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情死亡以后……
1
作者 尤今 梁夏 《小学教学参考(教育管理)》 2004年第2期40-40,共1页
爱情死亡以后,人分为三种。
关键词 新加坡 尤今 《爱情死亡以后……》 哲理小品 中学 语文 阅读欣赏
下载PDF
梦境、死亡、爱情:鲁迅《野草》的驳杂性
2
作者 杜宇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8-82,共5页
《野草》作为鲁迅自剖性的文本,承载鲁迅的主体危机感。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梦境这一情感能量场,凝视和反思矛盾的、多维度的自我,而梦中“梦者——观客”的身份转变,使鲁迅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利,并增加主体“分裂”的可能。鲁迅接... 《野草》作为鲁迅自剖性的文本,承载鲁迅的主体危机感。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梦境这一情感能量场,凝视和反思矛盾的、多维度的自我,而梦中“梦者——观客”的身份转变,使鲁迅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利,并增加主体“分裂”的可能。鲁迅接受死亡生命向力的指引,在死亡的逼视中洞察爱的内涵。“我梦见”背后是关于死亡和爱情的真理发现,使鲁迅得以抵达更为本真的自我。梦境、死亡和爱情三者相互勾连,显示《野草》的驳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梦境 死亡 爱情
下载PDF
略论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 被引量:6
3
作者 万燚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爱情 死亡
下载PDF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甸虹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7-40,共4页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 ,其诗歌仍给当代研究者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分析赋予她诗歌生命力的内在联系 ,揭示她诗歌中爱情、痛苦、死亡与永恒的关系 。
关键词 狄金森 爱情 死亡 永恒
下载PDF
超越死亡的爱情——从凯瑟琳看《永别了,武器》的反战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果 江山 《科教文汇》 2006年第5期152-153,共2页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作为小说的女主角,凯瑟琳·巴克莉不仅温柔漂亮,聪明勇敢,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能克服各种危险和困难。本文通过对凯瑟琳的简要分析,尤其是对其...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作为小说的女主角,凯瑟琳·巴克莉不仅温柔漂亮,聪明勇敢,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能克服各种危险和困难。本文通过对凯瑟琳的简要分析,尤其是对其爱情观的剖析,展示出海明威笔下最温柔,最善良,最浪漫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的悲惨命运表现了《永别了,武器》的反战性,揭示了海明威对摧毁人们幸福的战争的厌恶和控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勇敢 战争 死亡
下载PDF
古代小说和戏剧中的爱情与死亡之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根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6-29,共4页
古代小说和戏剧中描写的爱情经常与死亡发生联系。爱情因死亡越发显得凄美和沉重,死亡也成为衡量爱情坚贞与否的标志。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古代戏剧 爱情 死亡
下载PDF
生命、死亡与爱情:中英文诗歌中永恒的人类文化主题
7
作者 张承平 万伟珊 《求索》 CSSCI 2002年第2期118-120,共3页
人类文化既具有跨民族的全人类共同性,又具有因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基于这些特征,人类既有着许多共同讴歌的永恒文化主题,又在这些共同的文化主题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性。这在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产品最重... 人类文化既具有跨民族的全人类共同性,又具有因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基于这些特征,人类既有着许多共同讴歌的永恒文化主题,又在这些共同的文化主题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性。这在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产品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诗歌中展现得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死亡 爱情 诗歌 人类文化
下载PDF
一个反讽的爱情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死亡、爱情与社会现实 被引量:2
8
作者 杨莉 徐颖果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64-166,共3页
与传统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角色的死亡突出爱情的伟大不同,美国作者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通过死亡来考量角色的爱情,同样起到反映和揭露黑暗和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作用。通过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 与传统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角色的死亡突出爱情的伟大不同,美国作者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通过死亡来考量角色的爱情,同样起到反映和揭露黑暗和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作用。通过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角色的死亡与其爱情的关系,及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的爱情观,书中角色面对爱情与死亡所做出的选择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死亡 社会现实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下载PDF
“纵然死,也让我在爱中死去”——普希金爱情诗歌对“死亡”的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邓建中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56-58,共3页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希金 爱情 死亡 永恒女性 世界文学
下载PDF
“疾病”·“爱情”·“死亡”——浅论蒙克作品的绘画主题与艺术构境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弥笑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第4期23-24,共2页
爱德华·蒙克的作品被分为"疾病、爱情、死亡"三大主题,它们是蒙克在画布上屡屡重现的梦魇。其中,"死亡"始终是他竭力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核心主题。蒙克画笔下的"死亡"并非赤裸裸的惊恐,亦非源于... 爱德华·蒙克的作品被分为"疾病、爱情、死亡"三大主题,它们是蒙克在画布上屡屡重现的梦魇。其中,"死亡"始终是他竭力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核心主题。蒙克画笔下的"死亡"并非赤裸裸的惊恐,亦非源于人性中对"黑暗"的避讳和畏惧,而是画家对于"失去"的哀悼、不安和焦虑。作为表现主义先驱,蒙克摒弃世俗规束。以其迷狂的艺术表现力,构建了一个游离于生死边界、神魂共舞的意境。他与俄国心理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擅长发掘和阐述人性中隐匿和徘徊的脆弱、迷惘,缔造了一个个自由而多重的心灵空间,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抑或现实世界的饮食男女。可以毫无顾忌、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地在这里发出属于自己的呐喊,尽情地生活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 印象主义 表现主义 疾病 爱情 死亡
