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剧场创生一个“思想意象” 评图米纳斯版话剧《浮士德》
1
作者 夏莹 《上海戏剧》 2024年第3期24-26,共3页
2024年3月6日,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与世长辞。话剧《浮士德》成为了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首次与中国团队合作、亲自创作排练并完成舞台演出的唯一作品。这部由中国演员用地道中文台词演绎的《浮士德》在某种意义... 2024年3月6日,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与世长辞。话剧《浮士德》成为了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首次与中国团队合作、亲自创作排练并完成舞台演出的唯一作品。这部由中国演员用地道中文台词演绎的《浮士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仅是歌德经典戏剧的再现,同时还是图米纳斯带领着一群由中国文化孕育成长的主创重返近代德意志世界所完成的一次精神历险。时间、空间、语言与文化都在异质性的交融与交汇中获得一次从未有过的创生:图米纳斯用一个剧场的空间再造创生出一个全新的“思想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戏剧大师 米纳斯 舞台演出 团队合作 空间再造 德意志 意象
下载PDF
从《浮士德》感受导演图米纳斯 评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浮士德》
2
《上海戏剧》 2024年第3期27-29,共3页
4月26-29日,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话剧《浮士德》作为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特邀剧目上演于云峰剧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海上青年戏剧沙龙”的作者们,看完这部作品有何感想…….
关键词 《浮士德 米纳斯 现代戏剧 青年戏剧 导演
下载PDF
《浮士德》格雷琴剧的修辞与程式——兼论剧中的寓意与救赎
3
作者 谷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考察戏剧的修辞与程式,是理解歌德时代戏剧语言的前提。《浮士德》第一部的格雷琴剧中,男女主人公分别被赋予贵族风雅风格和市民善感风格,前者使用普泛的社交辞令,后者涉及私人事务和情感。浮士德有意识针对格雷琴教育修养的缺失启动修... 考察戏剧的修辞与程式,是理解歌德时代戏剧语言的前提。《浮士德》第一部的格雷琴剧中,男女主人公分别被赋予贵族风雅风格和市民善感风格,前者使用普泛的社交辞令,后者涉及私人事务和情感。浮士德有意识针对格雷琴教育修养的缺失启动修辞和诡辩策略,故意造成意向模糊或引发误解,以达到诱惑和规避责任的目的。修辞差异从戏剧开场便预示了悲剧结局。格雷琴剧中运用的修辞和书写程式表明,该剧并非建立在个体心理真实上的爱情悲剧。它同时超越了以捍卫市民道德为宗旨的市民悲剧,在寓意层面上展演了属于魔鬼界域的人的原罪和欲望,人无法启动自由意志对之进行克服,故而《浮士德》两部结尾均以人的救赎作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 格雷琴剧 修辞 寓意 人的救赎
下载PDF
从《浮士德》译本看郭沫若诗歌翻译思想
4
作者 叶心蕊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4期1677-1682,共6页
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在诗歌翻译领域发表过其独到的诗歌翻译思想,例如“风韵译”、“以诗译诗”、“翻译创造论”等。本文将从郭沫若的这三种思想出发,结合郭沫若著名译作《浮士德》,分析这三种诗歌翻译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实际翻译过程... 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在诗歌翻译领域发表过其独到的诗歌翻译思想,例如“风韵译”、“以诗译诗”、“翻译创造论”等。本文将从郭沫若的这三种思想出发,结合郭沫若著名译作《浮士德》,分析这三种诗歌翻译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运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浮士德 风韵译 以诗译诗 翻译创造论
下载PDF
永恒不变的人性——浅析《浮士德》中人性的复苏
5
作者 郭炳含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20期22-24,共3页
“善与恶”是歌德诗剧《浮士德》中所有具体哲学概念中最为基本的一条,同时也代表着歌德哲学众多深刻内涵中最为重要的内涵。对至善的追求是所有智慧生物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而在追寻的道路上,恶始终如影随形,并且... “善与恶”是歌德诗剧《浮士德》中所有具体哲学概念中最为基本的一条,同时也代表着歌德哲学众多深刻内涵中最为重要的内涵。对至善的追求是所有智慧生物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而在追寻的道路上,恶始终如影随形,并且最终促成善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哲学概念 善与恶 歌德 终极目标 深刻内涵
下载PDF
从“文化三位一体”界定法论郭沫若与歌德诗剧《浮士德》
6
作者 顾晋瑄 《海外英语》 2023年第18期12-14,共3页
郭沫若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不仅推动了歌德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而且也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诸多影响,个中存在的文化意义非常值得学者研究。文章使用“文化三位一体”界定法,通过分析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契机,梳理郭沫若... 郭沫若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不仅推动了歌德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而且也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诸多影响,个中存在的文化意义非常值得学者研究。文章使用“文化三位一体”界定法,通过分析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契机,梳理郭沫若与歌德及其诗剧《浮士德》之间存在的种种渊源联系,进而从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和创作方法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了翻译《浮士德》对郭沫若自身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歌德 《浮士德 “文化三位一体”界定法 创作影响
