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翻译:寻找天才的标志——《爱情故事》译后 被引量:9
1
作者 王东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5-47,57,共4页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广义的比喻泛指语言具有诗学理据的运用,用形式主义文论的术语来说,就是具有陌生化特点的文学性。这种天才的标志往往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文学翻译如果意在还原文以文学的话,...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广义的比喻泛指语言具有诗学理据的运用,用形式主义文论的术语来说,就是具有陌生化特点的文学性。这种天才的标志往往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文学翻译如果意在还原文以文学的话,就应该译出原文的这种独特性,而不仅仅是原文的信息价值,更不应该是用被无数重复过的熟悉的话语来替换原作者天才的标记。于是,文学翻译就成一个寻找并再现这种天才的标记的过程。本文正是作者在参与翻译《爱情故事》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并同时记载了几个寻找并再现这天才的标记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文学翻译 《爱情故事》
下载PDF
谈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操纵——以莫言《爱情故事》葛浩文英译本为范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越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1-33,共3页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而译者文化身份及翻译的操纵理论也逐渐为译学界所热议。通过对莫言短篇小说《爱情故事》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探讨了葛浩文文化身份在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方面对《爱情故事》英译的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而译者文化身份及翻译的操纵理论也逐渐为译学界所热议。通过对莫言短篇小说《爱情故事》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探讨了葛浩文文化身份在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方面对《爱情故事》英译的操纵。评析翻译优劣不可仅拘泥于文本研究,只有综合考虑隐藏在翻译背后的各种因素,才能使翻译研究更加全面完善,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文化身份 翻译操纵理论 莫言 葛浩文 《爱情故事》英译本
下载PDF
论《爱情故事》中的矛盾修辞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胜利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92-94,共3页
矛盾修辞法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法 ,它以非常经济的文字表达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爱情故事》成功地使用了这种方法。按功能划分 ,可归纳为四类 :夸张格、移就格、比喻格和曲言格。
关键词 《爱情故事》 英语小说 矛盾修辞法 埃里克·西格尔
下载PDF
对受损人格的救赎情怀——对《非典型性生活》和《爱情故事》的一种解读
4
作者 农迎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23-224,251,共3页
《非典型性生活》和《爱情故事》这两部小说都揭示了都市男女为了适应社会、维护自身利益、满足各自的私欲,在戴上了"人格面具"后,心理健康遭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解读,从社会及心理双重因素出发,剖析都市... 《非典型性生活》和《爱情故事》这两部小说都揭示了都市男女为了适应社会、维护自身利益、满足各自的私欲,在戴上了"人格面具"后,心理健康遭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解读,从社会及心理双重因素出发,剖析都市人人格的受损,凸现作者挽救受损人格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性生活》 《爱情故事》 人格面具 救赎情怀
下载PDF
电影《爱情故事》持久魅力解密
5
作者 张仁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20-121,共2页
《爱情故事》是20世纪70年代的老电影,剧情简单,波澜不惊,但是其上映却非常轰动,直到今天依然魅力不减。本文对《爱情故事》的持久魅力进行解密,归纳如下:(1)反叛年代的老套故事,透过传统的价值观凸显普适审美意义;(2)人物性格、... 《爱情故事》是20世纪70年代的老电影,剧情简单,波澜不惊,但是其上映却非常轰动,直到今天依然魅力不减。本文对《爱情故事》的持久魅力进行解密,归纳如下:(1)反叛年代的老套故事,透过传统的价值观凸显普适审美意义;(2)人物性格、对白富时代气息,娱乐性高;(3)催人泪下之吻、真挚之情感、纯净之爱情透露出淡淡酸楚,动人心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故事》 电影 魅力 解密
下载PDF
意识形态对文革时期美国文学翻译的操控——以荣如德的《爱情故事》译本为例
6
作者 焦云侠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5-68,共4页
勒菲弗尔认为意识形态、诗学、权力关系和赞助人等因素影响着翻译,其中,意识形态是操控文学翻译的主要因素。将以文革时期荣如德的《爱情故事》译本为例,探讨该时期特殊的的美国文学翻译现象,并揭示意识形态如何对翻译策略进行操控。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翻译策略 《爱情故事》
下载PDF
从关联理论视阈剖析《爱情故事》
7
作者 李莹莹 田翠芸 《美化生活》 2022年第14期93-95,共3页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际,而交际的成功往往离不开互明和语境。在翻译中也是如此,译者通过语境信息推导出原著作者的交流意向,并通过互明的方式把讯息有效传递给读者,以便使译文读者能尽可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类似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一种原...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际,而交际的成功往往离不开互明和语境。在翻译中也是如此,译者通过语境信息推导出原著作者的交流意向,并通过互明的方式把讯息有效传递给读者,以便使译文读者能尽可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类似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一种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人们之间沟通和认识关系的学说,并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舒心和鄂以迪翻译的《爱情故事》译文为例,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互明和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实现最佳关联效果所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从而更清晰地说明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以此起到投砾引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 认知语境 《爱情故事》
下载PDF
爱情故事(上、下集)
8
作者 魏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7-192,共16页
序幕:李华家的书房 已是中年人的李华从她的写字台前站起,从身后的书架上取下一个盒子放在写字台上打开,盒子里有一个白底蓝色小碎花的手绢包着一样东西,李华打开手绢,是一个和我们常见的日记本大小薄厚差不多用白纸装订成的本,... 序幕:李华家的书房 已是中年人的李华从她的写字台前站起,从身后的书架上取下一个盒子放在写字台上打开,盒子里有一个白底蓝色小碎花的手绢包着一样东西,李华打开手绢,是一个和我们常见的日记本大小薄厚差不多用白纸装订成的本,封面写着《爱情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故事》 李华 中年人 日记本 写字
下载PDF
匠人坊:读余华《爱情故事》
9
