性流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语言 普通语言学 语音 结构 词汇
下载PDF
汉语倚变句式及其历时流变 被引量:2
4
作者 胡静书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3期50-54,共5页
汉语史上迄今共出现过五个倚变句式。早期的倚变句式是"弥A弥B"和"愈A愈B";西汉时期出现"益A益B"式;中古时期又出现"转A转B"式。唐代开始,语言系统开始对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同一语义的句式进行调... 汉语史上迄今共出现过五个倚变句式。早期的倚变句式是"弥A弥B"和"愈A愈B";西汉时期出现"益A益B"式;中古时期又出现"转A转B"式。唐代开始,语言系统开始对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同一语义的句式进行调整:"弥A弥B"式开始消亡,宋代明显减少;"愈A愈B"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占主要地位,到元代渐少;"益A益B"式越来越边缘化,元代基本消失,仅在书面性强的材料中偶尔出现;"转A转B"式的使用一直不够普遍,但直到清代还有用例。"越A越B"式在宋代出现,元明时期在口语中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句式 历时
下载PDF
雷电义拟声词流变考察——兼论拟声词在汉语史上的价值
5
作者 梁慧婧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2期179-187,共9页
文章以雷电义拟声词为例,由个案研究探讨拟声词的历史演变规律,从而彰显它在汉语史上的价值.先秦雷电义拟声词有单音和叠音的形式,均为乙类舌音韵尾,可分为殷类和填类.前者声母为牙喉音,韵部为文(微物)部,后者声母为舌音,韵部为真部,分... 文章以雷电义拟声词为例,由个案研究探讨拟声词的历史演变规律,从而彰显它在汉语史上的价值.先秦雷电义拟声词有单音和叠音的形式,均为乙类舌音韵尾,可分为殷类和填类.前者声母为牙喉音,韵部为文(微物)部,后者声母为舌音,韵部为真部,分别摹拟闷雷声与疾雷声.两类形成了两个词族:前者多有翻滚缭转义,后者多有拖曳伸展义.汉代描绘雷声,增加了二音、四音联绵形式.声母以牙喉音为主,增加了D韵尾.魏晋至隋唐时期,拟声词能产性降低,多沿用前代."砰""訇(轰)"等前代描绘大声的词,经过词义泛化及并列复合,皆可拟雷声.宋元明清时期,新产生的拟雷声词,多为入声.元代出现的"括辣辣"这样口语化程度强的ABB式拟声词是重要的创新.经过对雷电义拟声词的历时描写与分析,我们认为拟声词历时演变的研究对于汉语历史构词学、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源学、汉语词汇史等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义 拟声词 汉语
原文传递
成语“良莠不齐”与“不郎不秀”考源
6
作者 胡海宝 《辞书研究》 2019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成语“良莠不齐”与“不郎不秀”的语源问题,目前相关的辞书、论著或较少述及,或所论有可商之处。探明成语的来源,不仅有助于成语的规范与使用,同时也方便观察汉语成语的形成与流变规律,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所裨益。而“良莠不齐”与... 成语“良莠不齐”与“不郎不秀”的语源问题,目前相关的辞书、论著或较少述及,或所论有可商之处。探明成语的来源,不仅有助于成语的规范与使用,同时也方便观察汉语成语的形成与流变规律,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所裨益。而“良莠不齐”与“不郎不秀”的语源恰有关联,可相互发明,故一并在此稍做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成语 考源 汉语词汇 规律 源问题 辞书 语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