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约而意显 文而不越——重读支谦《法句经序》 被引量:9
1
作者 曹明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2-125,共4页
《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文本尚存的翻译理论文章,但国内学者在阐释该序时,通常都低估了这篇译序的理论价值。在重读《法句经序》后提出,该序至少还有三重意义值得强调。该序表明我国译者在公元三世纪初期就已经自觉地开始了翻译研究;... 《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文本尚存的翻译理论文章,但国内学者在阐释该序时,通常都低估了这篇译序的理论价值。在重读《法句经序》后提出,该序至少还有三重意义值得强调。该序表明我国译者在公元三世纪初期就已经自觉地开始了翻译研究;该序触及了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后来纽马克所说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问题”,而“翻译的主要问题从来就是直译意译的问题”;该序说明直译意译从来都是共生共存、互补互彰的。《法句经序》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谦 《法句经序》 翻译理论 直译意译 互补互彰
下载PDF
《法句经序》汉外翻译的隐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小芃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4期153-160,202,203,共10页
《法句经序》是中国3世纪的优秀佛教作品,是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文章。自19世纪末迄今,英国人毕尔用英语、法国东方学家列维用法语、中国香港学者余丹用英语在不同年份翻译了《法句经序》。本文对《法句经序》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译本,从... 《法句经序》是中国3世纪的优秀佛教作品,是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文章。自19世纪末迄今,英国人毕尔用英语、法国东方学家列维用法语、中国香港学者余丹用英语在不同年份翻译了《法句经序》。本文对《法句经序》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译本,从译者身份、翻译策略和隐化分析三方面进行翻译学研究。他们的翻译虽都采取了相同的隐化策略,但其不同的译者身份:纯粹的牧师或纯粹的学者这样的单一翻译身份,译者加今天和过去译学者的复合身份,使他们译文的隐化量和隐化分布结构不同。确定不同译本的隐化量和隐化分布可以看到《法句经序》历时译者的隐化互补。不同译本的隐化量和隐化分布的分析和确定还可以落实不同译者的隐化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句经序》 毕尔 列维 余丹 隐化策略 隐化互补 隐化交叉
下载PDF
《法句经序》学习补课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全红 《英语研究》 2009年第4期61-69,共9页
翻开任何一册中国译论史,几乎总是可以见到《法句经序》(多为节选),毕竟该序是我国现存最早带有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征引或理解《法句经序》时常有扞格,结果让读者每每不知所从。本着疑义相与析之精神,本文对《法... 翻开任何一册中国译论史,几乎总是可以见到《法句经序》(多为节选),毕竟该序是我国现存最早带有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征引或理解《法句经序》时常有扞格,结果让读者每每不知所从。本着疑义相与析之精神,本文对《法句经序》的文字、断句和标点等简作考订或探讨,同时就其价值谈谈个人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谦 《法句经序》 咬文嚼字 说文解字 价值探讨
下载PDF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重识《法句经序》的翻译诗学观
4
作者 华满元 华先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8-142,163,共6页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翻译史论和译论文献,《法句经序》实乃中华译论之发轫,故钱钟书视其为严复所倡"信达雅"三难之本源。然而后来学者解读该序言时因断章取义而出现了一些误读现象,因此有必要重识该序言,旨在正本清源,挖掘其...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翻译史论和译论文献,《法句经序》实乃中华译论之发轫,故钱钟书视其为严复所倡"信达雅"三难之本源。然而后来学者解读该序言时因断章取义而出现了一些误读现象,因此有必要重识该序言,旨在正本清源,挖掘其传统中华翻译诗学精神,向西方译界展示中华传统译论之魂,为中西译论平等对话提供理论资源。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观出发,通过逐句分析,认为该序言既阐明了有关《法句经》翻译的五个问题,证实了钱钟书先生之论断,同时也表明了支谦"求信"、"求雅"的翻译诗学观,揭示了翻译诗学与本土诗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句经序》 重识 五个问题 翻译诗学观
下载PDF
《法句经序》的域外阅读 被引量:1
5
作者 任东升 闫莉平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作为佛经翻译首篇序言和具有宗教学、翻译学、文学研究价值的《法句经序》,1876年起被翻译传布到域外,然而,当下学界对《法句经序》的域外阅读鲜有关注。本文查考《法句经序》毕尔译文和列维译文发生的文本和文化语境、特征及其原因等,... 作为佛经翻译首篇序言和具有宗教学、翻译学、文学研究价值的《法句经序》,1876年起被翻译传布到域外,然而,当下学界对《法句经序》的域外阅读鲜有关注。本文查考《法句经序》毕尔译文和列维译文发生的文本和文化语境、特征及其原因等,发现其文本语境是巴利语和汉语《法句经》的西传;文化语境是基督新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冲突;翻译过程具有国家翻译实践和学术性翻译双重特征。《法句经序》域外阅读所产生的世界性影响,对于当下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立中融西的文化立场,积极推进中国传统译论“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句经序》 翻译 域外阅读 世界性影响
