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构·地方性·世界中——评林棹《潮汐图》兼论“新南方写作”的先锋性问题
1
作者 易文杰 《写作》 2024年第4期86-95,104,共11页
林棹在其长篇小说《潮汐图》中,展现了“新南方写作”的先锋特质。该作以1820年代的一只雌性巨蛙为主角,讲述了一个不仅深深植根于晚清岭南风土,更胸怀世界的传奇故事。从文学史的角度审视,《潮汐图》不仅以其卓越的想象力拓展了文学的... 林棹在其长篇小说《潮汐图》中,展现了“新南方写作”的先锋特质。该作以1820年代的一只雌性巨蛙为主角,讲述了一个不仅深深植根于晚清岭南风土,更胸怀世界的传奇故事。从文学史的角度审视,《潮汐图》不仅以其卓越的想象力拓展了文学的虚构疆域,有力延续了先锋文学传统,更以极具岭南风情的地方书写,使得先锋性的特质得以在地生根。林棹将这一地方性的叙事置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之下,通过地方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呈现了一种“世界中”的书写,彰显出青年作家在先锋性上的独到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棹 《潮汐图》 新南方写作 先锋性 地方性
下载PDF
论《潮汐图》的博物书写
2
作者 袁彬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9-74,共6页
《潮汐图》以19世纪一只雌性巨蛙为主要叙事者,讲述蛙由中流沙出发,途经澳门地区,最后到达大英帝国的寰球之旅。在众多文学批评者的理论建构下,《潮汐图》被视为新南方写作中的一环,小说的岭南背景与粤语方言成为关注的重点。但综合整... 《潮汐图》以19世纪一只雌性巨蛙为主要叙事者,讲述蛙由中流沙出发,途经澳门地区,最后到达大英帝国的寰球之旅。在众多文学批评者的理论建构下,《潮汐图》被视为新南方写作中的一环,小说的岭南背景与粤语方言成为关注的重点。但综合整部小说来看,其中的博物书写现象同样值得关注。在文本内涵层面,林棹以蛙为主人公和主要叙事者,实现物与物的沟通,全面呈现帝国博物学实践。在叙事功能层面,博物学成为叙事情节发展和叙事空间扩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思想内涵层面,博物书写表达了林棹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及对帝国殖民统治的批判,对当代文学“物转向”及世界后殖民文学提供了新的书写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图》 博物书写 人类中心主义 帝国主义
下载PDF
叙事风格的跳频与错位--论林棹《潮汐图》的创意与执意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斯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103,共6页
林棹长篇小说《潮汐图》从角色设置到叙事语言都极具开阔性和想象力,她的叙事语言除了拥有古典浪漫特征,还增加了许多陌生化的幻象,营造出神秘吊诡的氛围,输出了她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观感和态度。《潮汐图》的叙事语言因为不断跳频和... 林棹长篇小说《潮汐图》从角色设置到叙事语言都极具开阔性和想象力,她的叙事语言除了拥有古典浪漫特征,还增加了许多陌生化的幻象,营造出神秘吊诡的氛围,输出了她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观感和态度。《潮汐图》的叙事语言因为不断跳频和错位而产生了不稳定的弥散,时而是粤方言的生活化气息,时而是后现代语体的思辨色彩。小说的叙事风格初见“林式语系”雏形,对以往的南中国叙事传统有所挑战。《潮汐图》可谓林棹在叙事探索过程中的驿站,通向可观的未来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棹 《潮汐图》 叙事语言 创意风格
下载PDF
蛙眼的蜃景与虚构的疆域--论林棹《潮汐图》的历史虚构及其边界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思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97,共7页
林棹在长篇小说《潮汐图》中以一只虚构巨蛙的视角展开了对19世纪初叶的历史书写,巨蛙以东方文明与文学自身的寓言形象遍历了象征着自然、资本与政治的广州、澳门与欧陆帝国。虚构既赋予了林棹自在书写历史的自由,同时又具有着其内在的... 林棹在长篇小说《潮汐图》中以一只虚构巨蛙的视角展开了对19世纪初叶的历史书写,巨蛙以东方文明与文学自身的寓言形象遍历了象征着自然、资本与政治的广州、澳门与欧陆帝国。虚构既赋予了林棹自在书写历史的自由,同时又具有着其内在的规定性。一方面,林棹在挥洒想象力的同时不得不掣肘于虚构自身的限度;另一方面,巨蛙所历经的主流现代性叙事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潮汐图》虚构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棹 《潮汐图》 虚构 历史
下载PDF
“潮汐”之势与“交换世界”的两种旅行——评林棹《潮汐图》
5
作者 马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186-190,共5页
借助巨蛙和冯喜,《潮汐图》写了两种“交换世界”的旅行。巨蛙置身的空间不断昭示自己作为帝国“捕获物”被监禁、被展览的命运,它的命名和旅行,以隐喻的方式关涉清代晚期的民族身份与殖民历史;冯喜的旅行则投射更开阔的历史视野,小说... 借助巨蛙和冯喜,《潮汐图》写了两种“交换世界”的旅行。巨蛙置身的空间不断昭示自己作为帝国“捕获物”被监禁、被展览的命运,它的命名和旅行,以隐喻的方式关涉清代晚期的民族身份与殖民历史;冯喜的旅行则投射更开阔的历史视野,小说借此展示其时环南海区域乃至东南亚乃至全球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互动联系。整体而言,《潮汐图》以全球史“潮汐式”的流动视角,“逆写”帝国的叙事,也超越现代性“冲击与回应”的惯性认知,更开放地考察跨文化传播的空间位移,以及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对话、互动与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棹 《潮汐图》 全球史 博物学 逆写
