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战格局中的《清宫秘史》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宇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90,共7页
本文将1967年国内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放到冷战格局中来考察,详细梳理1948至1967年间大陆和香港两地对该片的不同理解和反应,指出影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来自它既跨越1949年又跨越陆港边界,并在跨越过程中被加诸种种符码,这又反过来昭示... 本文将1967年国内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放到冷战格局中来考察,详细梳理1948至1967年间大陆和香港两地对该片的不同理解和反应,指出影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来自它既跨越1949年又跨越陆港边界,并在跨越过程中被加诸种种符码,这又反过来昭示和强化不同时段与空间的界限。通过对影片的"批判—回应",陆港地理与政治的边界正转化成文化与心理的边界;而在批判中对导演朱石麟的回避、以及朱石麟去世事件,则呈现了香港左派电影界与共和国政治的脉络交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清宫秘史》 姚克 朱石麟 香港左派电影
下载PDF
《清宫秘史》评说三题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墨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5,共5页
<清宫秘史>(1948)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我知道它在国内上映曾引起轰动,在美、日上映则引起国际性注目,而在1950年洛迦诺影展上又被评为当年影展中最重要的影片.
关键词 《清宫秘史》 朱石麒 叙事模式 电影导演 影片类型 影视评论
下载PDF
《清宫秘史》20年:上海电影传统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望莉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0-57,129,共8页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清宫秘史》 华语电影 上海电影
下载PDF
《清宫秘史》背后的历史
4
作者 王卫 《传承》 2011年第3Z期76-77,共2页
《清宫秘史》是一部历史性题材的电影,最早于1948年在香港上映,1950年传入到中国内地。毛泽东看了之后说这部影片是宣传"卖国主义"。"文化大革命"中,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成了批判刘少奇的一颗重磅炸弹。通过论述... 《清宫秘史》是一部历史性题材的电影,最早于1948年在香港上映,1950年传入到中国内地。毛泽东看了之后说这部影片是宣传"卖国主义"。"文化大革命"中,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成了批判刘少奇的一颗重磅炸弹。通过论述批评《清宫秘史》的由来及过程,分析所谓的《清宫秘史》的"卖国"之处,探讨电影中历史背景的真实,试以澄清对《清宫秘史》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秘史》 卖国 真相
下载PDF
政治命运 影像隐喻 类型符码——“十七年”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的观照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雪团 焦仕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2-27,共6页
二战后,上海电影持续从产业机制、人员资本、影像叙事、类型功能等方面对香港电影给予大规模渗入,持续到大陆新生政权建立、巩固的"十七年"期间,多数情况是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全面影响和行业观照。文章以香港国语片代表导演... 二战后,上海电影持续从产业机制、人员资本、影像叙事、类型功能等方面对香港电影给予大规模渗入,持续到大陆新生政权建立、巩固的"十七年"期间,多数情况是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全面影响和行业观照。文章以香港国语片代表导演朱石麟《清宫秘史》为例,全面分析其在大陆的政治命运,借助"上镜头性"理论分析其特有的影像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朱石麟 上镜头性 类型功能 《清宫秘史》 影像叙事 国语片 产业机制
下载PDF
谁才是“评红批俞”事件中的真正矛头所向?
6
作者 王国杰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11期116-127,共12页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1954年"评红批俞"事件中,毛泽东对俞平伯批判是要借此过渡到胡适批判,证据便是毛泽东指责俞平伯观点属于胡适的唯心论,及其后轰轰烈烈的胡适批判运动。但其实毛泽东的批判矛头并非对准胡适,唯心论只是胡适...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1954年"评红批俞"事件中,毛泽东对俞平伯批判是要借此过渡到胡适批判,证据便是毛泽东指责俞平伯观点属于胡适的唯心论,及其后轰轰烈烈的胡适批判运动。但其实毛泽东的批判矛头并非对准胡适,唯心论只是胡适和俞平伯的一个共同点,并不足以证明两次批判运动有承继关系;大规模的胡适批判运动也并非毛泽东本意,而是由陆定一掀起。毛泽东的真正矛头所向应该是冯雪峰。冯雪峰是文艺界权威刊物和党刊《文艺报》的主编,毛泽东不能容忍他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毛泽东 俞平伯 胡适 冯雪峰 《武训传》 《清宫秘史》
下载PDF
永远在路上——朱石麟:处于时代交叉路口的电影家(下)
7
作者 丁亚平 《传记文学》 2017年第12期93-98,共6页
大时代中的电影人朱石麟与当时的一些电影界人士在上海沦陷后一起进入'中联'、'华影'工作。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积极投身于文艺事业,进退出处间彰显出家国大义的理想情怀,但现实生活的重负难以避免,这使得他们常常处于一... 大时代中的电影人朱石麟与当时的一些电影界人士在上海沦陷后一起进入'中联'、'华影'工作。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积极投身于文艺事业,进退出处间彰显出家国大义的理想情怀,但现实生活的重负难以避免,这使得他们常常处于一种社会责任与个人欲求无法两全的矛盾冲突中。在当时的社会情势下,置身事外是不太可能的,他们无法真正疏离或者逃避那个环境。对此,朱石麟后来曾在与女儿的信中提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石麟 《清宫秘史》 《慈母曲》 交叉路口
原文传递
“复映片”公映始末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少舟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65,共5页
由于十七年电影在"文革"中几乎全部被打为"毒草"而遭禁锢,刚粉碎"四人帮",中央即责成文化部成立电影复审小组,对十七年电影进行审查,以便解决广大群众的看电影难问题。作者系该组成员,经历了这项工作的... 由于十七年电影在"文革"中几乎全部被打为"毒草"而遭禁锢,刚粉碎"四人帮",中央即责成文化部成立电影复审小组,对十七年电影进行审查,以便解决广大群众的看电影难问题。作者系该组成员,经历了这项工作的全过程。作为亲历者,文章披露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再现了处在"两个凡是"时期复审电影的曲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片 毒草 “文革”后期 《清宫秘史》 “四人帮” 有毒植物 王、张、江、姚反党集团 《阿诗玛》
原文传递
我的父亲赵万鹏(七)
9
作者 赵一昆 《中国京剧》 2021年第5期46-51,共6页
(接上期)在《清宫秘史》光绪扮演者的安排上,决策层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让老演员演,我父亲排戏时相对能省点事,但又不太适合光绪这个人物;让青年演员演,又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父亲从光绪角色的年龄、人物性格以及舞台效果考虑,力排众议... (接上期)在《清宫秘史》光绪扮演者的安排上,决策层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让老演员演,我父亲排戏时相对能省点事,但又不太适合光绪这个人物;让青年演员演,又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父亲从光绪角色的年龄、人物性格以及舞台效果考虑,力排众议,决定由青年演员武广江扮演光绪。武广江是在现代戏热火朝天的时期考入天津戏曲学校的,毕业后正赶上恢复传统戏,演传统戏对他来说等于"二次坐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学校 舞台效果 扮演者 《清宫秘史》 传统戏 人物性格 现代戏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