作者 李浩 《作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78,共8页
一直存在两类作家(当然这一区划并不是那么地严格,但界限却是恒在的),一类是影响大众阅读的作家,另一类则是影响作家的作家。卡夫卡是影响作家的作家,但因为名声的显赫他同样会被大众有限度地接受,无论这一限度是否远比阅读者以为的更... 一直存在两类作家(当然这一区划并不是那么地严格,但界限却是恒在的),一类是影响大众阅读的作家,另一类则是影响作家的作家。卡夫卡是影响作家的作家,但因为名声的显赫他同样会被大众有限度地接受,无论这一限度是否远比阅读者以为的更根深蒂固;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和古老的《一千零一夜》都具有通俗性,然而它们同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不过我想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大众阅读和作家阅读之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趣味分野,大众更愿意通俗和易懂,夸张与离奇,在阅读中尽可能不耗费什么力气,而作家们则更看重“对未有的补充”和启发性,影响作家的作家往往会对后来的作家们提供“唤醒”,让他突然意识到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进而让他“急迫地试图”完成自己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故事》 《一千零一夜》 大众阅读 余华 匠人 塞万提斯 通俗性 作家
原文传递
新作热评 《爱情故事》——说的不止是爱情
10
作者 小者 《科幻大王》 2009年第11期59-59,共1页
在《爱情故事》(2009年第9期“原创地带”刊发)这篇小说里陈茜加入了很多东西,除了爱情,还包含了推理、阴谋、官僚政治和深入细节的脑科学科幻。
关键词 《爱情故事》 推理小说 故事情节 作者
原文传递
从不可靠叙述看余华对海明威的创造性接受
11
作者 杨利亭 《临沂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在叙述风格上,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和余华的小说《爱情故事》各具特色,前者善于客观化的勾勒和留白,而后者则擅长主观化的夸张和铺排。然而,二者在情感效果的呈现上却殊途同归:均以不可靠叙述表达了对人物思想和行为的评判。... 在叙述风格上,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和余华的小说《爱情故事》各具特色,前者善于客观化的勾勒和留白,而后者则擅长主观化的夸张和铺排。然而,二者在情感效果的呈现上却殊途同归:均以不可靠叙述表达了对人物思想和行为的评判。两部作品也有其明显的共同点:一是不可靠叙述手法的运用,二是爱情与责任题材的选取。余华对海明威的创造性借鉴,既是他自我风格确立的一次华丽转身,也是向海明威的一次反向致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余华 海明威 《白象似的群山》 《爱情故事》
下载PDF
爱情故事
12
作者 邢怀中 《诗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54-54,共1页
他再次遇见她 是在一家小学校的门口 他几乎认不出她了 她几乎不想认出他来
关键词 《爱情故事》 诗歌 文学 邢怀中
原文传递
爱情故事
13
作者 尤.布伊达 刘煜卿 《俄罗斯文艺》 2000年第4期3-4,共2页
关键词 《爱情故事》 当代小说 尤·布伊达 俄罗斯 文学
原文传递
安东尼奥尼谈安东尼奥尼 被引量:4
14
作者 潘若简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85,共2页
关键词 意大利 电影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爱情故事》 《征服者》 《不戴山茶花的女人》 《企图自杀》
下载PDF
视角转换与不可靠叙述
15
作者 陈西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3年第1期350-363,共14页
在对不可靠叙述的研究中,主流的修辞性研究和认知性研究都没有给予真实作者以足够的重视.我们在运用叙述学中的视角理论对《爱情故事》的文本进行细读时,发现该文中主要采用了两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在转换的过程中形成... 在对不可靠叙述的研究中,主流的修辞性研究和认知性研究都没有给予真实作者以足够的重视.我们在运用叙述学中的视角理论对《爱情故事》的文本进行细读时,发现该文中主要采用了两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在转换的过程中形成的两个文本传递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分析发现,两位叙述者都是可靠的,相反,作为判断不可靠叙述标准的作者成了不可靠价值观的来源.之所以出现真实作者无法可靠地表达他的价值观,是因为(隐含)作者对叙述视角模糊认识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角 不可靠叙述 价值观 《爱情故事》
下载PDF
《莫言作品全编系列》
16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96-96,共1页
本套书系囊括了莫言自1981年开始创作以来发表过的全部作品,属于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展示莫言迄今为止的创作成就。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系列《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食草家族》等11种;中短篇小说系列《白狗秋千... 本套书系囊括了莫言自1981年开始创作以来发表过的全部作品,属于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展示莫言迄今为止的创作成就。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系列《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食草家族》等11种;中短篇小说系列《白狗秋千架》《爱情故事》《与大师约会》《怀抱鲜花的女人》等7种;剧作系列《我们的荆轲》《姑奶奶披红绸》2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作品 《红高粱家族》 《天堂蒜薹之歌》 《白狗秋千架》 《爱情故事》 创作成就 中短篇小说
下载PDF
简讯:流行歌曲与文学的界面
17
作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18,共1页
自从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流行歌曲与文学之间的界面性,但并非所有的流行歌曲都具有文学性,而只有那些在创作过程中被赋予文学性的作品方能视为文学,如约翰·列依的《想象》(Imagine)、艾尔顿&#... 自从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流行歌曲与文学之间的界面性,但并非所有的流行歌曲都具有文学性,而只有那些在创作过程中被赋予文学性的作品方能视为文学,如约翰·列依的《想象》(Imagine)、艾尔顿·约翰在《狮子王》中唱的主题曲《你今晚感觉到爱了吗?》(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泰勒·斯威夫特的《爱情故事》可视为典型的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斯威夫特 诺贝尔文学奖 流行歌曲 文学作品 《爱情故事》 《狮子王》 艾尔顿
下载PDF
The Melodramatic Narrative and Ontological Quest in Demetria Martinez's Mother Tongue
18
作者 Euna Le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4期568-573,共6页
