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艾丽斯·沃克的生态妇女主义观——以《父亲的微笑之光》为例 |
高晓慧
宋宝梅
胡家英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2
|
族裔文化语境下的艾丽丝·沃克小说——以《紫颜色》和《父亲的微笑之光》为例 |
吴良红
|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
2017 |
1
|
|
3
|
双重灵魂的变奏曲——从《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鞭打”意象谈起 |
张武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10 |
1
|
|
4
|
身体自由背后——解读艾丽斯·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 |
李青霜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5
|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 |
王少静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6
|
非洲中心主义思想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体现 |
李平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1
|
|
7
|
双重身份的幽灵——析《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鞭打”意象 |
张武
|
《龙岩学院学报》
|
2010 |
1
|
|
8
|
理性与疯癫的对话——《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理性至上主义思想的反思 |
李平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1
|
|
9
|
《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波琳的男性操演身份解读——基于性别操演理论的视角 |
王新春
唐文艳
孙健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17 |
0 |
|
10
|
潜意识及对《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潜意识的阐释 |
李天娇
左冲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1
|
死亡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再读沃克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 |
张武
|
《绥化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2
|
论《父亲的微笑之光》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
余秋兰
|
《科技视界》
|
2013 |
0 |
|
13
|
《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凝视与反凝视 |
王秀杰
徐炀妍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4
|
她们为什么成为同性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同性恋分析 |
彭亮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15
|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男性观——以《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男性角色为例 |
乐凌艳
李妍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16 |
0 |
|
16
|
《父亲的微笑之光》中身体规训与反规训 |
赵燕
|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7
|
论《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创伤主题 |
李惠珍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8
|
浅谈《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后殖民解读 |
黄皖豫
|
《新丝路》
|
2020 |
0 |
|
19
|
亚文化视角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性的救赎之路 |
马亚茹
|
《今古文创》
|
2022 |
0 |
|
20
|
论《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复调特征 |
张正榆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