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自然中寻求——评江山《法的自然精神导论》
1
作者 梁健 《法制与经济》 2008年第1期77-79,共3页
一 人常说,一本好书大体是因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具有价值。江山先生大作《法的自然精神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这本法哲学著作,旨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困扰此时代的重大问题,即:人正处于严重的局限性之... 一 人常说,一本好书大体是因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具有价值。江山先生大作《法的自然精神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这本法哲学著作,旨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困扰此时代的重大问题,即:人正处于严重的局限性之中。这种局限性带来了人类整体的生存危机,却为已有的文化解释所忽视。很显然,这个问题具有不得不解决而又缺乏资源的特点。由于人类是从中间插队进入到这个世界过程中的,我们的意识自觉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的自然精神导论》 导论》 哲学著作 文化解释 人类
下载PDF
《法的自然精神导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谢鸿飞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81-384,共4页
一 我倾向于把这本书看作一个宇宙间的个体表达宇宙观的宣言书。同时,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作者还向我们传达了他对我们的生存焦灼、不安和忧虑。因此,我把它的内容粗略地分为两部分,即关于宇宙的本体论(作者好像不喜欢本体论这种表... 一 我倾向于把这本书看作一个宇宙间的个体表达宇宙观的宣言书。同时,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作者还向我们传达了他对我们的生存焦灼、不安和忧虑。因此,我把它的内容粗略地分为两部分,即关于宇宙的本体论(作者好像不喜欢本体论这种表达),以及关于人类的生存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的自然精神导论》 宇宙观 本体论 宣言书 生存论 人类 作者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法”的自然和谐观──也谈法的精神与价值追求 被引量:4
3
作者 宋龙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11,共6页
本文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小农自然经济所形成的“宁静”、“惧变”心理入手,分析论证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法的治家、治国的实用功能,礼法合一的道德倾向,消弭冲突、平息纷争的无讼思想,融情于法、法源自然的司法实践,并从中... 本文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小农自然经济所形成的“宁静”、“惧变”心理入手,分析论证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法的治家、治国的实用功能,礼法合一的道德倾向,消弭冲突、平息纷争的无讼思想,融情于法、法源自然的司法实践,并从中逻辑地推演出了中国古代法文化所具有的自然和谐之特征。为了突显这一特征,文中还把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古代的法之原则不同,作了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法的精神 和谐观 自然 合一 价值追求 律观念 伦理 儒家思想
下载PDF
孟德斯鸠自然地理学说之探究——对《论法的精神》一书的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帅奕男 《知与行》 2016年第9期143-146,共4页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从自然因素出发探究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研究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反神学、反封建的理论支持。其中,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自然地理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他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来...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从自然因素出发探究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研究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反神学、反封建的理论支持。其中,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自然地理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他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来解释不同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诸多状况,从而强调了自然因素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主导作用。尽管地理因素对当代社会法律制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但是,孟德斯鸠自然地理学说的研究方法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立法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斯鸠 法的精神 自然地理学说
下载PDF
《论法的精神》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权利 曹堂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本着“让存在自己显现自身”的现象学释义学精神。以“方法是主客体的中介 ,是概念的内在规定和对象的原则”作为指导 ,阐发《论法的精神》所贯穿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使孟德斯鸠与古典自然学派区别开来 ... 本着“让存在自己显现自身”的现象学释义学精神。以“方法是主客体的中介 ,是概念的内在规定和对象的原则”作为指导 ,阐发《论法的精神》所贯穿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使孟德斯鸠与古典自然学派区别开来 ,由此对“孟德斯鸠属于自然法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斯鸠 实证研究 法的精神 自然学派
下载PDF
法律精神的过渡期西方中世纪的理性法思潮 被引量:3
6
作者 舒扬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3-34,共2页
法律精神的过渡期西方中世纪的理性法思潮广州大学教授舒扬许多学术著作把中世纪的神学家的法律观作为那个时代西方法律思想的唯一正统代表。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中世纪有三种现象可以说明神学的法律观并不是社会法律思想的全... 法律精神的过渡期西方中世纪的理性法思潮广州大学教授舒扬许多学术著作把中世纪的神学家的法律观作为那个时代西方法律思想的唯一正统代表。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中世纪有三种现象可以说明神学的法律观并不是社会法律思想的全部内容,一是王权与民权的斗争始终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西方律思想 自然 人文主义学派 理性 过渡期 托马斯·阿奎那 罗马 注释学派 中世纪
下载PDF
法律行为概念的缘起及其精神气质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涤宇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4年第22期191-203,共13页
