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符号视域下浅析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
作者 孙熙惠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4年第2期44-46,共3页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华语影坛中史诗级作品,自20个世纪90年代上映至今,依然为观众所热爱,经久不衰。而电影中画框式构图、自然光运用、固定镜头和道具等视听语言的运用,彰显着杨德昌导演的作品一贯追求的纪实性纪录片式美学风格...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华语影坛中史诗级作品,自20个世纪90年代上映至今,依然为观众所热爱,经久不衰。而电影中画框式构图、自然光运用、固定镜头和道具等视听语言的运用,彰显着杨德昌导演的作品一贯追求的纪实性纪录片式美学风格。电影作为融合声音、视觉画面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视听语言则是将声音、镜头等符号有机组合为完整电影作品的手段和方式,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解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视听语言,进一步探究影片背后所蕴含的那个时代我国台湾地区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电影艺术
下载PDF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成长的伤痛 被引量:1
2
作者 康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9-71,共3页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继"都市三部曲"后完成的一次历史批判,影片借由一场真实的少年情杀事件,牵涉出一段禁忌的时代记忆,还原压抑的时代氛围与焦虑的个体生存状态,展现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意识。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继"都市三部曲"后完成的一次历史批判,影片借由一场真实的少年情杀事件,牵涉出一段禁忌的时代记忆,还原压抑的时代氛围与焦虑的个体生存状态,展现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意识。杨德昌在这部影片中试图触碰台湾的伤口,并以少年的成长经历作为载体,呈现出与之关联的社会图景、众生百态,不回避历史伤痛与时代症结,体现了一位艺术工作者的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台湾地区 青年 成长 伤痛
下载PDF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文化表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亚玲 曾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14-116,共3页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的声誉之作,以一起少年情杀案为主线将20世纪60年代台北的眷村生活铺陈开来。电影将镜头对准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同年龄层人们的困惑以及青少年认同的迷失。本文从叙事空间、身份认...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的声誉之作,以一起少年情杀案为主线将20世纪60年代台北的眷村生活铺陈开来。电影将镜头对准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同年龄层人们的困惑以及青少年认同的迷失。本文从叙事空间、身份认同、文化迷失这三个维度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文化表征进行深度探讨,试图剖析导演通过解构美好青春来探索与表达严肃社会问题的全过程,深度挖掘眷村人们在自我身份及文化认同、迷失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昌 眷村 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下载PDF
历史的切片与残酷人生——看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被引量:1
4
作者 许珍 《福建艺术》 2004年第5期50-51,共2页
在历史课本与鲜活记忆似乎永远隔膜的现实中,任何一种重建历史时空的企图都既是一种诱惑又是一种冒险.同样的,就历史中一个貌似偶然的事件而言,抛弃想当然的、公式化因果关系的思维定式,力求探寻导致该事件如何发生的盘根错节的通道也... 在历史课本与鲜活记忆似乎永远隔膜的现实中,任何一种重建历史时空的企图都既是一种诱惑又是一种冒险.同样的,就历史中一个貌似偶然的事件而言,抛弃想当然的、公式化因果关系的思维定式,力求探寻导致该事件如何发生的盘根错节的通道也绝非易事.然而,台湾导演杨德昌还是指向了20世纪60年代时空下的"现实",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下文简称《牯岭街》)为上述企图提供了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电影评论 人生哲理 影像艺术 电影风格
下载PDF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暴力镜像探究
5
作者 祁灵怡 《艺苑》 2017年第4期26-29,共4页
