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奥尔格·卢卡奇物化理论视角下的《波士顿人》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跃洪 朱绪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38-241,共4页
运用格奥尔格·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探讨了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中期作品《波士顿人》中的物化现象。研究发现,美国内战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和友情被物化,这有助于了解美国内战... 运用格奥尔格·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探讨了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中期作品《波士顿人》中的物化现象。研究发现,美国内战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和友情被物化,这有助于了解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精神面貌,对国内詹姆斯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奥尔格·卢卡奇 物化现象 亨利·詹姆斯 《波士顿人》
下载PDF
亨利·詹姆斯《波士顿人》中语言道具的象征内涵
2
作者 王跃洪 郭文红 《语文学刊》 2018年第5期58-62,共5页
象征(symbol)在西方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简单来说,象征就是借用具体的形象或符号,以表现某些具有类似性质的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亨利·詹姆斯在他许多作品都成功地运用象征手法,在《波士顿人》中,詹姆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 象征(symbol)在西方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简单来说,象征就是借用具体的形象或符号,以表现某些具有类似性质的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亨利·詹姆斯在他许多作品都成功地运用象征手法,在《波士顿人》中,詹姆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成为贯穿小说的语言道具,是暗示人物命运及故事发展变化的主要线索,文章试图从这些意象的象征内涵出发来解读小说人物形象及其深层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波士顿人》 语言道具 象征意象
下载PDF
挣扎与解脱——亨利·詹姆斯《波士顿人》中隐晦的女同性恋倾向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萍萍 王跃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3期54-55,共2页
亨利.詹姆斯的《波士顿人》一般被理解为一部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该小说以女性解放运动为主线,较为隐晦地展现了女主人公奥立芙的女同性恋倾向。本文透过女主人公奥立芙对维蕊娜不同寻常的言谈举止,运用"酷儿"理论,对隐晦的... 亨利.詹姆斯的《波士顿人》一般被理解为一部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该小说以女性解放运动为主线,较为隐晦地展现了女主人公奥立芙的女同性恋倾向。本文透过女主人公奥立芙对维蕊娜不同寻常的言谈举止,运用"酷儿"理论,对隐晦的同性恋倾向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士顿人》 女性解放运动 女同性恋倾向 “酷儿”理论
下载PDF
亨利·詹姆斯《波士顿人》中的神话人物原型
4
作者 李丹阳 王跃洪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8年第1期36-38,共3页
本文应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亨利·詹姆斯《波士顿人》中的奥利夫·钱塞勒、维蕊娜·塔兰特和巴兹尔·兰塞姆人物角色的神话原型所表达的社会现实意义以及作者对待女权改革的态度,有助于人们... 本文应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亨利·詹姆斯《波士顿人》中的奥利夫·钱塞勒、维蕊娜·塔兰特和巴兹尔·兰塞姆人物角色的神话原型所表达的社会现实意义以及作者对待女权改革的态度,有助于人们对于女权运动进行深刻思考,对于国内詹姆斯的研究也是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神话人物原型 神话 《波士顿人》
下载PDF
二元对立视角下《波士顿人》中奥利夫·钱塞勒扭曲的人性
5
作者 林皓琛 王跃洪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9年第1期3-5,共3页
本文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分析亨利·詹姆斯《波士顿人》中的三组二元对立: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对立、控制者与受控者的对立、禁欲与纵欲的对立,解读人物之间的激烈冲突,旨在分析商品意识对人们的荼毒和奥利夫·钱塞勒扭曲的人性。
关键词 二元对立 《波士顿人》 扭曲的人性 商品意识
下载PDF
《波士顿人》和波士顿——亨利·詹姆斯的现实主义突围 被引量:3
6
作者 程心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102,155,共10页
