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等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吗?——评张英进主编《现代华语文学手册》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栋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7-213,共7页
由海外学者张英进主编的《现代华语文学手册》(A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2016)一书回顾了海外与大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历史,并勾勒出了一幅新的学科版图和文学史图景。本文拟对《手册》一书所反映的文学史观、学科... 由海外学者张英进主编的《现代华语文学手册》(A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2016)一书回顾了海外与大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历史,并勾勒出了一幅新的学科版图和文学史图景。本文拟对《手册》一书所反映的文学史观、学科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呼吁大陆学者重新思考与海外学界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张英进 《现代华语文学手册》
原文传递
文学史实与研究视野并重——评《哥伦比亚现代华语文学手册》
2
作者 马栋予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116,共7页
本文对2016年出版的《哥伦比亚现代华语文学手册》进行述评,对《哥本》的问题意识,文学史观等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当下文学史书写的问题和前景。
关键词 哥伦比亚 现代 华语文学
下载PDF
在“华语语系文学”中穿行的堂吉诃德——评王德威主编《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 被引量:7
3
作者 施龙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6期40-45,共6页
王德威教授主编的《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出版后,因为该书中文版尚未面世,故国内除一篇采访和几篇对王德威文学史观念(主要是《"世... 王德威教授主编的《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出版后,因为该书中文版尚未面世,故国内除一篇采访和几篇对王德威文学史观念(主要是《"世界中"的中国文学》即该书"导言"中的观点)的评论之外,对其具体得失的评估尚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王德威 堂吉诃德 现代 主编 语系 华语 文学史观念
下载PDF
《牛津现代中国文学手册》与元—方法论的建构
4
作者 李松 刘欢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7-174,共8页
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以罗鹏(Carlos Rojas)、白安卓(Andrea Bachner)主编的《牛津现代中国文学手册》为代表,展现了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新的角度、思路与方法。《手册》深受西方学术传统和文化... 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以罗鹏(Carlos Rojas)、白安卓(Andrea Bachner)主编的《牛津现代中国文学手册》为代表,展现了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新的角度、思路与方法。《手册》深受西方学术传统和文化语境的影响,在跨语际、跨文化的背景下重点考察多元化的现代中国文学,试图打破传统研究方式的僵硬化、模式化、均质化,旨在探索文学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体现了文学研究自觉的方法论探索与反思。《手册》构建的元—方法论理论模式,深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机杼,揭示复杂的文学现象的多样性和流变性,为全球范围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津现代中国文学手册》 元—方法论 文学 现代主义 汉学
下载PDF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命题——采访罗鹏 被引量:3
5
作者 姚新勇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50,共4页
访谈中,两位学者以"中国现代文学"诸概念为焦点,就域外现代文学的研究影响、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新近成果、"八十年代"和"十七年"文学的重估、多重主体身份的冲突与杂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华语语系文学 现代华文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十七年文学 访谈
下载PDF
民族国家想像与文学史书写——以藤井省三《华语圈文学史》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贺昌盛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0-217,共8页
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华语圈文学史》是以文学研究为基本平台而展开的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典型例证。文学史书写必须重新回到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上来,文学以言说的方式记录和参与着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文学想像的丰... 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华语圈文学史》是以文学研究为基本平台而展开的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典型例证。文学史书写必须重新回到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上来,文学以言说的方式记录和参与着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文学想像的丰富性是源于对现代性的多重面相的描述,而民族文学的"差异性"也只能在与现代性的"同一性"共存共在的境遇中得以显现和保存。就此而论,藤井先生的著述无疑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民族国家 藤井省三 华语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
下载PDF
“地方路径”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视野 被引量:1
7
作者 乔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本文探勘当“地方路径”作为一种视角和方法时,现代中国的文学和思想现场会经历何种“再现”与“重释”,从而使过去存而未论的文本和思想再次浮出历史地表,并因而重塑“文学中国”的地貌,这一部分将以地方的“五四”现场作为切入点;此外... 本文探勘当“地方路径”作为一种视角和方法时,现代中国的文学和思想现场会经历何种“再现”与“重释”,从而使过去存而未论的文本和思想再次浮出历史地表,并因而重塑“文学中国”的地貌,这一部分将以地方的“五四”现场作为切入点;此外,通过本土语境中的“地方路径”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多样性,“地方”的提法也将与“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碰撞出对话的空间,在华文文学更廓大的版图上表呈出更多层次的意义与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路径 现代 “五四”现场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从艾芜的《文学手册》看他的文学观 被引量:1
8
作者 曹万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25-27,共3页
完成于抗战时期的《文学手册》(一九四一年初版,一九四二年增订,一九八○年重印。以下该书引文,均只标页码),突出地反映了艾芜的文学观,认真研究这一著作,对进一步了解艾芜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艾芜认... 完成于抗战时期的《文学手册》(一九四一年初版,一九四二年增订,一九八○年重印。以下该书引文,均只标页码),突出地反映了艾芜的文学观,认真研究这一著作,对进一步了解艾芜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艾芜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主观情、理的真实而形象化的反映;他看到了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善的内涵;他更侧重探讨文学的审美特点,并对艺术美创造的诸种因素,作了生动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芜 文学手册 人生派 审美特点 抒情小说 一九 中国现代小说 艺术虚构 前期作品 生活本质