台湾导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将一桩三十年前的少年杀人案件搬上银幕,用近四个小时的时长为观众讲述了一个青春残酷寓言,希望通过那个年代的线索让时人看清当时的时代。以往对于这部影片的解读大多集中在叙事方面,本文希望... 台湾导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将一桩三十年前的少年杀人案件搬上银幕,用近四个小时的时长为观众讲述了一个青春残酷寓言,希望通过那个年代的线索让时人看清当时的时代。以往对于这部影片的解读大多集中在叙事方面,本文希望打破这一多角度的分析模式,集中于主人公小四的自我构建过程,运用镜像阶段理论将人物关系简化为一个主要人物和多个镜像的叙事模式,从而更有重点地解析以小四为代表的外省二代少年在暴力语境下的心理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暴力镜像 探究
下载PDF
灿烂青春之挽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主题浅析
6
作者 姜英杰 《时代人物》 2022年第13期19-21,共3页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导演极具代表性的史诗之作。它以一起少年情杀案为主线,生动地还原了解放战争结束后台湾的社会环境与压抑氛围,具有一种冷静且克制的张力。本文从社会环境与青春追忆两个角度阐释这部影片的主题深意,探...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导演极具代表性的史诗之作。它以一起少年情杀案为主线,生动地还原了解放战争结束后台湾的社会环境与压抑氛围,具有一种冷静且克制的张力。本文从社会环境与青春追忆两个角度阐释这部影片的主题深意,探究杨德昌导演在喷血青春的外延下,对台湾社会转型究竟走向何处的深切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身份认同 社会
下载PDF
杨德昌的儒者观——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为例
7
作者 张晔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9期131-133,共3页
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反映了他对"社会杀人"的不满并以儒者的立场对此批判——社会让理想主义青年死亡,环境让父子身份错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舍身取义"中的矛盾——杀人的刀,究竟应刺向哪里?"功... 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反映了他对"社会杀人"的不满并以儒者的立场对此批判——社会让理想主义青年死亡,环境让父子身份错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舍身取义"中的矛盾——杀人的刀,究竟应刺向哪里?"功利"的社会是儒家"现世"的体现,"舍身取义"、怀揣理想又是儒者的精神所在,杨德昌并未在电影中告诉我们两者应如何调和而"不越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昌 台湾新电影 儒者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下载PDF
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看“眷村”外省人的身份认同焦虑
8
作者 李佳艳 《视听》 2019年第10期114-115,共2页
杨德昌在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对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历史进行了客观记录。在影片中我们能够了解“眷村文化“”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冲突和大半个中国的方言,以及在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与时代狭路相逢,人在现实面前的... 杨德昌在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对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历史进行了客观记录。在影片中我们能够了解“眷村文化“”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冲突和大半个中国的方言,以及在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与时代狭路相逢,人在现实面前的妥协与退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外省人 身份认同 身份构建
下载PDF
用光影凭吊青春——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9
作者 彭静宜 《电影》 2014年第3期90-90,共1页
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缘于90年代初期的亚洲卫视中文台。当时,每日晚饭后的MTV天籁村里听到了本片的插曲《why》。当然,彼时还在读小学的我,并不知道还有这样一部影片。记忆深刻的只是黑白画面中梳着大背头的俊俏男孩用尖细嗓... 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缘于90年代初期的亚洲卫视中文台。当时,每日晚饭后的MTV天籁村里听到了本片的插曲《why》。当然,彼时还在读小学的我,并不知道还有这样一部影片。记忆深刻的只是黑白画面中梳着大背头的俊俏男孩用尖细嗓音唱出的优美旋律,和这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乐团名字-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青春 光影 90年代 中文台 why MTV 合唱团
原文传递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场景象征与意象解读
10