近代理性法学者强调合同效力之近代自然法上的合同责任概念,并以意思表示理论对合同制度进行技术性处理,突出合意作为合同效力之基础和理由的地位,为德国历史法学派构建法律行为之抽象概念体系做好了铺垫。康德的源自人格道德自治的义... 近代理性法学者强调合同效力之近代自然法上的合同责任概念,并以意思表示理论对合同制度进行技术性处理,突出合意作为合同效力之基础和理由的地位,为德国历史法学派构建法律行为之抽象概念体系做好了铺垫。康德的源自人格道德自治的义务和自由之形式伦理,取代了古典理性法学的社会实质伦理,由此,潘德克吞法学仅仅赋予权力以建立一种能更好保障个人自由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功能,而不是为其提供价值论内容。他们有意构造抽象的法律行为概念体系,排除从伦理角度进行规则的具体设计。此后法律实证主义强调法律是国家或主权者的意志,认为意思表示的效力根源,乃是实在法规定的结果,而实在法本身不需要进行正当化说明,法律行为概念体系遂蜕变为司法的技术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气质 行为概念 缘起 概念体系 律行为 律实证主义 合同效力 意思表示 历史学派 合同责任 合同制度 人格道德 社会实质 组织形式 具体设计 技术性 自然 伦理 价值论 主权者 正当化 近代 强调 抽象 自由
下载PDF
法治与德治论——《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8
作者 胡北苑 《理论观察》 2013年第7期84-85,共2页
本文从道德的视角思考法的起源和精神,并进一步地反思在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道德是如何作用于法的,最后试图从社会的具体历史进程中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关键词 道德 自然 法的精神
下载PDF
浅谈自然法学派
9
作者 李西臣 鲜艳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自然法是指在实在法之外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它来源于“客观规律”、“理性”或“人的 本性”。自然法学充分体现了自然法观念和人本主义,自然法精神崇尚人文主义、尊重天赋人权、高唱自由之歌、恪守社会 契约、倡导分权... 自然法是指在实在法之外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它来源于“客观规律”、“理性”或“人的 本性”。自然法学充分体现了自然法观念和人本主义,自然法精神崇尚人文主义、尊重天赋人权、高唱自由之歌、恪守社会 契约、倡导分权制衡、弘扬法治精神,它是西方哲学、法学理论中最具持久性的范畴和概念,是西方法传统中最具生命力的观念 体系。这种社会观念不仅曾使西方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浸入了西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稳定的法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学派 观念 实在 天赋人权 西方 自然精神 学理论 人本主义 尊重 观念体系
下载PDF
论黑格尔的逻辑方法——读《<逻辑学>导论》
10
作者 宋祖良 《社会科学(甘肃)》 1985年第6期16-20,共5页
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为首,紧跟《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这两门处于应用逻辑学地位的科学。黑格尔本人在《小逻辑》第十八节中早已明确指出,用并列的观点去看待各特殊部门或各门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不恰当的。显然,应该... 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为首,紧跟《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这两门处于应用逻辑学地位的科学。黑格尔本人在《小逻辑》第十八节中早已明确指出,用并列的观点去看待各特殊部门或各门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不恰当的。显然,应该通过独特的逻辑方法,去揭示《逻辑学》与《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内在联系。《逻辑学》前面的导论及序言,对黑格尔的逻辑方法作了重要而又简明的说明,其地位并不亚于《精神现象学》的那篇有名的长序。所以,我现在想就《逻辑学》的导论及序言,对黑格尔的逻辑方法作一点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学》 逻辑方 黑格尔 导论 精神现象学》 《哲学全书》 精神哲学 自然哲学
下载PDF
水润万象 墨舞雷霆——观董轩水墨《墨法自然》系列有感
11
作者 董轩 《流行色》 2009年第2期106-109,共4页
黑白灰的水墨山水画是华夏文化中最为厚重的积淀。寄情山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一直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底蕴。从墨分五彩的黑白灰中,我们可以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和精神气韵。没有哪一类画能像水墨山水画... 黑白灰的水墨山水画是华夏文化中最为厚重的积淀。寄情山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一直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底蕴。从墨分五彩的黑白灰中,我们可以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和精神气韵。没有哪一类画能像水墨山水画那样给与了中国文人如此多的寄托与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水墨山水画 黑白灰 中国画 中国文人 精神底蕴 系列 宗炳 物我 宇宙
下载PDF
试论儒家之法的精神
12
作者 耘耕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9-52,57,共5页
问题的缘起如果说,西方法学史上有一种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法的精神的话,那就是自然法了。那末,自然法是不是古老的中国法的精神呢?自本世纪初中国创建近代法学史至今,可以说,大多数法史学者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在我国,中国古代法属... 问题的缘起如果说,西方法学史上有一种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法的精神的话,那就是自然法了。那末,自然法是不是古老的中国法的精神呢?自本世纪初中国创建近代法学史至今,可以说,大多数法史学者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在我国,中国古代法属自然法的最早提出者是学界巨子梁启超。他在1904年写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十分肯定地说,儒家的法理学是“自然法”。陈顾远先生的《中国法制史》出版于1934年,其中写道:“中国法制近于自然法或正义法”。陈是中国近代法史的的开山者之一,他的观点,在法史学界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学说 先秦儒家 古希腊 思想 中国古代 中国制史 罗马 史学 精神 知识理性
下载PDF
对比法在自然课教学中的运用
13
作者 许瑜瑜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创新精神 科学实验 列表对比 教学方 直观对比 对比 自然课教学
下载PDF
农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评《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4
作者 金世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0-160,共1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新时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农业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新时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农业生态化发展,反映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的人与自然和睦协调、共存共荣关系,是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互通共融基础上协同发展。由李繁荣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9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书,以农业生态问题为研究视角,运用文本分析法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农业生态思想,从农业生态的概念界定、农业生产的阶段划分及农业生态的演变、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生态的关系3个方面介绍了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概况,深刻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演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业生态化的有效对策,为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生态化 精神生态 自然生态 协同发展 农业生态思想 共存共荣 文本分析