下载PDF
镜与我:对话的双重性——试论比较文学中的“自我与他者”及“自我与自我”
9
作者 张子墨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本文意欲探讨比较文学中的对话问题。首先将会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背景做一个探讨,从历史与背景的角度看“对话”的可能。然后,笔者将以“镜中我”为喻探讨对话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和“他者”的生成关系。最后,笔者指出并... 本文意欲探讨比较文学中的对话问题。首先将会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背景做一个探讨,从历史与背景的角度看“对话”的可能。然后,笔者将以“镜中我”为喻探讨对话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和“他者”的生成关系。最后,笔者指出并非只有他者才能成为“镜”,“自我”的内部亦充满了异质与缝隙,并以华语语系作为主要论述对象进行论述,通过分析史书美与王德威的理论以及他们之间的分歧,指出在用“华语文学”/“华语语系”去相对所谓的“西方话语”时,必须关注到它本身内部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比较并非将两种文本并置静态地看待文字背后的差异,而是探究其动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现代 自我与他者 对话 华语语系
下载PDF
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以张错为中心 被引量:5
10
作者 苏文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29-140,共12页
美国华人学者张错自觉将"抒情传统"挪用到现代汉诗研究领域,以此梳理与探察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发展脉络与美学歧异。张错对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着力探赜现代汉诗语言内在的演变规律,旨在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剖析其自... 美国华人学者张错自觉将"抒情传统"挪用到现代汉诗研究领域,以此梳理与探察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发展脉络与美学歧异。张错对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着力探赜现代汉诗语言内在的演变规律,旨在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剖析其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并注意在史诗与抒情的颉颃中凸显被压抑的抒情声音。这种论述对现代汉诗的抒情特质、诗学意义等进行重新解诂,重划两岸四地现代汉诗史的版图,彰显现代汉诗研究的海外经验。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不仅在学理上接续历史的整体性,彰显批评理论中独特的整体观,而且在心理上消弭文化乡愁的焦虑与身份认同的危机,为追寻与建构"文化中国"提供了一条可能性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错 现代汉诗 抒情传统 身份认同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历史整体性与海外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以叶维廉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韧韧 苏文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6,共11页
美国华人学者叶维廉的现代汉诗研究始终坚持接续历史整体性的思想观念。他自觉深入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诗学经验等复杂的文化网络,指出现代汉诗发展遭受"文化错位"的历史语境,形成"异质文化争战的共生"的... 美国华人学者叶维廉的现代汉诗研究始终坚持接续历史整体性的思想观念。他自觉深入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诗学经验等复杂的文化网络,指出现代汉诗发展遭受"文化错位"的历史语境,形成"异质文化争战的共生"的文化现象,彰显出现代性的震惊体验与郁结情绪。面对现代性的两难困境,叶维廉聚焦其中的"内在状况",有意识地通过对传统的不断回返与激活,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危机寻找可能性的出路。叶维廉的现代汉诗批评实践,昭示出追寻与构建"文化中国"和身份认同的价值诉求,对当下的华语语系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整体性 现代汉诗 叶维廉 文化中国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华语语系学术”的生成及其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3-205,共3页
李凤亮新著《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①以清新的淡蓝色封面将我们引入了一个既亲切熟悉又略有距离的美国华人文学批评家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得以远取近观大洋彼岸的现代性是如何生成的,
关键词 文学批评家 印象 学术 语系 华语 美国华人 精神世界 现代
下载PDF
英美新批评与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文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6,共12页
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自觉地对英美新批评理论采取"近取远观"的态度。在具体批评实践中,他们没有机械地生搬硬套:一方面既有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有自觉的反思批判意识,彰显出后现代理论背景下的... 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自觉地对英美新批评理论采取"近取远观"的态度。在具体批评实践中,他们没有机械地生搬硬套:一方面既有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有自觉的反思批判意识,彰显出后现代理论背景下的文化色彩,即辩证地处理文学审美与文化场域两者复杂的互动关系。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诗研究的发展深化,而且为书写真正意义的"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提供新的可能路径,对推动跨地域"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成与建构,加深华语语系文学的研究都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新批评 美国华人学者 现代汉诗 互动关系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王家卫镜像中的穆时英文学之源
14
作者 曾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6-49,共4页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影片以其后现代情感、朦胧虚幻以及自我陶醉而缺乏强烈的故事性特征,在华语电影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他的相关研究从1997年开始~①,主要集中于对其影像风格的探索,其难以用商业类型定位的极强的后现代作者风格。然而,究...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影片以其后现代情感、朦胧虚幻以及自我陶醉而缺乏强烈的故事性特征,在华语电影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他的相关研究从1997年开始~①,主要集中于对其影像风格的探索,其难以用商业类型定位的极强的后现代作者风格。然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王导如此的影像风格?除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1997前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嬉戏、嘲弄的方式摆脱焦虑和困惑的港人心态为王家卫的电影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背景及其童年在上海的短暂人生经历外,是否有其他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从文学作家作品对导演作品影响这一角度入手,选取对王导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即中国“新感觉派”代表穆时英,指出其典型文学作品对王家卫导演的典型电影作品的着影响,并且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影像风格 现代情感 现代主义思潮 电影作品 穆时英 华语电影 文学作家
