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6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非种族隔离时期黑人女性生存状况的真实书写--解读辛迪薇·马戈那短篇小说集《活着,恋爱,夜不能寐》
1
作者 吴莉莉 《文教资料》 2024年第7期22-25,共4页
辛迪薇·马戈那的短篇小说集《活着,恋爱,夜不能寐》展现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黑人女性罕为人知的生存状况。大部分黑人女性跌入职业阶梯的最底层,沦为家庭女佣,她们工作繁重、收入低微、缺失亲情、承受白人家庭的种族歧视以及白人男... 辛迪薇·马戈那的短篇小说集《活着,恋爱,夜不能寐》展现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黑人女性罕为人知的生存状况。大部分黑人女性跌入职业阶梯的最底层,沦为家庭女佣,她们工作繁重、收入低微、缺失亲情、承受白人家庭的种族歧视以及白人男性的性暴力。除了与黑人男性一样承受种族政治的戕害之外,南非黑人女性在黑人社区还受到传统性别规范所带来的歧视。她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如何服务于私人家庭而展开的,这从源头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此外,黑人女性生存状况恶劣,经济、医疗、人身安全方面的保障是极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恋爱 夜不能寐》 南非黑人女性 生存状况 家庭女佣
下载PDF
改编电影《活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
作者 戴莉 丁启红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145-148,共4页
电影是一门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本文以张德禄建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理论支撑,以改编电影《活着》为范例,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对电影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对各个层面进行分析时... 电影是一门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本文以张德禄建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理论支撑,以改编电影《活着》为范例,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对电影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对各个层面进行分析时,借助Kress&van 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其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进行深入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电影语篇 《活着 张德禄 Kress&van Leeuwen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活着》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3
作者 吕双玉 姚刚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31期3-6,共4页
余华的《活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于拉近与国际读者的文化距离、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出发,运用“行为—社会视域”双中心评价系统,探讨白睿文的《活着》英译本中所采用的文... 余华的《活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于拉近与国际读者的文化距离、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出发,运用“行为—社会视域”双中心评价系统,探讨白睿文的《活着》英译本中所采用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白睿文在两方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需要求真于原文意义时,翻译策略倾向于以“译者”为中心;需要务实于社会效果时,翻译策略倾向于以“社会”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批评 《活着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
4
作者 张意晗 钱华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5期8-11,共4页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作家通过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深刻细腻的情感抒发以及隐喻象征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世界。同时,作品张弛有度的节奏韵律,增强了艺...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作家通过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深刻细腻的情感抒发以及隐喻象征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世界。同时,作品张弛有度的节奏韵律,增强了艺术效果,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解析《活着》的叙事艺术,有助于深入挖掘余华作品的文学价值,增强读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叙事 特点
下载PDF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究——以《活着》日译本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邓茜渝 王琪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49-153,共5页
本文基于奈达提出的文化负载词定义及分类标准,参照艾克西拉主张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讨论并分析小说《活着》中的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策略,研究发现:(1)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历史典故、宗教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了同化策略;(2)语言文... 本文基于奈达提出的文化负载词定义及分类标准,参照艾克西拉主张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讨论并分析小说《活着》中的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策略,研究发现:(1)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历史典故、宗教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了同化策略;(2)语言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了同化及语言翻译策略;(3)固有名称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重复、转换拼写、文内注释结合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文化负载词 汉译日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活着》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效果研究
6
作者 周小玲 何思慧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143,共14页