下载PDF
理性悲剧《浮士德》: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被引量:11
7
作者 傅守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2-95,123,共5页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诗剧《浮士德》以百科全书式的多样性 ,向世人展现了它所张扬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生命应在追求、超越中获得升华的理念。同时 ,它以巨大的勇气和深邃的洞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人性发展的悖论 ,体...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诗剧《浮士德》以百科全书式的多样性 ,向世人展现了它所张扬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生命应在追求、超越中获得升华的理念。同时 ,它以巨大的勇气和深邃的洞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人性发展的悖论 ,体现了人类理性的一种普遍的“悲剧性”宿命。《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 ,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 ;既是对人的自信 ,也是对人的怀疑 ;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 ,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悲剧 《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难题 时代精神 德国 歌德 诗剧
下载PDF
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的恶魔性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宏芹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61,共7页
德国伟大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讲述的是一个面临创作困境 ,以生命为代价 ,与魔鬼签约换取创作灵感的天才音乐家莱维屈恩的创作生涯。恶魔性指的就是艺术家通过与魔鬼签约来获得的一种天才的创造能力 ,与魔鬼签约... 德国伟大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讲述的是一个面临创作困境 ,以生命为代价 ,与魔鬼签约换取创作灵感的天才音乐家莱维屈恩的创作生涯。恶魔性指的就是艺术家通过与魔鬼签约来获得的一种天才的创造能力 ,与魔鬼签约也就是与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的深度遭遇。但是 ,魔鬼又不仅仅是音乐家自身的生命现象 ,即恶魔性的象征 ,它同时还影射了现实世界中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德国现代思潮。托马斯·曼通过对恶魔性的描述 ,影射了德国现代思潮的蜕变 ,因此构成了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和歌德的《浮士德》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文学 恶魔性 无意识 托马斯·曼 《浮士德博士》
下载PDF
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与《浮士德》求索精神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桐生 朱啸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86-90,98,共6页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歌德 《浮士德 求索精神
下载PDF
论《史记》和《浮士德》的悲剧超越意识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梅仙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1期98-101,共4页
司马迁通过《史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寄托自己的哀怨和反抗,力图用自我的人格力量赋予历史新 的解释意义。浮士德一生永不停息的追求是一种追求永恒历史记忆的行为,以死亡和虚幻的成功赢得的完美又是 浮士德一生用行动检... 司马迁通过《史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寄托自己的哀怨和反抗,力图用自我的人格力量赋予历史新 的解释意义。浮士德一生永不停息的追求是一种追求永恒历史记忆的行为,以死亡和虚幻的成功赢得的完美又是 浮士德一生用行动检验生命创造力的迫切要求。对悲剧人物的深爱是司马迁对人文精神的追思和觉醒,歌德则从 自我的现实迷失中从历史和未来的深层追索自我。他们既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追思,又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 来的肯定性向往。浓烈的悲剧意识让他们都力图从对现实的否定中超越自我和历史,以获得对历史的诗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浮士德 悲剧超越意识 诗性建构
下载PDF