下载PDF
一本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新学科工具书——简评古远清编《文艺新学科手册》
15
作者 潘颂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78-79,共2页
当今世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领域广泛延伸,新兴学科大量涌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引进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尤其是近几年来产生、发展、流行起来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学科,并在研究工... 当今世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领域广泛延伸,新兴学科大量涌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引进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尤其是近几年来产生、发展、流行起来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学科,并在研究工作中紧密结合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努力创建各种新学科,从而开创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文艺新学科的创建,更是如雨后春笋,美不胜收。据初步统计,我国近几年报刊上已发表了数千篇论及文艺新学科的文章,其中涉及的文艺新学科有近两百门之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技术 文艺新学科 新方法 手册 迅猛发展 研究内容 实际情况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当代性 美学
下载PDF
现代格言四则
16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2005年第2期40-40,共1页
(一)我国台湾的文学家余光中在荣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时,发表了获奖感言:我一向有一个得奖哲学,就是年轻时得奖,应该跟老头子一同得,表示已经成名;而年老时得奖,应该跟年轻人一同得,表示尚未落伍。
关键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余光中 现代 散文家 格言 文学 中国 台湾省 发表 获奖 中国
下载PDF
作为问题的“华语”——《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华语语系文学”视野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碧卿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6-171,共6页
由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集合了来自南洋、欧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143位学者作家,按照时间、事件的线索,每一个节点由一个学者、作家以个人化的视角单独书写。... 由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集合了来自南洋、欧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143位学者作家,按照时间、事件的线索,每一个节点由一个学者、作家以个人化的视角单独书写。个人的文学史想象虽然千头万绪,但由于“华语语系文学”理论的介入与贯穿,这部文学史呈现了清晰、统一的内在理路与合情合理的架构。正如李杨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中所说的:出现在“现代性话语”中的文学史问题不再是“重写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华语语系文学 王德威 文学史写作 现代性话语 重写文学 中国香港 内在理路
原文传递
“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及其操作——王德威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凤亮 《花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9-208,共10页
2007年12月6—8日,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联合举办的“全球化的中国现代文学:华语语系文学与离散写作”(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i-nophone and Diasporic Writings)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召开,来自中国... 2007年12月6—8日,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联合举办的“全球化的中国现代文学:华语语系文学与离散写作”(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i-nophone and Diasporic Writings)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3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会议就华语语系文学的相关问题做了多方面研讨,形成几次争论的高潮。有鉴于此一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内“华文文学”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笔者在会议前后就相关问题访问了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教授。一、何谓华语语系文学?李凤亮(以下简称“李”):在关于华文文学已有的诸多命名之外,为什么还需要一个新的术语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王德威(以下简称“王”):Sinophone是一个新词。“phone”这个词是与发音、语音、声音有很大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讲是语文的问题,过去我们常常讲的是Anglophone(英语语系)、Francophone(法语语系)、Hispanophone(西语语系)、Lusophone(葡语语系),这一类的文学通常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文学生态 访谈录 王德威
原文传递
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疆界的必要和可能
19
作者 金进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年第3期10-17,共8页
时到今日,"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应该调整和变化,以适应新世纪的文学研究。内涵方面,"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新型的,反映中国社会现实发展进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情感变化的文学形态。笔者强调的是外延... 时到今日,"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应该调整和变化,以适应新世纪的文学研究。内涵方面,"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新型的,反映中国社会现实发展进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情感变化的文学形态。笔者强调的是外延方面,"中国现代文学"所涵盖的文学地域上,必须跳出中国大陆文学的自我设限,包括两岸四地的文学状况,才能更全面、更整体地认识、理解和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层面的存在方式和思想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华语语系文学 两岸四地 疆界
原文传递
关于华文教学方法的三个问题
20
作者 蔡振翔 《八桂侨史》 1999年第4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华文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 普通话 文学 华语教学 汉语拼音方案 第一语言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法 现代汉语 海外华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