图书馆馆藏量、销量、学术被引量和读者评论构成一部作品的译介效果评价体系。白睿文(Michael Berry)英译的《活着》(To Live:A Novel)在美国的传播范围较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然而,该译本的学术被引量较少,反映其学术影响力有待... 图书馆馆藏量、销量、学术被引量和读者评论构成一部作品的译介效果评价体系。白睿文(Michael Berry)英译的《活着》(To Live:A Novel)在美国的传播范围较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然而,该译本的学术被引量较少,反映其学术影响力有待提高。在读者评论方面,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整体上对该译本持正向情感,两类读者均对作品的人文主题给予了肯定。专业读者的评论主要聚焦作品主题,普通读者则更关注人物形象。就译文质量而言,读者评论以正向情感为主,但有少量负向情感评论指出译文在遣词造句和语言流畅度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基于《活着》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效果,笔者为中国文学译作的海外传播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译介效果评价体系 美国读者评论 情感分析
下载PDF
《活着》叙事艺术中“普遍性”的呈现研究
7
作者 马馨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7期17-19,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所呈现的叙事艺术中的“普遍性”。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主题和人物塑造,本文试图揭示这部作品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普遍适用的人性和情感。研究发现,虽然故事背景是中国内地的历史事... 本研究旨在探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所呈现的叙事艺术中的“普遍性”。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主题和人物塑造,本文试图揭示这部作品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普遍适用的人性和情感。研究发现,虽然故事背景是中国内地的历史事件,但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经历却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读者的共鸣。作者通过细腻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一个家庭的苦难与坚韧转化为普遍的文化和情感经验,使其成为一部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叙事艺术 普遍性 人性 情感
下载PDF
《活着》法语译本翻译策略探讨
8
作者 肖箫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期264-271,共8页
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活着》,自1993年首次发表以来获得了世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本文选取2008年于法国出版的由杨平翻译的法语译本进行研究。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文化转化的两种基本策略,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活着》,自1993年首次发表以来获得了世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本文选取2008年于法国出版的由杨平翻译的法语译本进行研究。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文化转化的两种基本策略,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作为出发点,探讨《活着》法语译本中的翻译策略问题。本研究从原著中的文化负载词以及成语谚语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句入手,与法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值得借鉴的翻译策略,为法语学习者以及翻译从业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经验参考。研究发现,在《活着》法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的结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意和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策略 《活着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在任务中升华生命教育——《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9
作者 余唯一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4年第2期54-57,共4页
《活着》是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书目,将其放在小学六年级阅读,希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生命的意义。借助阅读任务升华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将整个阅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任务如下:通读与梳理阶段,初步感知,生发对生命的思考;... 《活着》是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书目,将其放在小学六年级阅读,希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生命的意义。借助阅读任务升华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将整个阅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任务如下:通读与梳理阶段,初步感知,生发对生命的思考;品读与鉴赏阶段,片段赏析,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比与探究阶段,步步推论,走向对生命的追问;分享与表达阶段,辩论输出,升华对生命的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生命教育 《活着
下载PDF
《活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解析
10
作者 谈同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4期5-7,共3页
本文以小说《活着》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命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及其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启示。通过分析小说中生存面临的艰辛和生命与死亡的交织,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坚韧执着的生命态度,并通过探讨福贵在苦难中展现出的生命价值和坚定的... 本文以小说《活着》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命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及其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启示。通过分析小说中生存面临的艰辛和生命与死亡的交织,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坚韧执着的生命态度,并通过探讨福贵在苦难中展现出的生命价值和坚定的生命信念,阐述了生命的坚韧性和意义,从中得到了生存的意义和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生命意识 生存与死亡
下载PDF
真实·多义·群像——浅析纪录片《活着》的叙事手法
11
作者 上官艳艳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2期86-89,共4页