《红楼梦》与《浮士德》灵肉母题的文本对话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间性"关系的诉求之一,文学的意义可以在文本之间的交往对话中予以呈现,不同文 本之间可以互为他者,于一个共生的平台凸显各自的文本意义。就美学意义而言,《红楼梦》与《浮士德》都是包孕着形而 上终... 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间性"关系的诉求之一,文学的意义可以在文本之间的交往对话中予以呈现,不同文 本之间可以互为他者,于一个共生的平台凸显各自的文本意义。就美学意义而言,《红楼梦》与《浮士德》都是包孕着形而 上终极意义的人生悲剧,浮士德与贾宝玉都以肉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 神的永恒追求,体现了灵对肉的超越本质。当处于灵肉相搏的困境时,二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话语形式,这个困境对宝 玉来说是奇与正的二元悖反,对于浮士德来说则是自由灵魂和自然欲求之间的两难选择。就文本的现象层面而言,前者 体现了清纯柔弱的"女儿情结",后者彰显的是成熟有力的男子汉精神。前者留恋于静止的空间,敌视时间的变化:后者 追索于时间的隧道,拒绝空间的驻留。二者都以各自的精神理念,于灵与肉之间互斥而又互补的巨大张力中证实人类对 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显示人类文化的共通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红楼梦》 情感世界 文本对话 灵与肉 母题 贾宝玉 意义 理性精神 诉求
下载PDF
论《浮士德》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跃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6-130,共5页
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是《浮士德》中所体现的“浮士德精神”,它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西方近代精神历程 ,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性。歌德本人对这种古典精神的俯视和超越则形成一种现代洞察 ,使《浮士德》具备了诸多... 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是《浮士德》中所体现的“浮士德精神”,它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西方近代精神历程 ,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性。歌德本人对这种古典精神的俯视和超越则形成一种现代洞察 ,使《浮士德》具备了诸多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 传统性 现代性 文学评论 诗歌 诗剧 人文主义 后现代
下载PDF
歌德《浮士德》终场解释——兼谈文学形式、传统与政治守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谷裕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8,共10页
歌德《浮士德》终场是一个解释难点。因其所采用的戏剧形式古旧,所涉知识驳杂,意象丰富,加之解读者所持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里尝试从相对客观、因而也较易把握的形式入手,结合人物设置和情节内容,揭示终场如何上演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终场是一个解释难点。因其所采用的戏剧形式古旧,所涉知识驳杂,意象丰富,加之解读者所持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里尝试从相对客观、因而也较易把握的形式入手,结合人物设置和情节内容,揭示终场如何上演浮士德的得救、灵魂升天和肉体复活。歌德对终场的处理就文学创作来讲不合时宜,但这恰好说明他有意识承继欧洲宗教和文学传统,在当时复辟的语境中,暴露出对旧秩序的守成,这与歌德具有保守倾向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终场
下载PDF
《浮士德》学者剧中的魔法和炼金术——兼谈近代自然科学之发轫及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谷裕 《长江学术》 CSSCI 2019年第4期54-63,共10页
歌德的《浮士德》连贯上演了秘术场景,以戏剧形式对其多种形态进行了历史呈现。在上部学者剧中涉及自然哲学和经验科学的部分,《浮士德》客观再现了自然魔法和炼金术在16世纪至近代早期的形态,给予了其应有的关注和肯定;同时,学者剧也... 歌德的《浮士德》连贯上演了秘术场景,以戏剧形式对其多种形态进行了历史呈现。在上部学者剧中涉及自然哲学和经验科学的部分,《浮士德》客观再现了自然魔法和炼金术在16世纪至近代早期的形态,给予了其应有的关注和肯定;同时,学者剧也充分暴露,脱胎于经院和形而上学的经验和自然科学,自近代繁荣之初,便带有脱离"心灵习性"和"理智德性"的倾向,与宗教和道德分离,其引发的无限认知宇宙的欲望,进入私人领域,转化为归纳法式体验世界的追求,借助魔鬼提供的无限可能性,成为追逐物质利益、实现权力意志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学者剧 魔法 炼金术
下载PDF
歌德与神圣罗马帝国——《浮士德》第四幕第三场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谷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1,共11页
歌德《浮士德》第四幕第三场依据1356年颁布的神圣罗马帝国基本法——《黄金诏书》,上演了暴乱、平叛以及之后帝国的分封,借此演绎了帝国特殊的建制和政治格局,以及世俗统治与教会神职间复杂的俗圣关系。该场作于1831年,在整部《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第四幕第三场依据1356年颁布的神圣罗马帝国基本法——《黄金诏书》,上演了暴乱、平叛以及之后帝国的分封,借此演绎了帝国特殊的建制和政治格局,以及世俗统治与教会神职间复杂的俗圣关系。该场作于1831年,在整部《浮士德》中最后写成,是歌德继自传《诗与真》后,也是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神圣罗马帝国解体、维也纳会议及欧洲复辟、七月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后,再次把神圣罗马帝国系统地搬上舞台,并借助戏剧场景安排、诗歌体式等文学形式,充分展示了一个维系千年的政治现实、政体形式对于——至少在形式上——维系帝国内部和平、保证各地区多元发展的合理性以及帝国建制中利弊交织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 神圣罗马帝国