原文传递
支谦《法句经序》研究的译学新视野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小芃 《东方翻译》 2015年第5期11-15,共5页
笔者用扩大视野、转变焦点之法研究支谦《法句经序》。《法句经序》是一篇完整的译论,序头和序尾都包含了文论和译论所不可缺少的信息,尤其是序尾论及了会译法以及《法句经》吴译本弥补以前译本漏译缺陷的增订合编与审定做法,是十分... 笔者用扩大视野、转变焦点之法研究支谦《法句经序》。《法句经序》是一篇完整的译论,序头和序尾都包含了文论和译论所不可缺少的信息,尤其是序尾论及了会译法以及《法句经》吴译本弥补以前译本漏译缺陷的增订合编与审定做法,是十分重要的译论。研究《法句经序》不该掐头去尾留干,不顾整个语篇的意义;也不应该只重视序千里某几个醒目的字词,而不顾整个句子的意义。应该重新全面系统地研究《法句经序》,具体分清哪些是文派支谦的主张,哪些是以维祗难为代表的质派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句经序》 支谦 新视野
原文传递
寄生·结胎·蒂落——从《法句经序》看中国传统译论之滥觞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腾龙 张政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支谦的《法句经序》总结了佛经翻译的经验与方法,阐述了佛经翻译的原则,常常被认为是我国译论的发端,具有开山奠基之意义。本文梳理分析了译论与文章学、美学,乃至文学理论的渊源联系,通过"其辞不雅,近于质直""美言不信... 支谦的《法句经序》总结了佛经翻译的经验与方法,阐述了佛经翻译的原则,常常被认为是我国译论的发端,具有开山奠基之意义。本文梳理分析了译论与文章学、美学,乃至文学理论的渊源联系,通过"其辞不雅,近于质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阐释论证,指出在中国古代翻译活动的历史长河之中,古典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译论的长河之源,而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则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大辂椎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句经序》 文论 传统译论
原文传递
山高水长,于斯发轫——重评《法句经序》在我国翻译批评史上的地位
8
作者 熊锡源 《译苑新谭》 2016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作为我国翻译理论源头的《法句经序》,目前流行的版本各有不同,对其解读也有差异。因此,对该序文本加以考证,正本清源,确有必要。此外,用现代翻译研究的理论,尤其是翻译批评理论对该序作出现代阐释,对于理解该序的实际理论价值,也意义... 作为我国翻译理论源头的《法句经序》,目前流行的版本各有不同,对其解读也有差异。因此,对该序文本加以考证,正本清源,确有必要。此外,用现代翻译研究的理论,尤其是翻译批评理论对该序作出现代阐释,对于理解该序的实际理论价值,也意义深远。通过追溯《法句经序》版本的来源,本文对几种版本的不同之处予以订正,试图获得一个较为可靠的版本。本文还在梳理该序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从翻译批评理论的视角,对该序涉及的翻译批评各要素予以分析,从而试图更准确地对该序的理论价值作出新的评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句经序》 文本 翻译批评
原文传递
中西最早译论对比分析及启示
9
作者 王纪红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4期36-37,共2页
本文对中国佛教翻译家支谦与西方翻译家西塞罗的最早译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与探究.通过对各自译论的理论基础、内容、历史、文化背景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对其共性与个性有更充分的了解,进而对<法句经序>进行深度... 本文对中国佛教翻译家支谦与西方翻译家西塞罗的最早译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与探究.通过对各自译论的理论基础、内容、历史、文化背景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对其共性与个性有更充分的了解,进而对<法句经序>进行深度挖掘和现代转换,认为它是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译论 《法句经序》 支谦 西塞罗
下载PDF
翻译功效与译史书写——第三届桂子山翻译高层论坛暨翻译史研究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张羽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6期107-109,共3页
本文介绍研讨会基本情况,按照主题总结大会主旨发言交流成果,认为本次翻译史研讨会深化了对翻译史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等的认识。
关键词 功效 律翻译 译与印 索隐派传教士 《法句经序》 古代译史重写
下载PDF
反思中国佛经译论史之“文质之争”——以“文”派支谦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33,43,共7页
以"文质之争"为核心的佛经译论史勾勒,虽然结构清晰易于理解,但"文""质"毕竟是模糊的相对性概念,难以担当解释复杂翻译现象、诠释个体翻译主张的重任,支谦即一位被"文"派标签所掩盖的典型。本... 以"文质之争"为核心的佛经译论史勾勒,虽然结构清晰易于理解,但"文""质"毕竟是模糊的相对性概念,难以担当解释复杂翻译现象、诠释个体翻译主张的重任,支谦即一位被"文"派标签所掩盖的典型。本文以支谦所译《法句经》及其撰写的《法句经序》为切入点,结合文本与史料,重释支谦的翻译思想和事实;同时以支谦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佛经翻译时期与支谦译经相关的历史评论,结合佛教传播史料,解读不同评论背后的翻译需求和主张,及其褒贬变化与中国佛经翻译史的关联,并由此反观聚焦于"文质之争"的佛经译论史研究之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谦 文质之争 佛经译论 《法句经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