作者 陈思琪 《唐山文学》 2016年第9期157-158,共2页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借一桩青少年杀人的犯罪事件来反映上世纪60年代台湾现实社会与各阶层人物生存状态的电影,取材于导演在14岁时所读中学发生的一件真实少年情杀事件,杨德昌认为引起这一犯罪行为背后有着更为深沉的社会时代...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借一桩青少年杀人的犯罪事件来反映上世纪60年代台湾现实社会与各阶层人物生存状态的电影,取材于导演在14岁时所读中学发生的一件真实少年情杀事件,杨德昌认为引起这一犯罪行为背后有着更为深沉的社会时代因素。历经30年后,导演用近乎手术刀的细致手法,在时长4小时的电影中精细重现了当年轰动一时的案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牯岭 意象解读 训导主任
原文传递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如果青春可以杀人
11
作者 圣灰星期三 《大众电影》 2016年第1期140-143,共4页
25年了,现在再谈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人们想起的或许是张震第一次在银幕上露脸的青涩稚嫩,或许是杨德昌的又一酋青春挽曲,也或许是对那座岛屿上一个时代的祭奠。小四的锒铛入狱,小明的横死街头,小马的背叛,小猫王的友谊…... 25年了,现在再谈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人们想起的或许是张震第一次在银幕上露脸的青涩稚嫩,或许是杨德昌的又一酋青春挽曲,也或许是对那座岛屿上一个时代的祭奠。小四的锒铛入狱,小明的横死街头,小马的背叛,小猫王的友谊……如此种种,都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了模糊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青春 杨德昌
原文传递
社会治理不能偏离法治轨道
12
作者 徐小康 刘亚 《方圆》 2014年第15期24-27,共4页
“胆子要大,下手要狠。”复旦投毒案凶手林森浩在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在QQ空间里写下这八个字。缺乏自后在QQ空间里写下这八个字。缺乏自信的他反省自己不够强势,刻意参加社团锻炼自己,然而自卑并没有离他而去,以至于“开... “胆子要大,下手要狠。”复旦投毒案凶手林森浩在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在QQ空间里写下这八个字。缺乏自后在QQ空间里写下这八个字。缺乏自信的他反省自己不够强势,刻意参加社团锻炼自己,然而自卑并没有离他而去,以至于“开玩笑都要占上风”。同样执著的还有24岁刚到深圳打工的田云洪,因为无法忍受租房管理员彭秋荣本意安慰他的“那种女人给钱就能睡”,他掏出了水果刀将其捅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轨道 法治 投毒案 管理员 空间 QQ
下载PDF
文苑·漫谭
13
作者 王伟滨 《英语学习》 2017年第5期64-67,共4页
在杨德昌的经典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中.少年帮派大哥Honey说过一段有趣的台词:“我在台南,无聊得要命,每天可以看几十本武侠小说,后来,我叫他们帮我去租最厚的武侠小说来看。其实以前的人,跟我... 在杨德昌的经典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中.少年帮派大哥Honey说过一段有趣的台词:“我在台南,无聊得要命,每天可以看几十本武侠小说,后来,我叫他们帮我去租最厚的武侠小说来看。其实以前的人,跟我们现在出来混的.真的很像。有一个老包,大家都以为他吃错药.我记得,好像全城的人都跷头:了,而且到处都被放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武侠小说 经典电影 杨德昌 台词
下载PDF
音响在视听语言中的表现特色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建军 《视听》 2017年第8期51-52,共2页
'语言、音乐、音响'为影视声音的三大要素。除'音乐、语言'以外的影视作品中的其他声音称之为'音响',又有叫做'自然声响''自然音响',还有分类为'动作效果音'的。影视作品中的'音响... '语言、音乐、音响'为影视声音的三大要素。除'音乐、语言'以外的影视作品中的其他声音称之为'音响',又有叫做'自然声响''自然音响',还有分类为'动作效果音'的。影视作品中的'音响'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但常被忽视和遗忘,本文重点论述视听作品中音响的表现特色。一、借鉴'画面术语'来分类音响对于美妙音响,人们产生的首要反应是'愉快感',它的主观评价值是'刺激强度',听觉的'刺激强度'和视觉是否有着某些天生的联系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响 观众 画框 场面 视听语言 特写镜头 镜头画面 剧情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台湾新电影运动 导演 长镜头 香港动作片
下载PDF
你我心中的“男孩梦”——从“马小军”和“小四”说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亮 《神州》 2010年第9期77-78,共2页
短短几个小时的"返老还童",总会令饱经沧桑的成年人精神重振甚至泪流满面,撩拨起我们深埋心底的"男孩梦",青春不再,物是人非,而这大概也正是青春成长片的永恒魅力所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无疑是这类华人... 短短几个小时的"返老还童",总会令饱经沧桑的成年人精神重振甚至泪流满面,撩拨起我们深埋心底的"男孩梦",青春不再,物是人非,而这大概也正是青春成长片的永恒魅力所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无疑是这类华人影片中的翘楚。无论北京还是台北,其主人公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历史叙述中激扬热血、挥洒青春,深深引起许多人内心的共鸣——我们曾经是马小军,我们曾经是小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男孩 《阳光灿烂的日子》 历史叙述 成年人 青春 主人公