下载PDF
“变形记”与“招魂术”——评林棹《潮汐图》兼论“新南方写作” 被引量:2
6
作者 奚炜轩 《上海文化》 CSSCI 2023年第4期53-60,88,共9页
林棹新作《潮汐图》继承了文学的“变形记”与“招魂”传统,虚构了一只19世纪的岭南巨蛙。蛙既是先验的变形之物,也在自身的离散之旅中不断变形,以非人视角见证现代性的殖民扩张,并不断领悟“爱欲”的真谛。同时,招魂与变形相辅相成,《... 林棹新作《潮汐图》继承了文学的“变形记”与“招魂”传统,虚构了一只19世纪的岭南巨蛙。蛙既是先验的变形之物,也在自身的离散之旅中不断变形,以非人视角见证现代性的殖民扩张,并不断领悟“爱欲”的真谛。同时,招魂与变形相辅相成,《潮汐图》既招引民俗意义上的鬼魂,也召唤被压抑的历史记忆与欲望。“南方”则构成了小说中变形与招魂不可忽视的底色,但林棹并未囿于“新南方写作”所强调的地理自觉,而是展现出对“南方”底色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棹 《潮汐图》 变形记 招魂术 新南方写作
原文传递
Study on Internal Waves Generated by Tidal Flow over Critical Topography 被引量:4
7
作者 JIA Xiaona CHEN Xu +1 位作者 LI Qun LI Qi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5期728-732,共5页
Resonance due to critical slope makes the internal wave gener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an that due to supercritical or subcritical slopes(Zhang et al., 2008). Submarine ridges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ocean mixin... Resonance due to critical slope makes the internal wave gener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an that due to supercritical or subcritical slopes(Zhang et al., 2008). Submarine ridges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ocean mixing than continental margins in global oceans(Müller, 1977; Bell, 1975; Baines, 1982; Morozov, 1995). In this paper, internal wave generation driven by tidal flow over critical topography is examined in laboratory usin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 and synthetic schlieren methods in synchrony. Non-tidal baroclinic velocities and vertical isopycnal displacements are observed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regions, i.e., critical, outward-propagating, and reflection region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internal wave rays are analyzed using the time variations of baroclinic velocities and vertical isopycnal displacement, an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by the linear internal wave theory. Besides, the width of wave beam changes with the outward propagation of internal waves. Finally, through monitoring the uniformly-spaced 14 vertical profiles in the x-z plane, the internal wave fields of density and velocity fields are constructed. Thus,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kinetic energy and energy fluxes are determined quantitatively. The distributions of baroclinic energy and energy fluxes are confined along the internal wave rays. The total depth averaged energy and energy flux of vertical profiles away from a ridge are both larger than those near the ri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waves critical topograph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kinetic energy baroclinic energy flux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