The study deals with Demetria Martinez's Mother Tongue (1994), which is a love story between a Mexican American woman and a Salvadoran refugee. The female protagonist, Mary, delves into connotations of love, expand... The study deals with Demetria Martinez's Mother Tongue (1994), which is a love story between a Mexican American woman and a Salvadoran refugee. The female protagonist, Mary, delves into connotations of love, expanding it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other. The story deploys politically imbricated religious practices in relation to the U.S. Sanctuary movement in the 80s. Mary's amorous encounter with the other leads her to discover the expansion of friendship and solidarity and, ultimately to rediscover religiosity based on reawakened ethic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melodramatic mode employed in this novel implicitly reveals an inherent aspiration for the sacred, albeit not fully representable. The author's involvement in the genre of romance and the melodramatic mode ironically attests to her striving for the spiritual ideal and ontological answer. In the end, this essay reveals that drawing on the popular melodramatic narrative, the romantic engagement with the alterity can be more efficiently introduced into the ontological quest for the absolute pres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ria Martinez Mother Tongue ROMANCE melodramatic narrative SOLIDARITY ontological quest
下载PDF
Border Shifting in Naomi Nye's Habibi
19
作者 Tawfiq Ibrahim Yousef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3年第12期970-978,共9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novel Habibi (1997) by the Arab-American writer Naomi Nye addresses the theme of border shifting from a postmodernist perspective that 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borders me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novel Habibi (1997) by the Arab-American writer Naomi Nye addresses the theme of border shifting from a postmodernist perspective that 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borders meant to maintain exclusion and hegemony and instead considers them as being often flimsy, malleable, and changeable. Drawing upon her experience as a multifarious Arab-American writer whose father was a Palestinian immigrant and whose mother was an American, Nye tries to build bridges across political, national, cultural, and ethnic boundaries. Through a love story between the two protagonists (Liyana, whose father is a Palestinian-American and whose mother is American and Omer, whose parents are Jewish Israelis), Nye endeavors to bring about a sense of harmony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politically, ethnically, culturally, and racially separated J home whether in reality ews and Palestinians. At the end, Liyana's family realizes they can have more than one or in imag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ders Nye Habibi PALESTINIAN Israeli AMERICAN
下载PDF
Eros and Thanatos in Theo Angelopoulos'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004) and Dust of Time (2008)
20
作者 Irini Stath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5期526-537,共12页
Eros and Thanatos are the forces of life and death.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never showed the two gods together. Nevertheless, in the main myths related to the netherworld such as those of Orpheus or Persephone,... Eros and Thanatos are the forces of life and death.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never showed the two gods together. Nevertheless, in the main myths related to the netherworld such as those of Orpheus or Persephone, the two gods are in a continuous fight which has determined the human condition until nowadays. The author wishes in this paper to examine how the Orpheus' myth related to the duality Eros and Thanatos is treated in Theo Angelopoulos' world and especially how it appears in Ulysses' Gaze (1995) and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004) and Dust of Time (2008). In this last Angelopoulos' Trilogy, we will search the unfolds of the love story of two young people started in Odessa in 1918 and finished by the death of the woman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under the lens of the duality Eros and Thanatos as literal and metaphorical qualities. The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adventures of the two characters represent a daedal itinerary from East to West, which offers multiple levels of reading of the filmic text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with myth,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will demonstrate the richnes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a profound relationship of Angelopoulos' thought with the formulaic myths he introduces in his filmic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o Angelopoulos Eros and Thanatos film and myth histo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