下载PDF
从沉迷到惊醒:《一一》后现代创作美学与接受审美之探
16
作者 胡丁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40,共4页
1981年春,杨德昌回到台湾,开始了他的电影工作。先后拍摄了《光阴的故事》《指望》《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展现了30年以来台湾社会的面貌。创建独立制片公司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应运而生,之后的《独立时代》《... 1981年春,杨德昌回到台湾,开始了他的电影工作。先后拍摄了《光阴的故事》《指望》《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展现了30年以来台湾社会的面貌。创建独立制片公司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应运而生,之后的《独立时代》《麻将》,都用激烈的镜头、语言,直刺台湾剧烈变动时期人心的强烈颤动,寻求美已不再是电影的追求,低俗、反叛、无趣、荒唐成为了电影中的现实,这是接受西方教育后归国的杨德昌不得不忍受的现实,他对台湾的无奈与绝望,构筑起了他的电影的基本色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昌 《一一》 《恐怖分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基本色调 独立制片
下载PDF
牯岭街寻“耳背上的印记”
17
作者 戴小楠 《两岸关系》 2013年第5期64-65,共2页
提到"牯岭街",大陆人的印象中,大都会出现杨德昌那部经典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位毕生只拍了八部半作品的台湾导演,在将近4个小时的时光里,将一抹夏日亮眼的阳光折射进蒋介石白色恐怖时期里,悠悠的,晃眼的,让人心疼的……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印记 白色恐怖 杨德昌 大都会 蒋介石 光折射 电影
原文传递
你需要重看《牯岭街》
18
作者 magasa 《中国企业家》 2016年第7期126-127,共2页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它诞生于1991年,那时两岸三地的电影已经开始频繁交流,侯孝贤也成为张艺谋电影的监制(《大红灯笼高高挂》),所以我不想用"台湾电影"这个定义来限制它,它的影响辐射力从一开始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它诞生于1991年,那时两岸三地的电影已经开始频繁交流,侯孝贤也成为张艺谋电影的监制(《大红灯笼高高挂》),所以我不想用"台湾电影"这个定义来限制它,它的影响辐射力从一开始就是抵达整个华人地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大红灯笼高高挂》 华语电影 张艺谋电影 两岸三地 台湾电影 辐射力
原文传递
《日照重庆》:去商业化的艺术电影“三明治”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宁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国产电影取材于社会新闻中的青少年暴力事件而获得商业成功的,始自《阎瑞生》(1921),而将同类题材推至艺术与历史高度的则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日照重庆》显然具有双重企图和双重失望,但作品的去商业化特征和对当... 国产电影取材于社会新闻中的青少年暴力事件而获得商业成功的,始自《阎瑞生》(1921),而将同类题材推至艺术与历史高度的则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日照重庆》显然具有双重企图和双重失望,但作品的去商业化特征和对当下泛物质化社会的影射,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独特的精神快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电影 商业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重庆 日照 三明 社会新闻 《阎瑞生》
原文传递
深刻的悲观 冷冽的理性——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小燕 《世界知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6-48,共3页
杨德昌,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2000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尽管他2007年英年早逝时仅留下八部电影,但却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等堪称不朽的作品,被海内外影评人认为是“世界电影殿堂级大师”。与侯孝... 杨德昌,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2000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尽管他2007年英年早逝时仅留下八部电影,但却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等堪称不朽的作品,被海内外影评人认为是“世界电影殿堂级大师”。与侯孝贤等同时代台湾导演喜欢以乡土为题材不同,杨德昌一生都把城市中产阶级和都市新兴文化作为电影探索、思辨的主题。“深刻的悲观和冷冽的理性”,或许是对他电影风格最好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导演 杨德昌 台湾地区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理性 悲观 戛纳电影节 2007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