叙事一直是纪录片绕不开的话题,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纪录片的故事性越来越强。范俭导演的纪录片《活着》便以纪实化的影像讲述了叶红梅夫妇做试管婴儿的故事。本片以独特的微观叙事打开宏大的历史视角,... 叙事一直是纪录片绕不开的话题,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纪录片的故事性越来越强。范俭导演的纪录片《活着》便以纪实化的影像讲述了叶红梅夫妇做试管婴儿的故事。本片以独特的微观叙事打开宏大的历史视角,将镜头聚焦平凡而又特殊的“失独”家庭,用多维度的人物刻画重新审视历史灾难;影片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倒叙和多线索叙事的方式,以点代面;在矛盾的设置上,多种矛盾使得影片更具故事性,同时将影片的主题延伸,完成影片的主题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主题升华 微观叙事 人物刻画 《活着 历史视角 故事性 试管婴儿
下载PDF
“这/那”的冠词化倾向——以小说《活着》为例
12
作者 叶三姗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4期113-116,共4页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已经语法化,产生了冠词的性质。本文以当代小说《活着》为例,对比分析汉语中“这/那”的用例与其英译形式的差别,以英语中的冠词使用为参照标准,探究“这/那”的冠词化倾向。最终的统计数据显...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已经语法化,产生了冠词的性质。本文以当代小说《活着》为例,对比分析汉语中“这/那”的用例与其英译形式的差别,以英语中的冠词使用为参照标准,探究“这/那”的冠词化倾向。最终的统计数据显示,指示代词“这/那”有冠词化倾向,但目前用例占比不够多,未形成严格的使用规范,还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那 冠词 语法化 《活着
下载PDF
《活着》叙事艺术中“普遍性”的呈现分析
13
作者 汤燕 《最小说》 2024年第9期28-30,共3页
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领军人物,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使其在文坛脱颖而出。他的代表作《活着》展现了一种艺术化的普适性,通过历史变迁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揭示了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遍性,福贵这一角色也展现了生活的本质特征。对《... 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领军人物,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使其在文坛脱颖而出。他的代表作《活着》展现了一种艺术化的普适性,通过历史变迁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揭示了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遍性,福贵这一角色也展现了生活的本质特征。对《活着》叙事艺术中的“普遍性”特质进行分析,有助于读者直观感受作品的深远影响与内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叙事艺术 普遍性 呈现
下载PDF
《活着》中的生命哲学:悲剧性存在及其超越
14
作者 郑泽铧 《世界文学研究》 2024年第4期262-269,共8页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所蕴含的悲剧元素与生命哲学。通过分析小说中描绘的家庭、社会及个人悲剧,试图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观与深层哲学思考。研究采用文本细读法,结合历史与社会背景,对《活着》进行全面解读。概...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所蕴含的悲剧元素与生命哲学。通过分析小说中描绘的家庭、社会及个人悲剧,试图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观与深层哲学思考。研究采用文本细读法,结合历史与社会背景,对《活着》进行全面解读。概而言之,该小说不仅展现了生命的沉重与命运的变幻莫测,更凸显了生命的珍贵与脆弱。悲剧不仅局限于个体层面,更映射出一个时代与社会的痛苦记忆。主人公福贵的人生轨迹彰显了人类面对逆境时的抗争与坚韧,反映了人类精神的顽强。本研究认为,《活着》深刻探讨了悲剧性存在及其超越,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强调了理解与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境遇的悲剧性与启发性。This study aims to delve deeply into the tragic elements and philosophy of life embedded in Yu Hua’s novel “To Live”. By analyzing the family, social, and personal tragedies depicted in the novel, it seeks to unveil the view of life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contained within the work. The research employs a close textual reading method, incorporating histor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 for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o Live”. In summary, the novel not only showcases the heaviness of life and the vagaries of fate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preciousness and fragility of life. The tragedy extends beyond the individual level, reflecting the painful memories of an era and society. The life trajectory of the protagonist Fugui exemplifies human resilience and persevera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demonstrating the indomitable human spirit. This study posits that “To Live” profoundly explores tragic existence and its transcendence, revealing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ing life while showcasing the tragic yet enlightening nature of the human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悲剧性审视 生命观 悲剧
下载PDF
文学与人生的共鸣——以《活着》在豆瓣读书上的大众化接受为样本
15
作者 王俊利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大众读者对《活着》的阅读和接受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励志型”读法,认为《活着》中蕴含了乐天知命、踏实、本分、积极、乐观、不畏挫折的精神力量;二是“历史”品读法,聚焦于小说中20世纪40至70年代的历史背景,探讨故事的历史叙述是... 大众读者对《活着》的阅读和接受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励志型”读法,认为《活着》中蕴含了乐天知命、踏实、本分、积极、乐观、不畏挫折的精神力量;二是“历史”品读法,聚焦于小说中20世纪40至70年代的历史背景,探讨故事的历史叙述是否真实。透过大众读者不同的审美视角和接受理由,探析大众读者接受模式背后所映射的认识论差异和文化转轨信息,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大众读者的阅读心态和大众读者对经典的理解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大众读者 大众化接受 “励志型”读法 “历史”品读法
下载PDF
《活着》的两部经典创构始末
16