下载PDF
取法自然 明礼致知 浙江省泰顺中学
15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浙江省泰顺中学创建于1929年,位于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县泰顺县境内。良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给学校办学注入了深厚的人文气息和求实精神。
关键词 自然 浙江省 中学 致知 人文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 求实精神 人文气息
下载PDF
“暗示法”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16
作者 冉景洲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自然教学 暗示 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 精神病治疗学 表演艺术 消极状态 语言艺术 振动产生 权威暗示
下载PDF
摭谈“探究——研讨”法在自然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7
作者 周家文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5年第1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探究——研讨” 自然教学 小学 教学方 科学精神 实验教学
下载PDF
源头污染控制、企业家精神与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家悦 胡颖 李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3-53,共11页
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出口"性价比"角度重新衡量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水平,将中国对部分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标准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源头污染控制对出... 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出口"性价比"角度重新衡量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水平,将中国对部分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标准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源头污染控制对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企业家精神层面解释源头污染控制对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源头污染控制显著影响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标准实施后,受规制企业出口"性价比"指数得到提升。同时,企业规模对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融资约束则带来消极影响。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和时效性,文章利用2004-2018年海关数据,从行业层面对源头污染控制与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结论依旧成立。(2)通过检验边际动态影响模型发现,清洁生产标准带来的边际影响是递增的,总体呈现"J"型特征。清洁生产标准带来的成本效应具有一次性特征,政策实施后并未一直加强,补偿效应则需在时间积累下才能逐渐发挥作用;政策实施2年后成本效应将被补偿效应超过,从而表现为促进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3)根据作用机制分析,企业家精神是源头污染控制影响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渠道之一。企业家精神被分为企业家技术创新精神和企业家产品创新精神,源头污染控制通过激励企业家技术创新精神和挫伤企业家产品创新精神影响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深化了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理解,为促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污染控制 企业家精神 出口“性价比” 自然实验
下载PDF
法学是科学吗?——德国法学界的史诗性论辩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永坤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2年第2期60-71,共12页
“法学是不是科学”是个法学自我认知的知识学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科学与法学这两个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它的答案与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密不可分。这一论辩的问题意识最早发生在大陆法系的德国,论辩从现代开始一直沿续至今,成为推动法学进... “法学是不是科学”是个法学自我认知的知识学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科学与法学这两个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它的答案与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密不可分。这一论辩的问题意识最早发生在大陆法系的德国,论辩从现代开始一直沿续至今,成为推动法学进步的内生力量。对这一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有5位德国法学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各以独特的方式推进了法学的进步。基尔希曼的贡献是摧毁了法学是纯科学的旧认知,耶林、施塔姆勒、拉伦茨、考夫曼则分别定义了不同的“科学的法学”:精神科学、正义论、法教义学和诠释学法学。历代法学家在坚持科学普适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达成了几项程度不同的共识:在自然科学意义上,法学非科学;在人文学意义上,法学是科学;法学是立足于实证法、超越实证法的法教义学,其目的是寻找正当的规范而非规律。这个史诗性的思想论辩取得了两项时代性学术成果,即法学“自我认知”的革新和法学知识的专业化,使法学步入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义学 精神科学 人文学 自然科学 诠释学
下载PDF
初中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田丽丽 金盛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91,共5页
用问卷法对431名初中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的精神信仰特点如下:(1)总体状况表现为社会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超自然信仰最弱。在7个信仰维度上的信仰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国家民族、政治信仰、家庭主义、生命崇拜、宗... 用问卷法对431名初中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的精神信仰特点如下:(1)总体状况表现为社会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超自然信仰最弱。在7个信仰维度上的信仰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国家民族、政治信仰、家庭主义、生命崇拜、宗教信仰、金钱物质、神灵崇拜;(2)男生比女生更看重政治信仰和金钱物质,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宗教信仰;(3)初三年级学生的金钱物质和生命崇拜的信仰程度最高,初二年级次之,初一年级最弱;(4)非学生干部比学生干部具有更强的金钱物质信仰;(5)团员的政治信仰程度高于非团员;(6)学习成绩为上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信仰程度高于学习成绩为中等和下等的学生,学习成绩为下等的学生对金钱物质的信仰程度高于学习成绩为上等和中等的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信仰 初中生 现状研究 学习成绩 政治信仰 生命崇拜 宗教信仰 学生干部 信仰状况 社会信仰 总体状况 家庭主义 神灵崇拜 初三年级 初一年级 物质 金钱 问卷 自然 民族 国家 女生 男生 团员 中等 初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