下载PDF
论《浮士德》情节结构的狂欢化特色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双祖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24-26,共3页
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巴赫余的“狂欢化诗学”对歌德的《浮士... 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巴赫余的“狂欢化诗学”对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情节结构 狂欢化
下载PDF
人的发展:《浮士德》和《女神》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永志 《郭沫若学刊》 2005年第1期24-29,共6页
以《浮士德》的人的发展思想为中心,从人的本性中“神性”与“魔性”的对立统一、“神性”不断克服“魔性”而提升,以及人的潜力充分发展,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等方面,与《女神》作比较分析,阐明《女神》所接受的《浮士德》的影... 以《浮士德》的人的发展思想为中心,从人的本性中“神性”与“魔性”的对立统一、“神性”不断克服“魔性”而提升,以及人的潜力充分发展,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等方面,与《女神》作比较分析,阐明《女神》所接受的《浮士德》的影响及其相异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女神》 人的发展
下载PDF
和而不同之美——从“图勒国王之歌”看《浮士德的沉沦》对原著的诠释和再创造 被引量:3
18
作者 伍维曦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41,共2页
诗剧《浮士德》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浮士德本是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中的巫师,为了永生,他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而在歌德笔下,浮士德却被塑造成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又儿女情长的知识分子和理想主义者,他自强不息,永... 诗剧《浮士德》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浮士德本是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中的巫师,为了永生,他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而在歌德笔下,浮士德却被塑造成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又儿女情长的知识分子和理想主义者,他自强不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生活的更高境界,最终战胜了死亡,获得了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的沉沦》 《浮士德 理想主义者 百科全书 民间传说 知识分子 诗剧
下载PDF
从《浮士德》看斯云梅耶的超现实主义特色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皓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1,共2页
捷克动画电影大师杨·斯云梅耶是重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家,把超现实主义融入动画电影的创作中。他的代表作《浮士德》用动画原本的更为自由无拘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停格动画、木偶、戏剧等元素,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艺术表现手... 捷克动画电影大师杨·斯云梅耶是重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家,把超现实主义融入动画电影的创作中。他的代表作《浮士德》用动画原本的更为自由无拘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停格动画、木偶、戏剧等元素,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对超现实主义电影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开拓,有着高超的艺术成就,也使人深深感受到超现实主义强大的美学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超现实主义 斯云梅耶
下载PDF
论歌德《浮士德》的题材与经典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建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85-90,共6页
浮士德是欧洲中世纪传说中一个广为人知且名声恶劣的人物,早期的叙述者们显然从不同的视角和目标改变了浮士德的原型故事,浮士德形象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真实的、想象的和传说的故事。歌德《浮士德》的创作几乎是持续了他整个文学生涯,该... 浮士德是欧洲中世纪传说中一个广为人知且名声恶劣的人物,早期的叙述者们显然从不同的视角和目标改变了浮士德的原型故事,浮士德形象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真实的、想象的和传说的故事。歌德《浮士德》的创作几乎是持续了他整个文学生涯,该诗剧第一部和第二部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具有共同的人物形象。人们对《浮士德》的看法有较大的悬殊,虽然更早时期有人对《浮士德》表达了敬意,但直到1871年前后,《浮士德》才迅速完成了经典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体剧 歌德 《浮士德 题材 经典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