《波士顿人》常被评论家视为亨利·詹姆斯的失败之作。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作为"变革之城"的波士顿和那里激进的女性主义者。詹姆斯一改往常做法,以"环境"取代传统现实主义的"背景",同时舍弃了... 《波士顿人》常被评论家视为亨利·詹姆斯的失败之作。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作为"变革之城"的波士顿和那里激进的女性主义者。詹姆斯一改往常做法,以"环境"取代传统现实主义的"背景",同时舍弃了他所擅长的"意识中心",让视角在两位主人公之间游移不定。本文认为《波士顿人》是他试图超越现实主义藩篱、实现其艺术理想的一次尝试,这种尝试在小说美学的意义上或许得失参半,却蕴含了作者对女性主义运动复杂性的深刻洞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士顿 《波士顿人》 现实主义 女性主义
原文传递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障碍——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的《波士顿人》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识萌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25,159,共10页
本文借用读者反应批评中的"期待视域"和"隐含读者"这两个概念来分析亨利·詹姆斯的长篇小说《波士顿人》在刊印之初所受到的英美报刊的负面评论,试图找到这本小说在当时不受读者欢迎的原因。本文提出,作为严肃... 本文借用读者反应批评中的"期待视域"和"隐含读者"这两个概念来分析亨利·詹姆斯的长篇小说《波士顿人》在刊印之初所受到的英美报刊的负面评论,试图找到这本小说在当时不受读者欢迎的原因。本文提出,作为严肃作家的詹姆斯视文学创作为高雅的艺术实践,他的这部小说是以自成一体的艺术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在其创作过程中,作者本人几乎未考虑过真实读者的需求;然而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及整体文化氛围影响,真实读者的期待视域与该作品隐含读者的指导性阅读相冲突,这就造成了读者与文本在互动与交流中的理解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波士顿人》 读者反应 期待视域 隐含读者
原文传递
剖析詹姆斯《波士顿人》中的矛盾与挣扎
8
作者 王惠娟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2期101-102,共2页
亨利·詹姆斯在《波士顿人》这部小说之中,重点塑造了奥利弗和卫瑞娜两个女性角色的矛盾和挣扎,并且以她们相互之间的价值观碰撞,充分表现出现代思想下欲望可能造成的伤害。詹姆斯也通过卫瑞娜的选择表明了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自由,... 亨利·詹姆斯在《波士顿人》这部小说之中,重点塑造了奥利弗和卫瑞娜两个女性角色的矛盾和挣扎,并且以她们相互之间的价值观碰撞,充分表现出现代思想下欲望可能造成的伤害。詹姆斯也通过卫瑞娜的选择表明了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自由,无论是女性或者男性,都无法桎梏这样一种追求自由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士顿人》 詹姆斯 女同性恋 挣扎 美国
原文传递
历史的文本化:《波士顿》的等级制话语批判
9
作者 胡碧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3-177,共5页
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中期作品着眼于新闻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波士顿》取材于萨科与凡泽蒂案,反映20世纪初欧洲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小说以文本化的历史叙事再现等级制话语利用同质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维护其整体性,揭示了20... 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中期作品着眼于新闻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波士顿》取材于萨科与凡泽蒂案,反映20世纪初欧洲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小说以文本化的历史叙事再现等级制话语利用同质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维护其整体性,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运作的内在逻辑与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顿·辛克莱 《波士顿》等级制 整体性
下载PDF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的艺术再现:评厄普顿•辛克莱的《波士顿》
10
作者 刘启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年第2期285-301,共17页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是美国司法史上最声名狼藉的审判之一,案件激发了大量呈现往事、重提旧案的文艺创作。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长篇小说《波士顿》正是这个历史事件衍生出来的最早的文化遗产。作者尝试从抗议者的视角艺术化地再现美...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是美国司法史上最声名狼藉的审判之一,案件激发了大量呈现往事、重提旧案的文艺创作。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长篇小说《波士顿》正是这个历史事件衍生出来的最早的文化遗产。作者尝试从抗议者的视角艺术化地再现美国司法史上的分水岭事件,形成了有别于官方历史修辞的“反记忆”。通过历史事实和小说虚构的糅合,以及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塑造,辛克莱传递出自己的历史观,执行着书写者建构历史的话语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 厄普顿•辛克莱 《波士顿