作者 王达敏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4期60-84,共25页
1992年11月,张艺谋决定将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改编成电影,并邀请余华参与编剧。在改编过程中,余华吸收了张艺谋和王斌的意见,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写了近五万字的内容,使之成为12万字的长篇小说,于是就有了《活着》的第一部经典。与此同... 1992年11月,张艺谋决定将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改编成电影,并邀请余华参与编剧。在改编过程中,余华吸收了张艺谋和王斌的意见,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写了近五万字的内容,使之成为12万字的长篇小说,于是就有了《活着》的第一部经典。与此同时,张艺谋将其拍成电影,这样就有了《活着》的第二部经典。二者尽管在故事背景、结构、情节、人物命运及其结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但它们的经典性都是在人物特别是福贵的人生观和生命意识于极端处境的特殊性中蕴含着人类的普遍性意义上来定义的,这是它们成为经典的共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经典 余华 张艺谋
下载PDF
概念隐喻理论视域下《活着》中的隐喻英译研究
17
作者 邓燕 徐湘钰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24期3-6,共4页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写作方式,能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寓意。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切入点,研究《活着》英译本中对动物隐喻和文化负载词隐喻的翻译,结果表明,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选择直译、转译、省译三种技巧,译文基本上呈现...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写作方式,能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寓意。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切入点,研究《活着》英译本中对动物隐喻和文化负载词隐喻的翻译,结果表明,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选择直译、转译、省译三种技巧,译文基本上呈现了大部分隐喻表达,对原作做到了忠实翻译,但对个别过于本土化的意象,译者因文化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概念隐喻的翻译。如果能加入注释,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概念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概念隐喻理论 翻译技巧
下载PDF
《活着》英译本中流水句的翻译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慧楠 于金红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4期3-6,共4页
流水句是一种典型的汉语句式,由多个小句构成,多主语,小句间的逻辑关系模糊,句子的信息容量大。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流水句是一大难题。《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自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白睿文教授将其翻译成英文以来,受到了国内外... 流水句是一种典型的汉语句式,由多个小句构成,多主语,小句间的逻辑关系模糊,句子的信息容量大。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流水句是一大难题。《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自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白睿文教授将其翻译成英文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而英译本中流水句的翻译尤其突出。因此,本文以《活着》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针对流水句的特点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水句 翻译策略 《活着
下载PDF
我们如何回忆过去?——余华《活着》中的时间建构与记忆讲述
19
作者 孙心怡 刘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7-78,共12页
余华代表作《活着》具有独特的时间建构与记忆讲述特征。小说将自然的时间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呈现了人物生命历程的绵延流淌,及其在“活着”与“死亡”之间摇曳的姿态与一根头发负起千钧的坚韧力量。一方面,在讲述之中,福贵对... 余华代表作《活着》具有独特的时间建构与记忆讲述特征。小说将自然的时间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呈现了人物生命历程的绵延流淌,及其在“活着”与“死亡”之间摇曳的姿态与一根头发负起千钧的坚韧力量。一方面,在讲述之中,福贵对牛的命名与呼喊在共时性层面赋予讲述以历时性意义,遵从时间的自然规律,体现出伯格森的“绵延”意味;小说故事层与话语层的“两个福贵”,体现出海登·怀特的“言辞结构”以及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对“小历史”的重视,在“生活”与“幸存”之间消解了“生”与“死”之间的决然对立,也使得叙事本身拥有了中国气韵的生命力,从“说”的角度体现了记忆的疗愈作用。另一方面,在讲述之外,处于“忘年之交”对话关系的采风者和福贵之间,存在着两层聚焦的叙事关系,结合英加登的“不定点”理论,展现时间整合年轻人与老年人对生命的理解的深刻力量;通过对阳光、黑夜、大地的相关讲述,展现“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同时,小说也引发了对“记忆讲述”方式及“过去”之意义的更深层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时间建构 记忆讲述 叙述眼光
下载PDF
生态翻译视域下古典小说与当代小说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比研究——基于《儒林外史》译本和《活着》译本的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55,共9页
生态翻译学以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为平台,为译者提供了在选择与适应过程中选取最优译法的可能。作为文化印记载体的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生态环境中连通原文本和读者的关键,文化负载词的这个“惑”若在译本中得不到合理恰当的“解”,原文本便... 生态翻译学以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为平台,为译者提供了在选择与适应过程中选取最优译法的可能。作为文化印记载体的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生态环境中连通原文本和读者的关键,文化负载词的这个“惑”若在译本中得不到合理恰当的“解”,原文本便无法以完整真实的面貌在译本中得以展现,进而读者从译本中获得的文化体验也必定是存在损耗的。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以杨宪益夫妇英译本《儒林外史》和白睿文英译本《活着》为例,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文化负载词能够有效帮助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动态平衡。中国优秀文学的“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需要以翻译生态环境中各个相关要素的考量为依据,以适应性选择为基础确定可行的翻译策略,采取适宜的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 文化负载词 英译 《儒林外史》 《活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