下载PDF
“纵然死,也让我在爱中死去”——普希金爱情诗歌的死亡思考
11
作者 邓建中 《云梦学刊》 2003年第2期83-85,共3页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的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的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希金 爱情 死亡 永恒女性
下载PDF
死亡—一个与爱情并存的诗歌的永恒主题
12
作者 梁亚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4-95,共2页
该篇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一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认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 该篇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一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认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回归自然 诗歌 爱情 主题
下载PDF
生命、死亡、爱情的交融哲思——人邻诗作漫议
13
作者 苗霞 《文教资料》 2018年第19期8-9,共2页
人邻的诗作,多从外部世界中取材,描述性意象占较大比重。诗人惯常从外部世界中选取对之有心灵触动和有助于情感升华的物象,并加以改造,使其主观情思渗入其中。诗的发现是在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碰撞的一瞬间完成的,其中诗人更喜爱的基... 人邻的诗作,多从外部世界中取材,描述性意象占较大比重。诗人惯常从外部世界中选取对之有心灵触动和有助于情感升华的物象,并加以改造,使其主观情思渗入其中。诗的发现是在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碰撞的一瞬间完成的,其中诗人更喜爱的基调是对死亡、生命、爱情主题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死亡 爱情 人邻诗
下载PDF
死亡、爱情以及革命叙事——精神分析学视域下薛忆沩小说论
14
作者 张家平 《新余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4-37,共4页
薛忆沩的小说主要涉及死亡、爱情及革命主题。死亡是薛忆沩不由自主的经验,爱情是薛忆沩思索个体困境的手段,革命则是薛忆沩探索个体存在的通道,精神分析学为阐释薛忆沩小说主题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薛忆沩小说 精神分析学 死亡叙事 爱情叙事 革命叙事
下载PDF
爱情、死亡、孤独之关联——浅析《百年孤独》
15
作者 李佳颖 《克山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36-38,共3页
本文通过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三大主区的浅析,谈了它们之间两两的内在联系,并联系拉丁美洲百年来的经历,解释了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孤独历史,并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团结在一起,互... 本文通过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三大主区的浅析,谈了它们之间两两的内在联系,并联系拉丁美洲百年来的经历,解释了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孤独历史,并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团结在一起,互相有爱,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死亡 孤独 关联 拉丁美洲
下载PDF
《月光下的旅人》的爱情伦理与死亡想象
16
作者 符晓 陈瑞莲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在《月光下的旅人》中,存在着爱情伦理和死亡想象两个主题,米哈伊在追寻爱情的同时也在寻求死亡,其内心始终在本我欲望与超我约束中犹疑挣扎,最终在两者中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完成与自我的和解,是作者瑟尔伯·昂托独特的爱情观和生... 在《月光下的旅人》中,存在着爱情伦理和死亡想象两个主题,米哈伊在追寻爱情的同时也在寻求死亡,其内心始终在本我欲望与超我约束中犹疑挣扎,最终在两者中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完成与自我的和解,是作者瑟尔伯·昂托独特的爱情观和生命观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光下的旅人 爱情伦理 死亡想象 瑟尔伯·昂托
下载PDF
爱情、死亡与革命——论苏曼殊小说及其他 被引量:4
17
作者 卢文芸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9-96,共8页
本文从苏曼殊的小说中普遍的自杀现象谈起,试图对晚清革命志士的心理做一次解析,因为苏曼殊的思想气质最能代表当时的革命者。他们只能以传统文化涵养的传统人格来应对需要新的现代人格来支持的中国现代化的责任,虽然他们接受了西方的... 本文从苏曼殊的小说中普遍的自杀现象谈起,试图对晚清革命志士的心理做一次解析,因为苏曼殊的思想气质最能代表当时的革命者。他们只能以传统文化涵养的传统人格来应对需要新的现代人格来支持的中国现代化的责任,虽然他们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新的思想现念,然而还不足以建立现代文明的精神资源。这个任务有待于新文化运动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爱情 死亡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小说 革命者
下载PDF
性、死亡和幸福——现代爱情文学场域中的萧红小说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婕 彭岚嘉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6期207-213,共7页
透过意识形态层、空间实践层和现实实践层结构而成的中国现代爱情文学场域,在“爱与性”“爱与死”“爱与幸福”三个向度对萧红的爱情小说做语境化的、互文性的、历史化的整体性观照后发现,萧红的性爱描写具有雄强的男性化视角、策略和... 透过意识形态层、空间实践层和现实实践层结构而成的中国现代爱情文学场域,在“爱与性”“爱与死”“爱与幸福”三个向度对萧红的爱情小说做语境化的、互文性的、历史化的整体性观照后发现,萧红的性爱描写具有雄强的男性化视角、策略和意图;在艰难的审美超越和决绝的审美解构中,以情为命或爱与死的非纽结状态下的人生故事,深藏着情感功能和艺术意志的深度较量;萧红的爱情文学个案,连同现代爱情文学场域的书写实践,将情感逻辑的枢纽共同指向对幸福的渴望和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现代爱情文学场域 爱情小说 死亡 幸福
下载PDF
自由·樱花·死亡——渡边淳一“爱情小说”文化内涵探寻 被引量:3
19
作者 俞蕾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3-14,共2页
渡边淳一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爱情小说”作家,以《失乐园》红遍中国,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其作品如此受欢迎,有他的个人魅力和先锋性的思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受到的日本传统文化浸染的结果。渡边在作品中完美地熔铸了传统与现代,本文... 渡边淳一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爱情小说”作家,以《失乐园》红遍中国,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其作品如此受欢迎,有他的个人魅力和先锋性的思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受到的日本传统文化浸染的结果。渡边在作品中完美地熔铸了传统与现代,本文试图从文化方面来解读渡边的“爱情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边淳一 爱情小说 自由 距离 死亡
下载PDF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死亡主题小议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娟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6-47,共2页
《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两个少年时期寻死觅活的恋人晚年结合的故事,在不同的时间轨道上,展示了不同的爱与死,是对爱情和死亡的反思。
关键词 爱情 死亡 生命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