下载PDF
波士顿
11
作者 Augustana 思苇 《疯狂英语(初中天地)》 2011年第8期7-7,共1页
阳光下有人吗?喔,一切徐徐揭幕亲爱的,你看上去如此失落双眼通红。
关键词 《波士顿 英语歌曲 英语辅导 疯狂英语
下载PDF
亨利·詹姆斯中期三部曲的女性意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跃洪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2期35-44,共10页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亨利·詹姆斯中期三部曲《波士顿人》、《卡萨马西玛王妃》和《悲剧缪斯》中的三个女性人物,探究了詹姆斯的女性意识及其创作思想。在这三部作品中,詹姆斯分别塑造了下面三个人物:缺乏女性意识、人云亦...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亨利·詹姆斯中期三部曲《波士顿人》、《卡萨马西玛王妃》和《悲剧缪斯》中的三个女性人物,探究了詹姆斯的女性意识及其创作思想。在这三部作品中,詹姆斯分别塑造了下面三个人物:缺乏女性意识、人云亦云的天才女演讲人维蕊娜·塔兰特,积极支持并要求投身革命运动的卡萨马西玛王妃和美丽坚强、敢于蔑视男权社会的米丽雅姆·露丝,表现了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抗争的过程,表达了詹姆斯对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同情以及对在社会变革中女性所承担社会角色的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波士顿人》 《卡萨马西玛公主》 《悲剧缪斯》 女性意识
下载PDF
跨越时空的感悟——艾夫斯《波士顿广场的圣—高登斯纪念碑》中的传统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班丽霞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5-91,共7页
《波士顿广场的圣-高登斯纪念碑》是一首风格独特的乐曲。多主题的叠置、调性的频繁转换,力度、速度、情绪的持续控制等显著特点的背后,蕴涵着统一、稳定、明晰的传统因素。乐曲对历史的追忆始终笼罩在沉思、幻想的气氛之中,而正是在这... 《波士顿广场的圣-高登斯纪念碑》是一首风格独特的乐曲。多主题的叠置、调性的频繁转换,力度、速度、情绪的持续控制等显著特点的背后,蕴涵着统一、稳定、明晰的传统因素。乐曲对历史的追忆始终笼罩在沉思、幻想的气氛之中,而正是在这静默的幻想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某种神圣的、永恒的精神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夫斯 《波士顿广场的圣-高登斯纪念碑》 传统 曲调借用 美国超验主义
原文传递
萨科审判事件与《波士顿》——20世纪初移民潮和红色恐慌时期的美国司法偏见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启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8-108,共11页
20世纪20年代,恐惧红色革命和害怕移民潮是造成美国司法史上声名狼藉的萨科审判事件的主要成因和历史背景。在对审判中的标准和依据进行司法解读之后,得出了两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人士萨科和樊塞蒂是被冤判的结论,法官和陪审团因为两人... 20世纪20年代,恐惧红色革命和害怕移民潮是造成美国司法史上声名狼藉的萨科审判事件的主要成因和历史背景。在对审判中的标准和依据进行司法解读之后,得出了两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人士萨科和樊塞蒂是被冤判的结论,法官和陪审团因为两人的政治信仰和移民身份产生的主观偏见导致了最后的死刑判决。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尝试从抗议者的视角重述这一则众说纷纭的历史事件,通过小说《波士顿》的叙事,参与言说历史并对当时社会运作的内在逻辑与政治生态进行了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科审判 红色恐慌 移民潮恐慌 《波士顿
原文传递
大卫·马梅特喜剧《波士顿婚姻》的语言张力
15
作者 李一坤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美国当代剧作家大卫·马梅特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享誉剧坛,被称为"语言剧作家"。其创作于1999年的《波士顿婚姻》是一部全女性角色作品,语言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雅俗词藻并存,具有风尚喜剧的特点;零整句式共用,暗示局势变... 美国当代剧作家大卫·马梅特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享誉剧坛,被称为"语言剧作家"。其创作于1999年的《波士顿婚姻》是一部全女性角色作品,语言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雅俗词藻并存,具有风尚喜剧的特点;零整句式共用,暗示局势变化与人物行动力的强弱;两个语言层面,遵守禁忌规则,具有隐喻性。不同风格的语言相互交织、冲撞,形成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马梅特 《波士顿婚姻》 “马梅特语” 语言张力
原文传递
波士顿印象
16
作者 白韵娟 《老同志之友(下半月)》 2014年第4期39-39,共1页
来波士顿已经一个月有余,每天做着规律似的工作,就是帮助儿子家做些家务,之后到家周围地方散散步。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波士顿印象》
原文传递
封面链接
17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波士顿环球报》 数据库 读者信息 网络注册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